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uel de Cervantes y Saavedra -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 Ebook:
HTML+ZIP- TXT - TXT+ZIP

Wikipedia for Schools (ES) - Static Wikipedia (ES) 2006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Wikipedia talk:香港維基人佈告板 - Wikipedia

Wikipedia talk:香港維基人佈告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點擊這裡發出新的討論


在其它語言中的
維基百科討論頁:
en
捷徑
WT:HKWNB
WT:HKWP:HKT
  • 這裡是香港維基人的討論區,歡迎閣下留下意見與看法!
  • 假如你對香港維基人佈告板或者香港的事情有疑問,歡迎發問!
  • 發表完意見後請記得留下簽名

最新消息:

 编辑     




 编辑     

香港主題工作列

香港新來者歡迎工具 | 用戶香港維基人 - 香港維基媒體協會 | 條目分類 - 小作品 - 維基資源 - 首頁條目
年表新聞動態 - 大事記 - 歷史年表 - 2006年 | 協作項目: 條目提升 - 提升檢討 - 創作獎項
專頁: 佈告板 - 討論區 - 主題首頁 | 專題行政區劃 - 鐵路車站 - 住宅商廈 - 巴士路線


[编辑] 香港相關討論及投票

正在討論:

  1. 香港住宅屋宇及商業物業準則討論
  2. 電視節目及劇集條目保留準則討論
  3. 成立香港維基媒體協會的討論
  4. 香港大事記討論
  5. 「電車」一詞的使用討論
  6. 香港巴士路線命名討論

長期投票:

投票結束:

[编辑] 討論存檔

此頁的討論將會定期清理並存檔。如果你是存檔者,請在存檔時儘可能移動到與討論主題有關頁面的討論頁。 存檔一般在半個月進行一次,每次清理超過15天沒有其他討論的條目。


目录


[编辑] 昂平360

恕我愚昧,昂平360這個條目為甚麼只是寫了關於昂平360纜車的資料?根據其官方網頁資料,昂平360其實是一個旅遊景點項目,纜車只是五大設施之一。各位維基人,可否想想如何修正?(例如大幅修改、移動現時頁面)--84denniswong 05:28 2006年12月7日 (UTC)

根據香港市民和傳媒的一般使用習慣,昂坪360就是指昂坪的纜車線。在我去年建立該條目時,當時官方仍稱該線為「東涌旅遊吊車」,後來他們隆重其事地將其更名為「昂坪360」,維基人便把條目由「東涌旅遊吊車」移動到「昂坪360」了。而且昂坪的配套旅遊景點,已於昂坪市集條目中一一介紹。也許我在昂坪360頁頂加上條目消歧義吧。 -- Kevinhksouth (Talk) 07:37 2006年12月7日 (UTC)
那麼是否應該把昂平360頁面本身改為一個消歧義頁面(更好的當然是把他編輯關於整個計劃的介紹頁面),然後再連結往昂平纜車昂坪市集?縱使不少人把昂平纜車系統簡稱為昂平360,不過我相信亦有更多人是叫它昂平纜車的;再者,香港政府(可以見東涌一帶的路牌)、旅遊事務局[1]、旅發局[2],甚至地鐵路線圖也是獨立稱呼纜車系統的(或再附以「昂平360」作小題)。而現時昂坪市集也被寫得像和昂平360計劃毫無關係似的。因此我想把這些條目重組一下。如何?--84denniswong 02:41 2006年12月8日 (UTC)
此外,我對昂平纜車是否應列入地鐵路線模板(及其他類似模板)提出質疑。有關項目的確由地鐵公司注資及興建,但營運者卻是Skyrail-ITM,昂平360英文版網頁亦有介紹[3][4]。連地鐵網頁都沒有的昂平360綫(香港地鐵主條目也提及不多),為何會被加入模板?由於刪去的工程頗大,所以希望徵詢一下大家。--84denniswong 03:16 2006年12月8日 (UTC)
唯一一點奇怪的是,「昂坪360」的「360」,我記得官方解釋是因為在纜車上能看到360度風景才以此命名,與市集反而似乎沒有關係。無論如何,假如真是改動的話,建議將昂坪360直接移動到昂坪纜車,重新建立昂坪360,並在其頁頂直接加消歧義連結連到昂坪纜車。還有,希望不要這樣快有所動作,宜先聽其他人的意見,他們的意見可能和我不一樣。 -- Kevinhksouth (Talk) 04:57 2006年12月8日 (UTC)
我想無容置疑的是「360」項目的確是以纜車為主,我相信大部分人去過360項目的也對那些市集、劇院等不感太大興趣(比較纜車來說),但這不代表因此要讓纜車喧賓奪主。因此我覺得還「360」一個「清白」比較好(其實我認為即使改了影響也不大,更可況百科全書應以準確為首。)--84denniswong 06:29 2006年12月9日 (UTC)
  • 先保留現狀,待大家發表意見。傳媒方面不少是以「昂坪360」稱呼纜車系統,包括官方的香港電台[5] [6]。--Paparazzi(追訪) 13:45 2006年12月8日 (UTC)

[编辑] 三個級別的歷史建築

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一些未達到香港法定古蹟的歷史建築分為三個級別。但詭異的是,無論是辦事處的官方網站,還是網上其他網站,都好像找不到有這些建築的列表。(最多就只有在香港某大地理網站找到一個三個級別混合在一起的列表。)這使我打算建立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等條目、相關模板及將各歷史建築分類被逼停頓。有誰知道更多這方面的資料嗎? -- Kevinhksouth (Talk) 17:24 2006年12月9日 (UTC)

「香港某大地理網站」的該頁底下有參考資料,不過說到最準確的可能還是要問問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了。Stewart~惡龍 20:44 2006年12月9日 (UTC)
最壞打算可能需要親自致函予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索取各級歷史建築的名單了。無論如何,現時在網上的資料確實有點混亂。例如尖沙咀鐘樓,明明已是香港法定古蹟,卻有不少資料說它同時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這是有點不合理的,難道其餘的法定古蹟也全部是一級歷史建築嗎?請參考Talk:尖沙咀鐘樓的討論。 -- Kevinhksouth (Talk) 06:32 2006年12月10日 (UTC)
只是古物古蹟辦事處對保護歷史建築物的內部指引,不公開很正常http://www.lcsd.gov.hk/CE/Museum/Monument/b5/built3.php --Ahleong 06:56 2006年12月10日 (UTC)
今天剛去了鹽田仔作維基考察,那兒的聖若瑟堂就是其中一座第三級的歷史建築了。--惡德神父 14:57 2006年12月10日 (UTC)
我寧願它真是個絕不公開的「內部指引」。但現在部份歷史建築的級別根本是公開了的,卻沒有一個完整的清單,真是不知道辦事處想甚麼。 -- Kevinhksouth (Talk) 15:28 2006年12月10日 (UTC)
剛查到另一個三級歷史建築﹕聖公會諸聖堂,位於旺角。--惡德神父 01:36 2006年12月11日 (UTC)
伯大尼修院與龍圃則為二級歷史建築。如果我們從傳媒收集資料,準確性如何?香港旅遊發展局的資料 [7] 指尖沙咀鐘樓是「…於1990年由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的法定古蹟。」,是否有錯?--Paparazzi(追訪) 07:06 2006年12月11日 (UTC)
傳媒收集資料應該準確的,但現在沒有列表,只能零碎地逐一從舊新聞中尋找。另一方面,尖沙咀鐘樓的問題,我歸納出三個可能性:
  1. 根本是寫錯了,導致資料隨後在坊間繼續誤傳
  2. 所有法定古蹟均已自動成為一級歷史建築
  3. 鐘樓於1990年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再於之後的某年某月某日再被升級為法定古蹟
假設一和假設三是基於「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不可以同時並存;假設二則是基於「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可以同時並存。 -- Kevinhksouth (Talk) 07:17 2006年12月11日 (UTC)
伯大尼修院神父正在計劃寫(所以特意不在其他人的面前提起,因為要寫的很多),資料(第一手和第二手)也已經搜集了,參考書也買了,只欠可用的相片。上星期去了香港天主教研究中心關於巴黎外方傳道會和伯大尼修院的Seminar,也花了大量白花花的銀子買了Alain Le Pichon的Bethanie & Nazareth: French secrets from a British colony 一書,這條目在進行實地考察後神父我有信心可以再之推上特色。--惡德神父 07:19 2006年12月11日 (UTC)
無論如何,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已被建立,如果知道任何已評級的歷史建築,歡迎隨時補充。 -- Kevinhksouth (Talk) 08:01 2006年12月11日 (UTC)
我正在舊新聞中尋找相關資料。2006年10月3日的蘋果日報 [8] 或者解答了部份問題:

