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温斯顿·丘吉尔 - Wikipedia

温斯顿·丘吉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he Rt Hon Sir Winston Churchill
溫斯頓·邱吉爾爵士閣下

溫斯頓·邱吉爾爵士閣下

出生 1874年11月30日
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布倫海姆宮
逝世 1965年1月24日
伦敦海德公園門
妻子 克萊門蒂娜·奧格爾維·霍齊爾
(Clementine Ogilvy Hozier)
政党 英国保守党、英国自由党
聯合王國首相
任期
1940年5月10日1945年7月27日
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7日
英国保守党党魁
任期
1940年1955年
财政大臣
任期
1924年11月6日1929年6月4日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KGOMCH,TD,FRSPC,PC (Can)(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家、演說家、軍人作家,曾於1940年1945年出任英國首相,期間带领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並自1951年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以至世界均起深遠的影響。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目录

[编辑] 早年生活

邱吉爾本姓「斯賓塞-邱吉爾」(Spencer-Churchill),具有斯賓塞家族的血脈。但是從他的父親,倫道夫·邱吉爾勳爵(Lord Randolph Churchill)開始,他這支家族分支在公眾場合均以「邱吉爾」為姓氏。

邱吉爾在1874年11月30日出生於牛津郡伍德斯托克的布倫海姆宮。父親倫道夫·邱吉爾勳爵是約翰·斯賓塞-邱吉爾,第七代馬博羅公爵的三兒子,曾任財政大臣,母親則名叫倫道夫·邱吉爾夫人(娘姓為珍妮·哲羅姆),是美國富豪倫納德·哲羅姆(Leonard Jerome)的千金。邱吉爾的祖先是著名的約翰·邱吉爾,第一代馬博羅公爵,曾在1688年光榮革命中成功讓威廉三世即位為皇。

與其他典型的貴族子弟一樣,邱吉爾在7歲的時候便被送到寄宿學校,並在1888年入讀哈罗公学。丘吉尔在学校十分顽皮,性格反叛,學業成績也不很好,因此常常遭到老師責罰。不過,他在英文科和歷史科的表現卻是不錯的,而且也是校內劍擊冠軍。

由於父親的工作關係,邱吉爾與父親的關係一直十分疏淡。雖然他的母親也甚少探望他,但兩人則保持頻密的書信來往,所以邱吉爾與母親的關係十分親密。至於邱吉爾與他的褓姆伊莉莎伯·安妮·埃佛勒斯的關係也很要好。

[编辑] 軍旅生涯

邱吉爾在1892年12月離開了哈羅公學,此後經過了三次入學考試,才於1893年成功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邱吉爾在1894年12月從軍校畢業,在130名畢業生中排名20,可謂「名列前茅」。然而政坛上不得志的父亲即在1895年1月24日逝世。父親死後的一個月,他以陸軍中尉的身份加入女皇第四輕騎兵團。

1895年10月,丘吉尔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亲身体验一下西班牙和古巴当地人民起义的战争。由于其父亲的关系丘吉尔还被英国情报部门看中,要他负责收集西班牙军队所使用的枪弹的情报,此外,《每日纪事报》也聘请他为随军记者,为该报发稿。一个月后,历经了战火、身怀一枚西班牙红十字勋章的丘吉尔回到英国。古巴之旅使丘吉尔爱上写作和记者的生活。

1896年,丘吉尔随部队调往印度,在那里他除了熱衷於打馬球外,又花不少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哲学書籍。一年后印度北部部落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武装起义,得知消息后丘吉尔立即请了假,以《加尔各答先驱报》和《每日电讯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英国的军事行动,他在向两张报纸所发出的稿件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资料,写出了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1898年该书在英国出版。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自己的小说《萨伏罗拉》和有关英国和苏丹战争的《河上之战》。

1899年,邱吉爾離開了軍隊,打算投身國會,在政治事業上發展。因此在補選中代表保守黨出選奧耳丹(Oldham)選區,雖然該區共有兩個議席,但邱吉爾卻在補選屈居第三,無緣晉身國會。

落選後,邱吉爾在同年9月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第二次布爾戰爭。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布爾人俘虜(據聞是被日後成為南非總理的史末資所擄),被關押在普勒多利亞的戰俘營。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到了12月,丘吉尔极为大胆地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逃到了洛伦索-马贵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英国领事馆。这一經歷使得他在英国的名声大噪。

邱吉爾返國後出版兩本有關布爾戰爭的書,名叫《倫敦至萊迪史密斯,途經普勒多利亞之旅》和《伊恩·哈密爾頓的行軍》,分別在1900年5月10月出版。

[编辑] 晉身下議院

年青時的邱吉爾。
年青時的邱吉爾。

1900年3月,又经历了几次战斗的丘吉尔终于回到英国,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的丘吉尔决定抓住机会,在1900年大選(又名卡其大選)再次代表保守黨出選奧耳丹選區,結果勝出。

