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uel de Cervantes y Saavedra -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 Ebook:
HTML+ZIP- TXT - TXT+ZIP

Wikipedia for Schools (ES) - Static Wikipedia (ES) 2006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台灣歷史 - Wikipedia

台灣歷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
台灣
台灣人口 - 台灣經濟
台灣教育 - 台灣交通
台灣語文 - 台灣軍事
台灣政治
台灣文化
台灣古蹟 - 台灣電影
台灣藝術 - 台灣文學
台灣戲劇 - 台灣舞蹈
台灣宗教 - 台灣喪葬
台灣地理
台灣溫泉 - 生態保護區
台灣生態
台灣歷史
史前時期 - 荷西時期
鄭氏王朝 - 清治時期
臺灣民主國
日治時期 - 中華民國
分類
政府機構 - 社會運動
生物 - 博物館 - 台灣人
文化 - 族群 - 古蹟
城市 - 媒體 - 交通
飲食 - 教育 - 經濟
組織 - 語言 - 地理
歷史 - 地圖 - 政治

台灣位居歐亞大陸的東南和太平洋的西側,是個受到板塊運動而隆起的海島。從舊石器時代以來,就有史前人類在居住和活動;而在17世紀以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台灣更是南島語系民族的天地,他們狩獵、農耕,群聚而居,過著與土地、海洋相互依存的生活。

直到近代世界來臨,台灣由於介處中國、日本、東南亞間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國船隻的停舶站與貨物轉運中心,且進而引發周邊地區的政治勢力產生據為己有的企圖。在17世紀上半葉經歷了荷蘭西班牙等歐洲殖民帝國的統治後,台灣被來自中國華南以鄭成功為首的政治團體所接收,並在大清帝國征服了鄭氏政權以後,成為大陸帝國的邊疆版圖。1895年,由於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台灣易手給日本。50年的被殖民經驗、日本帝國的近代性治理政策,以及清朝統治最後10年的改革及建設,使台灣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粗具近代國家性質的社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為國民政府所接收,並在1949年澎湖金門馬祖成為中華民國政府事實統治的地方。

台湾本島各段历史时期示意图(1624年至今)左起:荷西、明鄭、清治、日治、中華民國(至今)等時期,框内数字为大約的统治時間(年)。
台湾本島各段历史时期示意图(1624年至今)左起:荷西明鄭清治日治中華民國(至今)等時期,框内数字为大約的统治時間(年)。

[编辑] 史前時期

主條目:台灣史前時期
左鎮人想像圖
左鎮人想像圖

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現有的證據而言,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這是在東海岸所挖掘出來的考古遺跡。而在台南縣左鎮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史稱左鎮人。在台北盆地則有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然而,以我們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對於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我們並不能確定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遺留。

我們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系民族的遺留(劉益昌 1996)。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Usshigawa Nenozō)就曾經這樣表示:「今日在台灣被視為原住民的諸民族之間,不乏證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頭傳承。自史前時代起,在本島即有近二十種的先住民族」(引自戴天昭 1996,6)。

台灣的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複雜情況,大致分成平埔族高山族(日據時代稱為高砂族)。 高山族分成九族:泰雅族賽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多居住在山地與東海岸縱谷,其體質和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尚清晰可辨。平埔族亦大致上可以分成十族: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邵族(水沙連)、西拉雅族、以及猴猴族(Qauqaut)。經過三個世紀漢人移入者的侵擾、威脅、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的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與漢人難以區分。台灣很多地名、姓氏、風俗、信仰、歌謠等,則保留了平埔族歷史文化的遺緒。

[编辑] 古籍上的記載

中國史書當中,曾經有三國時期之孫權派兵到夷州的記載,有學者據此主張夷州即是今之台灣,但有學者主張目前的證據不足,並無法證明夷州就是台灣,也有學者認為是琉球群島

在《隋書流求傳》則有這樣的記載:「流求國在海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 此外,在《文獻通考》也可以找到以下的敘述:「琉求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有學者主張隋朝的「流求國」或「琉求國」就是今日的台灣。

台灣的稱呼在歷史上時有不同。古有稱「台員」、「大員」、「大灣」、「東番」、「笨港」、「北港」等,葡萄牙人取名為福爾摩沙(葡萄牙語Ilha Formosa),乃「美麗之島」之意。

