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约翰·肯尼迪 - Wikipedia

约翰·肯尼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约翰·肯尼迪

顺位 美国第35任总统
任期: 1961年1月20日 - 1963年11月22日
前任: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下任: 林登·強森
出生日期: 1917年5月29日, 星期二
出生地点: 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
去世日期: 196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去世地点: 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第一夫人: -{zh-cn:杰奎琳·肯尼迪;zh-tw:賈桂林·甘迺迪}-
职业: 政治家
政党: 民主党
副总统: 林登·強森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通常被称作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JFK杰克·肯尼迪Jack Kennedy),美国第35任总统,他的任期从1961年1月20日开始到1963年11月22日达拉斯遇刺身亡为止。他是在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政治家族的一员,被视为美国自由主义的代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肯尼迪在1946年~1960年期间曾先后任众议员和参议员,并于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國歷史上唯一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

在他总统任期内的主要事件包括:猪湾入侵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太空竞赛越南战争的早期活动以及美国民权运动。

在针对美国总统功绩的排名中,肯尼迪通常被历史学家列在排名的中部偏上的位置,但他却一直被大多数美国民众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官方在随后的调查报告中公布的结果表明,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是杀害总统的凶手。他的遇刺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目录

[编辑] 家族的发迹

肯尼迪的曾祖父是爱尔兰威克斯福德人,1848年逃荒到了美国的波士顿。祖父生于1862年,他在波士顿开了一家酒吧兼营银行业,还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当过马萨诸塞州的议员。父亲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 Kennedy, Sr.)于1888年生于波士顿。1912年哈佛大学毕业,后从事银行业。1914年在波士顿东区哥伦比亚信托银行当总经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伯明翰造船公司下属的一个分厂任副总经理。一战结束后投资股票赚了大钱,成为百万富翁。后到好莱坞经营电影制片业。1930年回到波士顿1932年美国大选时,他支持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934年他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新成立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1937年又主持海事委员会,不久后出任美国英国大使。他对阿道夫·希特勒欧洲的暴行虽然表示过不满,但极力反对美国参战。1940年11月,在一片反对声中辞去大使职务。1960年美国《幸福》杂志把肯尼迪家族列为美国第十二大家族,估计拥有资产2~4亿美元

[编辑] 早年生活及教育历程

约翰·肯尼迪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父亲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 Kennedy, Sr.)和母亲罗斯·菲茨杰拉德·肯尼迪(Rose Fitzgerald Kennedy)于1914年10月结婚,共育有子女九人,四男五女,肯尼迪是次子。

肯尼迪的一生都在与各种疾病做着斗争。在三岁生日前三天,他患上了恶性猩红热1930年秋天开始,他患上了一种无法确诊的疾病,后来确诊为爱迪生氏症(Addison's Disease)。这种疾病使得他的内分泌发生紊乱,免疫力降低。由于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影响到政治前途,所以一直以来,肯尼迪都在严格保密着自己的医疗史,甚至这种隐瞒在他遇刺之后还在继续。他一直以类固醇类药物来抵御爱迪生氏症带来的身体虚弱的影响,并依赖大量的镇静剂、止痛药、睾丸素抗生素安眠药等来对付其他并发症。但另一方面,他的健康问题却一直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话题之一。

肯尼迪在他五岁的时候进入爱德华奉献学校(Edward Devotion School)学习,1922~1924年期间,他在那里学习幼儿园到三年级的课程。1924年,七岁的肯尼迪和他九岁的哥哥小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atrick Kennedy, Jr.)被送入德克斯特学校学习。后来肯尼迪又被送到位于康涅狄格州瓦林福德(Wallingford)的坎特伯雷寄宿学校继续学习、生活。1935年秋季,他请求插班学习普林斯顿大学的课程,但是遭到了该学校的拒绝。后来,他的父亲经过努力,安排他于11月初入学。由于疾病缠身,他只坚持到12月就中断了学习。1936年7月,肯尼迪申请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并被顺利录取。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曾两度到欧洲访问。1937年夏季,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法国英国旅行。探询罗斯福政府新政下的美国的发展和欧洲的发展的情况、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是否使人们担忧会再次爆发欧洲战争等问题。1939年春季,他再次访问了伦敦罗马等地,并从教皇庇护十二世那里领受了圣餐。在这两次访问的间隙,他还于1938年7月大学二年级毕业后到达伦敦,利用暑假时间在美国大使馆工作,并于假期结束后返回美国,参加哈佛大学三年级课程的学习。

