Miguel de Cervantes y Saavedra -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 Ebook:
HTML+ZIP- TXT - TXT+ZIP

Wikipedia for Schools (ES) - Static Wikipedia (ES) 2006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玛格利特·撒切尔 - Wikipedia

玛格利特·撒切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he Rt Hon. Margaret Thatcher
玛格利特·撒切尔閣下

玛格利特·撒切尔閣下

出生 1925年10月13日
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
丈夫 丹尼士·戴卓爾爵士,Bt
(Sir Denis Thatcher, Bt)
政党 英国保守党
聯合王國首相
任期
1979年5月4日 - 1990年11月28日
英國保守黨黨魁
任期
1975年 - 1990年

玛格利特·希爾達·撒切尔,撒切尔女男爵LGOMPCFRS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1925年10月13日─)中文官方譯名、戴卓爾夫人大陸通稱玛格利特·撒切尔台灣通稱玛格利特·柴契爾柴契爾夫人英国政治家,於1979年至1990年出任英國首相

玛格利特·撒切尔是在20世紀,也是自格萊斯頓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若只以連續而單一的任期計算,玛格利特·撒切尔則是自利物浦勳爵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此外,她是英國歷史上唯一的女首相和經選舉而產生的主要政黨女黨魁,也是貝嘉晴以外,在四個不同部門出任大臣的女性。無庸置疑,她是近代歷史上一位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同時也受到不少人的愛戴和厭惡。

玛格利特·撒切尔最初自1970年至1974年,在希思的內閣出任教育及科學大臣,並於1975年,成功擊敗希思,出任英國保守黨黨魁和反對黨領袖,最後在1979年重掌政府。作為英國首相和英國保守黨黨魁,玛格利特·撒切尔曾於1979年、1983年和1987年大選中三度勝出,是英國首相在二十世紀的最高紀錄。然而,雖然玛格利特·撒切尔在長達十一年的首相生涯中,一直在多數制選舉中獲得支持,可是她最終因為在保守黨黨魁選舉中未能直接擊敗對手,而於1990年宣佈辭職,並由约翰·梅杰接任。

作為一位資深的保守黨政治家,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治哲學被通稱為「玛格利特·撒切尔主義」(Thatcherism),這種政治哲學包含了選擇性地在部分領域減低公共開支、減低直接稅、撤銷對商業活動的管制、貨幣主義政策和私有化計劃。另外,早在她擔任首相已前,由於她高姿態地反對共產主義,而被蘇聯媒體戲稱為「鐵娘子」(Iron Lady),這個別名至今仍常常被引用。

在對外事務上,她與美國維持了「特別關係」,並與美國總統朗奴·列根結成了緊密的盟友。而在1982年福克蘭群島戰爭,玛格利特·撒切尔調遣英國皇家海軍,從阿根廷手上奪回了福克蘭群島

玛格利特·撒切尔任首相期間,對英國的經濟和文化面貌作出了既深且廣的改變。她削減工會的力量,減低政府對商業活動的干預,又戲劇性地擴大自置物業,這一切的目的皆為希望建立一個企業化的社會文化。此外,她又有意為英國擺脫福利國家的色彩,而鼓勵更具彈性的勞工市場,以希望能夠提供更多職位和適應市場狀況。但受到八十年代初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策造成了很嚴重的失業問題,從而加速英國本土的逆工業化。故此,玛格利特·撒切尔特別不受南威爾斯、達拉謨郡(County Durham)和約克郡南部一帶,傳統採礦地區的歡迎。在1984年6月19日的演講辭中,玛格利特·撒切尔便指罷工的礦工是「內敵」,必須為自由和民主而將他們擊敗。

玛格利特·撒切尔的經濟政策,即是上面所提及過的「玛格利特·撒切尔主義」,除了是很富爭議性的議題,更造成了很大的分歧。有評論員斷言她使英國的經濟重新恢復活力,但同時亦有人反駁她要為國內的高失業率和迅速惡化的貧富懸殊負責。不過,亦有人認為,英國雖然因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策導致經濟陷入一段艱難而混亂的時期,但這卻是英國經濟踏入現代化的必經階段。可惜的是,她的保守黨政府沒有留意到,這些政策,卻不經意地造就了英國工黨在政府漸漸取得了優勢。但事實上,在1990年玛格利特·撒切尔下台後,不論是保守黨政府還是工黨政府,仍然絕大部分地沿行她曾推行的經濟改革。

地方政府地稅人頭稅方式徵收的社區收費取代後,玛格利特·撒切尔的聲望亦開始下降。與此同時,玛格利特·撒切尔對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不信任,使保守黨開始出現分裂。至於英國副首相賀維爵士在1990年11月辭職一事,更嚴重損害她的管治威信和黨內對她的信任。結果在不久之後,玛格利特·撒切尔的領導地位在保守黨內受到挑戰,因而舉行了黨魁選舉,由於在選舉後未能明確地得到大多數下議院的保守黨議員支持,她最終選擇辭任首相和黨魁,退為後坐議員。玛格利特·撒切尔的失敗,則至少部分地可歸咎於不充分的聽取勸告和政治宣傳。在1992年,她被冊封為撒切尔女男爵,自此,出任「撒切尔夫人基金會」主席一職,成為了她主要的政治性工作。

目录

[编辑] 早年生涯

玛格利特·撒切尔出生於英格蘭東部的林肯郡(Lincolnshire)的格兰瑟姆(Grantham),並取名為玛格利特·希爾達·羅伯茨(Margaret Hilda Roberts)。她的父親名為亞佛列·羅伯茨(Alfred Roberts),在鎮內經營雜貨店,而且也熱心於地方政治。他除了是地方議會的參事,也是一位凡俗的傳道人。雖然玛格利特·撒切尔的父親是一位「支持自由主義的無黨派人士」,但他實際上是支持地方的保守黨的。所以當格兰瑟姆地方議會在1946年被工黨奪得控制權後,她的父親亦隨之而失去了地方議會參事一職。至於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母親是派翠絲·羅伯茨(Beatrice Roberts),娘姓為史蒂芬遜(Stephenson);此外,她也有一位妹妹名莫里埃爾(Muriel)。玛格利特·撒切尔一家都是虔誠的衛理宗教徒,故此她至今仍然是一位基督徒

玛格利特·撒切尔的學業成績一向優異,她在女子凱斯蒂文文法學校(Kesteven)畢業後,1944年獲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Somerville College)取錄,主修化學。在1946年,她成為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Oxford University Conservative Association)主席,成為第三位出掌這個職位的女性。玛格利特·撒切尔以二級榮譽畢業後,先後在英國賽璐珞(British Xylonite)任職研發藥劑師,和在J·里昂公司(J. Lyons and Co.)研究防止雪糕融化。她在當年有份參與研發現代軟雪糕,是研究隊的其中一位成員。

[编辑] 1950年至1970年的政治生涯

在1950年和1951年的選舉中,玛格利特·撒切尔,出選一向為工黨所佔有的達特福德(Dartford)選區,在當時成為最年輕的保守黨女性候選人。而她在肯特郡保守黨的活躍參與,使她結識了丹尼士·撒切尔(Denis Thatcher),兩人後來墮入愛河,於1951年結婚。丹尼士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因而有能力資助她投考律師公會,而她亦成功於1953年取得訟務律師的資格。同年,兩夫婦又誕下了一對攣生兄妹,分別取名為卡洛兒(Carol)和馬克(Mark)。隨後,她又在工作上鑽研稅務事宜。

為了尋求一席安穩的下議院保守黨議席,玛格利特·撒切尔先於1954年婉拒出選奧平頓(Orpington)選區,後來又拒絕了幾個邀請,一直至1958年4月才決定出選芬利奇(Finchley)選區,並輕易地於1959年獲選,正式成為了英國下議院議員。異乎尋常地,玛格利特·撒切尔在下議院的處女發言是宣傳她的《私人條例草案》(Private Member's Bill,一般由內閣成員提請草案),草案內容與強迫地方議會的會議要對公眾開放有關,而這條草案及後獲通過。在1961年,她違背了保守黨的主張,對恢復笞刑(用樺枝)投贊成票。

在1961年9月,玛格利特·撒切尔被推薦到下議院前坐出任退休金及國民保險大臣的國會秘書,直至保守黨在1964年的選舉中落敗才被免職。而當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爵士辭任黨魁以後,更引發了新一輪的黨魁選舉,在選舉中,玛格利特·撒切尔在希思和雷金納·麥德寧(Reginald Maudling)之間,把選票投給了前者,結果希思當選後,玛格利特·撒切尔成為了保守黨在土地和房屋事務的發言人,1966年以後,則在希思的影子內閣處理財政事務。