『政府又會將具特別價值的建築物,分為三級制。「一級歷史建築」保護建築物免受任何拆卸,多數稍後宣布為法定古跡;「二級歷史建築」可進行部份拆卸;「三級歷史建築」保護力最弱,該類建築物必要時可全部拆卸。任何人對古跡或歷史建築造成破壞,最高可罰款10萬元及監禁一年。 』

相信是要先列為「一級歷史建築」,隨後宣布為法定古跡,因此有以上的疑問。期待惡德神父的伯大尼修院條目,建議你先創立再慢慢寫。--Paparazzi(追訪) 09:12 2006年12月11日 (UTC)
多謝google,找到了這東西:[9]--Paparazzi(追訪) 09:31 2006年12月11日 (UTC)
這東西是好物,要盡快吸收。--惡德神父 14:00 2006年12月11日 (UTC)
很好。我之前同樣使用google,但我可能之前睇漏眼。現在可以不需要draft請求信了。 -- Kevinhksouth (Talk) 09:21 2006年12月13日 (UTC)
problem solved.Stewart~惡龍 10:08 2006年12月13日 (UTC)
問題雖然已解決,但十分歡迎各位協助相關工作,畢竟整理也需要一段時間。如有興趣,更歡迎把它們的條目建立。 -- Kevinhksouth (Talk) 11:03 2006年12月13日 (UTC)

未解決!那個政府的Excel檔案的資料不完整!根據影視處的資料,一級歷史建築物的廟宇包括鴨脷洲洪聖廟、大坑蓮花宮、灣仔北帝廟筲箕灣譚公廟、九龍城侯王廟、佛堂門天后廟、大澳侯王廟及長洲北帝廟。這些全都不在那Excel檔內!因此一級歷史建築應該不止現時Template:香港一級歷史建築那些。強烈建議暫停繼續建立第二、三級的模板,直至確定沒有遺漏為止。 Hkrocket 16:01 2006年12月13日 (UTC)

多謝提醒。在建立模板時我已覺得有點奇怪,為何新界和離島這樣少一級歷史建築呢?原來那份資料不完整。現在再回想起來,的確有些明顯是一級歷史建築的,如藍屋,也沒有在該檔案出現過。看來大家還是繼續要努力搜尋資料了。 (廣告時間:以上一級歷史建築物的廟宇均屬於今個月的香港專題,請踴躍建立以取得維基香港創作獎!) -- Kevinhksouth (Talk) 17:19 2006年12月13日 (UTC)
那唯有繼續努力,在舊新聞等來源繼續搜尋。多謝大家的補充。--Paparazzi(追訪) 18:11 2006年12月13日 (UTC)
致電過古物古蹟辦事處總辦事處2208 4400(2721 2326沒有人聽),對方說香港歷史建築為非公開資料,因部份涉及私人建築。但可以電郵方式詢問,稍後或會正式發電郵至amo@lcsd.gov.hk查詢。Stewart~惡龍 08:11 2006年12月15日 (UTC)
最新進展:今天與有關方面通了電話,得來的結果並不理想,正如其網站上標示了「以上評級為古物諮詢委員會及古物古蹟辦事處對保護歷史建築物的內部指引。」[10],對方解釋為資料只作內部使用的原因是包含了私人物業,可能會影響物業價值之類,因此屬敏感資料。但後來我問到政府的建築物是否可以公開,對方則說可以從「香港文物地理資訊系統」[11]中尋求。目前,對方有建議我們是否可將三個列表先移除,或注明出處,避免影響部份物業。在言談間,對方也比較關心到我們維基百科的發展。Stewart~惡龍 15:06 2006年12月20日 (UTC)
移除就太可惜了,可以暫時隱藏或移除私人物業吧?--minghong 15:22 2006年12月20日 (UTC)
意見同minghong,並可考慮在列表中提及「基於古物古蹟辦事處認為私人物業的歷史評級屬敏感資料,故中文維基百科並不能夠顯示有關資料。」。 -- Kevinhksouth (Talk) 17:19 2006年12月20日 (UTC)
但也會有歷史紀錄,條目中也要修改嗎?!Stewart~惡龍 22:29 2006年12月20日 (UTC)
政府建築物可從「香港文物地理資訊系統」[12]查到?! 大家試過沒有?!Stewart~惡龍 22:29 2006年12月20日 (UTC)

[编辑]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

香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條目應該香港命名規範,除去「香港」二字。 -- 11:05 2006年12月10日 (UTC)

已作移動--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15:08 2006年12月10日 (UTC)

[编辑] 創作獎對新條目的鼓勵

現時創作獎的獲獎提名絕大部份都是新圖片,與設立獎項當時以鼓勵新條目為主、鼓勵新圖片為副的理念有點差距。為鼓勵更多香港新條目,我建議將新條目得分的門鑑降低:

  • 2,000至2,999字節的條目:1分
  • 3,000至4,999字節的條目:2分
  • 5,000或以上字節的條目:3分

同一時間將提升條目質素的得分提高:

  • 經獨力大幅修改而當選於優良條目的舊條目:5分
  • 經獨力大幅修改而當選於特色條目的舊條目:10分

歡迎討論。 -- Kevinhksouth (Talk) 04:22 2006年12月11日 (UTC)

    • 加分可重疊嗎?!如:新條目推薦(+1) + 優良條目(+5) + 特色條目(+10)。其實覺得不如分開兩種計分,變成2種指數。Stewart~惡龍 15:07 2006年12月12日 (UTC)
    • 加分向來可以重疊,但事實上絕對沒有可能在同一時間出現新條目推薦、優良條目及特色條目當選的。另外,2種指數似乎太複雜了。 -- Kevinhksouth (Talk) 09:19 2006年12月13日 (UTC)

本人在此強烈要求把「以上項目須於當選後3天內到本頁面登記」改成「以上項目須於當選後7天內到本頁面登記」。--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14:16 2006年12月11日 (UTC)

支持。Stewart~惡龍 15:07 2006年12月12日 (UTC)
不反對。 -- Kevinhksouth (Talk) 09:19 2006年12月13日 (UTC)

另外,建議新條目推薦可自動加分。再呼籲大定幫手核實積分,最近我有時也忙中有錯。Stewart~惡龍 15:07 2006年12月12日 (UTC)

新條目推薦自動加分要依賴有人肯定期幫手核實積分,如果有的話我也支持。另外,上面的分數安排和登記日數似乎沒有異議,如果一日後還是無人有異議,便於明天正式執行。 -- Kevinhksouth (Talk) 04:54 2006年12月17日 (UTC)
已作出更新。 -- Kevinhksouth (Talk) 14:31 2006年12月18日 (UTC)

[编辑] 12月11日

10年前的12月11日,董建華當選香港特區行政長官。

5年前的12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這兩件大事,好像不見香港的新聞媒體報導過……--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14:15 2006年12月11日 (UTC)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項TVB有報導,因為今日是中國開放金融業予外資機構的期限,明日起,中國金融業需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參考 [13]。至於另一項……--Paparazzi(追訪) 14:29 2006年12月11日 (UTC)

[编辑] 合併得獎列表

強烈建議將Template:電視欣賞指數調查最佳節目頒獎禮Template:萬千星輝賀台慶Template:壹電視大獎等列出的各年得獎列表合併,單獨每年一張列表似乎意義不大。--Gakmo (Talk) 18:52 2006年12月11日 (UTC)

可以。Stewart~惡龍 15:01 2006年12月12日 (UTC)

[编辑] 翡翠檔案》還是《星期X檔案》?

有人將TVB新聞及資訊部在翡翠台的一個以《檔案》為名稱的節目條目命名為《星期X檔案》,但亦有人指正式節目名稱應是《翡翠檔案》,請問有人可知道這節目的正式固定節目名稱?

