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uel de Cervantes y Saavedra -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 Ebook:
HTML+ZIP- TXT - TXT+ZIP

Wikipedia for Schools (ES) - Static Wikipedia (ES) 2006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苏联 - Wikipedia

苏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联-
国旗 国徽
国家格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來!
国歌國際歌(1917-1944);牢不可破的聯盟(1944-1991)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首都 莫斯科
最大城市 莫斯科
面积
  • 国土面积:22,402,200平方公里
  • 水域率:%
时区 UTC+3至+11
人民生活
官方语言 俄語
人口
  • 总人口:293,047,571 (1991年7月)
  • 人口密度:13.08/km2
政治文化
政治体制 共产党专政
国家领导人:
经济实力
货币单位 盧布
人均GDP 中央银行 =
国家资料
国际域名缩写 .su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СССР}- 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於1991年解體。解體前乃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22,402,200 km²),佔有東歐的大部,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加拿大隔海相望。

根據蘇聯憲法,蘇聯是聯邦制國家,由15個平等權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首都為莫斯科。國家元首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和蘇聯總統。政府首腦為部長會議主席和總理武裝力量名稱為紅軍

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故在解體前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並對議案擁有否決權

目录

[编辑] 歷史

主條目:蘇聯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注1。出現了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左翼(布爾什維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聖彼得堡發動起義,從市民階級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改國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簡稱蘇俄,其後與德國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中國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勢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不甘心失敗,組織白軍發動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叛亂。經過蘇聯國內戰爭,蘇維埃紅軍擊敗了資產白軍和眾多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正式成立。

历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列宁
1917-1922

斯大林
1922-1953

马林科夫
1953-1955

赫鲁晓夫
1955-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Image:Andropov.jpg
安德罗波夫
1982-1984
Image:Konstantin Chernenko.jpg
契尔年科
1984-1985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1924年列寧逝世,斯大林獲得最高權力。蘇聯進入斯大林時期。

很多人認為,斯大林為了鞏固個人地位,通過殘酷的手段打擊政治對手,以肅反的方式展開了大清洗。據稱,數以百萬計的人被送進了勞改營甚至遭到屠殺。雖然,斯大林被西方國家的大多數人和部分蘇聯人視為一位殘酷且犯下嚴重罪行的獨裁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並成功地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軍事上的強國。

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並一再任由甚至協助納粹德國吞併蘇德之間的小國,甚至同意納粹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使得蘇聯覺得西方國家企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注2

蘇聯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結盟而不果,英法卻相繼同德國發表了帶有互不侵犯性質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與此相反,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卻多次向蘇聯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係。此後,在1939年,蘇聯轉而和德國結盟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爆發後,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範圍,蘇聯以「建立防止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的名義,出兵瓜分波蘭,攻打芬蘭並佔領東歐部分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被並入蘇聯,此舉加速了其周邊國家向法西斯軸心的靠攏,也使得蘇聯在二戰初期頗不得人心。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軍遭受重大軍事損失,在開始的頭一周蘇軍就損失了九百架飛機,幾千門火炮,一千多輛坦克與幾十個正規師。之後,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經過浴血奮戰,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蘇軍在戰場上掌握了主動。蘇軍經過浴血奮戰,1945年5月,包括蘇聯紅軍的盟軍攻佔了納粹德國全境,歐洲戰事結束。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全殲日本關東軍

1945年,與中華民國代表簽訂《中蘇友好條約》,造成外蒙古獨立.

戰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令蘇聯倍感威脅,因此針鋒相對地成立華沙公約組織冷戰時期開始。

1953年,斯大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鬥爭,最後赫魯雪夫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此後,蘇聯進入赫魯雪夫時期。

赫魯雪夫結束了警察恐怖,釋放了數百萬政治犯,為近2000萬人恢復了名譽。但赫魯雪夫全面批判史達林也一度引發東歐社會主義盟國的政治動盪。

此後,蘇聯和很多國家爆發政治衝突。但在航天領域,蘇聯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1964年赫魯雪夫下台,-{zh-cn:勃列日涅夫;zh-tw:布裡茲涅夫}-成為最高領導人,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zh-cn:勃列日涅夫;zh-tw:布裡茲涅夫}-時期。