肯尼迪和母亲罗斯·菲茨杰拉德·肯尼迪(Rose Fitzgerald Kennedy)在一起,1941年8月3日。
肯尼迪和母亲罗斯·菲茨杰拉德·肯尼迪(Rose Fitzgerald Kennedy)在一起,1941年8月3日

肯尼迪的欧洲之行和课程学习的主要成果,是一篇论述英国绥靖政策根源的大学四年级优等生论文。他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写成了长达148页的论文:《慕尼黑的绥靖政策——英国民主从裁军政策缓慢转化为重整军备政策的必然后果》,《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阿瑟·克罗克帮助他进行了风格方面的修改,并根据温斯顿·丘吉尔的作品《英国沉睡的时候》推荐了一个标题:《英国为什么沉睡》Why England Slept)。肯尼迪写成这篇论文之后,他的父亲鼓励他出版成书,这本书在美国和英国都得到了好评,销量巨大。1940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国际关系荣誉学位。

1940年9月,肯尼迪到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学习。以便在加利福尼亚州恢复身体健康。他的研究生课程(只学了一个学期,到1940年12月)理应为商务和国际金融,但他仍然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十分感兴趣。健康问题再次导致他于1941年初回到美国东部,忙于找人撰写他父亲的回忆录。肯尼迪曾考虑申请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学习,但他后来因陪同家人到南美洲旅行而放弃了这一打算。他游览了阿根廷巴西智利并且在乌拉圭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拿马做了短暂停留。

[编辑] 军旅生涯

1940年秋季,肯尼迪成为第一批被选定加入美国陆军的青年。由于他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学习1940~1941年的课程,因此他要到学年结束的时候才会被征召。但在1941年春季,他在体检时未能被陆军、然后是海军的军官预备役学校录取,这中间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背部、结肠和腹部的疾病问题。后来通过艾伦·柯克上校(Alan G. Kirk)——柯克曾经是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在美国驻英国大使馆-{zh-ch:里;zh-tw:裡;zh-hk:裡;zh-sg:里;}-的海军武官,当时负责华盛顿特区的海军情报局(the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ONI)——的帮助,肯尼迪于1941年10月以海军少尉的身份到海军情报局外国情报处工作,成为一名情报资料传递人员,他的工作是核对并总结来自国外情报站的报告,用于海军情报局的资料汇编。由于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即珍珠港事件),肯尼迪所在的部门开始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他的班次是夜班,从每日22:00到次日7:00,而且没有休息日。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zh-ch:里;zh-tw:裡;zh-hk:裡;zh-sg:里;}-,他结识了英戈·阿瓦德(Inga Arvad)并开始了一段充满浪漫的关系。但后来有情报显示,作为《先驱晨报》记者的英戈在德国的一次新闻活动中获得了可以接触到包括希特勒在内的纳粹高层的特权,所以英戈被怀疑是纳粹间谍。当他们的关系被披露后,肯尼迪被海军从情报局调往位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海军造船厂干文职工作。后来,他与英戈的暧昧关系结束了,但仍保持了三年的通信和友情关系。

1942年7月海军批准了肯尼迪的出海请求,安排他到芝加哥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一个分部的海军学校学习。肯尼迪的愿望是要指挥一艘鱼雷艇(即PT艇,patrol-torpedo)。这一愿望在1943年1月得以实现。他离开训练工作,受命带着4艘船前往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并在那里得到了新的任务,被安排到巴拿马运河执行巡逻任务,由于他不愿意“在战争结束前陷在巴拿马”,便请求调到南太平洋1943年3月,他踏上了前往美国日本政治激烈交战的所罗门群岛的征程。成为PT-109艇(Motor Torpedo Boat PT-109)的艇长。6月,肯尼迪的船被派往新乔治亚东南的拉塞尔群岛,7月被派往位于战区中部的新乔治亚西部的隆巴里岛。8月1日,他的船前往布莱克特海峡参与拦截一个躲过美国驱逐舰拦截的日本船队。