關於台灣何時成為中國版圖,史書上的記載: 《明史、列傳、外國》中,有記載「雞籠」:「雞籠山在彭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有十五社……老死不與鄰國往來……至萬曆末,紅毛番泊舟於此,因事耕鑿……稱台灣焉。」此段記載在《明史》的外國列傳中,可知「東番」與「朝鮮」「安南」等,明朝均視之為外國,而非中國版圖。

此外,清朝,清世宗雍正皇帝說:「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指康熙皇帝)聖略神威,取入版圖」(參:《大清世宗皇帝實錄》卷十),乾隆年間《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序言:「台灣……然自宋元以前不登經傳。至明季而後,始有荷蘭屯聚……迨康熙癸未,始入版圖,改隸郡邑。」,卷二又寫道:「台灣府,古荒服地,先是,未隸中國版圖。」。故由中國史書記載而知,台灣在清朝之前未屬中國,而在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納入中國版圖。

[编辑] 荷西殖民統治時期

《大員港市鳥瞰圖》作者不詳/油畫/約1644年/米德堡 哲烏斯博物館藏
《大員港市鳥瞰圖》作者不詳/油畫/約1644年/米德堡 哲烏斯博物館藏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洲的距離,世界從此進入海權時代。在海權爭霸的國際環境下,台灣被迫走入歷史時期,進入近代的世界史。17世紀初,除了一些零星的日本人、漢人、海盜遊走進出於台灣之外,西方重商主義國家也開始注意台灣。此時遠東海面已成為歐洲三國角逐的形勢︰租得明帝國之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菲律賓呂宋島西班牙、盤踞爪哇荷蘭,在遠東海面展開商業和殖民的競爭。

荷蘭人在遠東的商業目的,原以明帝國為重要對象,但因受制於葡萄牙人的競爭和明帝國的抵制,荷蘭人只好轉向澎湖,先後在1604、1622年兩度進占澎湖。澎湖自14世紀中葉,已有元帝國設立澎湖巡檢司治理。所以,明政府乃於1623年派兵與荷蘭人在澎湖交戰,歷經8個月不分勝負,終而議和。在議和訂約中,明政府要求荷蘭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占領對面的「化外之島」台灣,明政府則無異議,經此議和,荷蘭人遂在1624年進入南台灣,建「奧倫治城」,後又改建為「熱蘭遮城」。

荷蘭人侵入台灣的第三年(1626年),西班牙也自馬尼拉派兵占領台灣北部基隆淡水一帶,並起建造「聖多明哥城」,與南部的荷蘭人展開殖民與商業競爭。1642年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成為台灣唯一的統治者。

荷蘭統治台灣前後共約38年,荷蘭人在台灣發展貿易,並以台灣作為轉口站,台灣成為明帝國、日本南洋歐洲等地的貨物集散中心。此時的台灣已躍入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海洋貿易體系,有別於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式小農經濟。不過,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畢竟是剝削式的殖民統治,1650年左右,荷屬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每年淨收入約40萬荷幣(約4噸黃金)。

[编辑] 鄭氏王朝時期

主條目:鄭氏王朝
《鄭成功和鄭芝龍之畫像》19世紀/195 x 45.3 cm /捲軸/國立台灣博物館館藏
《鄭成功和鄭芝龍之畫像》19世紀/195 x 45.3 cm /捲軸/國立台灣博物館館藏

1644年,來自滿洲的清兵攻佔了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王,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1659年出兵南京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親鄭芝龍顏思齊等人曾經經營過的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軍25,000人先抵澎湖,然後轉進台灣,迅速登陸,展開對荷蘭人之熱蘭遮城的進攻,終於在翌年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在其關於台灣前近代(i.e., 1895年以前)之戰爭史的研究中,盧建榮(1999,22)將鄭成功攻台之役(盧稱之為「鄭荷之戰」)形容為「人類有史以來一場空前的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也是決定台灣爾後四百年命運的戰爭」。

鄭成功據台後,改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下設天興、萬年二縣。鄭軍各營各鎮部隊,分批在嘉南、高屏平原上屯田開墾,故該地區留下帶有「營」、「鎮」、「勁」、「協」等稱號的地名,延用至今。