另倘TVB外事部或新聞部職員見此文而又知情者,亦請賜覆,以正視聽,謝!--TYC 04:33 2006年12月12日 (UTC)

「翡翠檔案」從沒聽聞過;該節目的英語版叫“Pearl Report”-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12:48 2006年12月12日 (UTC)

  • 這名稱很有創意,首先是統一了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檔案,記憶中好像真的每一天都曾經成為名稱及播放日期。名稱亦令人聯想到美國電視劇X檔案…… 講完笑,其實這節目有沒有較不浮動的官方名稱?--Paparazzi(追訪) 18:29 2006年12月12日 (UTC)
  • 不如把最先出現的「星期(__)檔案」定為主條目,然後再把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重定向吧。--惡德神父 08:21 2006年12月13日 (UTC)
  • 我知道有新聞傳播系的浸會大學,把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檔案當作七個不同的節目來把錄影帶作分類。有興趣的話可找浸會大學圖書館的網頁來看。(看完便算;這對條目名字沒有幫助。)-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09:48 2006年12月13日 (UTC)(今天很憤怒,見對話頁)
    • 感覺《星期檔案》播放時間最多。Stewart~惡龍 10:05 2006年12月13日 (UTC)
  • 最早好像是星期二檔案。如果有人整理一個何時是採用甚麼名稱(一至日)的列表就好,不過恐怕太難了。--Paparazzi(追訪) 10:24 2006年12月13日 (UTC)
    • 應該沒有「翡翠檔案」這名字,這只是從其英文硬譯過來而已。我記得該節目的工作人員,出席港台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的頒獎典禮時,曾說過「星期幾檔案」。--小狼 14:44 2006年12月13日 (UTC)

不如全部重定向到現時或最近播放版本的名稱。-- tonync (talk) 13:11 2006年12月19日 (UTC)

  • 已全作重定向。Stewart~惡龍 13:32 2006年12月20日 (UTC)

[编辑] 油塘及馬游塘

有人對油塘=馬游塘發出提問。在初步調查之下,有關內容可能有誤,先行隠去有關內容,以免廣泛傳播。本人資料有限,希望有人可以證明或者推翻油塘=馬游塘這個說法。HenryLi 06:22 2006年12月13日 (UTC)

在神父編寫佐敦谷水塘時,在第一手資料中的案卷中有提及過馬游塘水塘的建築,算是提過一下馬游塘的事啦,可以去參考這一份案卷﹕「(《Jordan Valley Salt Water Pumping Station》,編號HKRS287-1-652)」,不過這案卷不是放在香港歷史檔案大樓,而是要先去大樓預約,再從水務署的檔案室拿出來,需時一星期左右。--惡德神父 06:34 2006年12月13日 (UTC)
我找到了以下的資料:

'油塘'(舊稱馬游塘)一名大約在一九五四年,由工務司署發展觀塘區時所改的;這是因為當年政府批出現時麗港城的地方給一間亞細亞石油公司而得名,而麗港城的前身正是當時的亞細亞油庫 ;後來蜆殼石油租用亞細亞的油庫,大約在一九八八年至八九年,油庫被觀塘區議會建議政府收回。而長實集團就用換地及補錢方式向 蜆殼購入油庫地皮,再將其發展成為麗港城。

觀塘線 - Ma Yau Tong - 馬油塘 - 油塘邨第9至16座對出之間的一段高超道與鯉魚門道之間的斜坡上

雖然不保證來源的準確性,但至少文中的原內容有來源支持。 -- Kevinhksouth (Talk) 09:12 2006年12月13日 (UTC)
已細心看過雅虎知識的引文。上面你提供這篇油塘 名稱的由來其實是參考自為什麼油塘叫油塘呢?,而這一篇註明是參考wikipedia以及香港地方油塘村及麗港城。若是油塘舊稱馬游塘參考自wikipedia,豈不是自我參考?而香港地方一文,裏面Harry發表油塘以前不是叫游塘,反而叫酒灣。所以從雅虎知識一文中,實在找不出油塘以前叫馬游塘的證據。不過我認為油塘舊稱游塘是有可能的,因為更早的英文文獻是有Yau Tong這一個名稱。
再者香港鐵路網裏面寫的是馬油塘站,不是馬游塘站。所以Freeman, Fox, Wilbur Smith, and Associates寫的Hong Kong Mass Transit Further Studies是鐵路方面的關鍵(裏面可能沒有中文名)。而你提出油塘舊稱馬游塘,是有必要再追尋來源。我相信你提出來的不是空穴來風,是有前人提過你才會這樣寫。HenryLi 09:58 2006年12月13日 (UTC)
你也分析得有道理。我也認同有必要找更多資料,證明(或者推翻)油塘與馬游塘之間的關係。 -- Kevinhksouth (Talk) 10:15 2006年12月13日 (UTC)
香港鐵路網內不少內容都是錯誤的,小弟看過該份文件,文件根本是一份中英文合訂的簡介,內裡是寫上「馬溜塘」的。這不相信?可參考一下這份文件,或在網絡上的複印本。--Mtrkwt 10:15 2006年12月13日 (UTC)
補充,根據公共圖書館MMIS資料,小弟發現在報章上曾刊登與馬游塘的建築物主要共有四個,一是「馬游塘水塘」;二是近觀塘秀茂坪的「馬游塘堆填區」(即現將軍澳道、秀茂坪、翠屏邨對出山谷)、三是西貢區的「馬游塘村」一帶;四是「鯉魚門大橋」的馬游塘(即現油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份1959年11月14日的報章,是有一標題「……馬油塘至調景嶺路面重舖碎石」,內容完全是指當年的寶琳路(內有提及安達臣道、新警署及靈實)--Mtrkwt 10:54 2006年12月13日 (UTC)
從以上資料看,廣義上馬游塘的範圍可能確是由秀茂坪至油塘,因此馬游塘一文中「原指九龍觀塘以東的地區,即現時油塘及其北部地帶」可能是正確的。 -- Kevinhksouth (Talk) 11:07 2006年12月13日 (UTC)
個人也局部相信「馬蹓塘」之說﹕我在寫佐敦谷水塘時參考的案卷(《Jordan Valley Salt Water Pumping Station》,編號HKRS287-1-652)中,馬游塘水塘在設計圖中的名字是「Ma Lau Tong Reservoir」--惡德神父 15:01 2006年12月13日 (UTC)

我已查過1968年地鐵(Rapid Transit)的早期計劃書,Ma Yau Tong Station確在鯉魚門道(Lei Yue Mun Road),當年油塘邨(Yau Tong Resettlement Estate)以東。不過奇怪的是油塘道(Yau Tong Road)卻在邨西。

這裏就有疑惑,何以該站在油塘邨(Yau Tong Resettlement Estate),卻稱為Ma Yau Tong Station?

在今日馬游塘之處,1905年英文地圖是Lau Tong,1936年是Ma Lau Tong,但1957年補上去的中文是馬游塘。而網上二戰時加拿大兵的回憶有Ma Lau Tong Line。1968年政府已改用Ma Yau Tong。即英文名稱轉變是在1941至1968年間。而中文名稱在1957年已是馬游塘。

這裏又有疑惑,何以馬游塘以前寫作Ma Lau Tong與Lau Tong。若是轉名,因何轉名?

還有1905年的地圖,英文寫明白這個海灣是Yau Tong。轉名之說從何而來?

HenryLi 15:54 2006年12月13日 (UTC)

我想到的假設可能是:「油塘」原本也是「油塘」,「馬游塘」(馬游塘村一帶)原本叫「馬蹓塘」,但可能是地方官員的失誤,將兩個地名混淆,變出「馬游塘」這個怪胎,所以有一段時間「油塘」和「馬蹓塘」都被稱為「馬游塘」,最後「油塘」仍叫「油塘」,但「馬蹓塘」卻繼承了「馬游塘」這個錯誤地名。這是我很大膽的一個假設。 -- Kevinhksouth (Talk) 17:15 2006年12月13日 (UTC)
這個假設幾好,不過要證明就相當困難。
油塘方面,無論1963年的華僑日報地圖(只提及油塘灣,北面東油塘及西油塘),還是1958年政府地圖的政府(只有Kwun Tong Tsai Wan = Yau Tong Bay),都沒有提及Ma Yau Tong。反而中文報章會用馬油塘指今日之馬游塘。在油塘上計劃起Ma Yau Tong Station可能是顧問公司一個錯誤也說不定。HenryLi 05:54 2006年12月14日 (UTC)
以下節錄自hk-place.com
  1. 馬游塘坳 - 「...是將軍澳新市鎮和九龍市區的交通要道。早年修建了寶琳路連接觀塘和將軍澳、調景嶺。...90年,第二條連接九龍的通道-穿過馬游塘底下的將軍澳隧道通車。」[14][15]
  2. 馬游塘堆填區[16]
  3. 馬游塘水塘 - 「將軍澳道近秀茂坪道的谷地,...水塘於80年代初被填平。」[17][18]
  4. 馬游塘村 - 位於將軍澳寶琳北路[19][20]Stewart~惡龍 20:48 2006年12月13日 (UTC)
輪到報紙方面的解說,原來在1959年3月6日的'China Mail'中有提及New dam at Ma Lau Tong to be built,而興建地點曾有註名'...is to built near Ma Lau Tong Village'。現時,小弟對於馬溜塘的問題又來了,尤其馬溜塘是否由英文中翻譯過來?--Mtrkwt 13:50 2006年12月14日 (UTC)
OT一下,這段說的堤壩應就是馬游塘水塘的了。--惡德神父 13:56 2006年12月14日 (UTC)
我覺得馬溜塘是中文來的,反而馬游塘可能就是英文中翻譯過來,因為Ma Lau TongMa Yau Tong只是一個字母之差,而且馬游塘這地名不能照字面作合理解釋。可以看看我上面的假設,可能就是Ma Lau TongYau Tong兩個地名被crossover了,才得出了Ma Yau Tong的錯誤地名。 -- Kevinhksouth (Talk) 14:04 2006年12月14日 (UTC)
很可惜,Ma Lau Tong的對譯,至今還未找到。不論馬溜塘,馬蹓塘,甚至說馬騮塘,馬樓塘也一樣可以。而1957年地圖上,在英文地圖上的Ma Lau Tong是配上中文馬游塘。馬游塘/馬油塘/Ma Lau Tong/Lau Tong是1899年已有的原居民村,而且也在交通要道上,轉名應該是一條大事吧。HenryLi 01:42 2006年12月15日 (UTC)
但我至少相信,Ma Lau Tong的「馬溜」/「馬蹓」/「馬騮」,即是粵語的「猴子」。相反,馬游塘的「馬游」便不能作出解釋了。 -- Kevinhksouth (Talk) 05:47 2006年12月15日 (UTC)
條目中能使用這種假設嗎?! 有沒有比較權威的人仕可証實,如:政府官員、香港地理/歷史學家?!Stewart~惡龍 08:15 2006年12月15日 (UTC)
所以維基內容有問題就不能"出街",否則會有受人廣為引用,到時就有麻煩。好明顯,現在已經有這樣的程況,要小心更正。HenryLi 16:26 2006年12月15日 (UTC)
單是Lau Tong與Ma Lau Tong之間已有差異,這個就不能純以馬蹓解譯。找到1949版華僑日報出版香港年鑑內附有香港地圖,今日馬游塘的位置寫有馬油塘。馬游塘村的原居民是本地人?是客家人?潮州人?有時可能是英人問當地鄉音做成差異。HenryLi 16:26 2006年12月15日 (UTC)
小弟按HenryLi及Father vice的結論,我總不相信馬游塘村會更名,問題總是在馬游塘村是否原稱?--Mtrkwt 11:18 2006年12月15日 (UTC)
哈哈,嚴格來說神父我沒有下什麼結論,充其量只是說有一份案卷是如此寫的就是了。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那事的地名究竟是出了什麼事吧。互勉。--惡德神父 06:23 2006年12月16日 (UTC)

