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uel de Cervantes y Saavedra -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 Ebook:
HTML+ZIP- TXT - TXT+ZIP

Wikipedia for Schools (ES) - Static Wikipedia (ES) 2006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李登輝 - Wikipedia

李登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篇文章的中立性正确性都存在争议。
掛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对话页說明本文准确性及正確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李登輝
中華民國第八、九任總統
1988年1月13日2000年5月19日
性別:
政黨: 中國國民黨卸任後為台灣團結聯盟
籍貫: 臺灣臺北縣
出生: 1923年1月15日
台灣臺北縣三芝鄉
配偶: 曾文惠
學歷
  • 臺北高等學校 1943
  • 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業部農林經濟科肄業 1943-1946
  •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畢業 1948
  •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碩士 1953
  • 美國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 1968
經歷
  •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技正 1954-1957
  • 臺灣省合作金庫研究員 1953-1954
  •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經濟分析股股長 1954-1957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專門委員 1961-1970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技正 1957-1965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組長 1970-1972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顧問 1972-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72.05.29-1978.05.29
  • 臺北市政府(直轄市第四任)市長 1978.06.09-1981.12.04
  • 臺灣省政府(第十一任)主席 1981.12.05-1984.05.20
  • 總統府(第七任)副總統 1984.05.20-1988.01.13
  • 中國國民黨(代理)主席 1988.01-1988.07
  • 總統府(副總統繼任)總統 1988.01.13-1990.05.20
  • 國家安全會議主席 1988.01.03-2000.05.20
  • 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主席 1988.07-2000.07
  • 總統府(第八任)總統 1990.05.20-1996.05.20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會長 1991.03-2000.05.20
  • 總統府(第九任)總統 1996.05.20-2000.05.20
  • 國家統一委員會(第四屆)主任委員 1996.10-2000.05.20
  • 憲政研討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6-2000
  • 智利聖多瑪斯大學榮譽理事 1999.10-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名譽會長2000.05.20-
  • 中國國民黨身心障礙者保護基金會董事長2000.05.20-
  • 臺灣綜合研究院名譽董事長2000.05.20-
  • 臺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總校名譽校長2000.05.20-

李登輝(羅馬拼音:Lee Teng-hui1923年1月15日—),皇民化運動期間曾改名為岩里政男,祖籍福建永定縣,台湾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總統(1988年—2000年)。他是中華民國自1947年行憲以来,首位由公民直選選出的總統。

李登輝總統被認為是繼蔣經國總統後,中華民國官方民主化、本土化的主要推動者。在台灣民主轉型以及中華民國在地化的歷史過程中,李登輝作為主要執政者,對於因其政治決定和操作,而產生的各種正負面效應,其應記的功勞,以及應負的責任,牽涉層面甚廣,論者之立場亦有極不同者,目前尚難得出一堪稱公允之綜合評價。

卸任總統後,李登輝被以台灣獨立為宗旨的新政黨「台灣團結聯盟」奉為精神領袖,因此被視為台灣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物。事實上,所謂「台灣獨立運動」自1950年代起由來已久,在不同時期,曾出現不同的鼓吹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採取不同的路線,提出不同的主張,其「運動」既以如此多樣的面貌呈現,在台灣社會及國際間亦曾引起各種不同的評價,並且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或反對,而實無一的固定的路線或共同的領袖。李登輝及台灣團結聯盟雖被部分人士指為台灣獨立運動的核心,但究其實,毋寧視其為台獨運動的後繼者,以及採取政黨政治路線的推動者,更為準確。

目录

[编辑] 生平

[编辑] 早年事蹟

李登輝於1923年1月15日在台灣北部當時的台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今台北縣三芝鄉)埔坪村的「源興居」出生。李登輝為次子;上有年長他兩歲的哥哥李登欽(岩里武則),在日治時期被調至菲律賓,並在當地戰死;此外,他還有一個弟弟叫李炳男,從事貿易工作。