鄭成功在1662年,就以39歲的英年過世,之後由他的兒子鄭經接替其位置,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二縣為州,自稱東寧建國,國際稱呼他為「The King of Tyawan」,鄭經儼然獨立建國之王。這也是台灣史上首次出現漢人建立的政權(大英百科全書 2003)。

1674年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等三藩反清。鄭經率兵攻打福建,奪下漳、泉、湖、惠數府。至1680年,鄭經海戰失利,盡棄福建、撤回台灣。翌年,鄭經去世,東寧王國發生政變,監國遇害,馮錫範立其弟克塽,國政日壞,人心渙散。清將施琅率軍攻台,鄭克塽向清朝投降,結束鄭氏三代在臺23年的統治,時為1683年

[编辑] 清朝治理時期

主條目:台灣清治時期
《台南地圖》作者不詳/十八世紀
《台南地圖》作者不詳/十八世紀

清雖領有台灣,但剛開始對台灣卻沒有強烈的領土野心。清廷認為「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倒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因此有意放棄台灣,後因率兵攻台的施琅力爭,才勉強將台灣留下,併入清之版圖(大英百科全書 2003)。

清治理台灣共計212年(1683年-1895年),領台初期,設一府三縣,即台灣府諸羅縣台灣縣鳳山縣,隸屬於福建省。清初對台灣極不放心,視台灣為危險之地,禁止閩粵人移民台灣,但閩粵人民因山多田少,資源有限,乃不斷湧入。他們或正式持有墾照入台,或買通船頭偷渡,皆不計九死一生,甘冒「黑水溝」波濤之險,進入台灣,台灣乃成為閩粵移民的新天地。

由於台灣吏治不良,官逼民反,在清朝統治台灣的這兩百多年,台灣民變迭起。班兵制度三年輪調,擾民侵民;清之政策又無法配合台灣移墾社會的發展,台灣民眾乃因之起而反抗,發生民變,較大規模者有70多次。「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俗諺乃形容清領二百多年,台灣社會動亂的頻繁情況(大英百科全書 2003)。

清廷對台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有了改變。然而,造成這種改變的原因卻不是源於清廷內部,而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以後,歐洲殖民主義勢力怒濤似地衝擊著中國大陸和台灣。為因應國際局勢的變化,清廷於是甩掉190多年來的消極政策,積極擬定經營整個台灣的方針。1885年,清廷決定提升台灣的行政層級,將隸屬於福建將近兩百年的台灣獨立出來,改設為行省,並任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台灣積極實施一連串的改革,於是,台灣在 1891年有了中國第一條官辦客運鐵路,南北普設電報可通福州,同時也設立郵政與新式學堂,台北城的街頭亮起了路燈。

但是,台灣建省還不到十年,由於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的失敗,清廷被迫与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的主權讓給了勃興中的日本。

[编辑] 台灣民主國

主條目:台灣民主國
「台灣民主國」所發行的郵票
「台灣民主國」所發行的郵票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后,李鴻章代表清廷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並以台灣為「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之地來安慰清廷。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台灣住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1895年5月25日,台灣官民宣佈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軍統領。同時,民主國也制定藍地黃虎的「黃虎旗」為國旗、刻有「民主國寶印」文字的國璽、並建年號為「永清」。同時也並發表宣言,向各國通告建國宗旨(史明 1980,251;王育德 1979,99)。

未料,日軍在5月29日基隆背後的澳底登陸,6月3日攻陷基隆。於是台灣民主國政府的首腦們,包括唐景崧和丘逢甲,都爭先恐後地逃跑到中國大陸去了。6月下旬,餘眾又在台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為籌措經費,劉甚至曾經發行鈔票郵票。有些學者將劉永福在台南所建的政權稱之為「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Lung-chih Chang 1995, 7)或「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Long 1991, 26)。之後三個月,民主國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但到10月下旬,劉永福也棄守內渡中國大陸,日軍佔領台南,這個只存活184天的短命政權,終於完全劃下了句點(王育德 1979,107;周明峰 1992,67)。

