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uel de Cervantes y Saavedra -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 Ebook:
HTML+ZIP- TXT - TXT+ZIP

Wikipedia for Schools (ES) - Static Wikipedia (ES) 2006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西藏问题 - Wikipedia

西藏问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篇文章的中立性有争议。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掛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本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西藏问题是指西藏地區範圍內的主權和治權問題。

目前,西藏的整个地區目前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印度分別統治。此外在台灣中華民國政府並未聲稱放棄對於西藏的主權。在這樣的政治脈絡下,西藏问题是指部分西藏人希望在其政治及宗教領袖达赖喇嘛的领导下,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治、取回被印度佔領的西藏地區部份,並且使中華民國放棄對西藏地區的主權宣示,從而達到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目標的一個政治運動。達賴喇嘛目前主持在印度的西藏流亡政府,他是在1959年為表達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不滿而離開西藏地區。西藏流亡政府所訴求的西藏自治也是現今西藏問題之一。在80年代时,达赖喇嘛已经将要求独立的态度改为要求实质自治,到90年代初,中国进行六四镇压,酿成天安门事件,达赖喇嘛领导的西藏流亡政府又一次将政治目的改为要求独立,但到1997年以后,达赖喇嘛再一次强调自己追求的是实质自治。直到今天,达赖喇嘛的政治目的还是要求大西藏地区实质自治。

目录

[编辑] 大西藏与西藏问题

达赖喇嘛所领导的西藏流亡政府所强调的西藏与中国政府所说的西藏自治区是不同的,达赖喇嘛所指的西藏是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一部分,总面积比西藏自治区大了一倍以上,这部分地区虽然有藏族,但中國政府不斷鼓勵移民,來將之同化。

[编辑] 國際態度

西藏獨立問題牽扯到世界各國在其週遭地區極為複雜的政治與經濟利益,其中包括曾為印度殖民母國的英國就曾對西藏獨立表達大力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后,資本主義世界與社會主義世界的敵對、世界同情弱小民族的趋势,使得西藏獨立運動既得到国际上的右翼反共势力和国家的支持,也在国际上的左翼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大批同情者。

在中国改革開放、国力日益强大之後,隨著對西藏地區统治日久,中國認為西藏獨立建國可能性大為降低,不過位於印度的西藏流亡政府仍在坚持,未來西藏是否能夠重获獨立並無人可以预知。

[编辑] 藏汉關係

西藏在元朝清朝曾在名义和一定程度的事实上受中国的統治,清政府在西藏设置了正式的地方官员,並曾经行使地方行政权力。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西藏曾在名义上作为中國的朝贡国。自元朝以来,西藏主要宗教领袖都是由中国历代皇帝或共和国政府所册立的,因此西藏与中国历史关系糾葛而具有争议,不過相較於滿族蒙古族藏族在歷史上从未成为过全中国的统治民族,也未建立过“中央王朝”。

1912年中华民国之初即宣告西藏为中华民国的固有领土,但自1912年至1949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国的政府並沒有真正統治西藏,此時的西藏是由達賴喇嘛所統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样坚持西藏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于1951年在挫败了藏军规模有限的抵抗后进驻西藏。在开始的几年中国和西藏的合作顺畅,十四世达赖喇嘛本人也多次访问北京,当时并没有对“西藏和平解放”表示异议。但是到1956年双方关系逐渐紧张,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指责进驻西藏的中国军队粗暴对待藏人。1959年西藏人士对解放军的武力抵抗失败,十四世达赖喇嘛率其追随者数万人离开西藏,并在印度建立了流亡政府。

[编辑] 藏印關係

雖然西藏流亡政府位於印度,但由於印度和西藏之間還有未解決的领土问题,以及印度自身希望建立地区性霸权的野心也是印度并不希望西藏真正实现独立,所以印度在一方面希望利用西藏問題來牽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另一方面又怕西藏獨立之後會向印度索回被印度佔領的西藏土地,所以在西藏問題上印度的態度一直十分曖昩。2004年中印关系缓和,印度宣布不再承认西藏为独立国家,而中国也放弃支持印度在上世纪60年代占领的原主权国家锡金的独立运动。然而,直到現在,中國仍然不接受印度根据以前英印政府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割让给印度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即印方所建立的“阿鲁纳恰尔邦”地区的主权。