邱吉爾雖然當選,但卻沒有出席國會開幕大典,反而周遊英國和美國等地,並成功為自己籌得10,000鎊經費(當時的國會議員並不支薪,邱吉爾的家境也不算富裕)。在美國,他曾見過馬克·吐溫西奧多·羅斯福等人。

邱吉爾在1901年2月返回英倫,从此开始了长达63年的政治生涯。不过在议会中他虽然是保守党成员,却抨击保守党政府的多项政策,批评政府在英布战争中的政策,并坚持反对政府的扩军计划。在成功阻挡政府的扩军提案在下议院通过后,丘吉尔又在贸易问题上走到了政府的对立面:他公开表示反对自由聯合黨約瑟夫·张伯伦的贸易壁垒政策,坚持维护自由贸易原则,由於自由聯合黨是和保守黨合作的,因此这使得他与保守党彻底决裂,1904年他自称為“独立的保守党人”,并最终于1905年1月被保守党取消了党员资格。4个月后,他加入了自由黨,坐到了反对党的议席中。雖然邱吉爾改弦易轍,但他仍一直保留住奧耳丹的議席,直到1906年大選,才代表自由黨當選曼徹斯特西北部選區議員。

[编辑] 早年仕途

自由党的亨利·坎貝爾-班納文政府在1905年12月上台,丘吉尔获任命为殖民地次官,在任内最重要的成就是推动南非取得自治地位,解決南非的「中國奴隸」問題,以及繼續提倡自由貿易。1908年,阿斯奎斯繼任首相,丘吉尔意外地被任命为貿易委員會主席,正式进入内阁。根據當時的法律,新晉內閣者須於最快的補選中出選,結果邱吉爾失去了曼徹斯特的議席,但不久以後即透過另一次補選在丹地(Dundee)選區中勝出。任内推动了强制性工人失业和伤残保险,并阻挠海军增加财政预算,此外,他更和當時的財相戴维·劳合·乔治合作,推出人民預算,促使上議院喪失大部份權力。

邱吉爾(圓圈者)在1911年1月3日到現場視察悉尼街武裝劫持事件。
邱吉爾(圓圈者)在1911年1月3日到現場視察悉尼街武裝劫持事件。

1910年,丘吉尔改任内政大臣,虽然他在监狱改革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当面对工人游行罢工时采取的毫无手软的态度而遭到指责,他在任内曾经多次下令军警镇压罢工和游行活动。他最著名的一次行动是发生在1911年1月的“悉尼街武裝劫持事件”,当警方得知有一伙东欧无政府主义者抢劫了一家珠宝店后,丘吉尔亲自到达现场指挥包围行动,珠寶店隨後發生火警,邱吉爾下令消防隊不准救火,迫令匪徒要麼自首,要麼被火燒死。一名摄影记者拍下了丘吉尔在现场的照片,事件被大肆渲染,而事後保守党黨魁亚瑟·贝尔福嘲讽丘吉尔道:“他(丘吉尔)和那名摄影师都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置之不顾。我知道这位摄影师正在做什么,但这位可敬的绅士又在做什么?”

1911年10月,丘吉尔获任命为第一海軍大臣,一开始时他和他的下属发生了许多磨擦,丘吉尔要求下属官员严格服从自己的权威,将不屈从自己的官员革职,而且丘吉尔允许基层官兵发表批评自己长官的言论,虽然在基层中引来好评,却使得直接隶属于海军大臣的四名海务大臣感到不满。上任海军大臣后,丘吉尔改变过去一味要求裁减军费的作风,大力發展坦克和航空技術,和堅決守護英國在美索不達米亞石油利益,此外,他又與德國開展海上軍備競賽,大量製造無畏艦,以确保英国在海军方面的优势无法受到挑战。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1月,丘吉尔批准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但是最后海军却无法攻占下该海峡,并付出了巨大代价,英国在战事之初的优势丧失,也使得丘吉尔成为保守党猛烈攻击的对象。5月,已经决定要与保守党人共组联合政府的阿斯奎斯首相免去邱吉爾的第一海軍大臣職務,改任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總裁。被受排挤在政治圈之外的丘吉尔决定辞职,但仍然保留下院議員的身份,赶赴法国西线亲自参加战争。

[编辑] 重返政府

丘吉尔在1916年5月卸任皇家苏格兰毛瑟枪团第6营营长,退出戰場,回到议会。適逢阿斯奎斯首相在同年12月請辭,並由勞合·喬治接任。勞合·喬治本想起用邱吉爾,但無奈擔心會與保守黨決裂而放棄。到了1917年1月,於1916年6月成立的达达尼尔海峡战事调查委员會发表报告,将事件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前首相阿斯奎斯和陆军大臣,而丘吉尔在事件中的责任被认为不是那么重大,这份报告的发表为丘吉尔重新在政坛崛起提供了契机。