1943年8月2日,肯尼迪的船参加了拦截一个日本船队的夜间攻击任务。在战斗中,他的PT-109艇被一艘日本驱逐舰撞成两截后沉没,船上两人丧生,十一人落水,包括肯尼迪在内的六人抓住了漂在水面上的船壳,并将另外五名-{A|zh-ch:幸存;zh-tw:倖存;zh-hk:倖存;zh-sg:幸存;}-者领回到漂浮的鱼雷艇残骸处。船上的工程师严重烧伤,因此肯尼迪不得不拽着他以抵御强劲的水流。当日14:00,在漂浮了九个小时之后,鱼雷艇残骸开始下沉,肯尼迪用咬着受伤艇员的救生衣带子,在经过5个小时之后终于游到了一块60多米宽的小岛上。由于该岛位于弗格森水道南部,是鱼雷艇的常用通道,因此,肯尼迪决定立即出发,以便打信号拦截船只等待救援。当时他已经36个小时没有休息。由于没有与任何船只相遇,他只能游回小岛。8月4日,肯尼迪与其他艇员一起游到附近的欧拉萨纳岛。8月5日,他与另外一名军官游到克罗斯岛。8月6日,艇员们被两名当地岛民发现,肯尼迪在椰壳上刻了一段话:“当地人知道位置,可以引路,十一人活着,需要小船。肯尼迪。”托岛民带到鱼雷艇基地所在地伦多瓦岛。8月7日,岛民带回一封新西兰步兵中尉的回信,信中说:“我强烈建议你们跟这些当地人到我们这里来,同时,我将用电台联系你们在伦多瓦岛的上级,然后落实如何去接你们剩下的艇员。”8月8日,肯尼迪到达新西兰人的驻地。在经历了七天艰苦逃生后,所有艇员在不到24小时-{zh-ch:里;zh-tw:裡;zh-hk:裡;zh-sg:里;}-都被送到了伦多瓦岛接受治疗。肯尼迪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使他成为了各大报纸头条新闻人物,并先后获颁二战紫心勋章、亚洲-太平洋战役奖章、二战胜利纪念章、海军勋章以及海军陆战队勋章等诸多奖章。后由于身体上面的原因,他于1944年初回到美国就医,其间在迈阿密鱼雷艇基地当教官。1945年3月1日,他的名字上了美国海军退役人员名单,仅仅几个月之后,日本就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02年5月一个由国家地理学会组织的探险队在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找到了据说是PT-109艇的残骸。

[编辑] 早期的政治生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肯尼迪进入美国政坛(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哥哥小约瑟夫·肯尼迪在英国战场上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而他哥哥是全家寄予厚望、将来要培养成美国总统的人选。这样一来,家人都将维护家族名声的重任寄托在了肯尼迪的身上)。1946年,他参加了众议院选举。在那一年的选举当中,民主党的形势不容乐观,自1930年以来首次失去了国会参众两院的控制权。但肯尼迪的表现却依然不错,由于马萨诸塞州的国会众议员詹姆士·柯利(James Michael Curley)将出任波士顿市长,在国会中留出了一个空缺,经过努力,肯尼迪在竞选中获得了胜利。

[编辑] 1947~1952年,众议员

1947年1月,肯尼迪到华盛顿特区上任。当时恰逢民主党经济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全国上下开始担心共产主义威胁的时候,而且哈里·杜鲁门总统当时也受到了猛烈的抨击。

众议院-{zh-ch:里;zh-tw:裡;zh-hk:裡;zh-sg:里;}-,他反对塔夫托-哈特利劳工法(即哈特利提案),发起国家退伍军人住房会议。1948年11月他再次当选众议员。此间,他提出过低房租公共住房和援助公私立学校的议案,建议削减对非洲和近东地区的浪费性援助。

[编辑] 1952~1960年,参议员

1952年他以“肯尼迪将为马萨诸塞做的更多”(Kennedy Will Do More For Masschusetts)为口号参加了参议院席位的竞选,并战胜了势头强劲的对手亨利·洛奇(Henry Lodge)赢得了一个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席位,在总计2 353 231票中领先洛奇70 737票,两人的得票率为51.5%:48.5%。

在成功当选参议员后,肯尼迪的首要考虑是要建立一个办公室,以满足他为之服务的马萨诸塞州的需要。而肯尼迪将进入参议院视为他获得更高权力的一个跳板是个不争的事实。1955年9月,在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心脏病发作,传言他不可能竞选连任的情况下,肯尼迪计划获得1956年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并成为他担任8年副总统的前奏,然后是1964年竞选入主白宫,而到那时,他刚刚47岁。但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田纳西州的参议员埃斯蒂斯·基福弗(Estes Kefauver)获得了副总统候选人的党内提名。竞争提名失败后,肯尼迪于1956年~1957年间制订了一项战略,以照顾到民主党在民权问题上的各个派别,在1956年,围绕陪审团庭审修正案(Jury Trial Amendment)的争论引起了相当的关注,而肯尼迪投票表示支持陪审团庭审。