在-{勃列日涅夫|zh-cn:勃列日涅夫;zh-tw:布裡茲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多次引發武裝衝突,並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主義陣營。一方面來說,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到了趕超美國的程度;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蘇聯的整體經濟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很大。-{勃列日涅夫|zh-cn:勃列日涅夫;zh-tw:布裡茲涅夫}-通過推行蘇聯式的福利體系來提高蘇聯民眾的生活水平,但由於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作後盾,這種福利體系為日後蘇聯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1982年,-{勃列日涅夫|zh-cn:勃列日涅夫;zh-tw:布裡茲涅夫}-去世。經過一系列政權爭奪,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蘇聯進入戈巴契夫時期。

戈爾巴喬夫屬於改革派。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改革受挫,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轉向政治改革,在國內實行改革和公開化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公開化」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逐漸失去了民心。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傚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1991年8月24日,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宣佈獨立。蘇聯聯盟開始走向解體。

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佈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羅斯烏克蘭總統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國協,從建立一個類似大英國協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12月26日,最高蘇維埃自我解散,標誌著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結束其存在。

有關蘇聯解體的詳細歷史,請參看:蘇聯解體條目

[编辑] 行政區劃

主條目:蘇聯行政區劃
蘇聯國家體制示意圖
蘇聯國家體制示意圖

蘇聯名義上是實行邦聯制,而在實際操作上則更多地表現出聯邦制甚至是單一制的國家特點。根據蘇聯憲法,加盟共和國為主權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它同其他蘇維埃共和國聯合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加盟共和國擁有自己的憲法,還有同外國發生關係、同外國締結條約及交換外交和領事代表、參加國際組織的活動的權利。加盟共和國下轄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簡稱自治共和國-{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ССР}-)也擁有較大的權利,擁有自己的憲法。各加盟共和國間的疆界,須經有關共和國彼此協商並經蘇聯批准始可予以變更,自治共和國的領土未經其同意也不得予以變更。

解體之前(1989年),全聯盟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加盟共和國下設邊疆區和州,全國共有155個州(-{область}-)和6個邊疆區(-{Края}-),在一些加盟共和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按各民族人數多少分別成立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自治專區,全聯盟共設有20個自治共和國,8個自治州-{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10個自治專區(-{автономная район}-)。

這15個加盟共和國和其下轄的自治共和國分別是: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РСФСР}-
    • 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Башкирская АССР}--{Башкирия}-
    • 布裡亞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Бурятская АССР}--{Бурятия}-
    • 達吉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Дагестанская АССР}--{Дагестан}-
    •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ская АССР}--{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ия}-
    • 卡爾梅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алмыщкая АССР}--{Калмыкия}-
    • 卡累利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арельская АССР}--{Карелия}-
    • 科米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оми АССР}--{Коми}-
    • 馬裡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Марийская АССР}--{Мария}-
    • 摩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Мордовская АССР}--{Мордовия}-
    • 北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Северо-Осетинская АССР}--{Северная Осетия}-
    • 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Татарская АССР}--{Татария}-
    • 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Тувинская АССР}--{Тува}-
    • 烏德穆爾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Удмуртская АССР}--{Удмуртия}-
    • 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Чечено-Ингушская АССР}--{Чечено-Ингушетия}-
    • 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Чувашская АССР}--{Чувашия}-
    • 雅庫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Якутская АССР}--{Якутия}-
  •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ССР}-
  •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БССР}-
  •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ЭстССР}-
  •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Латв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втССР}-
  •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итССР}-
  • 摩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МолдССР}-
  • 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Груз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ГрузССР}-
  •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рмССР}-
    • 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Абхазская АССР}--{Абхазия}-
    • 阿扎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Аджарская АССР}--{Аджария}-
  • 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зербССР}-
    • 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Нахичеванская АССР}-
  •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lang|ru|-{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азССР}-
  •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Узбе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збССР}-
  •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Кирги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иргССР}-
  •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Туркме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ТуркмССР}-
  • -{zh-cn: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zh-tw: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Таджикистиче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ТаджССР}-

[编辑] 經濟

主條目:蘇聯經濟

蘇聯在冷戰期間,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但其經濟模式是經濟按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產資料。國家通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1928年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蘇聯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非常發達,其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帶集中在莫斯科列寧格勒、頓巴斯、烏拉爾山脈等地區。次要的工業地區包括波羅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亞伏爾加河(窩瓦河)中下游。蘇聯的工業部門實行集中管理和國家調控,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規格和價格都由隸屬於中央和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的國民經濟委員會規定。