1917年7月,劳合·乔治宣布任命丘吉尔为軍需部長。劳合·乔治原本准备让丘吉尔担任更高的职务,但是因与自由党组联合政府的保守党人的坚决反对而作罢。而即使是任命丘吉尔为军需大臣也引起了一场大风波,舆论与保守党人士都表示强烈的反对,但是在首相的坚持下丘吉尔照常上任。丘吉尔在军需大臣任内推动了多项对今后战争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发明,包括坦克飞机和化学毒气。在丘吉尔的提议下,英国迅速扩大了坦克的生产规模。此外他还极力推动飞机在战争中的应用,他本人甚至也学会了开飞机。

1919年11月英国举行一战后的首次大选,选后丘吉尔在内阁内兼任戰爭大臣和航空大臣两项职务。他开始对英国军队进行调整,并且主张积极干预俄国内战。他称英国应该让布尔什维克主义“胎死腹中”,将共产党人称为“残暴的大猩猩”。丘吉尔也从此以坚定的反共立场而闻名(唯一的例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21年,丘吉尔转任殖民地大臣,任内开始与爱尔兰新芬党谈判,並有份簽署《英愛條約》,最终允许爱尔兰成为英帝国内的一个自治领

[编辑] 兩戰之間

自由党在1922年的大选中惨败,多年的战争使得选民变得左倾,原本支持自由党的选民大批大批地倒向工党。而邱吉爾也失去了自己在丹地的議席,並唯有離開那裡。他離開的時候,說到自己「沒有官職、沒有議席、沒有政黨、沒有盲腸(他在選前做過割盲腸手術)」。在次年,英國再度舉行大選,丘吉尔以自由黨候選人的身份參選,卻在列斯特(Leicester)選區中落敗,而工党则在那年大選获得胜利,並组建了第一个工党政府。丘吉尔意识到自由党的势力已经开始衰败,很难再成为政坛上可以与保守党抗衡的政治势力,于是他逐渐疏远自由党,並在數月後以「獨立反社會主義人士」的身份出選倫敦某選區補選,但卻仍然以43票之差落败。著名的剧作家蕭伯纳在竞选期间写了一封信给丘吉尔,讽刺他的对俄政策,指他自己无法支持花了英国人“1亿英镑试图将俄国的时钟拨回封建时代”的候選人。

一直到1924年大選,邱吉爾再次參選,今次雖然他以「獨立憲制派人士」的身份參選,但背後其實卻得到了保守黨的支持。最終在埃平選區當選,並在翌年正式重投保守黨。邱吉爾自己評價到:「任何人也可以轉黨,但轉兩次黨便需要點智慧。」

1924年的大選同時令保守黨重新上台,新首相斯坦利·鲍德温隨即任命邱吉爾为财政大臣,这是内阁中地位仅次于首相的职位,也是丘吉尔父亲曾经担任过的职务。但是丘吉尔本人对财政一窍不通,在任内推动了英国重新采用金本位,这一决策后来被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凯恩斯批评,给英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並引發全球經濟衰退,而英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則上升了12%。金本位制最终在1931年被取消。到1926年,英國職工大會因矿工薪资问题宣布举行全国大罢工,丘吉尔在罢工中采取强硬立场,据称还建议用机关枪驱散罢工矿工。因印刷工人也加入到罢工行列中,报纸无法出版,丘吉尔下令由政府发行《英国憲報》,宣传政府的政策,此外,他又在《憲報》寫到,「要麼由國家粉碎大罷工,要麼大罷工來粉碎國家」。然而,邱吉爾在後來憶述到,當時的決定是他一生人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他又指出經濟政策實際上都是由當時的英倫銀行行長,孟塔古·諾曼提供意見的。

1929年5月英国再度举行大选,这次选举中丘吉尔本人虽然险胜,但是在全国,保守党和自由党惨败,拉姆齐·麦克唐纳的工党政府重新执政。他在议会中除了極力反政府提出的印度自治方案,又提倡与国大党谈判,使他與支持印度自治的保守黨日漸疏遠,而麥克唐納在1931年組織聯合政府的時候也沒有邀請他。这段后来被称为“困惑岁月”的日子是丘吉尔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他花大部分的时间于写作上,著作包括已经在连载中的《世界危机》以及《我的早年生活》,还有一本关于祖先第一代马博罗公爵的传记。此外他还访问美国,拜访美国各界人士和政治领袖。1931年12月,在丘吉尔的第二次美国之行中他遭遇车祸,内脏严重出血,不过幸好治愈得当,住院8天后就出院。

1937年,英國爆發了退位危機,英皇愛德華八世「不愛江出愛美人」,選擇了退位。邱吉爾在事件中十分敢言,支持國皇,指他根本無須退位。他的舉動使當時的輿論認為,若果邱吉爾一方得逞的話,國皇將會委任他為首相,但事件最終沒有發生,而邱吉爾在政治上卻更形孤立。