[编辑] 日本治理時期

主條目:台灣日治時期

早期的台灣總督都是武將,為台灣各地蓬勃的游擊活動而疲於奔命,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這三任總督的任期都不長。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任期長達8年,但實際治理台灣的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後藤加強了台灣的保甲與警察制度,用嚴格的手段對付抗日活動。醫師出身的後藤新平自命以生物學的原理治理殖民地,其著名的治台三策,認為台灣人的弱點是貪財、怕死、好面子,所以同時採用高壓與懷柔的兩面手法,將台灣的游擊活動完全彌平。日人在台灣建立了詳細的戶政與地政檔案,在金融教育、農田水利、交通、醫療衛生、水電基礎建設上也確有建樹。

日本政府領台之初發布法律第六十三號(簡稱六三法),授權台灣總督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台灣總督皆為將領,在台權力極大,猶如劃地為王。由於日本的政局變化,1918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因為日本的政治變化而改為同化政策。

1914年林獻堂奔走成立台灣同化會,以「由內地人﹝日本人﹞與台灣人共同組織,相互敦睦交際,促進同化以回應一視同仁的皇猷」為宗旨,追求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地位平等,但成立不久即被勒令解散。台灣人在日人積極的教化下,對於台灣人自身的前途產生了高度的自覺,遂有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社會政治運動的展開。1921年蔣渭水等人在台北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藉著對台灣文化活動的關心,增進台灣人的知識以及對政治關心,以求喚醒台灣人的覺醒,啟蒙台灣人的意識,尤其想要喚起台灣人對日本殖民統治政策的批判。

蔣渭水1927年成立台灣民眾黨,台灣第一個政黨因此誕生。

1930年10月27日爆發「霧社事件」。霧社地區原住民不滿日本政府壓榨統治,由首領莫那魯道率領之下,砍殺了各地警察及霧杜公學校舉行秋季運動會的日本人一百三十六名,輕重傷百餘人。日方隨後進行武裝鎮壓,殺害霧社原住民近千人。

隨著中日關係的惡化,1936年台灣總督又開始由軍方將領小林躋造擔任,其政策包含對台灣人的「皇民化運動」、台灣產業的「工業化」、使台灣成為進出東南亞基地的「南進基地化」。比較具體的政策包括廢止報紙的漢文欄、推行使用日語、撤廢寺廟偶像、強制神社參拜、禁止台灣風俗習慣儀式、改日本姓名等。為了戰爭的需要,台灣除了原有的農業與輕工業之外,還得發展重工業以供應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戰爭需要。台灣人也必須以軍夫、軍屬、志願軍、義勇軍等身分成為日本兵到前線作戰。

[编辑] 中華民國領台時期

1943年底,開羅宣言發表,其中表示包括台灣在内的日本所佔據的中國所有領土要歸還于中華民國。該宣言並于1945年所發表的波茨坦公告重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盟軍統帥令在台日軍向中華民國政府投降。在台日本政府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市中山堂向中華民國代表陳儀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接管台灣。1951年,日本正式簽署舊金山和約,但因國共內戰中國情勢不明,和約未注明台灣主權歸屬。在1952年台北和約第二條中,日本依據舊金山和約,重申了放棄對台灣、澎湖、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主權。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並宣佈臺北和約失效,同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訂了《中日聯合聲明》。

[编辑] 國共內戰時期

主條目:二二八事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並簽署《日本降書》,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代表何應欽接收台灣,而後設立與中國大陸省級行政體制不同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並由陳儀出任台灣行政長官。但因為陳儀等接管官員貪污嚴重,軍警紀律敗壞,加上戰後經濟崩潰導致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和政府急於「去日本化」造成文化上的隔閡,以及部分新住民外省人)相對於老住民(本省人)在社會和經濟地位上具高度優勢的不平等待遇,最後在1947年初,因查緝私煙所引發的警民衝突,導致「二二八事件」全面爆發。數星期後國府派兵來台鎮壓,後續還有「清鄉」行動,許多與事件無關的各界菁英與百姓也被無故殺害,或逮捕之後不經審判而被監禁、處死或就此失蹤。此事件揭開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高壓的序幕,並埋下後來族群對立態勢與台灣獨立運動的種子。