1953年9月12日,肯尼迪与杰奎琳·李·布维尔(Jacqueline Lee Bouvier)在罗德岛州结婚,他们的结合被描写为“年度名人婚姻”。从1953年7月开始,他的背部疾病开始严重,在1954年4月进行的一次X光检查中显示,他的第五节腰椎已经断裂。10月21日,他做了一个长达3个多小时的手术,将一个金属盘插进了腰椎-{zh-ch:里;zh-tw:裡;zh-hk:裡;zh-sg:里;}-以固定脊椎骨,但由于插入的金属盘被感染,1954年2月的又一次手术将它取出。肯尼迪一直休养到当年5月才返回参议院。在这段时间及其后的近两年时间-{zh-ch:里;zh-tw:裡;zh-hk:裡;zh-sg:里;}-,肯尼迪数次面临生命危险,曾先后四次接受了天主教的临终祷告。1956年他发表了一篇有关自己脊背外科手术的文章《我的病中体会》(What My Illness Taught Me),最后定名为《当仁不让》(Profiles in Courage),书中讲述了美国历史上8位著名参议员的职业生涯,该书出版后成为全美畅销书,并在1957年获颁普利策传记文学奖,但一直有观点认为该书为他人代写。

[编辑] 肯尼迪家族对麦卡锡主义的支持

自从1950年之后,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与肯尼迪家族的交往日渐频繁,麦卡锡在成为参议院的焦点人物之前就与肯尼迪的父亲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曾花费数千美元的资金支持麦卡锡,并在后来成为了他主要的支持者之一。20世纪40年代之后,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常常在自己位于海厄尼斯港(Hyannis Port)的别墅-{zh-ch:里;zh-tw:裡;zh-hk:裡;zh-sg:里;}-与麦卡锡共渡周末。而且麦卡锡曾经追求过肯尼迪的四妹帕特·肯尼迪(Patricia Kennedy Lawford)。在1952年的参议院竞选当中,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与麦卡锡达成了一笔交易:麦卡锡在马萨诸塞州的投票中支持民主党候选人,而约翰·肯尼迪则不会在国会关于谴责麦卡锡主义的表决时投票支持该决议。1953年,肯尼迪的父亲又要求麦卡锡聘请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Robert Francis Kennedy)为自己的高级职员。1954年9月,在经过了9天的听证之后,国会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建议“谴责”麦卡锡破坏参议院规则。当年12月2日,参议院以67:22的表决结果通过了这一谴责。而在民主党中,惟一一个没有投票反对麦卡锡的(更确切地说,没有就此问题投票的)是约翰·肯尼迪。1960年,他在一次为自己的辩解中说:“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是个十全十美的人。我见过大多数人犯过的错误。麦卡锡的事情?我当时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我的弟弟在为麦卡锡工作。”但肯尼迪后来十分后悔自己的决定,因为他没有同民主党伙伴和参议院的大多数人一起谴责麦卡锡的这一不光彩行为成了此后一个长期的政治遗留问题。事实上,在1954年7月,在陆军听证会结束的时候,即参议院第一次考虑公开谴责麦卡锡的时候,肯尼迪准备通票反对他。

[编辑] 1960年总统大选

肯尼迪相信,由于他的年轻、天主教的信仰、来自民主党内领导人的有限支持以及自己身体方面的疑问,都表明他无法在1960年有把握地竞选总统。事实上,肯尼迪觉得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能力的表现。虽然在美国历史上曾有一小批候选人在不到50岁董事会入主白宫,但还没有谁在43岁就登上总统宝座。在威廉·麦金莱总统遇刺后,西奥多·罗斯福继任了总统职务,但他在1904年竞选连任的时候已经46岁了。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只有一位天主教徒竞选过总统——1928年的阿尔·史密斯(Al Smith),并且他惨败在赫伯特·胡佛的手下。

尽管如此,肯尼迪仍宣布他有意在1960年大选中竞选美国总统

肯尼迪在马萨诸塞州成功连任参议员以及自1956年民主党代表大会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大的知名度,使他成了许多人心目中1960年总统竞选的有吸引力的候选人。他的活力被看作是应对苏联挑战、经济萧条、种族隔离和“杂乱无章的美国生活”的优势。1957年,全美各地邀请他进行演讲的邀请函多达2500多份,而他同意在47个州做144场演说,平均两天一场。1958年初,他每星期收到的此类邀请函平均达100份。民主党在48个州的领导人大都表示肯尼迪是个很有可能参加竞选的人物。1956年民主党代表大会的1220名代表中有409人支持肯尼迪参加1960年总统竞选。在对肯尼迪有所认识的所有潜在选民-{zh-ch:里;zh-tw:裡;zh-hk:裡;zh-sg:里;}-,有64%的人相信他具有当总统的背景和经验。