沙俄時代,俄羅斯是歐洲的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但是由於20世紀30年代推行農業集體化和消滅「富農」的政策對農業生產的毀滅性破壞,蘇聯的糧食一直不能自給自足。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完成了農業集體化,農業生產以集體農莊為基本單位,通過隸屬於集體農莊機械站的拖拉機汽車和聯合收割機實行機械化播種與耕作。

蘇聯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其他重要作物還有甜菜棉花馬鈴薯玉米煙草高加索地區有咖啡甘蔗等經濟作物。

通過經濟互助委員會,蘇聯對其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殖民地式的掠奪性貿易,低價進口原材料,高價出售製成品。這也是導致東歐國家的人民對蘇聯產生不滿的重要原因之一。

[编辑] 文化

蘇聯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國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並基本消除了文盲。蘇聯著名的大學有莫斯科大學、列寧格勒大學、哈爾科夫大學、基輔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等。蘇聯的文學、藝術、電影、出版工作由蘇聯共產黨控制,在避免批評政治、作品經過審查的情況下允許自由創作。但是所謂「消極」、「頹廢」的作品(相當於西方的先鋒派藝術)受到限制和被禁止。

儘管如此蘇聯時代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仍然取得了偉大成就,例如,詩人葉塞寧,阿赫瑪托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和詩人帕斯捷爾納克,小說家肖洛霍夫,導演塔可夫斯基,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舞蹈家烏蘭諾娃等等,他們中許多人不僅在蘇聯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蘇聯科學研究中心是蘇聯科學院。作家機構為蘇聯作家協會。官方通訊社為塔斯社。蘇聯共產黨機關報為真理報,其他主要報刊還有消息報、共青團真理報、文學報、勞動報、紅星報等。

蘇聯科學技術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

  • 1922年,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前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指出,宇宙依然處在膨脹之中。
  • 1934年,蘇聯科學家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倫科夫發現,運行速度接近光速粒子,當它穿過液體或半透明物體時發光。這種現象被後來物理學界稱為"切倫科夫輻射"。隨後這個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高能物理中,用於檢測帶電粒子並測量它的速度。
  • 1954年,蘇聯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電站,標誌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開端。
  •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標誌著人類活動進入太空。
  • 1959年,蘇聯空間探測器「月球」Ⅱ號發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人類第一次瞭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 1961年,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飞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
  • 1962年,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態特別是液氦的先驅性理論,被授予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64年,蘇聯物理學家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和美國科學家查爾斯·湯斯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表彰他們分別獨立製成微波激射器,並導致了激光器的發展。
  • 1978年,蘇聯物理學家彼得·卡皮查因從事低溫學方面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 1986年,蘇聯發射了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墜毀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飛行器。

[编辑] 政治

政治系列之
共产主义

学派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民主主义
主體思想
毛泽东思想
鄧小平理論
三个代表
左翼共產主義
议会共產主義
无政府共產主義
基督教共產主義

实践

共產主義運動
歐洲共產主義

共产党列表

中国共产党
越南共产党
朝鲜劳动党
古巴共产党
老挝人民革命党
尼泊尔共产党

共产主义国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古巴 | 越南
老挝 | 朝鲜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

机构与联盟

第一国际 | 第二國際
第三国际 | 東方集團

文化

国际歌 | 锤子与镰刀

相關主題

社会主义 | 修正主义
资本主义 | 帝国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
人民议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本模板:檢視  討論  編輯
主條目:蘇聯政治