玛格利特·撒切尔是少有的保守黨議員,投票贊成李歐·亞邑斯(Leo Abse)把男同性戀合法化的法案;此外,她又支持大衛·斯蒂爾(David Steel)關於墮胎合法化的法案。然而,她卻反對廢止死刑,以及投票反對簡化離婚手續。在1966年,玛格利特·撒切尔猛烈批評工黨的新稅制,認為新稅制不單止步向社會主義,更是步向共產主義。這次的言論以後,她被視為一位有力的會議辯論人,所以,玛格利特·撒切尔在1967年被推薦為影子內閣在能源事務上的發言人,不久調到交通事務上,最後在1970年大選之前,被改派到教育事務上。

[编辑] 希思內閣

當保守黨在1970年的大選勝出後,玛格利特·撒切尔獲委任為教育及科學大臣。在她上任的第一個月,為了以行政手段削減教育開支,她決定取消向全國學校提供免費牛奶的政策。結果,所有的幼稚園和小學學生都不再獲供應免費牛奶。

事件引發了一連串的公眾示威,其中《太陽報》更因而戲稱玛格利特·撒切尔為「瑪姬·撒切尔,牛奶掠奪者」(Maggie Thatcher, milk snatcher)。她任內的另一舉動,便是接納建議,關閉更多的文法學校,代之以綜合中學,但這個政策卻被廣泛地認為帶有左翼色彩。此外,她亦為公開大學的預算被削減而進行了多番辯護。

當英國保守黨在2月的1974年大選落敗後,玛格利特·撒切尔再次被聘任到影子內閣,出任環境事務大臣。在任期間,她提議取消用以支付地方政府服務開支的人頭稅,從而增加了保守黨的支持度。

然而,玛格利特·撒切尔同意基思·約瑟夫從男爵(Sir Keith Joseph, Bt)所說,指希思的政府在貨幣政策上失去了控制。而當希思在1974年第二次大選中再次落敗後,基思·約瑟夫從男爵更決定挑戰希思作為保守黨黨魁的地位,可是他不久便宣佈放棄角逐。結果,玛格利特·撒切尔決定參與角逐黨魁。出乎意料地,玛格利特·撒切尔在第一輪黨魁選舉中,得票比希思要多,同樣地在1975年2月,玛格利特·撒切尔又在第二輪投票中勝出。於是玛格利特·撒切尔正式成為了保守黨的黨魁,並以希思寄望的接班人,威廉·懷特勞(William Whitelaw)為副黨魁。

[编辑] 反對黨領袖

在1976年1月19日,玛格利特·撒切尔在肯辛頓(Kensington)的社區會堂發表了一次演說,尖刻地對蘇聯作出評擊,以下是最為人所知的一段演講辭:

「蘇聯人正不懷好意地存心支配世界,他們正極力使自己成為世上前所未有的超級帝國。那些在蘇維埃政治局的人根本完全不需理會民意的波動,他們一向都是把錢花在槍枝(軍事)而不是牛油(民生);但我們卻把槍枝放到最後。」

在回應上,蘇聯國防部的官方報章《紅星》稱呼玛格利特·撒切尔為「鐵娘子」,這個名子及後更透過莫斯科電台傳到世界各地。不過玛格利特·撒切尔對這個稱呼卻非常歡迎,認為這正好反映出她堅決和不受動搖的性格。到了後來,玛格利特·撒切尔的綽號更層出不窮,例如有「蒂納」(取其英文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即「沒選擇餘地」的縮寫)、「偉大的女大笨象」(The Great She-Elephant)、「阿提拉母雞」(Attila the Hen)和「雜貨店主的女兒」(The Grocer's Daughter)。上述最後一個綽號中的「雜貨店主」,其實是指玛格利特·撒切尔的父親,但由於當時普遍認為玛格利特·撒切尔和希思是盟友,所以卻用來指希思,而希思當時正被《Private Eye》戲稱為「雜貨店主」。

最初玛格利特·撒切尔邀請很多希思的支持者加入她的影子內閣,而日後在她的內閣,她也盡力讓內閣反映保守黨內不同的聲音。她當時小心翼翼地使保守黨支持她的货币主义的主張,但她卻不支持希思,把管治權力下放到蘇格蘭的地方政府。在1978年,玛格利特·撒切尔接受與格拉納達電視台(Granada Television)的節目《世界動態》(World in Action)作一次專訪,期間她對外國移民「湧入」英國的問題表示關注,從而激起了社會上的不少爭論,事件甚至使極右黨派英國國民陣線(British National Front)的支持者重新支持保守黨。

在1979年大選進行期間,儘管保守黨在民意調查中領先,但不少評論員仍認為工黨的詹姆斯·卡拉汉會成為首相。可是,其實當時的工黨政府卻因為工業糾紛,早已導致在1978年與1979年之間的冬天陷入困境,史稱「不滿的冬季」(Winter of Discontent)。保守黨遂借此為題,在競選海報責難「工黨沒有效用」 [1],又批評高失業率,以及對工黨說這是勞工市場過份調節的效應的解釋,進行反駁。

結果,期後卡拉漢的工黨政府因為不信任动议獲通過而在1979年春天垮台,於是就舉行了1979年大選,大選結果公佈後,保守黨終於在下議院取得了多數優勢,玛格利特·撒切尔遂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编辑] 首相

[编辑] 1979年至1983年

玛格利特·撒切尔在1979年5月4日組成了新一屆政府,她被寄予厚望,去扭轉英國經濟衰退的情況,以及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此外,她對公務員認為,她的使命是使英國重建昔日大英帝國的光輝和加強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感到很憤怒。相反,她卻與1980年新當選美國總統朗奴·列根建立一種哲學上和心靈上的盟友關係;而對1984年當選加拿大總理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則建立了較小限度的關係。似乎在當時,保守主義成為了英語國家之間的主要政治哲學。

在1980年5月,在爱尔兰总理查爾斯·豪伊(Charles Haughey)到訪英國,與玛格利特·撒切尔談論北愛爾蘭問題的前一天,玛格利特·撒切尔在下議院說:「北愛爾蘭的憲制事務,是北愛爾蘭人民的事,是本政府的事,也是本議會的事,『其他人』不應干涉。」

1981年,一批愛爾蘭共和軍和愛爾蘭國民解放軍(INLA)的囚犯,在北愛爾蘭的美斯監獄(Maze Prison)舉行絕食,要求得回5年前被取消的政治犯待遇。其中最先發起絕食的波比·山德士(Bobby Sands),在絕食幾星期前才剛當選為弗馬納及南泰隆(Fermanagh and South Tyrone)選區的下議院議員,但最終因為絕食而死。

玛格利特·撒切尔在絕食發生時一口堅拒恢復該批囚犯的政治犯待遇,並指「罪行就是罪行就是罪行,無關政治。」(Crime is crime is crime; it is not political)。然而,當再多9個人因絕食而死和在絕食結束後,面對愛爾蘭和北愛爾蘭邊境的日益不和及廣泛的地方騷亂,玛格利特·撒切尔的立場終於軟化,重新讓該批有準軍事性質的囚犯得回部分政治犯應有的待遇。是次事件,使愛爾蘭共和軍乘機作了一次成功的宣傳之餘,其中由於新芬黨在絕食事件提供資金,所以支持度更大幅上升。

此外,玛格利特·撒切尔則繼續推行前任工黨政府所採行的「阿爾斯太化」(Ulsterisation),這個政策出自前任工黨政府的北愛爾蘭事務大臣羅伊·海森(Roy Mason),他認為北愛爾蘭的聯合論者,很應該站在前線對抗愛爾蘭共和主義。因為這個建議一方面可以減輕英國陸軍在北愛爾蘭的壓力,也一方面提升了阿爾斯太防衛軍團(Ulster Defence Regiment)和皇家阿爾斯太警察(Royal Ulster Constabulary)的地位。另外,玛格利特·撒切尔又拒絕使用愛爾蘭語稱呼天主教在愛爾蘭的樞機主教,而用英文稱呼他為「費樞機」。