尽管肯尼迪取得了广泛的支持,但毕竟他太年轻,国会中的民主党人在总统候选人提名问题上将他排在第四位,列在林登·约翰逊阿德莱·史蒂文森密苏里州参议员斯图尔特·塞明顿之后。倾向于让他竞选副总统。肯尼迪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他曾说过:“我没有兴趣竞争副总统,我的兴趣是竞选总统。如果我要当选总统,我就会在1960年成功。如果我这次不成功,那么我可能要等上8年时间,那时会出现一些新的面孔,而我就会靠边站。

为了抵抗阻碍他的势力,肯尼迪在一开始便公开否认自己是个候选人。在民主党进行的初选中,他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德克萨斯州参议员林登·约翰逊 。到1959年秋季,尽管肯尼迪还没有宣布参加竞选,但他已经启动了紧张而疲惫的日程安排,奔波于全国各地,在形形色色的场合向规模不等的人群发表演讲。提高肯尼迪的支持率是赢得胜利的关键,为此,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放弃了在参议院的工作,担任了竞选运动的经理。并立刻于1959年10月底在海厄尼斯港别墅-{zh-ch:里;zh-tw:裡;zh-hk:裡;zh-sg:里;}-召开了17位主要人员参加的会议。

1960年1月2日星期六,肯尼迪在参议院秘密会议厅-{zh-ch:里;zh-tw:裡;zh-hk:裡;zh-sg:里;}-向300名支持者正式宣布竞选总统。4月5日,在威斯康星州的初选中,肯尼迪获得了56.5%、总计476 024张选票,为该州57年来候选人在初选中获得的最多票数。而且肯尼迪在10个地区中赢得了6个地区的多数票,从而赢得了该州60%的大会代表。5月10日,肯尼迪在西弗吉尼亚州取得了60.8%:39.2%的压倒性胜利,战胜了休伯特·汉弗莱,此后10天内,肯尼迪又在马里兰州以70%:17%击败了韦恩·莫尔斯,在俄勒冈州同样以51%:32%取胜。到此时,肯尼迪已经是第七次大获全胜,打通了总统候选人提名的道路。但形式并不就此一片乐观。林登·约翰逊6月5日宣布参加总统竞选,并就麦卡锡问题等话题公开抨击肯尼迪。7月1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肯尼迪获得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尽管林登·约翰逊在这之前对他进行过中伤,但肯尼迪仍然邀请他加入竞选队伍,成为副总统候选人。

肯尼迪的天主教徒身份一直被认为是能否公正履行总统职务的一大疑问。就这一问题,肯尼迪于1960年9月12日,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对一群新教牧师进行的一次公开演说中作出了明确答复:“我不是天主教的总统候选人,我是民主党的候选人,只是恰好还是个天主教徒。在公共事务上我不是代表我的教派——教派也不代表我。”(I am not Catholic candidate for President.I am the Democratic Party’s candidate for President who happens also to be a Catholic.I do not speak for my Church on public matters—and the Church does not speak for me.)在这次演说中,他还强调,相比于宗教信仰1960年的大选中还有很多更加关键的问题。因为战争、饥饿、愚昧和绝望是没有宗教界限的,并且恳求用宗教的宽容心服务于国家的安康。这次演说暂时抑制住了围绕宗教问题的喧嚣声。

[编辑] 电视辩论

1960年9月26日晚,在芝加哥CBS演播室-{zh-ch:里;zh-tw:裡;zh-hk:裡;zh-sg:里;}-,肯尼迪与自己的竞选对手,已经在艾森豪威尔内阁中当了8年副总统、与赫鲁晓夫进行过厨房辩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面对大约7000万电视观众(占当时全国成人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二)进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在电视辩论中,肯尼迪通过向美国民众直接宣讲自己的开场白获得了初期优势。尼克松则利用介绍和总结的机会突出自己和肯尼迪的不同之处。肯尼迪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打算应对国家最大问题的领导人,尼克松给选民的印象则是试图在一个政敌面前占据上风的人物。尼克松的语言很有节制,但相比于肯尼迪却缺乏政治家应有的风度,进一步强化了许多人对他在过去竞选众议员、参议员和副总统时留下的负面印象。大多数通过收音机收听辩论的民众认为尼克松在辩论中占据了上风,但事实恰好相反,所有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看得出来,肯尼迪占据了上风,他看上去更加轻松,更有自制力。而镜头前的尼克松却显出害怕的样子,脸色阴沉憔悴,脸上的剃须粉被汗水冲出音乐的沟痕。在浅灰色的舞台背景灯光下,身穿浅灰色西服的尼克松淡化成了一个模糊的人影,而肯尼迪的深色西服却在光线反差中显得十分欢快。此后,肯尼迪和尼克松又进行了三次电视辩论。电视这种新的媒体在政治中首次成为了重要的宣传工具,成为了一座里程碑。