[编辑] 戒嚴時期

1949年在中國大陸,中國國民黨在軍事上被中國共產黨擊潰,國民黨的軍隊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共產黨在大陸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新敗來台初期,一直揚言要反攻大陸,但缺乏美國的全力配合,只是有一些小規模戰役,直至金門炮戰雙方暫時停火後,反攻都未能實現。國民黨政府在台灣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經濟上的變革,穩定農業,扶植工業及中小企業;一方面透過「戒嚴令」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法令,配合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壓制,鞏固一黨專政、獨裁的體制,造成許多人因實際或是指稱的反對言論或行動,甚至無故被指為「匪諜」而受到非法迫害的案件(即白色恐怖)。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直到1970年代,都被認為是國際社會中中國的合法代表,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逐漸增加。到1971年聯合國即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之際(第2758號決議案),國民黨政府堅持「漢賊不兩立」,宣佈退出聯合國,此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大幅度滑落;1979年與美國斷交,更是對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造成嚴重衝擊。

[编辑] 民主化時期

台灣的黨外團體也開始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醞釀對國民黨政府進行大規模抗爭,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可算是規模最大的民主抗爭事件,隨之而來的對被逮捕相關人士的軍事審判更是引起廣泛注目。1987年台灣解嚴。隨著蔣經國1988年1月去世,蔣家父子兩代的統治也隨之結束,開始民主政治。1991年5月1日結束「動員戡亂」,代表著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合法性。前總統李登輝任內推動民主化與台灣本土化政策,陸續推動六次修憲,並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李登輝在1999年接受德國記者專訪時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為兩個對等的國家(即「兩國論」或「特殊兩國論」)。台灣內部雖有統、獨兩派立場,但多數人的態度為維持現狀。

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十任正副總統,寫下首次政黨輪替的歷史紀錄。2002年8月,陳水扁公開表示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台灣各界、中國大陸及美國的不少爭議。2004年,陳水扁及呂秀蓮當選連任,但是在野的泛藍陣營因三一九槍擊案等事件,對其當選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請參見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

在中華民國統治期間,政府及人民辛勤建設,加上美國持續大量的援助(至1965年終止的「美援」),台灣經濟自1970年代起逐漸繁榮,成為了亞洲經濟的「四小龍」之一,亦即「新興工業國」(NICs)。產業結構也逐漸從傳統的農業為主型態,先是過渡到勞力密集工業佔有一定比例,到了1980年代進一步升級,形成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合計比例逐漸過半的態勢至今。但也面臨傳統產業快速外移(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的問題。

關於台灣的政治地位,或曰兩岸是否走向統一,亦或是持續相互獨立狀態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國內及國際宣稱:「無論從歷史、政治還是國際法上,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並在統一無望以及某些其他前提下,不放棄以武力解決。」而主張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士則認為:由美國、日本等國家所簽署的「舊金山和約」並未明白指出台灣的主權歸屬(台灣地位未定論),而且台灣的未來走向應由全體台灣人民自主決定,不容許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武力威脅。請參看台灣問題台灣海峽兩岸關係

2005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高票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台灣人民普遍對此事感到不滿,在3月26日有10萬人走上臺北市街頭,舉辦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表示其維護台灣主權獨立完整的訴求及決心。

[编辑] 延伸閱讀

(只限專書,以書籍篇章及期刊學術論文形式發表的著作不收入;漢文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编辑] 漢文書籍

  • 陳碧笙,1993,台灣人民歷史。台北:人間出版社。
  • 戴國煇,1999,台灣史探微:現實與史實的相互往還。台北:南天。
  • 戴天昭,1996,台灣國際政治史,李明峻譯。台北:前衛。
  • 郭廷以,1954,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
  • 李稚甫,1955,台灣人民革命鬥爭簡史。中國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
  • 連橫,1920,台灣通史。台北:台灣通史社。
  • 林衡道編,1988,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 呂秀蓮,1979,台灣的過去與未來。台北:拓荒者出版社。
  • 戚嘉林,1986,台灣史(上、下冊)。台北:自立晚報。
  •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上、下冊)(平裝普及版)。San Jose,Calif.:蓬島文化公司。
  • 王育德,1979,台灣:苦悶的歷史,中文修訂版,黃國彥譯。東京:台灣青年社。
  • 翁佳音等,1992,台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台北:業強。
  • 吳密察,1980,唐山過台灣的故事:台灣通史。台北:時報文化。
  • 楊碧川,1987,簡明台灣史。高雄:第一出版社。
  • 楊新一,2000,爭台灣的主權:過去現在未來。台北:胡氏圖書。
  • 元建邦,1990,台灣史略。香港:中流出版社。
  • 張德水,1992,激動!台灣的歷史:台灣人的自國認識。台北:前衛。
  • 周明峰,1994,台灣簡史。台北:前衛。