戴卓爾夫人
玛格利特·撒切尔

在經濟政策上,玛格利特·撒切尔甫上任便調高利率以減低貨幣的供應。她又喜歡提高間接稅的重要性,因而大幅調高增值税至15%,從而引發了通貨膨脹。以上的措施對商業構成了衝擊,其中以製造業尤為嚴重,並使國內的失業人數急增至2百萬人。但有趣的是,玛格利特·撒切尔早期施行的稅制改革,是建基於米爾頓·佛利民有關貨幣主義的理論,而不是朗奴·列根般,採用亞瑟·拉弗(Arthur Laffer)和裘德・萬尼斯基(Jude Wanniski)的「供給面經濟學」。總言之,英國在八十年代初的經濟衰退,使玛格利特·撒切尔政府的經濟政策受到廣泛的責難。

面對低迷的經濟狀況,政治評論員紛紛回想希思政府當年的「180度掉頭」,並猜測玛格利特·撒切尔會照辦不誤,但玛格利特·撒切尔在1980年的保守黨大會上作出了明確答覆,她說:「我要對那些正屏氣凝神,等待著傳媒所講的『180度掉頭』成真的人說:若果你要掉頭便由你,但本小姐絕不掉頭。」她的答覆在1981年的財政預算案得到落實,縱使有364名知名學者發公開信,對經濟改革表示關注,但稅率仍然在經濟衰退的中期增加了。結果到了1982年1月,通脹率下降至單位數字,而利率亦隨之下降。失業情況則繼續惡化,據官方統計數字,國內失業人數達3百60萬,而很多以其他失業定義作準則的非官方統計,更指失業人數高達5百萬。但是,泰比勳爵(Lord Tebbit)卻指,由於有不少在職人士在索取失業補助,所以他懷疑實際的失業人數比3百萬還要低。

英國的國防開支在玛格利特·撒切尔任內遭到了削減,其中在南大西洋地區,福克蘭群島因此而受到忽視,另外極地巡邏船忍耐號(Endurance)也被迫退役。此外,在移民改革上,不少大英帝國殘餘屬土的人民權益亦受到損害,當中,為防範殖民地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而引發大批港人移入英國,玛格利特·撒切尔先發制人地聲明香港市民沒有居英權,因而引起了激烈的爭議,而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一事,亦成為了玛格利特·撒切尔任內最難下決定的外交難題。在阿根廷,一個不太穩定的軍事政權把持了政局,但這個政權因差勁的經濟表現而不受廣大的國民歡迎,為了增加支持,阿根廷的軍政府在1982年4月2日,入侵阿根廷稱之為馬島(Islas Malvinas)的福克蘭群島,對於英國來說,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首次遭到的入侵。阿根廷自1830年代以來便聲稱擁有福克蘭群島的主權,因而一直與英國發生糾紛。今次入侵以後,玛格利特·撒切尔在不出數日,便指派英国皇家海军任務,去重奪群島,遂而爆發了福克蘭群島戰爭。最後,英國戰勝了阿根廷,奪回了群島,重申主權,使英國國內一時間因為玛格利特·撒切尔而重燃了愛國熱誠,而她的聲望亦由谷低反彈。

英國在福克蘭群島戰爭的勝利,更成為了所謂的「福克蘭因素」。因為不少人視這次的獲勝,是保守黨在1983年6月大選中勝出的重要原因。在那時,保守黨的聲望更加是1979年至1997年間最高的時期。不過,當時的經濟,仍舊因為傳統重工業被鼓勵停業而持續處於嚴重的蕭條期。基於大幅度的失業率被認為是重工業轉型的結果,特此,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府通過了新法例,讓工會會員有更大的民主力量,去抑制好鬥激進的工會領袖。另外,玛格利特·撒切尔又推出了「是時候置業計劃」(Right to Buy Scheme),讓地方公共房屋居民以折扣置業,從而增加了工人阶级對她的支持。

朗奴·列根和戴卓爾夫人在大衛營
朗奴·列根和玛格利特·撒切尔在大衛營

保守黨在1983年大選勝出,與工黨本身也不無關係。自從工黨政府在1979年垮台以來,工黨被1970年代組成的聯合激進份子控制,而出現步向「極左」的傾向,這點可以從他們的政策一面倒向左翼引證。這種轉變導致不少黨員和工黨在下議院的議員在1981年從工黨分裂,另立了英國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結果在1983年的大選,儘管面對蘇聯核武的威脅,工黨仍然主張英國裁減核子武器,退出歐洲共同體,和完全廢止玛格利特·撒切尔的經濟及工會改革。事後,理所當然地,有一位工黨議員,傑拉爾德·卡夫曼(Gerald Kaufman)總結到,工黨在1983年大選的慘敗,是歷史上最長篇的自殺遺言。

至於新近成立的英國社會民主黨則與英國自由黨(Liberal Party)結成聯盟,企圖從工黨的分裂而得利,以希望在比例代表制選舉中成為多數黨。但是由於缺乏團結,以致未成氣候。保守黨則得到了42.4%的選票,雖然比1979年大選小了一點,但由於其他黨派的分裂,加上今次大選改用多數制(即些微票數與票數分佈的改變,並不易改變選舉結果),以致保守黨得以大獲全勝,玛格利特·撒切尔更因而在下議院取得了144席的多數優勢。

[编辑] 1983年至1987年

玛格利特·撒切尔一直設法減低工會的權力,但手法卻異於希思的政府。希思的政府主要的手段是通過單一的法案,但玛格利特·撒切尔卻變本加厲。當時有幾次工會發起的罷工,企圖或極力地在政治上挫敗玛格利特·撒切尔。其中以全國礦工聯合會(National Union of Mineworkers,簡稱NUM)發動的罷工最為知名。但是,有別於1972年時的希思政府,玛格利特·撒切尔對這次罷工已早有充足準備,她早先已經增大了的儲存量,所以並未對發電廠的供應構成影響。另外,警察所採用的手法則令人質疑有違公民自由之嫌:警察除了阻止任何罷工的支持者接近罷工礦場的範圍,而且更與罷工礦工的糾察隊在約克郡歐格里夫(Orgreave)爆發了激烈的流血衝突。可是,由於全國礦工聯合會發動的罷工除了沒有事先舉行選舉,是違反新修訂的法例之外,又以武力阻止其他礦工如常上班。因此這次罷工並未得到大眾輿論的認同,其中以南部及諾丁漢郡(Nottinghamshire)的磺區為甚。是次全國礦工聯合會的罷工起自1984年初,至1985年初完結,歷時整整一年,故稱為英國1984年至1985年礦工大罷工。事件最後以過半數礦工重回崗位,迫使工會無條件投降而告終。自此以後,保守黨政府保證無意毀滅本土採礦業,又對罷工礦工承諾他們的職業受到保障。但保守黨政府仍舊在1994年採礦業私有化之前,把全部15個國營礦場一一關閉。

在1984年6月,玛格利特·撒切尔富爭議性地邀請南非種族隔離政府總統波塔(P.W. Botha),與外長鮑達(Pik Botha)到白金漢郡的首相鄉間別墅契克斯(Chequers),尋求方法舒緩國際間對南非施以經濟制裁的壓力,以免英國南非的大量投資化為烏有。而在南非總統訪問英國僅三個月之前,四名南非軍火走私者在考文垂被拘捕,並被控以違反聯合國強制性武器禁運令,非法出口軍火到南非。這四名走私犯被稱為「考文垂四傑」(The Coventry Four,分別叫Hendrik Jacobus Botha,Stephanus Johannes de Jager,William Randolph Metelerkamp和Jacobus Le Grange),他們在1984年5月以200,000英鎊保釋,並獲在法庭當值的法官發還護照,准許返回南非,但條件是該四名走私犯必須返回英國繼續審訊。在「考文垂四傑」被拘捕的同時,第五名疑犯,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的Johannes Cloete教授亦正式落網,而他更是南非飛彈發展計劃的重要人物。但是據《衛報》在1988年12月17日的報導,Johannes Cloete教授後來在白廳的政府要員指示下,獲無條件釋放。至於「考文垂四傑」最後亦無返回英國應訊,代以保釋金在1984年8月被沒收了事。「考文垂四傑」事件在1988年12月7日經《衛報》重新揭發,報導中附有一篇外交官Patrick Haseldine的信件,對玛格利特·撒切尔作強烈批評,指她「對恐怖主義有雙重標準」。