[编辑] 绥靖政策的反對

一战后的英国迷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从政党领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军,人民天真地相信,一战后将再也不会有一场如此残酷的战争了。丘吉尔是议会中极少数反对裁军,并警告德国正在撕毁《凡尔赛条约》的人。丘吉尔警告,希特勒法西斯独裁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督促英国应当重整军备,并鼓励盟友法国加强军事势力,而不是“裁减你的武器,增加你的义务”。但是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德国军队已经重新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对这一明确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行为,英法两国都未表示强烈的反对,只有丘吉尔警告这么做不仅违反条约,而且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都造成威胁。丘吉尔再次呼吁,英国应该向法国提供协助,以维持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

1938年3月11日纳粹德国兼并奥地利;4月,在希特勒的教唆下,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日尔曼人的聚居区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头子提出自治。7月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派出的代表团访问捷克,讨论和平解决苏台德问题。9月15日,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亲自访问慕尼黑,与希特勒商讨苏台德问题。会谈中希特勒明确提出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张伯伦表示同意。在得到法国的首肯的情況下,張伯倫返國後聯同法國總理達拉第指示两国驻捷克的公使,于9月20日拜会总统贝奈斯,极力游说他接受希特勒的要求。得知消息后丘吉尔向伦敦新闻界发表了一份声明:“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但是情况到9月22日进一步恶化:希特勒提出了具体的时限:捷克政府必须在9月28日下午2时之前作出决定,否则德国就将发起进攻,英国的内阁表示无法接受,战争一时间似乎近在眼前。

但是到9月28日,由墨索里尼出面邀请英法德意四国领袖到慕尼黑召开会议,一直幻想避免战争的张伯伦喜出望外,于次日赶到慕尼黑。丘吉尔认识到张伯伦有可能做出让步,因此想提议由反对党人和保守党中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发表一个联合声明,敦促张伯伦坚持立场,但是无人附议。9月30日,慕尼黑会议结束,英法两国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簽署《慕尼黑協定》,迫使捷克从10月1日起撤军,否则战争一旦爆发英法将不会支援捷克。张伯伦带着希特勒一份保证不会有进一步领土要求的声明回到伦敦,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欢呼:“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

在议会,只有丘吉尔等少数人还在抨击绥靖政策,他称“我们已经遭到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他的发言引起一片抗议之声,但丘吉尔还是在嘘声中结束了自己的演讲。由于其反对绥靖政策的立场,丘吉尔还曾一度遭到自己选区的保守党党部弹劾动议,最终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自己的议席。

1939年3月13日,德国吞并了捷克的剩余部分,斯洛伐克则在德国的支持下独立,宣告绥靖政策的彻底失败。张伯伦3月31日在下院发表演讲时保证,如果波兰遭受侵略,英国将予以支持。但5个月后,納粹德國違反承諾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丘吉尔后来将二战称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时就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编辑] 战时首相

戰時首相邱吉爾,攝於1943年的魁北克會議。
戰時首相邱吉爾,攝於1943年魁北克會議

9月1日早晨,战争爆发后的数小时,张伯伦召见丘吉尔,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大戰爆發前不久也獲任命為不管部大臣)。9月3日,丘吉尔被重新任命为第一海軍大臣。由于战事进展不顺利,下院议员们在1940年5月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将矛头指向张伯伦。5月8日,张伯伦政府仅以81票的多数获得信任案,但是张伯伦感到他无法继续执政,因此准备组建联合政府,并让出首相位置。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绥靖政策的积极贯彻者哈利法克斯勋爵接任,但由於他是上議院議員而打消了這個念頭。經過三大黨派的磋商,張伯倫最後決定以邱吉爾接任首相,于是张伯伦只得向国皇喬治六世提出辞呈,并建议由丘吉尔组成聯合內閣。傳統上,新任首相會向前任寫一封表示惋惜的信件,但邱吉爾卻打破傳統,沒有寫信給張伯倫。

5月10日下午6时,国皇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

上任后丘吉尔首先访问法国,他惊讶地得知法国即将投降,但是他向法国领导人表明,即使法国被打败了,英国仍将继续战斗。5月26日,丘吉尔下令撤出在法的英军,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在短短的8天中,被围困在敦刻尔克周围一小块地区的盟军奇迹般地撤出33万多人,政府号召英国沿海居民利用自己的小艇救援在海峡对岸的士兵,连海军部的军官们也亲自加入到救援行列。6月4日丘吉尔在下院通报了敦刻尔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之后丘吉尔就发表了大概是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讲话: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6月13日,丘吉尔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以首相身份访问法国,他希望游说法国政府继续作战,但是很明显的法国政府已经决定投降。法國的戴高乐将军在6月17日抵达英国,次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了另一篇鼓舞士气的讲话:“让我们勇敢地承担义务,以致英帝国和她的联邦在1000年后人们也可以这么说:‘这是他们最光辉的时刻。’”8月,不列颠战役正式打响,英德空军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空战,战役期间德军每天平均出动飞机1,000架次,而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们人数上处于劣势,一个人每天必须执行3次左右的任务。8月20日丘吉尔在下院赞扬英国空军飞行员的英勇表现:“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作出过这么大的贡献。”到了9月7日,德国决定停止空战,改以轰炸伦敦,这给英国一个喘息的机会,也是不列颠战役最重要的转折点。