李登輝生長在一個小康之家,有機會接受完整的教育。因為李金龍任職警察,職務調動頻繁,因此李登輝也跟隨父親不斷地搬家和轉學。從六歲到十二歲之間,他唸過四所學校,先後在汐止公學校南港公學校、三芝公學校、以及淡水公學校就讀過。李登輝於淡水公學校畢業以後,先在私立台北國民中學(今台北市立大同高中)就讀一年,然後在1938年轉學至淡水中學二年級就讀。李登輝在淡水中學,幾乎各科成績都是排名第一。在1941年考上台北高等學校

在李登輝考上台北高等學校的前一年,日本殖民當局所推行的「皇民化運動」開始正式推展所謂的「改姓名運動」。李登輝在該運動中更名為「岩里政男」。他曾表示,他在22歲前(即日本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前)是日本人

[编辑] 大學時代

1943年9月,李登輝畢業於台北高等學校,同年10月,他進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業經濟系就讀。三年後,他於1946年返國,轉學進入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就讀,並於1949年畢業。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候,他是台大二年級的學生。

李登輝選擇農業經濟系就讀的理由,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一方面,他在小時後看到佃農們的辛苦,想為他們打抱不平。另一方面,他則是在思想上受到高等學校歷史老師鹽見熏的影響,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談中國的歷史,使他深受影響。為了想把農業與馬克思經濟學相結合,於是選擇農業經濟作為他人生的研究目標。

然而,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正火熱,校內幾乎沒留下什麼日本學生,文科系的學生,也都幾乎全被徵去當兵。這個時期的李登輝,一方面為日益短缺的食物問題發愁,一邊只能自己學習「農業簿記」,或研讀河上肇或馬克思等社會主義相關書籍。李登輝自己這樣表示:「大學時期,我遍讀馬克思及恩格斯的著作,對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也曾深加鑽研,反覆讀過好幾遍。」

隨著日本在战争中的吃緊,文科學生也被納入學徒出征。1944年,李登輝在短暫的回台受訓以後,再度編回日本千葉高射砲部隊做見習士官,但未及赴戰地,就在千葉迎接了日本的戰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以後,李登輝在1946年春天返回台灣,進入原台北帝國大學改制而来的台灣大學就讀。回到台灣不久,經由身兼中國共產黨「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書記之吳克泰的邀請,李登輝加入了中国共產黨,並且在1946年9月被批准入共產黨。入党之后,李登辉積極参與地下共產党的活动。1947年1月9日,他参加了地下共產党领导的针对沈崇事件的游行,给游行的领导人吴克泰留下很深的印象。藍博洲這樣評論這個時期的李登輝:「顯然地,這時候的青年李登輝,已經通過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不但使得他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壓過了對自我哲學的迷戀,而且決定將這樣的『解放哲學』付諸實踐吧!」

1947年初,二二八事件爆發。李登輝在自己的著作裡面,對自己和二二八的關係有以下這樣的說明:

或許有人會問,當時我在哪裡?事實上,當時我也是被鎮壓的對象之一。…… 生為台灣人,既對台灣的未來充滿使命感,也對於學習農業政策懷抱著滿腔熱誠,正值年輕的我,怎麼可能在當時的情況下,還不問世事,閉門苦讀?
——《台灣的主張》第49頁

1949年,李登輝從台大農經系畢業,並留在學校當講師,這時他是26歲。畢業不久,他與淡水地主之女,兩家是祖父輩是世交的曾文惠相親結婚,她畢業於當時的台北女子高等学校台北第三高女(今中山女高),為一基督徒

[编辑] 加入共產黨

李登輝在1947年9月退出了中國共產黨。退黨時,李登輝表示會保守地下共產黨的秘密,地下共產黨組織也承諾為他的這段歷史保密。雖然退出了共產黨,在思想上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李登輝,隨即又參加了一個叫做「新民主同志會」的地下黨外圍團體,彼此一起研讀《新民主主義論》和《論人民民主專政》等左派書籍。在此期間李登輝第二次入共產黨,並於1948年夏再度退黨,並又一次作出保守秘密的承諾。因為這段曾為共產黨員的經歷,李登輝加入中國國民黨後仍被懷疑與共產黨有牽連,曾被連續審查,獲釋以後很長一段時間還要定期彙報並且被監視。另外,因為由李登輝介紹加入共產黨葉城松及所有與李交好的共產黨人在李退黨後都被捕並判死刑(「匪臺灣省工委會臺大法學院葉城松等叛亂案」,《歷年辦理匪案彙編》上冊168頁), 有人懷疑李登輝背叛了當初保密的諾言,背叛了同志。