想起舊圖中,葵涌以北的Wo Li Hop是今日的和宜合。就像L和Y之間有不知名關係。HenryLi 15:48 2006年12月18日 (UTC)

[编辑] 城市電腦售票網

城市電腦售票網在香港甚具代表性,但卻被某人建議刪除,希望大家關注一下。--Paparazzi(追訪) 07:16 2006年12月13日 (UTC)

那個某人嘛,有夠歡樂的。已出力保留了,大家也請努力。--惡德神父 08:14 2006年12月13日 (UTC)
要保留喇。我找找圖片。Stewart~惡龍 10:07 2006年12月13日 (UTC)
加咗張舊相--Chong Fat 16:16 2006年12月13日 (UTC)

[编辑]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與比更士菲樓

既然馬游塘的謎團拿上來討論,我也把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前身歷史之謎拿上來吧,希望集思廣益。條目提及大樓前身的建築物名為「莊士敦樓」,曾多次易手,並於1890年更名為「比更士菲樓」(Beaconsfield Arcade),而華人一般將其稱為「拱北樓」。然而,有維基人向我提供資料,Beaconsfield Arcade可能並不等於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如果屬實,文中的前身歷史可能與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前身歷史無關。之前的討論請參考Talk: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因此,希望大家協助求證資料真實性。 -- Kevinhksouth (Talk) 11:18 2006年12月13日 (UTC)

神父嘗試問一問一個研究法國外方傳道會的人,那次聽過他的seminar,有點說過,我去碰碰運氣吧。--惡德神父 13:14 2006年12月13日 (UTC)
  • 手頭上沒有詳細資料,但找到香港著名建築師巴馬丹拿集團的網站 [21]

…當中採用維多利亞式設計的香港首座多層購物商場Beaconsfield Arcade和第一代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更是馳名至今。

那幅圖中的3層高建築,與先前在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條目中出現的圖片一樣,是長條形,如此那便應該不是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而是皇后大道中,1990年代與希爾頓酒店一同拆卸的拱北行前身。即是Beaconsfield Arcade(拱北樓)->Beaconsfield House(拱北行)。而Arcade這名字常見於早年的商場建築。

拱北行曾經是政府新聞處辦公室所在 [22]。我記得它是長條形灰色的建築,地下有一個公廁及郵政局。希望大家補充更多資料--Paparazzi(追訪) 14:37 2006年12月13日 (UTC)

  • 一些相關資料:拱北樓畫像 [23],圖片及政府介紹 [24]。1953年,RSPCA曾設於此 [25]。--Paparazzi(追訪) 15:32 2006年12月13日 (UTC)

多謝各位提供資料。綜合目前資料,可以確定的事實如下:

  •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不等如Beaconsfield Arcade
  • Beaconsfield Arcade稱為比更士菲樓、拱北樓,後改建為Beaconsfield House拱北行
  • 原本於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的那幅圖是屬於Beaconsfield Arcade的

但仍有一些疑團未解開:

  • 作為港督官邸(1846年)至法國外方傳道會購入該座建築物重建(1915年}期間,莊士敦樓(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的用途是否「先後用作匯豐銀行飯堂及俄羅斯領事館」?(還是屬於拱北樓?) 莊士敦樓於重建前是否曾被改名?
  • 上面資料說拱北行曾經是政府新聞處辦公室所在,但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中提及「1983年,大樓再改為香港政府新聞處總部」,這句statement是屬於拱北行的?如果是,那麼自1983年最高法院遷出後至1997年前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的用途是甚麼?

-- Kevinhksouth (Talk) 17:10 2006年12月13日 (UTC)

    • 對,仍有很多問號,關於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好像很多未能證實的資料在流通,互相引用。印象中,是近年才以「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稱呼此建築。政府新聞處早於1967年已在拱北行辦公,而有否短暫使用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暫未能證實。--Paparazzi(追訪) 18:31 2006年12月13日 (UTC)
  • 政府新聞處確曾使用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作部份辦公室,在政府新聞處40周年資料(英語) [26]中,有提到:

From the rear of the fourth floor's western extremity a narrow bridge linked Beaconsfield House with Battery Path, alongside the French Mission Building (which at one stage housed a wing of ISD and is now the Court of Final Appeal),

亦有提及莊士敦樓:

The site of the new home was originally a steep slope from a rocky hill to the shore of Victoria Harbour - which lay generally within metres of Queens Road. In 1841, Hong Kong's Deputy Superintendent of Trade and acting administrator, Alexander Johnston, levelled the top of the hill to build a home. The slope below was cut away to provide space for stables and outbuildings. The rock and earth were used for reclamation.

--Paparazzi(追訪) 09:23 2006年12月14日 (UTC)

進展有了突破。經過我和Paparazzi的討論,最接近真相的假設是「比更士菲樓」同時是兩座建築的中文名稱,但英文名有分別,分別是1890年1915年莊士敦樓,稱為Beaconsfield House,以及拱北行Beaconsfield Arcade。條目關於莊士敦樓改名的資料是真確的。這個最接近真相的假設,目前只欠資料來源確認。 -- Kevinhksouth (Talk) 15:10 2006年12月14日 (UTC)

  • Clithering翻查歷史資料,給了一些很有用的資料及推論,謝謝! 我修改了拱北行一些內容,並創立了拍拱行。而我在公共圖書館MMIS中找到此圖:[27] 可見法國傳道會大樓及Beaconsfield Arcade(原來叫拍拱行),而左面一塊白色很大的平地,則可能是希爾頓酒店及今長江集團中心所在位置,木球場(今遮打花園)對面。而在google則完全找不到拍拱行任何資料。--Paparazzi(追訪) 16:20 2006年12月15日 (UTC)

剛發現這個討論頁,上面的發現實在是太鼓舞了!我想現在「柏拱行」和「傳道會大樓」的位置問題已大致弄清楚,現在倒要分清「拱北樓/拱北行/柏拱行」和「Beaconsfield Building/House/Arcade」的配對問題。--Clithering 16:51 2006年12月15日 (UTC)

同意。似乎自從我建立拱北樓消歧義頁後又有了以上「柏拱行」的新發現,那麼拱北樓改為直接重定向到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便可以了?還是同時列出柏拱行拱北行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三個定義較好? -- Kevinhksouth (Talk) 17:23 2006年12月15日 (UTC)
  • 我認為可以保留「拱北樓」消歧義,用以重定向到「拱北樓」(舊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和「拱北行」(新聞處建築物)。至於「柏拱行」這個建築物本身就似乎和「拱北○」這個別稱沒有關係。在有資料支持以前,我建議暫時可以這樣區分:
    • 柏拱行=Beaconsfield Arcade
    • 拱北樓=Beaconsfield
    • 拱北行=Beaconsfield House--Clithering 10:57 2006年12月16日 (UTC)

支持Clithering的建議,餘下的就是找尋更多歷史資料確認這些名稱。集思廣益去研究一個問題也甚有趣,不知大家有無興趣合作編寫或擴充一些條目?--Paparazzi(追訪) 17:12 2006年12月16日 (UTC)

可能反而「比更士菲樓」真是需要列出3個意思,因為網上搜尋「比更士菲樓」,都有指那3座建築的其中一座。無論如何,我的意見同Paparazzi一樣,對這種集思廣益去查清真相的方式感到有趣,畢竟這是在維基百科的世界上才可以做到。 -- Kevinhksouth (Talk) 04:58 2006年12月17日 (UTC)

我也同意兩位所言。我其實有其他問題要向大家請教,遲些會貼到這裡哩。--Clithering 17:09 2006年12月19日 (UTC)

[编辑] 可以把《香港便覽》的文章全篇摘錄嗎?