1984年10月12日的清早,即玛格利特·撒切尔59歲生日的前一天,愛爾蘭共和軍在保守黨大會的舉行場所,布赖顿的格蘭酒店策動了轟動一時的布赖顿旅馆爆炸案。玛格利特·撒切尔及時逃生,倖免於難,但爆炸中有5人喪生,當中包括黨鞭(Chief Whip)韋瀚(John Wakeham)的妻子和保守黨下議院議員安東尼·貝瑞爵士(Sir Anthony Berry),內閣要員諾曼·泰比亦在爆炸中受傷,他的妻子也因而癱瘓。事後,玛格利特·撒切尔堅持在翌日如常召開保守黨大會,並在大會上致辭,以高姿態蔑視放置炸彈的人,在政界贏得了不少掌聲。

在1985年11月15日,玛格利特·撒切尔在希爾布魯(Hillsborough)簽署《英愛協議》(Anglo-Irish Agreement),在協議中,英國政府首次承認愛爾蘭政府在北愛爾蘭問題上擔當重要的角色。可是,這個協議的簽訂,使很多愛爾蘭的聯合論者感到很憤怒。並導致阿爾斯太聯合黨(Ulster Unionist Party)與民主聯合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在1986年1月23日達成了一項選舉協議,共同發起一次特別安排的全體投票,決定先放棄所有北愛爾蘭議會議席,然後再在補選中參選。結果,兩黨最後只比原先小了一席,而那一席則落在社會民主及勞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但是,與1974年《桑寧代爾協議》(Sunningdale Agreement)不同的是,由於工會的勢力已被削弱,所以今次聯合派未能成功發動大罷工來迫使協議作廢。事後,玛格利特·撒切尔決定「懲戒」在簽訂協議一事上,欠缺合作態度的聯合派,因而廢除4年前成立的北愛爾蘭議會。雖然聯合派對下放政治權力到北愛爾蘭的態度一向左搖右罷(請參見因「愛爾蘭自治運動」引發的英愛戰爭),而議會被廢除的最大損失者亦是憲制民族主義派,但以上事件仍然激怒了聯合派及離間了較溫和的民族主義者之餘,也無助減少愛爾蘭共和軍對英國策動襲擊。至於新芬黨,由於從來也對北愛爾蘭議會不感興趣,所以對他們沒有影響。愛爾蘭政府方面,雖然對和平進程的其中幾方面持保留態度,但仍願意合作,因此英國政府仍打算繼續加大力度,爭取從都柏林取得支持。

戴卓爾夫人在1983年出席G8峰會
玛格利特·撒切尔在1983年出席G8峰會

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治及經濟哲學十分強調自由市場企業家主義。她從前便曾嘗試把一所小型國有企業,國營貨運公司(National Freight Company)出售予員工,並且意外地得到不少正面的回應。在1983年的大選以後,她的政府變得更為大膽,把很多自四十年代末以來已經是公有的大型公營事業以低價出售。結果,不少人從獲配的股份中得益,同時亦有不少人即時出售股份獲利。這一些私有化的措施,除了使很多左翼份子感到厭惡之外,亦漸漸形成了「玛格利特·撒切尔主義」。

冷戰上,玛格利特·撒切尔支持朗奴·列根的抵制政策,對付蘇聯。這點與七十年代西方普遍主張的緩和政策(détente)大相逕庭,並與英國其他奉行緩和政策的盟友產生磨擦。另外,玛格利特·撒切尔又歡迎美軍在英國軍事基地裝置巡航導彈,從而引發一連串大型反核示威。但是,玛格利特·撒切尔也是第一位對蘇聯改革派領袖戈爾巴喬夫,擺出友善姿態的西方領袖。在1985年戈巴契夫掌權3個月之前,兩人進行了一次會面,會後她更形容戈巴契夫是「一位可以一起做生意的人」。從那時開始,在戈巴契夫領導蘇聯下,西方重新採用了緩和政策。事實上,當時的蘇維埃政府,權力其實已受到相當的侵蝕,及至1991年蘇聯更在一片騷動中解體。至於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府,則見證了冷戰在1989年的終結。此外,有不少聲音認為,她不論在抵制政策還是緩和政策上,對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勝利均起了一定作用。

同樣在1985年,由於不滿玛格利特·撒切尔削減教育經費,牛津大學經投票後決定不向她頒贈榮譽學位。[2]而這個榮譽學位一向都是贈予曾在該校受教的首相的。

1986年,玛格利特·撒切尔公然違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支持美軍借用英軍基地,以空襲利比亞。此外,她與美國在防衛上的緊密關係,亦盡見於威斯特蘭事件(Westland affair)。當時英國內閣就英國直昇機工業的前景出現了分歧,玛格利特·撒切尔希望威斯特蘭飛行器公司(Westland Aircraft,當時英國唯一一間直昇機製造商)能夠與美國西科斯基飞行器公司合併,並極力阻止與另一所公司,意大利的奧古斯塔公司(Agusta)合併。事件引致支持與奧古斯塔公司的國防大臣夏舜霆,對玛格利特·撒切尔的領導手法非常不滿而宣佈辭職。夏舜霆自此成為了一位富有影響力的批評者,並對玛格利特·撒切尔的領導地位構成潛在威脅。最終為玛格利特·撒切尔在1990年下台埋下伏筆。

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府在1986年在一片爭議聲中廢除了當時由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領導的大倫敦地方議會(Greater London Council,即GLC)和另外6個主要都市的郡議會(Metropolitan County Councils,即MCCs)。政府聲稱這樣做可以節省開支,提高效率。但反對者卻指這樣做有政治意圖,因為所有被廢除的地方議會除了是由工黨控制外,更加是工黨的勢力中心,並常常在地方政府主張增加公共開支。

另外玛格利特·撒切尔在第二屆任期,有兩項重要的外交事務:

  • 於1984年玛格利特·撒切尔訪問中國,並在同年12月19日與鄧小平主持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英方承諾將香港的主權在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條文規定,中方將在香港落實推行「一國兩制」,享有高度自治,並保證香港由回歸至2047年「50年不變」。
  • 1979年11月,在都柏林舉行的歐洲理事會上,玛格利特·撒切尔曾批評英國在欧洲经济共同体付出的金錢,遠高於所應得的利潤。她更在峰會直言:「我們不是問歐共體或任何人要錢,我們只是要回我們自己的錢。」後來在1984年楓丹白露舉行的峰會,她的論據終於成功被接納。欧洲经济共同体同意每年向英國作部份退款,總額達英國在歐洲共同體付出與回報的差額的66%。至今每年的退款仍然生效,並間中引起歐盟部分成員國的不滿。

[编辑] 1987年至1990年

由於經濟復甦,以及反對黨工黨盲目地高叫反核,使玛格利特·撒切尔的保守黨在1987年大選中勝出,並在下議院佔有102席的多數優勢。玛格利特·撒切尔更立下自利物浦勳爵(1812年至1827年任首相)以來,連續任職首相時間最長的紀錄。除此之外,她也是自巴麥尊勳爵在1865年第三次連任首相之後,同樣做到三次連任的第一位首相。當時,英國各大報章,除了《每日鏡報》和《衛報》以外,都支持玛格利特·撒切尔。她的新聞秘書伯納德·英厄姆(Bernard Ingham)亦定期向傳媒召開新聞發報會,所以關係亦算良好。另外,她常被小報稱呼為「瑪姬」(Maggie),而這個名字後來更被填成歌詞,名為「瑪姬走開!」(Maggie Out!),並在各大小示威中為反對者所唱。左翼份子對她的不滿,也見於不少流行音樂,如:「玛格利特快辭職」(拍子樂隊,即The Beat)、「下流蕩婦快辭職」(艾維斯·卡斯提洛,即Elvis Costello)、「玛格利特在斷頭台」(莫里西,即Morrissey)和「母親最清楚」(理查·湯普森,即Richard Thompson)等等。

在1986年的保守黨大會,玛格利特·撒切尔發表聲明,指「兒童在學校應該被教授以傳統的道德價值觀,但現在學校卻向兒童教授同性戀是不可剝奪的權利。」同時,保守黨後坐議員和不少上議院議員亦對「宣傳」同性戀表示強烈不滿。結果,具爭議性的「第二十八款」(Section 28)作為修正案加入了《1988年地方政府法案》(Local Government Act 1988)。