[编辑] 取得最后胜利

1960年11月8日举行的大选中,肯尼迪以极其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尼克松。当天夜里,虽然根据已经统计出的选票情况表明,肯尼迪可以充分肯定自己已经获得了胜利,但由于在宾夕法尼亚州密苏里州伊利诺伊州明尼苏达州密歇根州加利福尼亚州的数字十分接近,无法做出决断,因此他拒绝宣布获胜。

肯尼迪在取得选举胜利后,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在一起,1960年12月。
肯尼迪在取得选举胜利后,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在一起,1960年12月


第二天上午他起床后,他获知已经赢得了这六个州的胜利。事实上,加利福尼亚州还在混战之中。并且最终倒向了尼克松,但这已经无关大局。直到中午,最终结果传来之后,他才肯定取得了胜利。尼克松的新闻秘书发表了承认失败的声明后,肯尼迪才同意以当选总统的身份与媒体见面。

在总计6883.7万张选票中,肯尼迪的优势极其微弱,只有118 574票。尼克松的支持者几乎在选举结果揭晓的同时指责说,肯尼迪取胜的原因是伊利诺伊州德克萨斯州的选票欺诈行为所致。但这种指责无法得到证实。而且尼克松公开采取高姿态,拒绝置疑选举结果。

肯尼迪之所以能够获胜,是有着诸多原因的,但主要的原因在于:

[编辑] 总统任期

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在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Earl Warren)的主持下,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图为宣誓现场。
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在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Earl Warren)的主持下,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图为宣誓现场。

[编辑] 就职演说

肯尼迪于1961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对国际事物给予了极大关注。他呼吁美国民众承担起更多的义务,做出更大的牺牲。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第一次就职演说被并称为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两次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共计1355个单词的演说成为激励型语言和呼吁公民义务的典范之作。

肯尼迪从当选之后就开始考虑就职演说,他不想在演说中偏激地指责当前事务,也不喜欢重新阐述有关于冷战的陈词滥调、论述一些有可能加剧美苏紧张关系的有关共产主义威胁的问题。他希望用词可以激起和平的希望,确定一个新时代的乐观基调。

虽然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建议和许多记者、好友、作家、陌生人提供的草稿和众多的资料,最终的讲稿却是由肯尼迪亲自撰写的。他想使讲稿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显然他达到了这一目的。

我要讓每一個國家,無論他們對我們抱著善意還是敵意,我們將付出所有代價、擔負所有責任、面對所有艱難、支持所有朋友,對抗所有敵人,來確保自由的生存與成功。……在漫長的世界歷史中,只有少數世代有幸擔負起在最危急關頭時捍衛自由的使命。我對這樣的責任毫無畏懼,當仁不讓。我不相信我們其中任何人願意與其他民族或其他世代交換處我們目前所處的地位。我們所付出的精力、信仰和忠誠將照亮我們的國家及為國效勞的人民,而它所發出的光芒也能真正照亮全世界。

在演说中,他呼吁全人类团结起来,共同反对专制、贫困、疾病和战争,他在演说中提到的:“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一下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更是成为了美国总统历次就职演说中最脍炙人口的语句之一。在他的就职演说后,约有四分之三的美国民众认可了新总统。这表明肯尼迪平稳地渡过了权力交替期。

[编辑] 内阁组成

内阁成员 姓名 任职期
总统 约翰·肯尼迪
(John F. Kennedy)
1961年1963年
副总统 林登·约翰逊
(Lyndon B. Johnson)
1961年1963年
国务卿 迪安·腊斯克
Dean Rusk
1961年1963年
财政部长 C·道格拉斯·狄龙
C. Douglas Dillon
1961年1963年
国防部长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Robert McNamara
1961年1963年
司法部长 罗伯特·肯尼迪
Robert F. Kennedy
1961年1964年
邮政部长 J·爱德华·戴伊
J. Edward Day
1961年1963年
  约翰·A·格罗诺斯基
John A. Gronouski
1963年
内政部长 斯图亚特·L·尤德尔
Stewart L. Udall
1961年1963年
农业部长 欧维尔·L·弗里曼
Orville L. Freeman
1961年1963年
商业部长 路德·H·霍奇斯
Luther H. Hodges
1961年1963年
劳动部长 阿瑟·J·戈德堡
Arthur J. Goldberg
1961年1962年
  W·威拉德·沃茨
W. Willard Wirtz
1962年1963年
卫生教育及福利部长 亚伯拉罕·A·鲁比科夫
Abraham A. Ribicoff
1961年1962年
  安东尼奥·J·切莱布雷泽
Anthony J. Celebrezze
1962年1963年

