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uel de Cervantes y Saavedra -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 Ebook:
HTML+ZIP- TXT - TXT+ZIP

Wikipedia for Schools (ES) - Static Wikipedia (ES) 2006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夏朝 - Wikipedia

夏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文化
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西周  
春秋 东周
战国
西汉
新朝
东汉
三国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南北朝

(另见武周
五代十国
北宋
(西辽)
南宋 西夏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
共和国
中華民國
(見台灣問題

首都 都城不定,各王相異
夏朝地圖
君主
 -开国君主
 -亡國君主
共16位

成立 (禹傳給启)
灭亡 (鳴條之戰)


夏朝(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最早见于尚书史书记载夏朝有万国, 所以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同时中国大陆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文物(公元前1600年以前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但是由于迄今为止,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据(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商朝),因此,其真实存在性没有得到正式确认。但是也不能否认夏朝的存在,因为如果当时的文字书写在一些不易保存的物品上,流传不下来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商朝的存在也是因为甲骨和青铜器是容易保存的物品才得以证实。史书记载“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经过全面计算,公元前1953年2月26日有一次很好的五星聚会,这可以作为估定夏代年代的参考。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的儿子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一说14代、17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还是部落联盟首领有争议的问题),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目录

[编辑] 争议

龙山文化的蛋壳高柄杯,1976年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出土
龙山文化的蛋壳高柄杯,1976年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出土

按照考古学的标准,夏朝的真实存在性不能确认,或者说,在有力的文物出土之前(如证明商朝存在的甲骨文),学术上不承认夏朝的存在,夏朝的存在仅现于后人的记录或者杜撰。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以及当代中国的某些学者眼里,没有文字考古实物的夏朝当作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不严谨的。可是另一批西方历史学家又多次批评中国历史、考古学界的疑古情绪过于严重导致对传说和神话的历史学价值发掘不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玮璋教授所说,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朝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朝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而商代在此之前则和夏代一样是不被主流看法接受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目前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发现了距今3600年宫城,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比附近的偃师商代都城面积要大很多),还发现了距今3700年的车辙,是和史书中夏朝同时代的文物。中国政府已专门拨款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夏朝的研究力度正在加大。学术界对二里头文化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由于迄今为止夏朝都城的考古实据尚未得到充分确认,所以所确知的夏朝暂时仅存在于古代文献中。

以徐旭生为代表的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州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编辑] 文献中的夏

大禹治水圖
大禹治水圖

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在夏朝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帝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部族追溯到帝颛顼。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颛顼的孙子,但还有某些文献说禹是颛顼的五世孙。这些文献表明,夏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

[编辑]

文献中所记载最早的一位夏氏族成员则是。《国语·周语》中说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即被称为“崇伯鲧”。之后继承了,为“崇伯禹”。这便表明着夏氏族早期活动于崇附近。当时黄河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被四岳选为了负责治水的领导。他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宣告失败。失败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族人,搞好各部落的关系而得到了最终的失败。《尚书·尧典》中记载着,最初认为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承当治水领导。这有可能表明着在担当治水领导时,已经有不少部落对他产生了不满。《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了“鲧障洪水”,说治水的方法主要在于用土木堵塞,而最终失败,这有可能也是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总而总之,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羽山。

[编辑]

的儿子。不仅没有表示任何愤怒,而且还依然恭敬,得到了的信任。则把治水的任务传给了改进了其父的治水方法,广泛地团结了各部落的族人,使得治水成功。《史记·夏本纪》记载到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他的艰苦卓绝的精神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颂扬,这有可能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孟子·滕文公》提到了的治水方法:“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排、泗而注之江。”

由于治水有功和发展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成为部族联盟首领。随后又派去讨伐三苗三苗驱赶到丹江汉水流域,巩固了王权。《墨子·非攻》中说道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些虽掺加着一定的夸张,但可以说明在治水与讨三苗成功后,夏部族已提升到了当时黄河流域文化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舜把帝位禅让在涂山召集过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当时中原部落常与三苗展开斗争)。据《左传》(夸张的)记载“执玉帛者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当时夏部落的影响力。有一次在会稽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到迟而被所处死。这表明着夏部族在稳定权力后开始出现了滥权的行为。随着以黄帝族为核心的夏氏部落联盟在政权的日益巩固,各地的经济关系也同样的加强。古代文献中常有让诸侯部落以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的一说,就可以体现出因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古代文献也屡屡描述道在晚年强烈的权势欲。虽想把权力保持在夏氏族内,但又顾虑禅让传统的影响,所以他采取了一个灵活的办法。先将颇有威望的有偃氏首领皋陶命为继承人,以表示禅让传统的尊重。然而皋陶比还要高龄,还没有等到禅让,皋陶就先死了。又命没有多少影响的东夷族首领为继承人。然而当时有很多部落都不拥护东夷族,反而到诚信的儿子是想将后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必定会禅让给其子

[编辑]

死后,并没有得到权位,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不過按照《竹書紀年》,實際有即位,而是后来殺死奪位。)于是率领着东夷族联盟讨伐。经过几年的尖锐斗争后,杀,从而确立了其王位。这便是大多数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 --- 夏朝的起始。随后,还有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对的权位而质疑。居于当今陕西省关中平原一带的有扈氏率领着联盟向讨伐,在(今陕西省户县之南)大战。战前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几百年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拥有着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了绝大优势,最终战败了有扈氏的这两次胜利代表着当时中原社会观念从传统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今河南省阳翟),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今具体位置不详)表演了精彩的歌舞。《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佩玉璜。”甚至有些文献说道曾经上天取乐舞。中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与《九招》均将视为其原作者。