後來,李登輝對於當年曾為共產黨員一事做出了以下的總結:「三十歲前不相信共產主義是沒夢想;三十歲後還相信共產主義叫不實際。」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常委吳克泰曾在訪談中公開表示,李登輝加入共產黨的時間是1946年9月份,當時他在曾文惠家中教北京話,因此認識李登輝。吳克泰向當時的共黨在台組織部長張志忠舉薦,李登輝通過簡單的審查程序,加入共產黨。吳克泰回憶說,李登輝加入共黨後,對於組織活動參與,相當積極,1947年1月9日反對政府遊行,李登輝一米八,領軍相當顯目。隨後剿匪清共,國民黨發出通緝令,吳克泰逃往上海,李登輝則以黨內有野心家為由,提出退出共產黨的要求。

吳克泰表示,李登輝雖然退出共產黨,但不會做危害共黨的事,希望相互保守秘密,彼此不陷害,有這個約定,可以說是「君子协议」。退黨後,李登輝曾經再度加入共產黨,不到半年又退黨,總共二進二出共產黨。1950年李登輝主動辦理自新手續,並且一度受到政治監控,隨後受到有力人士的保薦,加入國民黨,受到蔣經國的提拔,走上大家所熟悉的官宦生涯。

另外此時,李登輝亦自稱曾加入謝雪紅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唯目前尚無歷史文件證實。

[编辑] 留學美國

李登輝在基礎教養階段深受日本教育的影響,學術上則以在美國所受的高等教育為最高成就。美國文化及基督教信仰,對於其思想亦有相當程度之影響。1950年,他生下長子李憲文,兩年後,他獲得中美基金獎學金,首次赴美,到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研究農業經濟。1953拿到碩士學位,年自美返回台灣,擔任台灣省農林廳技士及經濟分析股股長,同時也在台灣大學擔任兼任講師的工作。

之後,他又陸續轉到「合作金庫」以及「中國農業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就職,擔任研究性質的工作。由於農復會有美國財政支援,待遇相對優渥,李登輝因此在那裡一待就是12年。在這期間,他曾經於1960年被調查局逮捕,未經判決就被拘留四個半月。當時農復會的負責人沈宗瀚委託蔣彥士向治安當局交涉,後來調查局以無罪釋放李登輝。

1965年,李登輝獲得美國洛克菲勒農業經濟協會以及康乃爾大學聯合獎學金,前往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攻讀農業經濟博士。在美國期間,1970年四二四刺蔣案的主角黃文雄,和李登輝交往甚密。1968年,李登輝取得農業經濟學的博士學位。他的論文“Intersection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獲美國農學會全美傑出論文獎,同時也在1971年由康大出版社(Cornell University Press)出版。

李登輝在1968年一提出論文以後,立刻返國,回國後被聘為台灣大學教授兼農復會技正。

[编辑] 進入政壇

1969年6月,可能是由於在海外與台獨運動參與者有過接觸經驗,李登輝再一次被警備總部約談,第一次約談的時間長達17個小時,之後又持續了一個禮拜才結束。李登輝在晚年回憶往事時稱,這件事使他「下定決心,如果有機會執政的話,絕不願意同胞再忍受這種白色恐怖之苦」。1970年,聯合國開發總署東亞支部邀請他到曼谷主講農業經濟問題時,即使他已經是聞名國際的農業專家,政府仍以在「觀察中」的理由,不讓他出境。