不少玛格利特·撒切尔的反對者相信,若由布里斯托海峽至諾福克郡連成一條直線,把英國南北分開的話,就會發現她過往的政策造成了明顯的南北差異,即南部的經濟日益繁盛,但以工業為主的北部卻日益衰落。其中,玛格利特·撒切尔在第三屆任期推行了令人難以接受的社會福利改革。她推出了一項成人就業培訓計劃,該計劃以美國的工作福利制作借鏡,向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士提供全職工作和追加10鎊貸款。此外,又實行「社會基金」(Social Fund),取代以往用作填補地方所需的緊急服務開支,而向人民作一次性徵收的福利事務收費,另外又盡量把基金轉為貸款,和規定要短期內對求職人士的努力作出評估,這引致自二十年代以來,社會一致的輿論空前出現了缺口。

玛格利特·撒切尔作為一位主修化學的人,在八十年代末,她終於開始注意一向遭漠視的環境問題。在1988年,她發表了一次重要講話[3],承認到全球变暖、臭氧層變薄和酸雨的問題。後來在1990年,她更成立了哈德萊中心,用以研究和預測氣候變化。可是,她的一本著作,《Statecraft》(2002年),卻說到她對當年支持人類催化全球变暖的說法感到後悔,並認為把環境放在制定政策之上會有不良後果。她在書中說:「儘管我們支持以國際性的行動去解決環境問題,但我們仍要必先讓經濟發展和有所增長。若果處理不好經濟,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財富,花在環境保護上。」(452頁)

在1988年,玛格利特·撒切尔在比利時布魯日(Bruges)發表演說,對歐洲共同體打算改制和在決策上行中央集權表示反對。雖然玛格利特·撒切尔支持英國保留會籍,但她認為歐洲共同體的職責只在於確保自由貿易和有效的公平競爭,若果歐共體改組,有可能使她在英國推行的改革付諸東流。她批評到:「我們未成功拓展英國的領域,卻只能把英國再增強成歐洲一般的水平,並且被一個歐洲的超國家組織遙遠地在布魯日支配著。」此外,玛格利特·撒切尔對歐洲經濟及貨幣聯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感到特別不滿,強烈反對歐共體正透過該附設機構,準備將成員國貨幣統一成單一貨幣。至於玛格利特·撒切尔上述的言論,除了同樣受歐洲其他領導人的強烈反對之外,更首次暴露出玛格利特·撒切尔的保守黨在對歐洲的事務的嚴重分歧,而且分歧正逐步擴大。

在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號航班墜機(即洛克比空難),共有270人罹難,是英國本土在和平時期最多人喪生的災難。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府一直視災難為犯罪活動,要求得到法律的審訊,而不是要求召開公眾聽證會,找出誰放炸彈和放置炸彈的動機。至於早期的結論,一般都認為洛克比空難是伊朗為了報復伊朗航空的一架空中巴士,於1988年7月被美國海軍軍艦文森號(USS Vincennes)錯誤擊落。但到了後來,利比亞成為了最大嫌疑。該國領導人卡扎菲上校對英、美兩國聯手在1986年空襲利比亞的的黎波里班加西(Benghazi),感到大為憤怒,當時他的養女更在空襲中喪生。可是,玛格利特·撒切尔在離職後寫的回憶錄,對洛克比空難卻隻字不提(有關該兩名利比亞籍放炸彈者,請參見泛美航空103航班)。

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支持度在1989年再度下滑,理由是高企的利率使經濟加快由繁榮步入衰退期。為此,玛格利特·撒切尔責難她的財相勞森,不滿他的經濟政策一直是為加入貨幣同盟作準備,她更聲稱自己從來未經知會,亦從未批准他這樣做。後來在馬德里的歐洲共同體峰會,勞森與外相賀維對玛格利特·撒切尔施加壓力,要求她同意英國加入歐洲匯率機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簡稱ERM),以便預備加入貨幣同盟。事後玛格利特·撒切尔為了報復而將賀維降職,經濟事務則轉而聽任她的顧問亞倫·華特爵士(Sir Alan Walters)。勞森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她削弱,遂於同年10月辭職。

同年的11月,玛格利特·撒切尔的黨魁地位遭受另一位保守黨黨員,安東尼·麥爾從男爵(Sir Anthony Meyer)的挑戰。麥爾事實上是一位不知名的後坐議員,所以在重要的黨員眼中,他出選的作用只在試探玛格利特·撒切尔的實際支持率(即掩護性候選人)。結果,雖然玛格利特·撒切尔輕易地擊敗麥爾,但支持麥爾或棄權的投票卻高達六十票,對一場爭奪黨魁和首相職位的選舉來說,並不尋常。

玛格利特·撒切尔於1989年在蘇格蘭以社區收費(即人頭稅)取代地方政府差餉,其後又在1990年擴展到英格蘭威爾斯。人頭稅與以往大致一樣,對每人徵收的金額不變,但是人頭稅卻減少了低收入人士的優惠。結果新措施推出後,很快成為了玛格利特·撒切尔任內最不受全民歡迎的一項政策。由於政策最先在蘇格蘭推行,理論上可課稅的款額應該在1989年時重新評稅,但很快便有不少指控指蘇格蘭因為是「新稅制試驗地」而沒有重新評稅。至於玛格利特·撒切尔卻深信人頭稅會獲得支持,並遊說蘇格蘭聯合黨(Scottish Unionist Party)及早落實新稅。可是提早在蘇格蘭推行人頭稅,使保守黨在該地的支持率雪上加霜。

其後人頭稅的問題也逐步顯現。由於很多地方議會制定的新稅率被證實遠高於初時預計的水平。因而受到不少人的指責,指地方議會趁引入新稅制而調高稅率。但是歸根究底,大眾認為要負責的不是地方的執行者,反而是新稅制的構思者和推行者。

在1990年3月31日,即是在英格蘭和威爾斯落實推行社區收費的前一天,倫敦出現了大型遊行示威,並演變為暴動。事後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拒絕繳稅。人頭稅的反對者聚集在一起,除了反抗區鎮的地方長官,又中斷法院聽取人頭稅債務人的申訴,但玛格利特·撒切尔仍然拒絕作任何讓步,使她的支持度急跌,並成為了她後來下台的一大主因。

玛格利特·撒切尔在任內其中一項最後的舉動,是向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殊施加壓力,要求美軍部署到中東地區,迫使萨达姆·海珊撤出科威特。布殊其實對計劃感到憂慮,但玛格利特·撒切尔對他說:「沒有時間去猶豫了!」

在1990年10月的保守黨大會,玛格利特·撒切尔在大會舉行前的星期五,遊說她的財相馬卓安調低利率1%。但馬卓安卻向她指出,維持幣值穩定的唯一辦法是在調低利率的同時,加入歐洲匯率機制─儘管這樣做仍未達到歐共體早前在馬德里訂下的條件。結果,當年保守黨大會的團結度顯得有點兒不尋常,而且很少人會預料到,玛格利特·撒切尔的首相任期只剩下幾個星期。

[编辑] 失勢

主條目:英國保守黨1990年黨魁選舉

到了1990年,玛格利特·撒切尔在地方推行的新稅制已使她不得民心,而她錯誤地處理經濟問題(例如把利率調高至15%),更使她失去了來自中產、企業和商界的核心支持。至於在保守黨黨內,又因歐洲統合的問題而出現日益嚴重的分歧,使她和她的黨派在政治上顯得愈益脆弱。

玛格利特·撒切尔與賀維爵士的私人關係一向不是很好,而她的下台危機更因賀維爵士在1990年11月1日辭職而提早爆發。賀維辭職的近因,則是玛格利特·撒切尔在1990年10月30日的下議院辯論中,作出好戰的辯論之餘,又對歐洲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Jacques Delors)作出以下的指責:

「對,委員會想增加它的權力。對,這個委員會並非經選舉產生,我不希望增加委員會的權力去對抗本下議院,所以我們和他們是截然不同的。該委員會的主席德洛爾先生,早前在某記者會說到,他希望歐洲議會能成為歐共體體現民主的主幹,因此要讓委員會成為議會主席,又要讓部長理事會成為議會的立法機構。這是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的。」

在辭職聲明中,賀維責難玛格利特·撒切尔對歐洲共同體的政策,是嚴重損害英國的利益之外,他更公開地鼓勵「其他保守黨黨員對首相的支持作重新考慮」。遂直接引發夏舜霆宣佈挑戰玛格利特·撒切尔的黨魁和首相地位,從而舉行了黨魁選舉。在第一輪投票中,玛格利特·撒切尔得票高於夏舜霆,但所得票數仍比規定的小兩票(兩名選手得票差額要達到總投票數的15%,才不用舉行第二輪投票。玛格利特·撒切尔只得14.6%),結果要進入第二輪投票。