根據蘇聯憲法的第六條,蘇聯共產黨及其2000萬黨員是國家的統治核心。每個工廠和集體農莊都要建立黨的支部。整個系統的核心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在-{zh-cn:斯大林時代;zh-tw:史達林時代}-以後,為了避免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蘇共實行集體領導的原則,誰能夠掌握中央委員會的多數票,誰就能掌握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黨的政治局成員屬於國家的特權階級。他們享受專門的醫療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購買免稅低價的西方進口奢侈品,住上國家提供的公寓和別墅,有專用的車隊和位於馬路中央的專用快車道,還有專用的狩獵林區和療養海灘。他們的子女可以輕易地入黨,進入國際關係學院這樣的名牌大學深造,並在外交部、外貿部和駐外使館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這個階層還包括軍隊、КГБ的首腦,以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官員。次一等的階級為工廠廠長、銀行經理、地方領導和黨支部書記這樣的人物。他們控制物資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權。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時代最低。這也是和當時蘇聯的國內外處境有關的。赫魯曉夫時代,蘇聯與美國展開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競賽,民眾的生活開始有所好轉。-{zh-cn:勃列日涅夫;zh-tw:布裡茲涅夫}-提出了「全民黨」、「全民國家」的概念,國內的政治鬥爭不再牽涉到普通民眾,並且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幾盧布,其中還包括了供熱費、電話費和水費。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領著政府補貼在療養院裡休養。這是蘇聯模式的福利國家概念。雖然沒有多少消費品可賣,但是物價也比較低。但是與北歐的福利國家不同,蘇聯的福利政策並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其財政保障,因此造成了-{zh-cn:後勃列日涅夫時代;zh-tw:後布裡茲涅夫時代}-的經濟困難。蘇聯憲法為就業提供了保障,因此人們覺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貪污、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zh-cn:勃列日涅夫時代;zh-tw:布裡茲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

-{zh-cn:斯大林;zh-tw:史達林}-之後的黨內鬥爭採取了比較文明的方式。失敗者不再被槍決,而是左遷到邊遠地區擔任無足輕重的職務。對於持不同政見者也不再採取肉體消滅的措施,而是視其影響力的高低,採取流放出國或者關入特殊精神病醫院的懲罰。普通民眾中的政治犯則像刑事罪犯一樣關入監獄勞改營克格勃是蘇聯恐怖統治的代名詞,它有70多萬僱員,和差不多同等數目的告密者。КГБ的勢力在國內滲透到了各個階層和各個部門。事實上,「КГБ」這個詞如今已經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統治的代名詞。

蘇聯政治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zh-cn:戈爾巴喬夫;zh-tw:戈巴契夫}-擔任蘇共中央書記後有顯著變化,-{戈巴契夫|zh-cn:戈爾巴喬夫;zh-tw:戈巴契夫}-提出了改革與新思維,力圖從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審視社會主義道路,並擺脫-{zh-cn:斯大林;zh-tw:史達林}-模式留給蘇聯的一切不合理的遺產。1987年-{戈巴契夫|zh-cn:戈爾巴喬夫;zh-tw:戈巴契夫}-在蘇共中央一月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改革的實質是把社會主義和民主結合起來」,「社會全面民主化」是蘇聯「現行政治制度變革的綱領」;改革的目的是「使社會主義具有最現代化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們制度的人道主義性質」。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通過「綱領性聲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一般認為,-{戈巴契夫|zh-cn:戈爾巴喬夫;zh-tw:戈巴契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會主義非常接近,並且從原則上擯棄了-{zh-cn:斯大林主義;zh-tw:史達林主義}-

隨著蘇聯解體,-{戈巴契夫|zh-cn:戈爾巴喬夫;zh-tw:戈巴契夫}-的政治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標誌了蘇聯共產黨最終擺脫了-{史達林|zh-cn:斯大林;zh-tw:史達林}-主義的束縛,並且為其它的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改革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

[编辑] 軍事

請參看:蘇聯軍事蘇聯元帥列表

蘇聯在其存在期間,軍事實力強大,是二戰後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國一爭高下國家,1988年,蘇聯紅軍的總兵力達到513萬(不含安全和內衛部隊)。蘇聯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是蘇共中央、最高蘇維埃和部長會議。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海軍服役3年,其他軍兵種2年。

蘇軍分為5個軍種:

  • 陸軍
  • 海軍
  • 空軍
  • 防空軍
  • 戰略火箭軍

蘇聯另有邊防軍和內務部隊的建制。

蘇聯是華沙公約的創始國,在前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今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國)匈牙利蒙古等國擁有駐軍。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國家也駐有軍隊或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