不過,卻也因為這次事件的發生,當時農復會的上司沈宗瀚將李登輝以農業問題專家的身分,在1971年8月介紹給蔣經國。當時經國先生正準備組閣,接掌最高權力,十分賞識他,勸李登輝加入國民黨。同年10月,在經濟學者王作榮的介紹下,李登輝加入了國民黨。翌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院長的職務,李登輝以政務委員入閣,成為最年輕的閣員,時年49歲。自此之後的六年之間,他擔任農業專長的行政院政務委員。這時他把運作25年、對農村影響甚大的「肥料換榖」制度廢除掉。

1978年,蔣經國任命李登輝為台北市市長。在擔任台北市長的這三年期間,李登輝推動台北藝術季,興建翡翠水庫

1981年,李登輝被任命為台灣省主席。在省主席任內,他提倡「八萬農業大軍」,並培養「核心農家」,同時處理二重疏洪道的糾紛。他在省主席期間「引進區域發展觀念,促進農業改革及城鄉的平衡發展,同時運用他的農業專業知識,推進稻田轉作,改進農產品運銷」。

1984年,蔣經國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候選人,並經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選舉,當選第七任副總統。

[编辑] 李登輝時代

1988年1月13日,對李氏提攜良多的總統蔣經國先生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職位。他擔任總統前兩年,亦即經國先生之最後兩年,面對國內澎湃之民情,政府開始推動各項政治改革。1990年7月,李登輝召集朝野各黨派,開「國是會議」,徵求各界意見作為憲政改革參考,配合該年「三月學運」之學生運動的要求,解決第一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包括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退職問題。1991年5月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開展第一次修憲,制定憲法增修條文,使各中央民意機關得以換屆改選。

隨後,中華民國的民主改革即快速進入接近完成的階段。日本學者若林正丈認為,「如果以1992年『萬年國會』告終為第一階段,那麼,第二階段是94年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市長選舉的實現,第三階段則為總統選舉的實現。」這三階段改革都是在李登輝總統任期內完成的。關於總統選舉的方式,國民黨一度有委任直選之草案(類似美國總統大選之選舉人團票),李登輝後來主張全民直選,但由於國內意見不一,在1992年的國民大會修憲過程中,以上提議並未通過。1993年,以李登輝為首的主流派取得了國民黨黨內的指導權,並在1994年7月召開的國民大會會議中,決定自下屆(第九任總統)開始,實施正副總統直接選舉。

在統獨立場上,身為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執政國民黨的黨主席,李登輝仍在公开场合多次宣称要实现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國策。1988年2月,他在繼任後的首次記者會上說:“只有一個中國而沒有兩個中國的政策。只有一個中國,我們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90年10月,李登輝又表示:“中國只有一個,應當統一,也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能自外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責任,也不應自外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努力”。1991年,李登輝主持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國統會、國統綱領已於2006年2月經陳水扁總統批示終止運作、終止適用),在國統綱領中,為了安撫外省人中的保守派,寫有「台灣固爲中國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1995年中華民國國慶,他這樣表示:「四十多年來我們之所以奮鬥不懈,就是要爲將來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立下可供遵循的典範」。此外,他也曾在接見美國聯邦眾議員坎貝爾(Tom Campbell II)的時候,說出「『台獨』只會斷送國家的大好前途,犧牲社會的安定繁榮,這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的,我們應該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樣的話語。

然而,他在某些場合的發言,卻又常常表達出他強烈的台灣獨立意識。1994年4月,他接受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訪問,當司馬談到「地方的痛楚」時,他說,出生在波士尼亞的人,實在是太不幸了。李登輝對司馬表示,他有不能為波士尼亞盡一份心力的痛楚,生為台灣人,也有過不能為台灣盡一份心力的悲哀。他甚至說出以下這樣的話語:

到目前為止,掌握台灣權力的,全都是外來政權。最近我能心平氣和地說就算是國民黨也是外來政權。只是來統治台灣人的一個黨,所以必須成為台灣人的國民黨。以往像我們七十幾歲的人在晚上都不能好好的睡覺,我不想讓子孫們受到同樣的待遇。
——引自《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

李登輝談到他對台灣人的感情時,則這樣表示:

我沒有槍,拳頭母也小粒,在國民黨中的我,能夠維持到今天的原因,是我心中的台灣人之聲。台灣人期待我,而我一定要做的這種想法。
——引自《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1