由于肯尼迪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是组织和结构,而是人,所以在他的内阁组成中存在着几个显著的特点:

  • 内阁成员的年轻化。肯尼迪内阁中的重要组成成员的平均年龄不足50岁。
  • 注重选拔人才。内阁中的每一名要员都曾接受过高等教育,工作能力较强。
  • 没有浓厚的党派色彩。在肯尼迪的内阁中,出任财政部长国防部长这两个重要职务的道格拉斯·狄龙和罗伯特·麦克纳马拉都是共和党成员。
  • 大胆任命亲属担任重要内阁职务。肯尼迪在对他的裙带关系的一片反对声中,仍任命自己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为司法部长。

[编辑] 最高法院任命

肯尼迪提名以下法官至美国最高法院

[编辑] 国内政策

肯尼迪在国内政策方面提出了众多计划,如: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发展教育事业、改革税收制度、修改农业计划、保护和发展天然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反对种族歧视、给黑人以公平权利等。但这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大都遭到了来自各方的重重阻碍,尤其是国会。到1963年7月美国媒体在评论肯尼迪的内政计划实施情况时指出:政府开支已经达到940亿美圆,1963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70亿美圆,黄金储备量下降到了自1939年来的最低点。大规模减税的议案和给予黑人公平权利的议案被拖延再三,直到1964年肯尼迪遇刺身亡后才获得通过。修改农业计划、援助公立学校法案和其他一些议案,也纷纷搁浅或被迫放弃。

[编辑] 外交政策

  • 老挝
  • 越南
  • 古巴
  • 苏联
  • 德国
  • 欧洲
  • 核问题

[编辑] 支持太空计划

[编辑] 遭到暗杀

主條目:肯尼迪遇刺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副总统约翰逊陪同下到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访问。12时30分,肯尼迪乘坐一辆敞蓬汽车游街拜会市民,行至一个拐弯处时(美茵街,Main Street),埋伏的枪手向他开了枪,子弹命中头部,他的妻子很驚慌的抱住他,全身都沾滿鮮血,送往医院后很快不治而亡。数小时后,李·奥斯瓦尔德被警方抓获,初步认定为刺杀总统的嫌疑犯;但此人仅两天后亦被枪杀,使案情趋于复杂化。林登·约翰逊宣誓就任总统后下令组成以最高法院院长沃伦为首的调查组。一年后,调查组提交报告(即著名的《沃伦报告》)认为整个事件全是李·奥斯瓦尔德一人作案。美国民众普遍表示不相信这个结论。此后数年,民间有很多人士尝试调查此案,并出版了相当数量的畅销书。在层出不穷的结论中,古巴政府、中央情报局甚至副总统约翰逊都曾被列为主要怀疑对象。按照當局的說法,《沃倫報告》將會保密至公元2047年。當局表示要待所有當事人也過世後才公開。

[编辑] 形象、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编辑] 绯闻

傳聞肯尼迪瑪莉蓮·夢露發生關係,及傳聞因瑪莉蓮曾觀看機密的太空外星生物檔案而被肯尼迪的官員發現及謀殺,而非外界所說服食安眠藥自殺

[编辑] 遗产及纪念物

[编辑] 肯尼迪墓及肯尼迪纪念馆

[编辑] 遗产

[编辑] 命名纪念物

在肯尼迪遇刺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方:

[编辑] 遭到的批评及反对意见

[编辑] 有关肯尼迪的影片

JFK. Oliver Stone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2138/

[编辑] 参见

  • 肯尼迪政治家庭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深入阅读

[编辑] 第一手资料

  • Goldzwig, Steven R. and George N. Dionisopoulos, eds. In a Perilous Hour: The Public Address of John F. Kennedy, text and analysis of key speeches (1995)