[编辑] 英文書籍

  • Corcuff, Stephane. eds. 2002. Memories of the Future: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and the Search for a New Taiwan. Armonk, N.Y.: M. E. Sharpe.
  • Davidson, James W. 1988.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
  • Gordon, Leonard H. D. eds. 1970. Taiwan: Studies in Chinese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Knapp, Ronald G. eds. 1980.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Long, Simen. 1991. Taiwan: China's Last Frontier.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Roy, Denny. 2003. Taiwan: A Political Histor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Rubinstein, Murray A. eds. 1999. Taiwan: A New History. Armonk, N.Y.: M. E. Sharpe.
  • Sih, Paul K. T. eds. 1973. Taiwan in Modern Times.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Press.
  • Su, Bing. 1986. Taiwan's 400 Year History: The Origins and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ese Society and People. translated by Kuo-tsi Tai. Washington, D.C.: Taiwanese Cultural Grassroots Association.

[编辑] 参考文献

(按照作者姓氏的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Chang, Lung-chih. 1995. The 1895 Taiwan Republic: A Centennial Re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North America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 2-4 June, New Haven, Conn.
  • 大英百科全書,2003,台灣,見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 [online]。np:Encyclopadia Britannica, Inc.。[引用於2004年11月1日]。[1]
  • 戴天昭,1996,台灣國際政治史,李明峻譯。台北:前衛。
  • 劉益昌,1996,台灣的考古遺址,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頁29-42。台北:玉山社。
  • Long, Simen. 1991. Taiwan: China's Last Frontier.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盧建榮,1999,入侵台灣:烽火家國四百年。台北:麥田出版。
  •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上、下冊)(平裝普及版)。San Jose,Calif.:蓬島文化公司。
  • 王育德,1979,台灣:苦悶的歷史,中文修訂版,黃國彥譯。東京:台灣青年社。
  • 周明峰,1994,台灣簡史。台北:前衛。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中國地方史1 2
目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
北京歷史 | 天津歷史 | 上海歷史 | 重庆歷史 | 黑龙江歷史 | 吉林歷史 | 辽宁歷史 | 山东歷史 | 河北歷史 | 山西歷史 | 陕西歷史
甘肃歷史 | 青海歷史 | 江苏歷史 | 安徽歷史 | 河南歷史 | 湖北歷史 | 浙江歷史 | 江西歷史 | 湖南歷史 | 四川歷史 | 福建歷史 | 广东歷史
贵州歷史 | 云南歷史 | 海南歷史 | 香港歷史 | 澳門歷史 | 西藏歷史 | 廣西歷史 | 新疆歷史 | 寧夏歷史 | 內蒙古歷史
目前由中華民國實際統治 3
台灣歷史 | 台北歷史 | 高雄歷史
目前未屬中國實際領土
蒙古歷史 | 越南歷史 | 琉球歷史 | 釣魚台歷史 | 帕米爾高原歷史 | 薩哈林州歷史 | 猶太自治州歷史
阿穆爾州歷史 | 濱海邊疆區歷史 |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歷史 | 圖瓦共和國歷史
備註:1. 請參看中国历史地理学 2. 請參看中國條目 3. 請參閱台灣問題
Static Wikipedia 2008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7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6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ub-domains

CDRoms - Magnatune - Librivox - Liber Liber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Project Gutenberg - Wikipedia 2008 - Wikipedia 2007 - Wikipedia 2006 -

Other Domains

https://www.classicistranieri.it - https://www.ebooksgratis.com - https://www.gutenbergaustralia.com - https://www.englishwikipedia.com - https://www.wikipediazim.com - https://www.wikisourcezim.com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net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es - https://www.radioascolto.com - https://www.debitoformtivo.it - https://www.wikipediaforschools.org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zi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