以下是選舉詳細結果:

第一輪投票: 1990年11月20日
候選人 選票 %
玛格利特·撒切尔 204
夏舜霆 152
缺席 6
空白票/作廢票 17
多數優勢 52 14.6
總計 379
需進行第二輪投票

這個選舉結果某程度上是處置失當所造成的。選舉的時候,玛格利特·撒切尔正在巴黎出席CSCE(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峰會,以致沒有投票。此外她的顧問事前亦低估了選舉的嚴重性,因而沒有進行競選活動和向游離票作出遊說,結果在第一輪投票未能順利勝出。但無論如何,選舉的結果反映出,保守黨內的確有不少人對玛格利特·撒切尔的管治失去信心,祈求更換領袖。

回到倫敦後,玛格利特·撒切尔向她的內閣成員徵求意見,結果大多數人都認為,玛格利特·撒切尔未能在第一輪投票順利勝出,便很有可能在第二輪投票落敗。

11月22日早上9時30分,玛格利特·撒切尔向閣臣宣佈,她決定退出第二輪投票。這個決定使她的首相生涯步上終結。

「經過我廣泛地徵詢同僚的意見,我總結到,為了保守黨的團結,以及在下屆大選勝利,我決定退選黨魁,好讓我的同僚參與角逐。我非常感謝內閣成員和外界一直給予我忠實的支持。」

在宣佈退選以後,玛格利特·撒切尔把握機會在下議院辯論發表了著名的講話:

「……單一貨幣和歐洲的政治有關,是歐洲聯邦的後路。因此,我可能會接納代表博爾索弗(Bolsover)的議員閣下(丹尼士·史堅納,即Dennis Skinner)的意見。我們現在身處何方?我很享受這種處境。」

玛格利特·撒切尔隨後支持馬卓安為她的繼承者,而他在後來亦順利勝出黨魁選舉。在她的辭職後,一所研究機構(MORI)進行民意調查。結果有52%受訪者認為「總體上,她對英國的發展功不可沒」,但同時有44%受訪者認為她對英國「弊多於利」。[1]1991年的保守黨大會,玛格利特·撒切尔史無前例地獲得全場站立鼓掌致意,但她仍禮貌地婉拒上台發言。最終在1992年大選,玛格利特·撒切尔退出了下議院。

[编辑] 辭任首相以後

戴卓爾夫人在1998年探訪在倫敦被軟禁的智利前獨裁者皮諾切特。
玛格利特·撒切尔在1998年探訪在倫敦被軟禁的智利前獨裁者皮諾切特

在1992年,玛格利特·撒切尔被冊封為終身貴族,成為了林肯郡斯蒂文的女男爵Life barony of Thatcher, of Kesteven in the County of Lincolnshire)。但出乎意料地,玛格利特·撒切尔沒有為自己爭取成為世襲貴族,因為她在1984年曾建議麥美倫在90歲生日冊封他為世襲貴族,並最終成為斯多克東伯爵,因此不少人認為她也會得到撒切尔女伯爵一類的爵位。玛格利特·撒切尔後來解釋,她不爭取的原因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理由去「支持」她成為世襲貴族。至於成為女男爵以後,玛格利特·撒切尔加入了上議院,並在上院發表不少演講批評《馬斯特裏赫特條約》,又投票反對通過該條約,這也是她在1961年以來,首次對保守黨的議案投反對票。及後她更於1993年6月在上議院形容該條約「太不合理」,說到:「若果是我,我永不會在條約簽字。」[4]由於三大政黨都贊成通過條約,玛格利特·撒切尔唯有引用A·V·戴雪(A. V. Dicey)的理論,要求將條約交與全民投票表決。

在1992年8月,為了遏止種族清洗,保障波斯尼亞人的地位,玛格利特·撒切尔呼籲北約制止塞爾維亞軍隊攻擊格拉日代(Gorazde)和薩拉熱窩。她更聲明波斯尼亞的情況「令她回想起納粹德國的惡行,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2]同年12月,她更警告波斯尼亞將出現大屠殺。結果在1993年4月,斯雷布列尼察(Srebrenica)真的發生大屠殺後,玛格利特·撒切尔便嘆道,「那裡成為了一片殺戮場,一片我意想不到會在歐洲重現的殺戮場。」此外,她又多次對當時的外相韓達德諷刺到:「達德、達德,你將使内维尔·张伯伦活像一個好戰者。」[3]

玛格利特·撒切尔在1990年辭任首相後不久,即被女皇頒贈地位崇高的功績勳章(Order of Merit)。她的丈夫撒切尔,則在1991年獲冊封為從男爵,以確保兒子馬克·撒切尔有爵位可以繼承。而這也是自1965年以來,唯一策立的從男爵爵位。在1995年,玛格利特·撒切尔獲頒贈嘉德勋章,此榮譽一向贈予前任首相,也是英國騎士勳章中最高的一種殊榮。

在1992年7月,玛格利特·撒切尔獲大型煙草商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公司(Philip Morris Companies,即高特利集團 Altria Group的前身)聘用,出任地理政治學的顧問一職,年薪除了高達25萬美元外,該公司更每年向她的基金注入25萬美元。至於玛格利特·撒切尔則協助該公司的煙草打入中歐、前蘇聯中國越南的市場,又對抗歐洲共同體限制香煙廣告的法律。

自1993年自2000年,玛格利特·撒切尔出任美國維吉尼亞州威廉斯堡威廉與瑪麗學院的名譽校長。該校在1693年取得皇家特許狀而成立,是北美洲其中一所最古老的大學。

玛格利特·撒切尔寫有一套兩冊的回憶錄,名為《權力之路》和《唐寧街歲月》,此外她亦有幾本關於政治和外交事務的著作。雖然她在公開場合仍對保守黨的政策表示支持,但她私低下卻對馬卓安非常不滿,這種不滿更透傳媒而被廣泛報導。馬卓安後來則回憶到,玛格利特·撒切尔這樣的態度令他一直「難以容忍」。在1997年,玛格利特·撒切尔公開支持夏偉林(William Hague)出任黨魁,而夏偉林勝出成為黨魁後,馬卓安在一次演講中狡詐地對玛格利特·撒切尔在他任內的舉動作出批評:「……夏偉林作為前任所欽點的接班人,我將全力支持他成為黨魁。」

在1998年,玛格利特·撒切尔在極富爭議的情況下,探訪她的好朋友,智利前獨裁者皮諾切特。當時他正在薩里被軟禁,又面臨被起訴刑讯逼供罪、策劃刑讯逼供和策劃謀殺。但玛格利特·撒切尔仍表示兩人是朋友,並作出支持[4]。玛格利特·撒切尔和皮諾切特兩人都是扶輪社成員,其中皮諾切特在福克蘭群島戰爭中是玛格利特·撒切尔的盟友。同樣在1998年,她又向劍橋大學損贈200萬英鎊,為一個以她為主席的企業家研究學科成立基金。此外,她又把自己保留的檔案贈予該大學的邱吉爾學院。

玛格利特·撒切尔辭任首相後仍十分活躍於政壇,除了到世界各地發表演說外,又在2001年支持保守黨的選舉競選活動。可是,在2002年3月22日,玛格利特·撒切尔遭受幾次輕微的中風困擾,身體變得非常虛弱。經醫生勸告後,她沒有再發表任何公開演說。

戴卓爾夫人在2004年抵達美國,出席朗奴·列根的喪禮。
玛格利特·撒切尔在2004年抵達美國,出席朗奴·列根的喪禮。
朗奴·列根的喪禮在華盛頓國家大教堂舉行。席間,戴卓爾夫人熱情地與加拿大前總理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和蘇聯前領導人戈尔巴乔夫打招呼。
朗奴·列根的喪禮在華盛頓國家大教堂舉行。席間,玛格利特·撒切尔熱情地與加拿大總理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和蘇聯前領導人戈尔巴乔夫打招呼。

2003年,玛格利特·撒切尔訪問紐約市市長彭博,並把彭博的辦公室與邱吉爾的戰時辦公室作比較。後來,雖然她在2004年6月出席了美國前總統朗奴·列根的喪禮,但為免過度勞累,她事先錄製了悼文,在喪禮上播放。