雖然我知道《香港便覽》可隨意摘錄,但把全篇文章幾乎「搬字過紙式」地搬進條目裡去,就變成一個條目,我總是覺得怪怪的。我指的是香港就業的條目,大部分文字都是摘錄而來,只加上少許修改。想問問這樣做的確沒有問題嗎?--Cosferia 16:20 2006年12月13日 (UTC)

沒有侵權上的問題,但始終這種搬字過紙的做法不被鼓勵,因為這便和直接閱讀《香港便覽》沒有分別了。 -- Kevinhksouth (Talk) 17:01 2006年12月13日 (UTC)
我想是可以的,但內容需經過處理,不然就只有政府一面的官方立場了。Stewart~惡龍 20:54 2006年12月13日 (UTC)

轉載無版權顧慮的內容,總比完全無內容好吧。-- tonync (talk) 13:09 2006年12月19日 (UTC)

[编辑] 兆康苑

近日在Skype跟維基人又再次討論一些香港屋邨、屋苑條目的重要性問題,有指部份條目像旅遊指南一樣,內容欠奉。今天,無意中看到了兆康苑條目中,描述風景和店舖方面的無微不至,而又主要以user:Tassieroy的新增部份尤為仔細,一方面令我對兆康苑增加了不少認識,但同時不禁又令我質疑維基百科是否適合包含此類資訊,還是維基百科真的是海納百川包容這一切。Stewart~惡龍 20:16 2006年12月13日 (UTC)

換上「那個很歡樂的某人」的眼會覺得有些過火,但在我看的話也很中規中矩,不過商場的店舖始終是有流動,覺得不用寫得太深入。現在只欠圖以及一個好的模版,而且也需要一些參考資料和連結,就是這樣了。--惡德神父 02:41 2006年12月14日 (UTC)
條目裡政治的部分就像賣政治廣告,看起來有點... 治安問題亦是缺乏證據支持。真是的... --84denniswong 06:30 2006年12月14日 (UTC)
的確要好好改一下。--惡德神父 09:42 2006年12月14日 (UTC)

[编辑] 請關注維基新聞中一則香港新聞

各位香港維基百科人,希望你們關注維基新聞中一則香港新聞:n:多人進入將被清拆的香港天星碼頭。文中提及「舊天星碼頭擁有一個鐘樓,鐘樓內的大鐘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大鐘,惟當局表示大鐘拆去後會被熔掉」,但根據明報早前的報道,「至於舊鐘樓所用的5個銅鐘,將由政府「收留」,擺放在新鐘樓大堂內作展覽」。文中的錯誤資料,給我的感覺是故意地企圖誤導及煽動群眾,使強行阻止清拆碼頭‎的行動得到同情,使我感到十分氣憤。我不願見到維基媒體成為持特定立場人士進行暗中宣傳的工具,亦希望活躍於編寫維基百科條目的各位引以為鑑。 -- Anguss 13:45 2006年12月14日 (UTC)

以上新聞的連結出錯?(中文維基新聞首頁才可進入。)但無論如何,可能只是有人未經求證下隨便寫上去而已,動機是怎樣也不需要作出特別猜測。反而我留意到該新聞內文的另一個問題,「立法會」和「行政長官」被引號括著了,這種做法通常只會在不承認合法地位時才使用,如中國大陸使用「台灣領導人」稱呼陳水扁。而在香港的條目這樣使用,似乎並不恰當。 -- Kevinhksouth (Talk) 14:12 2006年12月14日 (UTC)
無意中剛看到了有人意圖回退的舊版本,原來該新聞原文根本是擺明反政府的(例如使用了「匪」的字眼稱呼香港政府官員),因此該新聞的中立性有問題也不奇怪,「熔掉鐘樓」的假消息也可能真是故意誤導及煽動也不定。但維基精神是人人可編輯修改的,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時只需修改便可以了,也沒有需要大動肝火的。 -- Kevinhksouth (Talk) 17:30 2006年12月15日 (UTC)

[编辑] 求一些資料

最近,發現了在前不知哪一期(應不會過三期)的明報周刊夾在中間的那一份小書刊有關於伯大尼修院的專頁,很想一看,不知誰人可以告訴小神父在哪可以找到,或是能替小神父找到?--惡德神父 13:59 2006年12月14日 (UTC)

可以嘗試一下到公共圖書館「逾期報刊區」翻查一下,我記得公共圖書館應該是有明報周刊的。香港中央圖書館應該還有不設外借的逾期報刊存庫供參考之用。 -- Kevinhksouth (Talk) 14:16 2006年12月14日 (UTC)
多謝你的幫助。比起聖神修院,伯大尼的挑戰看來會更大,希望有用的彈藥有多少就能找到多少。現時看手上的存貨,初建至戰後的資料算是充足,現時的也算是可以,反是「成為倉庫的一段日子」很是欠資料啦。--惡德神父 14:23 2006年12月14日 (UTC)
如果想購回雜誌,可嘗試致電雜誌社一問,有些雜誌社會有逾期雜誌補購,如壹傳媒,明報就不清楚。而部份雜誌在過期後會先被發行商收回,理論上仍可聯絡發行看還有沒有剩,但他們會否幫助你就要看你的運氣了。--Paparazzi(追訪) 17:03 2006年12月14日 (UTC)

[编辑] 地鐵路-{綫}-變成了地鐵路線

近日維基發展,繁簡轉換總是忘記了我們地道香港人的需要。月-{台}-變成了月臺,現時直頭連地鐵路-{綫}-變成了地鐵路線,其實其從「港澳繁體」的按鈕增加後,有不少繁簡轉換理論上可以以zh-hk處理吧?--Mtrkwt 14:02 2006年12月14日 (UTC)

本來這些轉換早已存在,但很可惜地現在「港澳繁體」的功能是壞掉了的,現在大家用的「港澳繁體」只是「台灣正體」,如「-{健力士世界紀錄}-」會自動轉換為「健力士世界紀錄」(台灣是稱為-{金氏}-的)。 (如果剛才的例子沒有被轉換,代表「港澳繁體」已恢復正常了。) -- Kevinhksouth (Talk) 14:26 2006年12月14日 (UTC)
目前還沒修好,「乒乓球」變成了「桌球」可見,參看我的測試頁Stewart~惡龍 08:51 2006年12月15日 (UTC)

[编辑] 請問有人知道TVB明珠台新聞記者的中文姓名嗎?