9月7日11月3日,德军以每晚平均200架飞机的数量连续57天对伦敦进行轰炸,仅头两天就造成800多人死亡。这期间丘吉尔几乎每周都亲自到被炸现场视察。虽然丘吉尔不止一次地在被炸毁的房屋现场流下热泪,他依然以钢铁般的意志继续带领人民战斗。9月19日,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延登陆计划,不列颠计划以英国的胜利告终。

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良好的关系帮助英国在最关键的时刻获得了美国大量的支援物资。1940年7月,罗斯福不顾国内激烈的反对声浪,向英国出售包括50万支步枪、8万挺机关枪、1亿3千万发子弹、100万发炮弹等武器弹药。8月,在丘吉尔的提议下,经过两国艰苦的磋商,以及罗斯福本人对美国国会的游说,美国最终同意向英国海军提供50艘驱逐舰,英国则以租赁的形式将其在海外的军事基地交给美国。到12月8日,英国的美元储备已经枯竭,45亿美元中的大部分已经用于订购所有美国愿意提供的武器军火。于是丘吉尔亲自写信给罗斯福,坦率地表明英国的资金短缺,但是依然希望美国能够帮助英国:“如果大不列颠在这场斗争的高潮中被夺去它全部可以销售的资产,使得我们用鲜血赢得了胜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国争取了充分装备以防不测后却一贫如洗,那在原则上是错误的。”罗斯福收到该信后提出以“租赁”的形式将武器弹药支援英国,两个月后,租赁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在罗斯福12月30日的著名讲话中,称“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在1945年雅爾達會議上的合照。
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1945年雅爾達會議上的合照。

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宣战。当晚丘吉尔就向全国民众发表讲话,称现在必须与从前的敌人苏联合作:“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那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任何对第三帝国作战的个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跟着希特勒走的个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原本处于中立的美国也参战,加入盟國一方。丘吉尔相信,胜利已经不可扭转。12月22日,丘吉尔冒着被德国潜艇袭击的风险访问美国;1942年1月1日,丘吉尔代表英国和美国、中国以及苏联的代表在《联合国宣言》草稿上签字,为战后的世界做出规划。之后丘吉尔又出席了魁北克會議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会议,与罗斯福、斯大林等领导人多次会面,商讨战后世界局势。

战争中丘吉尔与斯大林的关系是十分特殊的。丘吉尔是著名的反共分子,但是在二战中却愿意与斯大林合作对抗纳粹德国。1942年8月丘吉尔亲自访问莫斯科,向斯大林保证盟军很快就会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减轻苏联独自面对德军的压力。1944年6月6日,在又拖延了两年后,盟军的诺曼底登陆行动终于开始,斯大林向丘吉尔表示祝贺,称这次行动在“战争史从来也没有过足以与之类比的事业”。从此之后盟军很快就解放了法国,然后开始向德国本土进攻。次年4月,盟军和苏联军队在易北河会师,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丘吉尔向英国人民宣告,英国已经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编辑] 战后岁月

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5月23日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丘吉尔本人虽然当选议员,但是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393席,得以组阁,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这主要是因为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对战后一贫如洗的英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7月26日,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

邱吉爾是早期的「泛歐洲主義者」之一,對成立共同市場歐盟起了先導作用。此外,他又成功為法國爭取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為常任理事國,以便抗衡蘇聯的勢力。

下台后的丘吉尔开始计划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並在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於密蘇里州的西敏學院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而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也是坐上聽眾之一,他說:

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在当时这篇演讲引起很大反響,因为此时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还未破裂。但是今天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另外,丘吉尔也很早就提出要恢复德国的实力,共同抵御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散。

[编辑] 復任首相

1951年的大选中,保守党擊敗工黨,重夺政权,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任內他與美國維持著「特別關係」,並著手重整戰後的秩序。

然而他的本土事務卻受著一連串的海外危機的陰影所籠罩,而海外危機之發生卻是因為英國戰後國力之衰退所促成的。儘然英國在戰後國力開始衰弱,但邱吉爾仍然視英國為一股重要的國際力量,並經常介入海外危機。

邱吉爾在1954年到訪加拿大,與時任加拿大總理路易斯·聖勞倫特會面。
邱吉爾在1954年到訪加拿大,與時任加拿大總理路易斯·聖勞倫特會面。

[编辑] 茅茅之亂

主條目:茅茅起義

1951年肯亞人民要求殖民地政府進行土地改革,並讓人民有更大的參政權利,但是這些訴求遭到殖民地政府的拒絕。結果在1952年引發了茅茅之亂。1952年8月17日,肯亞殖民地政府宣佈進入緊急狀態,英國政府隨即派出軍隊鎮壓,由於動亂一方頑強抵抗,英軍於是加緊剿滅力度,遂使肯亞全國陷入內戰狀態。