[编辑] 藏美关系

柔克义是第一个进藏的美国官方人士。1887年化装成喇嘛,对西藏进行了4年的秘密调查。著有《达赖喇嘛与清帝的关系》、《达赖喇嘛之国》、《西藏》、《 1891-1892 年蒙藏旅行记》等。

1942年,由于缅甸的失陷,滇缅公路被日軍切断,中国政府决定修筑一条从印度通过西藏到云南的公路。这一计划得到美国的支持。同年8月,美国战略情报局(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身)的两名军官伊利亚•托尔索伊 (Ilia Tolsoy) 上尉和布鲁克•杜兰 (Brook Dolan) 中尉抵达拉萨。他们是美国首次遣使入藏的使者。

1946年底,美国驻印使馆代办梅里尔 (Merrell) 提醒国务院“在目前印度缅甸印度支那和中国战局不稳定的情况下,”美国要“防止在这些国家的反美势力控制政权”,为此他建议“美国可以考虑在西藏建立空军基地和火炮发射基地”。他强调达赖喇嘛的佛教主义是一种在亚洲中部及南亚佛教国家影响较大的反对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美国可以用它“作为亚洲遏制共产主义的屏障”。 (FRUS, 1947, VII, Tibet, The Charge in India (Merre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Charge in India (Merrell), pp.589-592.) 但梅里尔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因为美国不愿意因西藏问题引起中国国民政府的不满。

1948年初,西藏时任“财政部长”孜本•夏格巴 (Tsepon Shakapa) 率领一支“商务代表团”访问美国。此行目的有三:其一,试图与美国高层领导人建立直接联系,以求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实现“西藏独立”;其二,从美国获得金融通货;其三,在美国秘密采购武器,以准备独立时使用。中国政府7月12日向美国驻华使馆提出书面声明和质询。在中国外交的压力下,美国国务院远东司中国科电告中国大使馆:“美国坚持承认中国在西藏的宗主权的一贯立场,美国政府无意变更其对西藏立场之意”。

1948年底,美国国务院派一位资深的外交家,苏联、东欧问题专家洛伊•亨德森 (Loy Herderson) 就任美国驻印度大使。1949年初,亨德森向国务院建议:鉴于国民党“有可能失去中国”,美国应该重新修订美国西藏政策,承认“西藏独立”。但经过讨论,国务院最终采纳远东司官员路丝•培根 (Ruth Bacan) 的观点。她认为:其一,美国对西藏的政策不仅涉及美藏关系,而且还涉及美国与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关系问题;其二,由于西藏地理位置偏僻,政府和社会极端落后,使西藏发挥作用十分困难;其三,只有在美国采取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的情况下,西藏才能发挥作用,而美国采取这些援助只能取道邻国印度,如果印度不与美国合作,那么美国对西藏援助物资的运送和与西藏关系的发展会十分艰难。由此,她认为,美国对西藏政策的最佳选择是:1. 目前美国仅可以把西藏作为朋友相待;2. 要避免卷入中国对西藏问题复杂的“宗主权”的争论之中,同时等待中国形势的发展明了再作选择;3. 一定要避免共产党接管西藏;4. 要考虑西藏独立、从中国分离是否有一个可行的、合法的、永久的根据。 (FRUS, 1949, IX, Status of Tibet, Memorandum of the Ambassador in India (Henderson)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pp.1066-1067.)。

1950年11月1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 (Dean Acheson)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称美国将会认真看待共产党向西藏发动进攻的任何一种新证据 (FRUS, 1950, VI, China Area, p.555.)。11月15日 拉美萨尔瓦多代表团团长赫克托•戴维•卡斯特罗 (Hector David Castro) 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讨论中国“入侵西藏问题”(一说由美国怂恿)。但印度和英国两个由于历史或地理等原因最有发言权的国家,不愿触怒中国(印度不愿意因西藏而卷入“保卫西藏”的战争;英国更关心其在香港的利益),最后,印度强调西藏问题仍“存在和平解决的机会,联合国还可以对此做工作”。11月24日,联大总务委员会决定无限期延缓讨论这一问题。