  • 無綫新聞一頁,明珠台的新聞記者一欄內只有英文姓名,只列出了數人的中文姓名,想開英文台主播的條目也不行,請問有人知道TVB明珠台新聞記者的中文姓名嗎?--TYC 02:52 2006年12月16日 (UTC)
    • 明珠台部分新聞節目有中文字幕,可以得知記者的中文名。主播Diana Lin中文名好像叫林達瑩。亦可參考[28]。-- tonync (talk) 06:10 2006年12月18日 (UTC)

[编辑] 請留意一個將阿拉伯數字換作中文數字的IP用戶

各位香港維基人,請留意一個將阿拉伯數字換作中文數字的IP用戶。那個人使用浮動IP,多次將一些香港條目的阿拉伯數字換作中文數字(如將「3579人」換成「三千五百七十九人」)。雖然多次留言給他提醒他這樣的改動是不需要的,但他卻忽視這些提醒繼續進行改動。希望各位能夠留意一下。 -- Kevinhksouth (Talk) 08:18 2006年12月16日 (UTC)

說起來我平常不會更改數目字的形式的,但有時也有為一個條目中統一格式而作處理。我慣常是將一些「640,000」變為「64萬」,「五千四百二十七」則改為「5,427」。可以嗎?!Stewart~惡龍 12:30 2006年12月16日 (UTC)
這樣修改並沒有問題,是最理想的數字格式。 -- Kevinhksouth (Talk) 15:22 2006年12月16日 (UTC)

Stewart的寫法不錯,是不少傳媒使用的數字格式。--Paparazzi(追訪) 18:35 2006年12月16日 (UTC)

[编辑] 「港英政府」一詞的中立性

相信大家都知道「港英政府」一詞的來源,不贅。在條目中使用此名詞稱呼1997年前的香港政府,會否有違中立?個人認為採用「香港政府」較佳。--Paparazzi(追訪) 18:46 2006年12月16日 (UTC)

我認為這只是稱呼而已,不用那麼在意--華德禹(出口術) 04:24 2006年12月17日 (UTC)
有維基人認為用「香港政府」有歧義,不能與現時的香港特區政府區分,所以用「港英政府」來說明當時是屬英國殖民地。但我個人意見是對於出現歧義沒有所謂,為使其他地區讀者更易理解,支持1997年前後的政府也叫「香港政府」。 -- Kevinhksouth (Talk) 05:02 2006年12月17日 (UTC)
我的看法是「港英政府」是的的確確存在過,每一屆港督隸附屬於英國政府亦是事實,有所不妥?!問題只發生在稱1997年以後的政府為「港英政府」。至於「香港政府」則不論是1997年前、1997年後、還是綜述百年來的政府也可以。反而,叫作「特區政府」有時可指澳門政府,要小心注意。Stewart~惡龍 18:04 2006年12月17日 (UTC)

我並無意挑起爭端,只是在1997年以前,使用「港英政府」一詞通常帶有政治色彩。因為當時只要使用「香港政府」便肯定是指當時執政的殖民地政府。如果當時有維基,相信「港英政府」一詞必定惹來麻煩。1997年後,政治環境轉變了,部份傳媒亦因為種種原因而採用這詞,令一些人認為這詞沒甚問題。基於此歷史原因,我才提出疑慮。--Paparazzi(追訪) 18:50 2006年12月17日 (UTC)

像早前討論過應說「香港回歸」還是「香港主權移交」,最後結論是「回歸」雖然不完全中立,但畢竟是通用的辭語,無須強制或故意改成「主權移交」,因為「主權移交」有點累贅,也不夠明確(如結束日治時期主權移交英國政府也可以算是?),同學可以自由選取喜歡的稱謂。總之,「清晰明瞭的文章」遠好於「吹毛求疵的文章」,你的顧慮雖然完全可以理解,但總不要太過糾纏於小小的中立性問題吧! :) -- tonync (talk) 19:02 2006年12月17日 (UTC)
大家明白就好,我並沒有要求制定任何指引。--Paparazzi(追訪) 19:26 2006年12月17日 (UTC)

其實都可以不同時代劃分,就可以避過港英政府這些有濃烈色彩之字眼。如果只是想說政府,可以說香港政府即可。強調過去,就寫作當時香港政府。如果強調英國統治,可以說英治下之類的字眼。想強調當今政府,就寫做香港特區政府,甚至特區政府也可以,因為可以憑文章上文下理得知。港英政府猶如偽X政權,X匪這些字眼,背後潛台詞是汝非正統,在維基使用實在不太好。 況且,如果主權移交是不明確,回歸不也是同樣不明確嗎?如,結束日治時期主權移交英國政府也一樣是回歸英國。 HenryLi 05:19 2006年12月18日 (UTC)

好像沒有Royal Hong Kong Government這東西吧。HenryLi 10:09 2006年12月18日 (UTC)
好像只有皇家香港警察隊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有「Royal」字頭。--Paparazzi(追訪) 13:38 2006年12月18日 (UTC)
皇家香港警察,無隊字,另有皇家香港軍團皇家香港天文台。多年來從未聽過Royal Hong Kong Government-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14:06 2006年12月18日 (UTC)
確有「隊」字,參考[29] [30] [31]。--Paparazzi(追訪) 14:25 2006年12月18日 (UTC)
  • In/on? Her Majesty's Service --Hillgentleman | 17:51 2006年12月18日 (UTC)
照這樣說澳葡政府同樣是「不中立」,但為何澳門的維基人對此相近名詞沒有微言?某些人是為了和「左派」劃清界線而這樣說?某些人是為了「護主」(英女皇、前殖民政府)而這樣說?為何要把自己的政見帶到維基百科?大家有否考慮過其他地區的人士如何稱呼這個前政府?我同意惡龍所說,沒有理由把一個存在過的政府「改名換性」。維基百科可不是為了香港的人或「維基人」而撰寫的,沒有理為了政治理由而把一個約定俗成的名詞從百科刪掉。Dobs 13:07 2006年12月19日 (UTC)
澳門跟香港的情況不同,澳門發生了一二·三事件,其後的情況也不用在此詳細複述。「其他地區的人士」是指甚麼地方?無論依據官方名稱、最常用名稱或中立性方針,都應該以「香港政府」為正式名稱。1997年前的香港主流傳媒亦只會使用「香港政府」,而非被視為不中立的「港英政府」。請問在香港歷史中,有哪一日曾經以「港英政府」作為政府的正式名稱?何謂「改名換姓」?(不是「性」) 為了某些人的政見就可以採用不中立的名稱嗎?--Paparazzi(追訪) 17:07 2006年12月19日 (UTC)
如果說「港英政府」一詞普遍含有政治色彩,我個人而言不太感到,不過若有維基人認為有,即可能存在了變數,因此我以後會避免使用,以尊重各地維基人的取向。Stewart~惡龍 10:28 2006年12月20日 (UTC)
同Stewart,我也感覺不到有什麼政治色彩。--minghong 12:48 2006年12月20日 (UTC)
說「港英政府」一詞普遍含有政治色彩,有兩個原因:
  1. 「港英政府」首先出現於六七暴動那群「反英亂港」的人士的口中。
  2. 香港主權移交前,香港主流媒體只會使用「香港政府」而不會使用「港英政府」,親中媒體除外。
所以,使用「香港政府」會較「港英政府」理想。 -- Kevinhksouth (Talk) 13:03 2006年12月20日 (UTC)
  • 殖民(地)政府= Colonial government--Hillgentleman | 21:29 2006年12月22日 (UTC)
看時期,殖民地在WWII之前用比較多,戰後則很少強調殖民地。1960年代文獻都是寫Hong Kong Government。HenryLi 15:15 2006年12月23日 (UTC)

[编辑] 求助:港式燒烤

最近我創建了港式燒烤這種香港的特色飲食文化,在新條目推薦暫時已得到10票支持,首先在此謝票(投票者也包括其他地區維基人,他們更值得多謝)。不過,有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維基人,質疑文中內容的可靠性。然而,令我感到頭痛的是,港式燒烤算是一般香港人的常識,難以找到有正式的參考文獻記錄。所以我請求各位幫幫手,如果找到一些可靠的來源令質疑者信服,可以到港式燒烤作補充。先謝! -- Kevinhksouth (Talk) 05:07 2006年12月17日 (UTC)

我也覺得條目有點「香港中心」,刪除了有關「獨特」的字眼。 -- 14:30 2006年12月17日 (UTC)
事情越鬧越大了,有人移動到戶外燒烤,甚至建議直接與燒烤合併 Orz --沙田友 16:26 2006年12月17日 (UTC)
正如我所說,這只是條目名稱的問題,不知為何會小事化大了……--minghong 17:37 2006年12月17日 (UTC)
兩面看吧,多人關注也是一件好事。我起初也對「港式燒烤」這個名詞有點懷疑,但在google搜索過有不少結果便沒跟進下去,覺得自己可能是孤陋寡聞。而我深信中國大陸的維基人的質疑也是出於善意,起碼沒有人說過要刪除條目吧!^o^ 已將條目名稱改為「香港燒烤文化」,討論詳情請參看Talk:香港燒烤文化Stewart~惡龍 17:58 2006年12月17日 (UTC)
想不到事情發展如此,有點無奈。不過這種燒烤形式,在世界其他地方確實較為罕見。--Paparazzi(追訪) 18:58 2006年12月17日 (UTC)
其實「港式燒烤」這個名詞比較新,加上我們自己香港人也不會這樣稱呼,就像早幾年的「港式炒飯」和「廣式炒飯」的爭議。Stewart~惡龍 10:15 2006年12月20日 (UTC)

[编辑] Octopus card

英文維基百科的en:Octopus card在去年評為Featured Article。現在有人提議重新評審,如果無人理會作出改善,會被褫奪Feature Article之地位。詳情請看:en:Wikipedia:Featured_article_review#Octopus_cardHenryLi 09:31 2006年12月17日 (UTC)


[编辑] 2006年香港電子傳媒大事回顧系列播出時間表

以下是香港各電子傳媒的大事回顧系列之播出時間(GMT+8),資料有助編寫香港2006年條目,現將各台之播出時間列出,如有錯漏及增補,請名位協助訂正,謝謝!