1996年,李登輝與連戰搭檔,以54.0%的得票率,贏得了中華民國第九任,也是首次民選的正副總統(參見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若林正丈這樣描述這次大選中「飛彈與選票對峙」的過程:

在總統大選的最後階段,「飛彈」(missiles)與「選票」(ballots)的對壘更形鮮明。配合總統選舉最後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再次於台灣海峽舉行一連串稱為「海峽九六一」的軍事演習以恐嚇中華民國。美國為防範有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巡防臺灣海峽。選舉就在這樣一觸即發,稱為「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的局勢下進行。
——引自《蔣經國與李登輝》

在當選民選總統後,李登輝對兩岸關係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也漸漸愈發傾向台灣獨立的呈現。 在1999年7月,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的時候,提到海峽兩岸的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這也就是著名的「兩國論」。他在受訪時這樣表示:

有別於國統綱領以及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一廂情願式的國民黨政策宣示,實際上的歷史的事實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政權成立以後,從未統治過中華民國所轄的台、澎、金、馬。我國並在1991年的修憲,增修條文第十條(現在為第十一條)將憲法的地域效力限縮在台灣,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統治權的合法性;增修條文第一、四條明定立法院國民大會民意機關成員僅從台灣人民中選出 ……使所建構出來的國家機關只代表台灣人民,國家權力統治的正當性也只來自中華民國人民的授權,與中國人民共和國人民完全無關。1991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中華民國視為「叛離的一省」,這完全昧於歷史與法律上的事實。

2000年,雖然當時李登輝為連戰蕭萬長助選,但是,由於同為泛藍的宋楚瑜脫黨參選;雖然連蕭、宋張(昭雄)等兩組候選人加起來,獲得大多數選票,最终却是民進黨籍的陳水扁,以相對多數,依照法律的規定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請參見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藉由陳水扁的當選,卸任的李登輝實現了在「任內和平轉移政權」的理想。國民黨在这次大选成为在野黨。大选失利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要求李登辉下台的声音,外省老兵等党员認為是身为党主席的李登辉造成中國国民党近十年的分裂,并認為李登輝在暗中支持竞选对手陈水扁,包圍李登輝官邸聚眾滋事。2000年9月,李登辉辞去中國国民党主席职务。

[编辑] 卸任後生涯

卸任总统后,李登輝公開提出了台灣獨立的主張。他指出,「中華民國」這個招牌在國際社會上早就不存在了,台灣應該加速正名,脫掉中華民國這個老舊的招牌。2001年7月,李登輝出面主導國民黨內的本土派及一些政治立場比較偏向台灣獨立的人士,成立了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於是,李登輝雖然名義上已經離開政壇,但仍然被很多台灣獨立運動的參與者視為該運動精神領袖。2001年9月21日國民黨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以「李登輝同志公開抨擊本黨,結合其他社團與政黨打擊本黨,其言行嚴重違反黨紀」,一致決議予以「撤銷黨籍」。 2002年9月,李登辉公開表示,钓鱼台列屿日本的固有领土,所有权理应属于日本冲绳县,从而引起广泛争议。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均声称对钓鱼台列屿享有主权。2005年曾先後訪問日本美國

2006年11月4日,台灣團結聯盟提名台北市長參選人周玉蔻發表一封公開信〈挺腐化的民進黨,台灣萬劫不復〉,表明「李登輝不會和徹底腐化無能的民進黨站在一起」,也呼籲台北市民不能再繼續支持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李登輝在這封信末尾親自簽名,日期是在國務機要費案起訴書出爐之前。

[编辑] 評價

李登輝Cosplay的日本漫畫《魁!!男塾》校長江田島平八像
李登輝Cosplay的日本漫畫魁!!男塾》校長江田島平八像

李登輝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政治人物,由於他本人在不同時期、以不同身份所宣稱的一系列變遷的政治主張,以及來自臺灣及國際社會,基於各種不同意識型態或國族意識的觀察,李登輝的歷史功過,在整個華人民族中不同的華人社會當中,得到相當多元,甚至多極的,正反面不一的評價,其歷史論定仍有待華人民族歷史的總體發展來受到最終評價。