1953年,茅茅叛亂份子對忠於英國的基庫尤人(Kikuyu)進行大屠殺,史稱「拉里大屠殺」。邱吉爾遂改以「剿撫並用」,一方面繼續加大軍事行動,一方面又重新展開被艾德禮於1951年終止的和談,但這些和談在他下野後不久又告終止。此外,他又指派將軍喬治·厄爾斯金爵士(Sir George Erskine)開展「鐵砧行動」和「斧頭行動」,分別清滅在內羅畢和市郊的動亂份子。

[编辑] 馬來亞危機

主條目:馬來亞危機

馬來亞,自1948年開始亦出現了反抗英國殖民地統治的叛亂,一直到邱吉爾上台仍未解決。而邱吉爾亦選擇以軍事途徑解決,與願意和英國站在同一陣線的親政府份子結成聯盟,對抗叛亂份子。此外,他又展開「民心運動」,以及在地方村落興建防禦碉堡,而這些方略日後更為人們在越戰中仿傚。

馬來亞叛亂份子屬於游擊隊性質,以當地部落人士為主,背後更有蘇聯的支持。因此英軍在馬來亞的軍事行動,比起在伊朗和肯亞的軍事行動更得人們的支持。而在危機的高潮時,更一度有超過35,500名英軍駐守馬來亞。至於叛亂份子為軍隊所極力鎮壓後,亦隨之失去了地方民眾的支持。

雖然游擊隊不再受支持,但危機也反映出英國不能再在該區長此管治下去。於是在1953年,邱吉爾政府開始讓新加坡和附近一帶的英國屬土獨立。至於馬來亞,則在邱吉爾1955年下野前的數天首次舉行選舉,一直至1957年艾登首相任內,馬來亞才正式獨立。

[编辑] 晚年

1954年11月30日是邱吉爾80華誕,議會兩院在西敏寺為他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由於年事已高,精神和體力大不如前,邱吉爾以80歲之齡在1955年4月5日辭去首相一職,當他走出唐寧街10號首相府官邸時他吸著雪茄,打出有名的「V」手勢向群眾致意,然後就坐上汽車,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離去。

邱吉爾與其妻子的墓碑,位於巴拉頓(Bladon)聖馬丁教堂。
邱吉爾與其妻子的墓碑,位於巴拉頓(Bladon)聖馬丁教堂。

邱吉爾退任後,首相一職由其副手,時任外相安東尼·艾登接任,艾登早已對首相一職具有野心,更早在1952年迎娶了邱吉爾的姪女。至於邱吉爾本人則在退休後主要居於肯特郡韋斯特咸(Westerham)以南兩公里的查特韋爾大宅(Chartwell House),但仍然保留著下議院議席,至1964年方才正式退休。

晚年的邱吉爾曾多次中風,在1965年1月15日,邱吉爾再次中風,最終在9日後,即1965年1月24日逝世,享年90歲,無獨有偶,他的父親也是在70年前同一天去世的。

英女皇的命令下,邱吉爾的靈柩在西敏大堂停靈三日,供民众弔唁。此後在聖保祿大教堂舉行國葬儀式。這是自1914年以來,首次有非皇室成員舉行如此高規格的葬禮,而自他以後,至今亦未曾舉行同等的葬禮。另外,议会也休会三天,以示悼念。

在國葬儀式舉行當日,大约有32万民众前来向丘吉尔致敬,超過100個國家的政要出席了喪禮,當中包括了法國總統戴高樂加拿大總理萊斯特·皮爾遜羅德西亞總理伊恩·史密斯等等,另外,皇室成員亦有出席是次喪禮。而灵柩則由议会议长和3名政党黨魁,以及国防和海陆空参谋长守护。儀式完結後,邱吉爾的靈柩被送到泰晤士河的一艘遊艇上,鄰近港口所有吊臂一概下垂以示鞠躬。此外,皇家炮兵隊發出19響禮炮致敬,皇家空軍亦派出16架戰機在場飛過。根據邱吉爾生前遺願,由於他先於戴高樂去世,所以靈柩特地由遊艇送到倫敦的滑鐵盧火車站[1],以讓他無忘當年拿破崙威靈頓公爵敗於滑鐵盧之辱。靈柩稍後由火車送到他的出生地伍德斯托克布倫海姆宮附近的巴拉頓,並安葬於當地聖馬丁教堂的家族墓地。

至於在美國,由於邱吉爾出殯日為1月30日,正好是他的盟友,前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忌晨,因此當地的悼念活動由羅斯福的後人所帶領。

[编辑] 家庭

邱吉爾與未婚妻克萊門蒂娜·霍齊爾在1908年結婚前合影。
邱吉爾與未婚妻克萊門蒂娜·霍齊爾在1908年結婚前合影。

邱吉爾早年曾向女演員埃塞爾·巴里穆爾(Ethel Barrymore)求婚,可是遭到了拒絕。此後邱吉爾在1908年3月的一次晚宴認識了克萊門蒂娜·霍齊爾(1885年1977年),兩人旋即在同年9月12日結婚,婚禮假名聞遐邇的聖瑪格麗特教堂舉行。他們兩人共生有5名孩子:

邱吉爾的後人多有從政,例如他的外孫尼古拉·索梅斯和孫子溫斯頓·邱吉爾都是國會議員。

邱吉爾與妻子在1922年購下肯特郡韋斯特咸(Westerham)以南兩公里的查特韋爾莊園宅第,作為他不在倫敦工作時的別墅。邱吉爾十分喜歡那裡,直到逝世前也常到那裡小住。在那裡除了可以畫畫外,更不時有黑天鵝出沒。

繪畫是邱吉爾平生最大的興趣之一,他一生的作品包括逾570件畫作和兩件雕塑。而皇家戲劇藝術學院更曾向他頒贈證書。在邱吉爾身後,其畫作大多都得到妥善收藏,而且畫作仍然擁有版權

[编辑] 榮譽

1941年至去世為止,邱吉爾一直出任五港總督,該職乃屬名譽性質。同樣在1941年,加拿大總理威廉·萊昂·麥肯齊·金委任邱吉爾為女皇陛下加拿大樞密院的顧問官,使他同時是加拿大和英國樞密院的成員。

1953年,他又獲得另外兩項重要獎項。首先是獲頒贈嘉德勳章,成為爵士;此外他又憑《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書取得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指出,「邱吉爾具備大師級的歷史和傳記文學寫作能力外,而且又以漂亮的演說維護備受頌揚的人類價值」,因此獲得該獎。

邱吉爾在1955年退休的時候,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伉儷特地親臨唐寧街與邱吉爾夫婦共晉晚餐,自他以後,只有哈羅德·威爾遜曾享同樣的殊榮。雖然邱吉爾退任首相,但他則保留議會議席和出任布里斯托大學校監一職至1964年。此外他又在1959年取得下院之父的名銜,以特顯他在下院服務時間最長的資歷。

邱吉爾在1955年卸任首相後,曾獲得晉升為公爵的機會。當時他曾作出細心的考慮,並選擇了以倫敦公爵為封號。但由於其子倫道夫希望繼續在下院發展政治事業,而邱吉爾一旦接受爵位,那他死後倫道夫便會自動喪失下議院議員的資格(當時並未有任何讓貴族終身放棄爵位,而保留後代擁有貴族爵位權利的法案),因此邱吉爾最終拒絕接受公爵爵位。而至今為止,亦再沒有平民獲公爵爵位。

以下列出其他較次要的榮譽:

[编辑] 邱吉爾內閣

[编辑] 參考資料

  • Michael R. Beschloss, (2002) The Conquerors: Roosevelt, Truma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Hitler's Germany, 1941-1945 pg. 131.
  • Geoffrey Best. Churchill: A Study in Greatness (2003)
  • Blake, Robert. Winston Churchill. Pocket Biographies (1997), 110 pages
  • Blake, Robert and Louis William Roger, eds. Churchill: A Major New Reassessment of His Life in Peace and War Oxford UP, 1992, 581 pp; 29 essays by scholars
  • John Charmley, Churchill, The End of Glory: A Political Biography (1993). revisionist; favors Chamberlain; says Churchill weakened Britain
  • John Charmley. Churchill's Grand Alliance: The Anglo-American Special Relationship 1940-57 (1996)
  • Richard Harding Davis, Real Soldiers of Fortune 1906, early biography. Project Gutenberg etext[2]
  • Martin Gilbert Churchill: A Life (1992) (ISBN 0-8050-2396-8); one volume version of 8-volume life (8900 pp); amazing detail but as Rasor complains, "no background, no context, no comment, no analysis, no judgments, no evaluation, and no insights."
  • Sebastian Haffner, Winston Churchill 1967
  • James, Robert Rhodes. Churchill: A Study in Failure, 1900-1939 (1970), 400 pp.
  • Roy Jenkins. Churchill: A Biography (2001)
  • François Kersaudy, Churchill and De Gaulle 1981 ISBN 0-00-216328-4.
  • Christian Krockow, Churchill: Man of the Century by 2000 ISBN 1-902809-43-2.
  • John Lukacs. Churchill : Visionary, Statesman, Historia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 William Manchester, The Last Lion: Winston Spencer Churchill, Visions of Glory 1874-1932, 1983; ISBN 0-316-54503-1; The Last Lion: Winston Spencer Churchill, Alone 1932-1940, 1988, ISBN 0-316-54512-0; no more published
  • Robert Massie Dreadnought: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Coming of the Great War (ISBN 1-84413-528-4); ch 40-41 on Churchill at Admiralty
  • Henry Pelling, Winston Churchill (first issue) 1974, (ISBN 1-84022-218-2), 736pp; comprehensive biography
  • Rasor, Eugene L. Winston S. Churchill, 1874-1965: A Comprehensive Historiography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Greenwood Press. 2000. 710 pp. describes several thousand books and scholarly articles.
  • Stansky, Peter, ed. Churchill: A Profile 1973, 270 pp. essays for and against Churchill by leading scholars