無線電視翡翠台:

  • 2006財經大事回顧 (於財經透視内播出) 2006年12月24日(星期日) 18:00-18:30及24:15-24:45
  • 2006香港大事回顧 2006年12月24及31日(星期日) 19:00-19:35
  • 2006兩岸大事回顧 2006年12月28日(星期四) 23:05-23:35
  • 2006國際大事回顧 2006年12月30日(星期六) 23:15-23:45
  • 06娛樂大件事 2006年12月31日(星期日) 20:00-21:30

無線電視明珠台:

  • 2006財經大事回顧 2006年12月26日(星期二) 20:00-20:30
  • 2006香港大事回顧 2006年12月27日(星期三) 20:30-21:30
  • 2006國際大事回顧 2006年12月29日(星期五) 20:30-21:30

亞洲電視本港台

  • 回首2006兩岸經緯 2006年12月30日(星期六) 21:30-22:00
  • 回首2006港聞聚焦 2006年12月30日(星期六) 22:30-23:30
  • 回首2006財經要覽 2006年12月31日(星期日) 22:30-23:00
  • 回首2006全球風雲 2006年12月31日(星期日) 23:00-23:30

亞洲電視國際台

  • 回首2006全球風雲 2006年12月28日(星期四) 20:00-20:30
  • 回首2006港聞聚焦 2006年12月28日(星期四) 20:30-21:00
  • 回首2006財經要覽 暫時末有資料

有線電視財經資訊台

  • 還看2006國際 2006年12月26日(星期二) 21:30-22:00
  • 還看2006中國 2006年12月27日(星期三) 21:30-22:00
  • 還看2006香港 2006年12月28日(星期四) 21:30-22:00
  • 還看2006財經 2006年12月29日(星期五) 21:30-22:00

商業一台

  • 暫時末有資料

--TYC 04:00 2006年12月22日 (UTC)

[编辑] 畢打街鐘樓

畢打街鐘樓應該訂正為必打街鐘樓。因為那時根本沒有畢打街這個名字。HenryLi 10:14 2006年12月18日 (UTC)

  • 畢打街從前是稱為必打街的,如果移動,請先加入一些資料來源。--Paparazzi(追訪) 13:13 2006年12月18日 (UTC)
  • 不過Google上,"必打街鐘樓"沒有結果,"畢打街鐘樓"則有不少。--minghong 13:42 2006年12月18日 (UTC)
  • 請勿把條目搬至無人知曉的名稱。--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14:09 2006年12月18日 (UTC)
    • 其實這座鐘樓本來是沒有名字的,直至被拆毀的一刻也沒有。「畢打街鐘樓」只是後人給它的名稱,故這座鐘樓也從來沒有「必打街鐘樓」這個名字,從Google結果也顯示沒有人會這樣稱呼,所以我認為不需要移動。 -- Kevinhksouth (Talk) 14:17 2006年12月18日 (UTC)
      • 那麼在找到有力證據前,先保持現有名稱。看來我們又有東西要研究了。--Paparazzi(追訪) 14:32 2006年12月18日 (UTC)

當時一大地標,怎會沒有名字。之所以叫畢打街鐘樓,是近來一些作者自創出來的名字,又沒有人去細心訂正,以訛傳訛。其實該鐘樓是叫做大鐘樓,英文叫做the Clock Tower。當時沒有畢打街,又何來畢打街鐘樓。要為這些還無齊全資料的建築寫文,到底還是看舊文獻。即使不予訂正,還是要說明清楚。HenryLi 15:14 2006年12月18日 (UTC)

但幾乎所有現代香港人也不會以「大鐘樓」稱呼該鐘樓了,更不會聯想到這即是畢打街鐘樓的舊稱。有關大鐘樓的原稱可以在條目中提及,但我認為在常用名稱優先作為條目的命名下,畢打街鐘樓不需要作出移動了。 -- Kevinhksouth (Talk) 15:44 2006年12月18日 (UTC)
忽然發現到,「大鐘樓」作為該處稱呼,至少一直去到香港日治時期前,因為香港日治時期地名中提及到,日軍將「大鐘樓」一帶更名為昭和廣場,那時鐘樓已拆卸了超過30年了。 -- Kevinhksouth (Talk) 15:51 2006年12月18日 (UTC)
閣下一時說「必打街鐘樓」,一時說「大鐘樓」,竟究哪個才是對的?希望能給個資料來源。--minghong 15:55 2006年12月18日 (UTC)
大鐘樓就是了。HenryLi 16:03 2006年12月18日 (UTC)
  • 古物古蹟辦事處亦有採用「畢打街鐘樓」[32] 此名稱,雖暫未肯定是否正確名稱,但至少有政府部門採用,並非胡亂杜撰。--Paparazzi(追訪) 16:11 2006年12月18日 (UTC)

[编辑] 關於凱瑟克家族

大家有沒有興趣建立及編寫怡和凱瑟克家族的條目?--Paparazzi(追訪) 13:13 2006年12月18日 (UTC)

嘉道理家族也值得研究,現時仍擁有著中電控股半島酒店山頂纜車等資產。當然也少不了嘉道理農場、嘉道理道、嘉道理亭、嘉道理山等地方名稱。Stewart~惡龍 22:06 2006年12月20日 (UTC)

[编辑] 元朗市

我發覺User:AP71最近把元朗市改為消歧義了。但這個路牌不是指向元朗市嗎?而且,有元朗市中心又怎會沒有元朗市?這不是「要仔唔要乸」嗎?見en:Yuen Long Town。硬要把元朗市定出一個範圍,會不會有點「鑽牛角尖」呢?香港有不少地方的範圍也是不太明確的,例如鰂魚涌。--minghong 13:39 2006年12月18日 (UTC)

原本分野:元朗就是元朗市/墟(Un Long Town),是專文解說舊時元朗墟市,以及現在從新墟發展出來的市區,並不包括附近地區。元朗新市鎮就是講政府計劃的元朗新市鎮,規劃下包括屏山等地方。元朗區是元朗區議會下所有地方及組織。至於User:AP71把元朗市轉作消歧義的動機,就不是很明確。
不明確就可以從文獻中找出來,鰂魚涌可以解說原本的鰂魚涌,亦可以解說演變中的鰂魚涌。就算不明確,有充分明確的原因,有清晰的定義,分出來也未嚐不可。不過鰂魚涌也未見有此條件。
HenryLi 15:38 2006年12月18日 (UTC)
所以我建議以英文版對元朗市的定義(即一般人對元朗市的定義)而重建這失落的條目。--minghong 15:57 2006年12月18日 (UTC)
同意。其實在英文版已經爭拗得太多。en:Talk:Yuen_Long_Town。在我,以及他的talk page[33](原文已被他刪去)也爭論過。原本en:Yuen Long Town在六月時已經定下來,指到en:Yuen Long。但他在九月又改再寫[34]。中文版這邊他又來玩改寫。我寧願花時間寫一些沒有爭論文章。HenryLi 16:22 2006年12月18日 (UTC)

可否讓本人發表些許意見?其實我覺得元朗市改成消歧義,或者加幾句描述這個詞的可能性,點到即止就好了。

  • 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半年前這已討論過,但其實沒有甚麼結論。「元朗市」的定義始終不明確。不論政府部門或是本區居民都是這樣叫,但實際的範圍呢?就以路牌為例,只有90年代左右的路牌有這樣寫,近年都改用「元朗」了。既然難求確實範圍,所以我覺得把元朗市改成消歧義算是不錯的選擇。
  • 以元朗區來說,上有元朗區,向下有元朗元朗平原元朗新市鎮元朗市元朗市中心,層次關係算是明顯,但如果每個條目都是載有歷史、建築物、設施、公共服務、交通……這實在太多重複的內容,尤其以建築物及交通最明顯,幾乎是抄的(無貶義,只是改無可改而已)。
  • 另一個原因就是就算在區內,這詞也不見得普遍,主要都是稱「元朗」的。只是到了要分城鄉之時,才會用起這個詞來。

搭單問一件小事,其他的新市鎮都建立了一些有趣的重定向,如屯門市沙田市荃灣市大埔市。可否請教大家覺得這些應否存在?因為自己就從未聽過這類稱呼。

最後,我覺得User:AP71自己都應該發表一下意見才好。--Cosferia 16:18 2006年12月19日 (UTC)