[编辑] 蘇聯的名稱

「蘇聯」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中文簡稱,在兩蔣時代的中華民國由於與蘇聯處於敵對狀態,常被稱為蘇俄、蘇俄帝國,30年代時候也被稱為「蘇維埃聯邦」。由於蘇聯是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每個加盟共和國都有自身主體民族的語言,蘇聯國徽上的綬帶文字是15個加盟共和國語言寫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國家格言:「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

這15國的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寫法如下:

  • 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 烏克蘭語:Союз Радянських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их Республік
  • 白俄羅斯語:Саюз Савецкіх Сацыялістычных Рэспублік
  • 格魯吉亞語:საბჭოთა სოციალისტური რესპუბლიკების კავშირი
  • 亞美尼亞語: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ների Միություն
  • 亞塞拜然語:Sovet Sosialist Respublikaları İttifaqı / Совет Сосиал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ы Иттифагы
  • 哈薩克語:Кеңес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Одағы / Keṅestîk Socialistîk Respublikalar Odaġy / Совет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Одағы / Sovettîk Socialistîk Respublikalar Odaġy
  • 烏茲別克語:Sovet Sotsialistik Respublikalari Ittifoqi / 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и Иттифоқи
  • 吉爾吉斯語:Советтик Социалист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Союзу
  • -{塔吉克語}-:Иттифоқи Республикаҳои Советии Сотсиалистӣ/ اتفاق ریسپوبلیکه‌های ساویتی ساتسیلیستی
  • 土庫曼語:Союз Радянських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их Республік
  • 摩爾多瓦語:Uniunea Republicilor Sovetice Socialiste / Униуня Републичилор Советиче Сочиалисте

另外,卡累利阿曾經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故卡累利阿語(芬蘭語)的寫法為:

  • 芬蘭語:Sosialististen Neuvostotasavaltojen Liitto

[编辑] 註釋

注1:蘇俄政權的實際控制領域只大約相當於現在俄羅斯聯邦的部分

注2:反對共產主義是法西斯明確提出的綱領

[编辑] 蘇聯和中國的領土糾紛

[编辑] 参见

[编辑] 參閱

  • Armstrong, John A. The Politics of Totalitarianis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from 1934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 Brown, Archie, et al, eds.: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 Gilbert, Martin: The Routledge Atlas of Russian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2002).
  • Goldman, Minto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Connecticut: Global Studies,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 Inc., 1986).
  • Howe, G. Melvyn: The Soviet Union: A Geographical Survey 2nd. edn. (Estover, UK: MacDonald and Evans, 1983).
  • Katz, Zev, ed.: Handbook of Major Soviet Nationalities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 Lina, Jüri: Under the Sign of the Scorp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Soviet Empire (Stockholm : Referent, 1998).
  • Moore, Jr., Barrington. Soviet politics: the dilemma of pow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 Rizzi, Bruno: "The bureaucratization of the world : the first English ed. of the underground Marxist classic that analyzed class exploitation in the USSR" , New York, NY : Free Press, 1985.
  • Schapiro, Leonard B. The Origin of the Communist Autocracy: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the Soviet State, First Phase 1917-1922.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1966.

[编辑] 外部链接


苏联加盟共和国 苏联国旗
东斯拉夫民族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中亚-{zh-cn:哈萨克;zh-tw:哈薩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zh-cn:乌兹别克;zh-tw:烏茲別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zh-cn:土库曼;zh-tw:土庫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zh-cn:吉尔吉斯;zh-tw:吉爾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罗的海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外高加索-{zh-cn:格鲁吉亚;zh-tw:喬治亞;zh-hk:格魯吉亞}-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其他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经济互助委员会1988年
经互会会旗

成员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波兰人民共和国 |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古巴共和国

咨询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退出的国家: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观察员国:老挝人民共和国 | 阿富汗共和国 |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 |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尼加拉瓜共和国 |

Template:華沙公約組織


Static Wikipedia 2008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7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6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ub-domains

CDRoms - Magnatune - Librivox - Liber Liber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Project Gutenberg - Wikipedia 2008 - Wikipedia 2007 - Wikipedia 2006 -

Other Domains

https://www.classicistranieri.it - https://www.ebooksgratis.com - https://www.gutenbergaustralia.com - https://www.englishwikipedia.com - https://www.wikipediazim.com - https://www.wikisourcezim.com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net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es - https://www.radioascolto.com - https://www.debitoformtivo.it - https://www.wikipediaforschools.org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zi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