玛格利特·撒切尔仍然參與不少支持她的團體活動,例如,她是英國保守黨前進派(Conservative Way Forward)的主席,該派在她當選首相的25週年紀念日,為她在索威酒店(Savoy Hotel)舉行了晚宴。此外,她是布魯日團體(Bruges Group)的榮譽主席,而該會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她在1988年於布魯日首次公開反對成立歐盟。玛格利特·撒切尔亦是歐洲基金會的贊助者,該會由保守黨議員比爾·凱許(Bill Cash)創立,是一個主張歐洲懷疑論的組織。

2003年6月26日,玛格利特·撒切尔的丈夫去世。

2005年10月13日,玛格利特·撒切尔慶祝了她的80大壽,並在海德公園的東方文華酒店舉行酒會,而女皇亦有被應邀出席。席間,亞伯拉昂的賀維勳爵評論到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治事業:「她真正的成功不只在於改革了一個黨派,而是兩個。現在工黨雖然執政,但絕大部份『玛格利特·撒切尔主義』的理論已經為工黨所接受,而且是不可逆轉的。」

2005年12月7日,玛格利特·撒切尔因感到暈眩而被送到倫敦的切爾西及西敏醫院(Chelsea and Westminster Hospital),她住了一晚之後出院。但是不久之後,她在一所理髮店內再次感到暈眩而被保鑣送到醫院[5]

她的女兒卡洛兒對傳媒說,玛格利特·撒切尔的短期記憶力正嚴重衰退:「她現在已很少閱讀,因為她的記憶了衰退了。這是沒有意思的,她讀完了一句句子,卻已忘記了句子的開首。」[6]

在2006年9月,玛格利特·撒切尔到華盛頓出席「九一一」恐怖襲擊五周年的悼念活動。她以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賓客的身份出席是次儀式,期間並與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會面。這是自她在2006年4月,出席前美國國防部長卡斯珀·威拉德·溫伯格的喪禮以來,首次前往美國[7]

[编辑] 評價與影響

普遍的英國市民到今天仍沒有忘記當年玛格利特·撒切尔的辭職,也沒有遺忘自己當年對此事的反應。總體上,她的評價在英國社會中十分之兩極化,影響也存在了高度的爭議。

有些人讚揚玛格利特·撒切尔的宏觀經濟改革挽救了英國,並成功使英國擺脫七十年代以來的經濟困境。而她在社會事務上所採取的激進主義,也得到不少人的稱許。可是,同時有些人認為,玛格利特·撒切尔是十分自負的獨裁主義者,又不滿她解除英國作為福利國家的地位,以及打壓本土製造業,使上百萬人長期失業。

對於反對者的第一項指控,其實反映出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府常予人言過其實的感覺,而她的政策亦的確未能成功減低社會福利的開支。至於第二項的指控亦非無實據,因為本土製造業的就業率早已大不如前之外,有些工業更在英國本土消失,所以,在今日現代化和服務業為主的英國,製造業的就業比例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也頗低。英國自70年代以來一直被視為「歐洲病夫」,有些人更斷言英國將成為第一個由已發展退回發展中的國家。但事實證明,時至今日,英國的經濟是現代歐洲各國最為蓬勃繁榮的。因此不少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支持者指這是她的成果。

對這種觀點持反對意見的人則反駁,七十年代的經濟問題被誇大了,而且這些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政府所不能控制的,例如持續高企的價造成石油危機,以致國內出現高通貨膨脹,並對全球大部份工業國家的經濟構成破壞。因此,他們認為當年的經濟衰退並非如玛格利特·撒切尔所言,是社會主義和工會所一手促成。反對者亦認為,玛格利特·撒切尔任內經濟出現改善的跡象,只是一個巧合,稅收增加了的收益則是來自北海油田(但這點是自打嘴巴,因為油田賺錢反而使工業生產能力下降,即「荷蘭病」),所以這些才是英國八十年代經濟復甦的原因,而非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策。

戴卓爾夫人
玛格利特·撒切尔

英國大眾對玛格利特·撒切尔的評價一直都十分含糊,這種現象可以在最近的一個電視台民意調查中反映:玛格利特·撒切尔在2002年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排第16名,是在生的人物中,排名最高的一位;可是,她卻在2003年《最差劣的100名英國人》中排行第3,只比工黨首相托尼·布莱尔落後兩名。不過,無可否認的是,玛格利特·撒切尔是少數對20世紀世界舞台起重要影響的女性。此外,在眾多的讚賞以至奉承中,貝理雅對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感謝可能比較真切,同樣作為一位3次連任的首相,他曾有意無意地感謝玛格利特·撒切尔的經濟政策,對英國起重要作用。為此,玛格利特·撒切尔亦曾在保守黨競選場合中含蓄地讚揚貝理雅,她說到:「保守黨……不是要可以擊倒貝理雅先生的人才,而是要好像貝理雅先生一樣的人才。

另外有一些人把她的經濟評價分成兩方面看:市場效率和長期增長。就市場效率而言,她的改革是頗富爭議性的。但由於職位減少和推行了根本性的市場改革,失業率的確是回跌了。她造到這樣的效果,主要是透過立法削弱工會力量以及解除對金融市場的監管。結果,玛格利特·撒切尔亦成功把倫敦重佔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並加強了電訊業和其他公共事業的競爭力。至於就長期增長而言,根據現有的數據,增長是少的。由於缺乏對民間研究及發展的資助,以致學術水平和職業培訓政策的效益一直停滯不前。

在蘇格蘭和威爾斯大部份地區,以及英格蘭北部的一些市區和前採礦區,很多人仍對玛格利特·撒切尔表示憤怒,甚至出言謾罵。因為他們仍然不能忘記當年礦工罷工的艱難日子,並對以採礦業為主幹的傳統社會被破壞而感到很不滿。此外,他們也不能忘記採礦業的衰落,以及服務業的掘起。

雖然玛格利特·撒切尔在西南部一帶富裕的郊區,支持度較高,但是在那裡,一些工業化和較貧窮的城市,她的支持度卻不高。例如在普利茅斯,該市有約四分之一人口從事國防工業,其中大部份受僱於德文港海軍船塢。當船塢的行政管理在1987年實行私有化後,進行了大規模裁員,結果大量被解僱的員工對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府提出責難,並使該地對保守黨的支持率由1979年的44%下降至1987年的29%。

面對工業區和採礦區的不滿,玛格利特·撒切尔依然能在1987年大選中大獲全勝,但她的票源實際上主要來自英格蘭南部,和英格蘭北部的一些郊外農業區,至於在其餘地區卻得不到支持。原因是,透過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英國的農業至今仍得到大幅度的補助,因此,那些沒有得到大幅度補助的行業,對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支持則十分冷淡。

在海外,玛格利特·撒切尔的評價亦因政見不同而存在對立。在左翼陣營,玛格利特·撒切尔常被看作用武力粉碎社會主義活動的象徵,她的社會改革則完全忽略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側重到中產階級和商人。一些諷刺作家因此常常諷刺她,例如法國歌手Renaud Séchan曾寫了首叫《瑪姬小姐》的歌,當中讚揚女性時常克制自己,不模仿男性很多愚蠢的舉動,但玛格利特·撒切尔卻是一個例外。在1987年9月23日,她對《Womans Own》雜誌的記者說到:「沒有社會這回事[8][9]。」這句說話一經被廣泛流傳,便時常被斷章取義。但其實這句話的原意是要強調個人和家庭對英國社會的重要。至於一些在經濟和政治上支持古典自由主义的右翼份子,則把她看作保守主義的象徵,除了勇於對抗有力的工會,又成功去除對經濟發展的障礙,但他們多數不會公開遵循她的理論。

對於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來說,玛格利特·撒切尔是一個不願妥協的人,又避免與愛爾蘭共和軍展開對話。以致北愛爾蘭大騷動的時期遭到拖長,儘管英國與愛爾蘭政府及後簽訂了《英愛協議》,但也無濟於事。

在1996年,斯科特報告書(Scott Report)面世,該報告對英國在八十年代對伊拉克出售軍備的情況作詳細調查,其中揭發出玛格利特·撒切尔的政府在軍售問題上一直對萨达姆·海珊給予支援,白廳更曾花上10億英鎊來維持侯赛因政權以及替軍備生產商穿針引線。該報告又指出,在两伊战争期間,英國曾走私奇伏坦坦克(Chieftain tank)的殼體到伊拉克,事後則把有關文件悉數銷毀。另外,英國政府內亦有官員暗中協助私人公司繞過正常程序,私底下出售機器製造軍武。當中從雷卡公司(Recal)的製運記錄中發現,有不少積架出廠的收音器材在賒帳的情況下被付運到伊拉克,而且賒帳付運軍備的情況也很嚴重。後來當侯赛因處死一名英國記者後,保守黨的內閣成員依然沒有停止資助侯赛因,然而,他們反駁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損害英國的工業。