[编辑] 第二手资料

  • Brauer, Carl. John F. Kennedy and the Second Reconstruction (1977)
  • Burner, David. John F. Kennedy and a New Generation (1988)
  • Dallek, Robert (2003). An Unfinished Life : John F. Kennedy, 1917 - 1963, Brown, Little. ISBN 0316172383.
  • Freedman, Lawrence. Kennedy's Wars: Berlin, Cuba, Laos, and Vietnam (2000)
  • Fursenko, Aleksandr and Timothy Naftali. One Hell of a Gamble: Khrushchev, Castro, and Kennedy, 1958-1964 (1997)
  • Giglio, James. The Presidency of John F. Kennedy (1991), standard scholarly overview of policies
  • Harper, Paul, and Joann P. Krieg eds. John F. Kennedy: The Promise Revisited (1988) scholarly articles on presidency.
  • Harris, Seymour E. The Economics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Presidents Eisenhower and Kennedy (1962)
  • Hersh, Seymour (1997) The Dark Side of Camelot Highly negative assessment
  • Heath, Jim F. Decade of Disillusionment: The Kennedy-Johnson Years (1976) general survey of decade
  • Kunz; Diane B. The Diplomacy of the Crucial Decade: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during the 1960s (1994)
  • O'Brien, Michael. John F. Kennedy: A Biography (2005), the most detailed biography
  • Parmet, Herbert. JFK: The Presidency of John F. Kennedy (1983)
  • Piper, Michael Collins. " Final Judgment" 2004 (sixth edition). American Free Press.
  • Reeves, Richard. President Kennedy: Profile of Power (1993) balanced assessment of policies
  • Reeves, Thomas. A Question of Character: A Life of John F. Kennedy (1991) hostile assessment of his character flaws
  • Schlesinger, Arthur, Jr. A Thousand Days: John F. Kennedy in the White House (1965) by a close advisor.
  • Sorenson, Theodore. Kennedy (1966) by a close advisor.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看或添加與此条目相关的摘錄: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前任: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美国总统
1961—1963
繼任:
林登·強森


美國總統 U.S. presidential seal
乔治·华盛顿 | 约翰·亚当斯 | 托玛斯·杰弗逊 | 詹姆斯·麦迪逊 | 詹姆斯·门罗 | 约翰·昆西·亚当斯 | 安德魯·傑克森 | 马丁·范布伦 | 威廉·亨利·哈里森 | 约翰·泰勒 |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 | 扎卡里·泰勒 | 米勒德·菲尔莫尔 | 福兰克林·皮尔斯 | 詹姆斯·布坎南 | 亚伯拉罕·林肯 | 安德鲁·强森 |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 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 | 詹姆斯·加菲尔德 | 切斯特·A·阿瑟 | 格罗弗·克里夫兰 | 本杰明·哈里森 | 格罗弗·克里夫兰 | 威廉·麦金莱 | 西奧多·羅斯福 |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 伍德羅·威爾遜 | 沃伦·盖玛利尔·哈定 | 卡爾文·柯立芝 | 赫伯特·胡佛 |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 哈瑞·S·杜魯門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約翰·甘迺迪 | 林登·強森 | 理察·尼克森 | 杰拉尔德·福特 | 吉米·卡特 | 罗纳德·里根 |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 -{zh-cn:比尔·克林顿;zh-tw:比爾·柯林頓;zh-hk:比爾·克林頓}- | -{zh-cn:乔治·沃克·布什;zh-tw:喬治·沃克·布希;zh-hk:喬治·沃克·布殊}-


约翰·F·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
Assassination of President John F. Kennedy
约翰·F·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

基本信息 肯尼迪遇刺 | 时间列表 | 尸体解剖 | 各方反应 | 葬礼 | 沃伦报告 |证据的毁灭 | 遇刺阴谋论

相关人物 约翰·肯尼迪 |杰基·肯尼迪 | 约翰·康纳利 | 娜莉·康纳利 | 林登·约翰逊 | 李·奥斯瓦尔德 | 杰克·卢比 | 厄尔·沃伦 | 伊夫琳·林肯 | 阿瑟·施莱辛格 | 沃尔特·克朗凯特 | 杰克·瓦莱提 | 尼克拉斯·卡森巴赫 | 亚伯拉罕·泽普鲁德 | 詹姆士·塔格 | J·D·提皮特 | 埃德加·胡佛
相关地点 德克萨斯州 | 达拉斯市 | 迪利广场 | 教科书仓库大楼 | 拉菲尔德机场 | 帕克兰纪念医院 | 安德鲁空军基地 | 贝蒂斯海军医院 | 空军一号 | 白宫 | 国会大厦 | 圣马修斯大教堂 | 阿灵顿国家公墓
相关单位 联邦调查局 | 中央情报局 | 众议院遇刺案特派委员会 | 沃伦委员会
其他资料 泽普鲁德影片 | 卡尔卡诺来复枪 | 林肯大陆汽车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