李登輝在其總統任內(1989年—2000年),實現了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以及臺北、高雄兩直轄市台灣省省長的直接民選,以及多種憲政及國會改革,許多臺灣民眾和島外民眾對此給予正面評價。有人稱李登輝為臺灣的「民主之父」、「民主先生」。然而也有人從政治運作的角度觀察,提出李登輝主政期間,為了改造中國國民黨的權力結構,引進地方政治勢力、企業力量甚至黑社會團體勢力,造成了台灣嚴重的金權政治風氣,並指李登輝及其核心幕僚,應對1990年代以來種種官商之間不法利益輸送的不良政風負起責任。

李登輝上任總統以後,不斷容忍反對勢力民進黨的坐大。並利用本土意識與國民黨的內鬥對象抗衡。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半黨主席。一個民進黨主席+半個國民黨主席。

對於李登輝推動台獨運動的努力,評價尤其趨於兩極。支持台獨運動的人士認為,李登輝努力讓台灣脫離傳統中國概念的思想和文化體系,嘗試走上獨立道路。他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大力推行去中國化、台灣本土化運動,與美、日等傳統盟國加強聯繫,卸任後又對臺獨運動的發展大力支持,許多臺獨人士因而對李相當推崇。卸任總統並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後,李登輝仍為台灣政壇上,臺獨運動的主要精神領導人之一。

由於李登輝在其當政期間,試圖藉訪美等機會拓展中華民國外交空間、提出「台海兩岸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說法,對中國大陸政府強烈抨擊,對臺灣社會中傳承的傳統中華文化的漸進式分化,並於卸任後公開主張台灣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中國大陸人民和海外僑民普遍對他感到反感。其中有包括抱持強烈民族主義和大中華統一思想的中國大陸人士,在網路傳媒上以攻擊性言詞加以譴責,甚至與持台獨觀點人士非理性的謾罵也常見於許多公開論壇。台灣泛藍人士及秉承大中華統一思想的人士,由於政治立場和思想觀點的相對,也對其沒有好感。

李登輝早年接受日本殖民教育,對日本文化相當推崇,常在其言談中流露出對日本的友好之意,並在中華民國公務員任內自稱自己是半個日本人,曾表達過參拜供奉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甲級戰犯牌位的日本靖國神社的意願[來源請求]。此外,李亦曾表示,他認為釣魚台列嶼主權屬於日本。台灣部分經歷過二戰或對日本殖民統治沒有好感的人士對李身為中華民國前領導人和公民所做出的公開親日態度表示震怒和無法接受,然其仍有待歷史做出最終判斷。

[编辑] 著作

(只收入專書,單篇論文及評論文章不收入,由李登輝編輯的書也不收入)

  • 1968. Intersector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 Ph.D. diss., Cornell University.
  • 1971. Intersection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92. Creating the Future: Towards a New Era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aipei: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 1999. The Road to Democracy: Taiwan's Pursuit of Identity. Kyoto: PHP Institute.
  • 1980,《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聯經
  • 1990,《愛心與信心》宇宙光
  • 1991,《中國命運 自己創造 李總統登輝先生言論選集》中央文物供應社編輯,中央文物供應社
  • 1994,《經營大台灣》遠流
  • 1999,《台灣的主張》遠流
  • 2004a,《武士道解題 做人的根本》蕭志強譯,前衛
  • 2004b,《見證臺灣 蔣經國總統與我》李登輝原著口述,國史館李登輝口述歷史小組編輯,允晨文化
  • 2005,《新時代台灣人》群策會