不少右翼和左翼人士皆一致同意,玛格利特·撒切尔對英國政壇起了根本性的改變,因為在她任首相的十一年間,英國的主要政黨都出現了右傾的現象。現在的「新工黨」和「貝理雅主義」,不論是經濟,抑或是社會和政治的主張,其實就是「玛格利特·撒切尔主義」的縮影。這種現象就像五十年代至希思時期的保守黨政府,也是在不斷吸收工黨有關福利國家的主張。至於她當年削弱福利國家色彩的種種措施,至今仍然被大部份地採用,當年被私有化國營企業也沒有被廢止。事實上,玛格利特·撒切尔以後,不論是保守黨抑或工黨的政府,仍不斷減少對商業活動的干預,以及繼續推行私有化。

不論是好是壞,玛格利特·撒切尔對工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英國1984年至1985年礦工大罷工一事則是工會權力由盛轉衰的分水嶺。自此,工會的勢力沒有再回復到七十年代的水平,工會化的影響也透過玛格利特·撒切尔和新的法規而遭到抑制,這些限制罷工的法規至今仍沒有被廢除。至於工黨本身,也正不斷擺脫與工會的既有關係。

玛格利特·撒切尔對保守黨本身也起了很大的影響,她的後繼者,包括馬卓安、夏偉林、伊恩·鄧肯·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以至於夏偉明,面對玛格利特·撒切尔主義內的種種理論,也很難作出取捨,結果不論是地區上還是國會內,都造成了保守黨內的內部分裂和分歧加深。在2006年,大衛·卡梅倫(David Cameron)成為新任黨魁,一般輿論相信他能夠化解黨內長久以來的分裂。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學生會在2006年2月通過動議,決定在玛格利特·撒切尔去世後,為「優秀和富裕的人士」成立基金。

[编辑] 家庭生活

戴卓爾夫人在2001年參觀甘迺迪太空中心
玛格利特·撒切尔在2001年參觀甘迺迪太空中心

在家庭價值觀和其他觀念上,玛格利特·撒切尔常被指為虛偽和朝令夕改[10]

玛格利特·撒切尔的丈夫,丹尼士·撒切尔從男爵,在2003年6月逝世。兩夫婦的婚姻長達52年,並在1953年8月15日誕下一對雙生兄妹。

玛格利特·撒切尔的兒子,馬克·撒切尔從男爵一直被不同的爭議糾纏住。在1982年他曾在撒哈拉沙漠一度失蹤;至於在2005年1月,他則因為資助購買飛機,以策劃在赤道几内亚發動政變而被捕,在南非被判緩刑4年,及罰款3百萬蘭特。

玛格利特·撒切尔的女兒,卡洛兒·撒切尔閣下是一位記者和時事評論員。她在英國真人秀,第五輯《我是名人,快帶我離開!》(I'm a Celebrity, Get Me Out of Here!)中勝出。

[编辑] 頭銜與榮譽

戴卓爾夫人的紋章。海軍上將代表福克蘭群島戰爭,牛頓爵士則代表化學家,即戴卓爾夫人本身的專業和代表她的故鄉格蘭瑟姆。
玛格利特·撒切尔的紋章。海軍上將代表福克蘭群島戰爭,牛頓爵士則代表化學家,即玛格利特·撒切尔本身的專業和代表她的故鄉格蘭瑟姆。

[编辑] 頭銜

以下是玛格利特·撒切尔自出生的正式頭銜:

[编辑] 榮譽

  • 女嘉德勳爵士 (Lady of 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
  • 功績勳位 (Member of the Order of Merit)
  • 樞密院顧問官 (Member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
  • 皇家學會會員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 卡爾頓會(Carlton Club)榮譽會員,是該會唯一女會員。

[编辑] 外國榮譽

  • 總統自由勳章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 共和黨參議員自由勳章 (Republican Senatorial Medal of Freedom)

[编辑] 請參見

[编辑] 筆記

  1. Dennis Kavangah (OUP, 1997). The Reordering of British Politics: Politics after Thatcher , p. 134.
  2. John Campbell (Jonathan Cape, 2003). Margaret Thatcher: The Iron Lady, p. 769.
  3. Ibid, p. 770.
  4. BBC報道

[编辑] 參考書目

[编辑] 書本

  • Statecraft: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World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2002) ISBN 0060199733
  • The Collected Speeches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1999) ISBN 0060187344
  • The Collected Speeches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Margaret Thatcher, Robin Harris (editor) (HarperCollins, 1997) ISBN 0002557037
  • The Path to Power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1995) ISBN 0002550504
  • The Downing Street Years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1993) ISBN 0002553546

[编辑] 傳記

  • "The Anatomy of Thatcherism" by Shirley Robin Letwin (Flamingo, 1992) ISBN 0006862438
  • Margaret Thatcher; Volume One: The Grocer's Daughter by John Campbell (Pimlico, 2000) ISBN 0712674187
  • Margaret Thatcher; Volume Two: The Iron Lady by John Campbell (Pimlico, 2003) ISBN 0712667814
  • Memories of Maggie Edited by Iain Dale (Politicos, 2000) ISBN 190230151X
  • Britain Under Thatcher by Anthony Seldon & Daniel Collings (Longman, 1999) ISBN 0582317142
  • Thatcher for Beginners by Peter Pugh and Paul Flint (Icon Books, 1997) ISBN 1874166536
  • One of Us: Life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Hugo Young (Macmillan, 1989) ISBN 0333344391
  • The Iron Lady: A Biography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Hugo Young (Farrar Straus & Giroux, 1989) ISBN 0374226512
  • Margaret, daughter of Beatrice by Leo Abse (Jonathan Cape, 1989) ISBN 0224027263
  • Mrs. Thatcher's Revolution: Ending of the Socialist Era by Peter Jenkins (Jonathan Cape, 1987) ISBN 0224025163
  • The Thatcher Phenomenon by Hugo Young (BBC, 1986) ISBN 0563204729
  • My Style of Government: The Thatcher Years by Nicholas Ridley (Hutchinson, 1991) ISBN 0091750512

[编辑] 外部連結

前任:
約翰·克勞德
英國下議院芬利奇選區議員
1959年–1992年
繼任:
布克力
前任:
愛德華·肖特
教育及科學大臣
1970年–1974年
繼任:
雷金納德·普倫蒂斯
前任:
希思
反對黨領袖
1975年–1979年
繼任:
詹姆斯·卡拉汉
保守黨黨魁
1975年–1990年
繼任:
馬卓安
前任:
詹姆斯·卡拉汉
英國首相
1975年–1990年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看或添加與此条目相关的摘錄: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英國首相 唐寧街10號
沃波尔威尔明顿佩勒姆纽卡斯尔德文郡纽卡斯尔比特,G·格伦维尔,罗金汉,查塔姆,格拉夫顿诺斯罗金汉谢尔本波特兰小皮特,阿丁顿,小皮特W·格伦维尔波特兰珀西瓦爾利物浦坎宁,戈德里奇,威灵顿,格雷,墨尔本,皮尔,墨尔本,皮尔,罗素,德比阿伯丁帕尔姆斯顿德比帕尔姆斯顿,罗素,德比迪斯雷利格莱斯顿迪斯雷利格莱斯顿索尔兹伯里格莱斯顿索尔兹伯里格莱斯顿,罗斯贝利,索尔兹伯里,贝尔福,坎贝尔-班纳文,阿斯奎斯,勞萊·喬治,伯纳尔·劳,鲍德温麦克唐纳鲍德温麦克唐纳鲍德温张伯伦丘吉尔艾德礼丘吉尔艾登麥美倫道格拉斯-霍姆威爾遜希思威爾遜卡拉汉玛格利特·撒切尔馬卓安布莱尔

Static Wikipedia 2008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7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6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ub-domains

CDRoms - Magnatune - Librivox - Liber Liber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Project Gutenberg - Wikipedia 2008 - Wikipedia 2007 - Wikipedia 2006 -

Other Domains

https://www.classicistranieri.it - https://www.ebooksgratis.com - https://www.gutenbergaustralia.com - https://www.englishwikipedia.com - https://www.wikipediazim.com - https://www.wikisourcezim.com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net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es - https://www.radioascolto.com - https://www.debitoformtivo.it - https://www.wikipediaforschools.org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zi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