[编辑] 香港新聞動態的百科性

目前香港新聞動態得到充份關注,我深感安慰。可是我希望大家關注一下香港新聞動態的百科性。我一再強調,新聞動態是為百科條目服務,提供的新聞需要盡量與補充條目資料有幫助。最近利東郵政局和高琳琳先後被提請刪除,可見現時香港新聞動態的新聞有部份是不應該紀錄的。雖然關於利東郵政局劫案及高琳琳日記均出現過於部份報紙的頭版新聞,但這並不等如具有足夠重要性收錄在香港新聞動態。歡迎各位發表意見。 -- Kevinhksouth (Talk) 15:09 2006年12月18日 (UTC)

  • 確實有點可惜,但這兩條目的擴充性確實有限,可以把內容於維基新聞「循環再造」嗎?另外,於香港新聞動態中,一些值得創立的條目則反而是紅字,希望大家可以做得更好。--Paparazzi(追訪) 16:23 2006年12月18日 (UTC)

由今日起,我會試行將百科性不足的新聞隱藏,希望能夠改善有關情況。 -- Kevinhksouth (Talk) 04:17 2006年12月19日 (UTC)

  • 維基百科新聞動態≠新聞。新聞動態既然是維基百科的一部分,收錄標準就應該與百科全書條目看齊。不應該創建條目的詞語,就不應該在新聞動態出現。香港新聞動態社群經過討論從而妥協,放寬新聞動態的標準,結果導致新聞動態以外的用戶提出刪除內容。這不只傷感情,更是何等浪費時間和人力。希望各位能緊記這裏的目標:編寫百科全書,而把編寫新聞的努力放到最適合的地方:維基新聞。-- tonync (talk) 13:07 2006年12月19日 (UTC)

沒有時事新聞不應記錄在維基百科,只是編者如何去記錄(條目名稱的恰當性)。就利東郵政局條目而言,如命名為2006年利東郵政局劫案,各位的意見如何?甚至可以連同2003年大埔郵政局劫案等而成為香港郵局劫案之新條目,那不是更好嗎?而高琳琳條目应加插其九天日記之内容及加上社会的迴響,我相信各位在條目加插了新内容後,便無理由再刪除了。

至於一些法庭新聞或交通意外等消息,我同意要關注的並非單一宗新聞,而是為何會發生這新聞。就星期一的大埔交通意外,有報導指是附近欠行人天橋所致,而星期二的龍鼓灘交通意外,關注点是龍鼓灘路車多路窄。可是由於新聞動態的可用字數始終有限,以致只能講述新聞的表面資料,無法在新聞内深入加上其成因。加上人們要轉台往Wikinews,讀者希望的是知道事件的更進一步資料(如同由翡翠台轉往本港台明珠台,不然又会遭投訴。(至於其他原因則不贅,請閱Talk:香港新聞動態。)

全港一天的新聞數之不盡,有大又有小。大的要左短時間内寫出大量資料,編者未必一下子寫得到,可是細新聞便被人說是百科性或重要性不足。我將香港新聞動態的新聞延長,用意是方便數宗細新聞將來編成獨立條目,減省將來找資料及編輯時間。(以2006年利東郵政局劫案作例,劫案當天要報一次,拉到人又要報一次,法庭在審判及判刑又各報一次,如果分以多宗細新聞來看,便會認為百科性或重要性不足吧。

最後,請各位在提出删除條目前,請先考慮並列出條目改善方法。而需隱藏所謂「百科性不足」之新聞時,請先考慮有關條目將來的發展可能性,因為有些新聞是由「儲料」才能成獨立條目。(不然又被人以資料不足而删除)。--TYC 03:32 2006年12月20日 (UTC)

  • 對比利東郵政局和2006年利東郵政局劫案,我反而認為前者更好,因為前者可包括的內容更多,也更容易擴充,相對於後者只是單一社會事件,幾乎肯定會被批評為無百科性。「儲料」固然是維基百科條目的功能之一(不是新聞動態),不過這些「料」到底是什麼?劫案、拉人、審判全部不是特別重大事件,全球每天不斷發生,為何要永世記載在百科全書?需知道,新聞動態不是完全排斥社會事件,但要讓讀者知道為什麼這值得永世收錄在百科全書才行。例如海嘯鴛鴦判囚事件,反映騙取綜援制度有問題,百科性似乎無人質疑。不過郵局劫案呢?是否反映郵政制度、郵局設計、政府審批設計程序、犯罪率?這視乎新聞是如何present出來的,而現時的編寫角度顯然不適合百科全書。讀者要追求詳盡新聞報道就要去維基新聞,這不是方便不方便、「轉台不轉台」的問題。你會要求《放學ICU》討論徐子淇結婚,然後說不包括是不方便觀眾嗎?兩者功能不同,這是無庸置疑的。-- tonync (talk) 04:50 2006年12月20日 (UTC)
  • 而且有些新聞根本對編輯百科全書極少幫助。「有調查發現,香港年輕人的性觀念漸趨開放,擔心未婚懷孕的情況越見嚴重。」這篇,我勉強將其歸類為香港性愛文化,但:
    • 食環署和警方採取聯合行動,在元朗破獲一非法屠場。
    • 一名女文員承認盜取同事的信用卡簽帳五萬港元,她自稱在失意時會瘋狂購物,法官將案押後宣判。
    • 大埔發生交通意外,一名男童重傷。
    這些新聞我真是找不到有哪個對應的條目可以提及這些資料。其實這個問題在過去的新聞都有存在,只是一直甚少出現問題而已,令大家並未留意到問題的嚴重性。我記得早於2月剛成立香港新聞動態,有新聞提及一間經營30多年的旅行社倒閉,但當該旅行社條目被建立後,反被提交刪除並投票通過,這反映出該旅行社倒閉的新聞的重要性不足。可是當時大家並沒有想過如何避免事件重演,直到現在利東郵政局及高琳琳的重蹈覆轍,我才再有機會提起這個問題。我的前提是希望大家的心血不會浪費(即貢獻出來的內容不會被刪除),所以我認為真是需要為香港新聞動態的新聞嚴格把關。 -- Kevinhksouth (Talk) 07:00 2006年12月20日 (UTC)
  • 不同意所有時事新聞都值得記錄在維基百科,光以香港新聞為例,我無法想像到2006年龍鼓灘路交通意外、2006年彩雲邨火警、2006年秀茂坪邨火警(又或者是香港公共屋邨單位火警)、2006年7月18日偷拍案這些時事新聞成為獨立條目,然後逐新聞分析龍鼓灘路的道路狀況、兩個單位為何起火+起火經過+損傷報告、偷拍者的心理狀況+偷拍手法等等........況且這裏又不是「香港維基」,這些事情全世界都會發生,哪怕有天200x年倫敦郵局劫案、200x年洛杉磯郵局劫案會出現...除非是對社會有重大影響,我想不到為何一本百科全書需要記錄這些內容。若TYC兄有雄心壯志要全程追蹤每件新聞的話,維基新聞正是閣下一展拳腳的好地方。--→NthgdTalk 13:15 2006年12月20日 (UTC)
  • TYC構想的維基百科可能比較宏大,以至包羅萬有,鉅細無遺。但我們始終是寫百科的,用常識去判斷事情的重要性,不像一些專業的政府部門或機構會統計交通意外數據及宗數,並分析原因。這樣一來已是原創研究,二來也耗時吃力。事實上,零碎的新聞要集合起來,倒不如還是用google或yahoo新聞去找吧,網絡都這麼發達了。有時,我們也要考慮到頁面的可讀性和可擴展性等問題。Stewart~惡龍 22:39 2006年12月20日 (UTC)

[编辑] Template:香港飲食系列

現時有關香港飲食的條目不少,可考慮增設「香港飲食系列」模版:

香港飲食文化 香港茶文化 香港飲茶文化 港式西餐 港式快餐 私房菜 大牌檔 茶餐廳 打冷 酒樓 飲茶 香港燒烤文化 港式火鍋 等等-- 11:59 2006年12月19日 (UTC)

內容會不會太多?!不過也不反對,建議要弄,作橫向式的,放在條目底部。Stewart~惡龍 09:58 2006年12月20日 (UTC)


[编辑] 2006香港冬聚

邀請大家的維基人是:Stewart~惡龍 18:23 2006年12月22日 (UTC)
Static Wikipedia 2008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7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6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ub-domains

CDRoms - Magnatune - Librivox - Liber Liber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Project Gutenberg - Wikipedia 2008 - Wikipedia 2007 - Wikipedia 2006 -

Other Domains

https://www.classicistranieri.it - https://www.ebooksgratis.com - https://www.gutenbergaustralia.com - https://www.englishwikipedia.com - https://www.wikipediazim.com - https://www.wikisourcezim.com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net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es - https://www.radioascolto.com - https://www.debitoformtivo.it - https://www.wikipediaforschools.org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zi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