[编辑] 相關傳記数据及學術研究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戴國煇、王作榮口述,2001,《愛憎李登輝:戴國煇與王作榮對話錄》夏珍記錄整理。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Dickson, Bruce, and Chien-min Chao. eds. 2000. Assessing the Lee Teng-hui Legacy in Taiwan's Politics. Armonk, N.Y.: M. E. Sharpe
  • 何洛,1996,《李登輝全紀錄1923-1996:李登輝先生與台灣的政治發展軌跡》生活智庫出版有限公司
  • 黃少梅,2003,《前總統李登輝卸任後之媒體形象 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三報相關事件報導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 藍博洲,2000,《共產青年李登輝:二進二出共產黨第一手證言》紅岩
  • 李達,1988,《李登輝傳》廣角鏡出版社(香港)
  • 林靜伶,1998,《李登輝總統對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言論之戲劇五因分析:以1988年至1996年為分析範圍》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 若林正丈,1998,《蔣經國與李登輝》賴香吟譯。遠流
  • 上坂冬子,2001,《虎口的總統:李登輝與曾文惠》駱文森、楊明珠譯,先覺
  • 施懿珊,2002,《李登輝總統言論之戲劇觀:從柏克戲劇五因語藝觀點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 王作榮,1995,《王作榮談李登輝》稻田
  • 許漢,1993,《李登輝的七十年》開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周玉蔻,1993,《李登輝的一千天》麥田出版
  •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印刻

[编辑] 紀錄片

  • 2006年《台灣民主化之路》,陳麗貴導演,財團法人台灣綜合政策協進會製作。2006年7月10日台北國賓飯店首播,2006年7月13日21:30於台視首播,共一集。分段大綱如下:
    • 1.所在之悲
    • 2.強人之歿
    • 3.青年李登輝
    • 4.蔣經國與李登輝
    • 5.李登輝執政
    • 6.總統直接民選
    • 7.政權和平轉移
    • 8.台灣正常國之夢
  • 2006年,《李登輝》,王瓊文製作,林樂群導演,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2006年8月7-9日21:00-22:00首播。本片共分三集:
    • 第一集:農業專家(1923—1990)
    • 第二集:民主先生(1990—1996)
    • 第三集:台獨領袖(1996—迄今)

[编辑] 參考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蔡玲、馬若孟著,1998,《中國第一個民主体系》羅珞珈譯。三民書局
  • 藍博洲,2000,《共產青年李登輝:二進二出共產黨第一手證言》。紅岩
  •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遠流出版公司
  • 林衡哲,2001,〈民主政治家李登輝:台灣民主政治的奠基者〉;見林衡哲編著,《二十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上)》(望春風文化),頁436-63。
  • 若林正丈,1998,《蔣經國與李登輝》,賴香吟譯。遠流出版公司。
  • 張讚合,1996,《兩岸關係變遷史》。周知文化。
  • 中華民國總統府,1999,《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見總統府新聞稿[1]。中華民國總統府,7月9日;引用於:2003年10月23日

[编辑] 注釋

  1. 此段談話被司馬以「場所の苦しみ」為題,刊載於日本「周刊朝日」。台灣的譯文為「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由自立晚報於同年4月30日、5月1日、5月2日分三份刊完。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看或添加與此条目相关的摘錄:
中華民國政府元首
前任:
蔣經國
中華民國總統
1988年1月13日2000年5月19日
第8-9任
繼任:
陳水扁
前任:
謝東閔
中華民國副總統
1984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
空缺期
原因:總統蔣經國過世,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
下一位相同頭銜:李元簇 1990
前任:
林洋港
台北市長
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4日
繼任:
邵恩新
前任:
林洋港
台灣省主席
1981年1984年
繼任:
邱創煥
中國國民黨領袖
前任:
蔣經國
中國國民黨主席
1988年2000年
繼任:
連戰
Static Wikipedia 2008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7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6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ub-domains

CDRoms - Magnatune - Librivox - Liber Liber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Project Gutenberg - Wikipedia 2008 - Wikipedia 2007 - Wikipedia 2006 -

Other Domains

https://www.classicistranieri.it - https://www.ebooksgratis.com - https://www.gutenbergaustralia.com - https://www.englishwikipedia.com - https://www.wikipediazim.com - https://www.wikisourcezim.com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net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es - https://www.radioascolto.com - https://www.debitoformtivo.it - https://www.wikipediaforschools.org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zi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