[编辑] 原始資料

  • Churchill, Winston. The World Crisis (six volumes, 1923–31), 1-vol edition (2005); on World War I
  • Churchill, Winston. The Second World War (six volumes, 1948–53)
  • Gilbert, Martin, ed. Winston S. Churchill: Companion 15 vol (14,000 pages) of Churchill and other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documents. Part 1: I. Youth, 1874-1900, 1966, 654 pp. (2 vol); II. Young Statesman, 1901-1914, 1967, 796 pp. (3 vol); III. The Challenge of War, 1914-1916, 1971, 1024 pp. (3 vol); IV. The Stricken World, 1916-1922, 1975, 984 pp. (2 vol); Part 2: The Prophet of Truth, 1923-1939, 1977, 1195 pp. (3 vol); II. Finest Hour, 1939-1941, 1983, 1328 pp. (2 vol entitled The Churchill War Papers); III. Road to Victory, 1941-1945, 1986, 1437 pp. (not published, 4 volumes are anticipated); IV. Never Despair, 1945-1965, 1988, 1438 pp. (not published, 3 volumes anticipated, See the editor's memoir, Martin Gilbert, In Search of Churchill: A Historian's Journey, (1994).
  • James, Robert Rhodes, ed. Winston S. Churchill: His Complete Speeches, 1897-1963. 8 vols. London: Chelsea, 1974, 8917 pp.
  • Sir Winston Churchill, His life through his paintings, David Coombs, Pegasus, 2003
  • Quotations database, World Beyond Borders.
  •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20th century Quotations by 牛津大學出版社 (ISBN 0-19-860103-4)

[编辑] 外部連結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看或添加與此条目相关的摘錄: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编辑] 演講

前任:
戴維·勞合·喬治
貿易委員會主席
1908年–1910年
繼任:
悉尼·巴克斯頓
前任:
赫伯特·格萊斯頓
內務大臣
1910年–1911年
繼任:
雷金納德·麥克納
前任:
雷金納德·麥克納
第一海軍大臣
1911年–1915年
繼任:
亞瑟·貝爾福
前任:
埃德溫·塞繆爾·孟塔古
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總裁
1915年
繼任:
赫伯特·塞繆爾
前任:
克里斯托弗·艾迪生
軍需部長
1917年–1919年
繼任:
英弗福思勳爵
前任:
米爾納子爵
戰爭大臣
1919年–1921年
繼任:
拉明·沃辛頓-埃文斯爵士
前任:
韋爾勳爵
航空大臣
1919年–1921年
繼任:
弗雷德里克·愛德華·蓋斯特
前任:
米爾納子爵
殖民地大臣
1921年–1922年
繼任:
德文郡公爵
前任:
菲利浦·斯諾登
財政大臣
1924年–1929年
繼任:
菲利浦·斯諾登
前任:
斯坦厄普伯爵
第一海軍大臣
1939年–1940年
繼任:
A·V·亞歷山大
前任:
內維爾·張伯倫
下議院領袖
1940年–1942年
繼任:
斯塔福·克里普斯爵士
英國首相
1940年–1945年
繼任:
艾德禮
前任:
國防部長
1940年–1945年
前任:
內維爾·張伯倫
英國保守黨黨魁
1940年–1955年
繼任:
安東尼·艾登爵士
前任:
艾德禮
反對黨領袖
1945年–1951年
繼任:
艾德禮
英國首相
1951年–1955年
繼任:
安東尼·艾登爵士
前任:
伊曼紐爾·欣韋爾
國防部長
1951年–1952年
繼任:
突尼斯的亞歷山大伯爵
前任:
大衛·格倫費爾
下院之父
1959年–1964年
繼任:
拉博·巴特勒


英國首相 唐寧街10號
沃波尔威尔明顿佩勒姆纽卡斯尔德文郡纽卡斯尔比特,G·格伦维尔,罗金汉,查塔姆,格拉夫顿诺斯罗金汉谢尔本波特兰小皮特,阿丁顿,小皮特W·格伦维尔波特兰珀西瓦爾利物浦坎宁,戈德里奇,威灵顿,格雷,墨尔本,皮尔,墨尔本,皮尔,罗素,德比阿伯丁帕尔姆斯顿德比帕尔姆斯顿,罗素,德比迪斯雷利格莱斯顿迪斯雷利格莱斯顿索尔兹伯里格莱斯顿索尔兹伯里格莱斯顿,罗斯贝利,索尔兹伯里,贝尔福,坎贝尔-班纳文,阿斯奎斯,勞萊·喬治,伯纳尔·劳,鲍德温麦克唐纳鲍德温麦克唐纳鲍德温张伯伦丘吉尔艾德礼丘吉尔艾登麥美倫道格拉斯-霍姆威爾遜希思威爾遜卡拉汉戴卓爾夫人馬卓安布莱尔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