[编辑] 重要事件

  • 1888年、1903年
1888年、1903年,英国发动了两次入侵西藏的战争。西藏军民奋起抵抗但遭失败。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英军一度攻占了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被迫出走,英政府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官员签订了《拉萨条约》。但由于清朝政府外务部认为《拉萨条约》有损主权,清朝驻藏大臣不予签字,清政府单方面认为条约无效。
1907年8月31日,英、俄帝国签订了《英俄同盟条约》,其中把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改称为“宗主权”。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次年,英国利用清朝灭亡,民国初建,中国国内政局混乱之机,向中国外交部提出了否定中国对西藏宗主权的“五条”。在遭中华民国政府拒绝后,英国封闭了由印度进入西藏的一切道路。
1月6日,因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满汉驻军全部被驱逐离开拉萨,被废黜而逃往印度的13世达赖喇嘛返回拉萨。
1月11日,13世达赖喇嘛与蒙古签订《友好同盟条约》,互相承认独立。
2月13日,由于英政府建议西藏当局宣布独立,提出:“西藏完全独立后,一切军械由英国接济”,“西藏承认英国派员来藏监督财政军事,以作英国扶助西藏独立报酬”,“民国军队行抵西藏,英国担负抵御之责”,“西藏执行开放主义,准英人自由行动”,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发表声明,阐述西藏一直具有的独立地位,将元朝开始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定义为宗教性的供施关系,随着与清朝中央政府矛盾的爆发和清朝的崩溃,这些关系都已经结束。
10月13日,英国政府利用篡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迫切要求得到各国外交承认和得到国际借款的心理,迫使北京政府参加英国政府提出的中、英、藏三方会议,即“西姆拉会议”。西藏代表首次提出了“西藏独立”的口号,并提出“西藏疆域包括安多、理塘、巴塘等处”等要求,当即遭到中华民国政府代表的拒绝,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坚持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固有的一部分,要求拥有西藏的外交和国防权,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权,英国则以划分外藏和内藏的方案进行调和,具体是把中国藏族居住的所有地区划分为“内藏”、“外藏”两部分,“内藏”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居住地区,由中国政府直接管辖;“外藏”包括西藏和西康西部地区,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藏自治”,“不干涉其内政”,“但中国仍派大臣驻拉萨,护卫部队限三百人”。此要求遭到了中国的反对。
  • 1914年7月3日,中国政府代表陈贻范奉国内训示,拒绝在所谓“西姆拉条约”上签字,拒绝承认英藏双方签订的任何条约和协议,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单方面将部分西藏领土划归印度,并且发表声明:“凡英国和西藏本日或他日所签订的条约或类似文件,中国政府一概不能承认。”中国政府同时将此立场照会英国政府。会议遂以破裂告终。
是年达赖喇嘛在西藏发行货币邮票
在多年未有正式接触之后,蒋介石向达赖喇嘛致信,敦促其按照五族共和的理念,让西藏尽快加入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宣称蒙藏皆为中华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2年夏,西藏政府在英国代表的支持下,宣布成立“外交局”,公开进行“西藏独立”活动。消息传出,中国政府发出威胁,在压力下,西藏政府迫于压力,向国民政府报告改变原议。
1942年,中国国民政府准备修建经过西藏的中印公路,以解决盟军援华战略物资的运输问题。这一工程的修建引起了美国战时情报负责人、人称“中央情报局之父”的威廉·多诺万的注意。多诺万建议美国国务院利用此事,派遣人员前往西藏“勘察线路”。
1942年底,美国战略情报局特工伊利亚·托尔斯泰上校和布洛克·多兰上尉潜入西藏,与西藏地方当局进行了秘密接触。这个托尔斯泰上校就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孙子。伊利亚·托尔斯泰到达拉萨后,向十四世达赖递交了罗斯福总统的亲笔信和一些小礼物。
1943年3月,伊利亚一行离开拉萨。在拉萨的3个月里,两名美国特工广泛收集情报,并会见了许多西藏地方政府上层人士。
13世达赖圆寂,14世达赖繼位。
西藏政府向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祝贺其取得二战的胜利,并就一些问题进行商讨和谈判,但被中国政府强迫参加次年举行的中华民国国民大会。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向西藏地方当局提供一批可供发报用的发电机。
1948年2月,在伊利亚的引见下,西藏独立的代表人物夏格巴拜会了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
1948年初,西藏地方政府财政部长孜本•夏格巴 (Tsepon Shakapa) 率领“商务代表团”访问美国,试图与美国高层领导人建立直接联系,以求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实现西藏独立。但鉴于国民政府的外交压力,美国国务院远东司中国科电告中国大使馆:“美国坚持承认中国在西藏的宗主权的一贯立场,美国政府无意变更其对西藏立场之意”。
1949年,西藏地方政府在英国人福特的帮助下,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可供发报用的发电机设备建立了西藏广播电台,传播独立西藏的声音。
1949年底前后,美国人劳尔·汤姆斯以无线电评论员的名义在美国报刊上说,“美国已准备承认西藏为独立自由”的国家。
1950年上半年,一批美国枪支弹药经由加尔各答运入西藏,用以协助抵抗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侵西藏。
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西藏摄政辞职,已成年的达赖亲政,派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和解放军谈判,达成协议并被达赖批准。
11月1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声明,中国进藏的行动是“侵略”。同月,一些国家在联合国提出干涉西藏的提案。由于中华民国政府的立场和一些国家的反对,这个计划没有实现。
11月15日 拉美萨尔瓦多代表团团长赫克托•戴维•卡斯特罗 (Hector David Castro) 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讨论中国“入侵西藏问题”。
11月24日,联大总务委员会决定无限期延缓讨论这一问题。
《中国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文版
2月,西藏政府派代表团赴北京,签订了“中国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或称为十七条协议。达赖喇嘛接受此协议,并赴京签字,和班禅一起接受毛泽东接见。(参见达赖喇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布宪法,规定了西藏的地位,并筹备成立西藏自治区
印度宣布在其佔據的西藏領土上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首次把麥克馬洪線從1936年以來註明為“未標定界”改為“已定界”。
以拉萨为中心,在西藏爆发冲突,起义人员攻击当地政府及擔任中國部屬的藏族僧众。起义以失败告终,达赖喇嘛率十万左右支持者离开西藏流亡印度、尼泊尔等国。中国政府声称,冲突的对方是在美国等外国支持下行动的。
1959年5月,毛泽东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民议院代表团谈话时,谈西藏问题。(参见《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 1975年9月5日
1975年9月5日香港出版的《远东经济评论》所载《美国中央情报局对西藏的阴谋》一文记述:1958年5月,首批受美训练的两名特务携带电台到叛乱头目恩珠仓·公布扎西设在山南的总部,与美国中央情报局联系,不久,美国即在哲古地区空投了一批武器弹药给叛乱分子,计轻机枪20挺、迫击炮2门、步枪100支、手榴弹600枚、炮弹600发、子弹近4万发。这一时期,美国还从陆路偷运大批武器弹药供给盘踞山南的西藏抵抗力量。

[编辑] 数据來源

王贵,《谭冠三将军的秘书忆西藏叛乱始末》,http://www.tibetology.ac.cn/article2/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10,2005年3月29日更新

3月17日,达赖喇嘛与部分叛乱分子逃离西藏。周恩来发布国务院令解散西藏地区政府,达赖喇嘛在印度的达兰萨拉建立西藏流亡政府
11月2日,尼赫鲁一直担心的中印边界戰爭终于爆發,印度軍隊大舉北上,甚至超越了麥克馬洪線以北三公里。
9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声称,開始反擊,包圍北上的印度軍隊。其間雙方多次開火,互有死傷。
11月8日,解放軍南下,直達印度阿薩姆邦的Tezpur,中国政府声称本着解决问题的善意,解放軍未有繼續南下。
11月21日,雙方同意停火。
印度將東北邊境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
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
印度正式宣佈成立阿魯納恰爾邦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Static Wikipedia 2008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7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6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ub-domains

CDRoms - Magnatune - Librivox - Liber Liber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Project Gutenberg - Wikipedia 2008 - Wikipedia 2007 - Wikipedia 2006 -

Other Domains

https://www.classicistranieri.it - https://www.ebooksgratis.com - https://www.gutenbergaustralia.com - https://www.englishwikipedia.com - https://www.wikipediazim.com - https://www.wikisourcezim.com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net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es - https://www.radioascolto.com - https://www.debitoformtivo.it - https://www.wikipediaforschools.org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zi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