夏氏族原先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作为姓。同时不再使用这个衔号而改用,即“夏后启”。

统治期间,其子武观常常作乱。《韩非子·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方国部落联盟权威,而常常与东夷族作战。

[编辑] 太康失国

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承了后位。太康只顾在田野游玩,不理政治,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族太昊少昊部落趁机西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吕氏春秋·勿躬》认为就是羿所发明的。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鉏,同“锄”音意)到达了有夏氏属地的穷石(今河南省洛阳之南),与当地的夏人通婚,结好了关系,形成了有穷氏。从而使得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寻的斟寻氏。

羿夺得了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设为夏后。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这引起了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有和氏与有羲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兵讨伐他们并且取胜。

中康死后,其子继位。随后,投奔了亲夏的斟寻、斟灌氏。从此,羿独承夏后权位。但得权后,羿却像太康一样,不再理顾国事,整天在野外射猎。他废弃了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却去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网罗党羽,权力日益增大。终于有一天,他趁着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全都杀掉。夺取了有穷氏的大权。寒浞封给了他的儿子“豷”,把封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浇率兵众灭了亲夏的斟灌氏与斟寻氏,杀了在斟寻躲避的的妻子缗当时已怀下的儿子,她从墙洞逃避了浇,跑到她母亲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就生下了少康。(注:太康中康少康均名康,但为了不混淆,后人加注了辈分。)

[编辑] 少康中兴

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结果被浇闻讯。浇又派人去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逃奔有虞氏(即的后代)躲避。有虞氏当时无儿子,仅有二女,对少康格外款待。他们把纶邑送给了少康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了兵众。他开始收集存余的夏民众,设官分职。在浇廷中设间谍,准备恢复夏朝。这时,躲避于有鬲氏原夏臣靡听说少康准备恢复夏室,亲自带领斟灌、斟寻氏残余民众与少康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少康又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灭“豷”于。至此,控制中原三代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终于覆灭。少康恢复了夏朝的政权,史稱「少康中興」。太康失国至少康中興表明着,华夏族平定中原方国部落(尤其是东夷族)的过程以及最终的胜利。

[编辑] 中期

少康之子继承了后位。他了解东方夷族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脚跟,他把都城从(今河南省济源)东迁至老丘(今河南省开封县之北)。他重视发展武装和制造兵甲。文献中还常常有“”、“”的说法。他还派人讨伐东南沿海地区的夷族(今山东南部、安徽东部、江苏一带)。其中还获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图就是在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今黄海)之滨。在位期间可以说是夏朝最昌盛的一段。夏人对在祭典中也是格外尊敬的。《国语·鲁语》说道“能帅者也,夏后氏报焉,”认为全面地继承了的事业。

之子在位时,东夷族华夏族开始了和平相处的关系。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逝后,其子继位。逝后,其子继位。这期间东夷族华夏族的关系不断地发展。在位期间东夷族已基本同化,于是他把视眼转向了西方。同时,他开始对顺从夏室的方国部落封土封号。这便是几世纪后诸侯制的起始。逝后,其子不降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

[编辑] 末期

不降死后,让其弟继成了后位。逝,其子继位。继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他改变了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着重恭顺天帝。《史记·夏本纪》记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产生了不满,但华夏族东夷族的关系仍然友好。这有可能是东夷族华夏族的同化度较高的原因。孔甲逝,其子继位。逝,其子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从孔甲经,到履癸(即夏)内乱不止。

[编辑]

逝后,其子继位。善武,《史记·律书》夸张地说他“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供的部落不断地减少。因此还常常讨伐那些不顺从的部落。古文献中说贪色,他在击败某个部落后会从那部落中挑选出他所钟爱的女子带回宫作为妃子。《国语·晋语》提到的有施氏,《纪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这种下场。其中末喜氏的妃子早已与伊尹结好,却在洛把她夺走,伊尹愤怒中奔投了的屡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较有权威的部族。有缗氏(即的后代)因不服顺而被灭之。活动于今山东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乱这期间兴旺了起来。又因不服的借口讨伐首领并败之。被囚禁于夏台(一作钓台),随后被释放。除了夏室对外关系的恶化外,文献中还提到了在廷内用人失当。

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大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末期,商部族首领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在仓皇与开战。的势力大,抵挡不过,一边逃一边战,最终战败于有娀氏旧址。逃至鸣条(一说今河南中部,另一说今山西安邑),追之,又在鸣条展开了大战再次被击败,被放逐于历山(一作鬲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县)并死于此处。(《淮南子·修务训》稍有不同,说“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鸣条之战,夏室被推翻,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在豪(可能是今河南郑州)称“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传13世(《世本》载12世)、16王,历时471年(依《纪年》),于公元前十七世纪末、公元前十六世纪初灭亡。

[编辑] 后代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主要留在中原活动,还有两支分别向南、北方向迁移。带着不少夏氏族人员从历山南迁至南巢, 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今蒙古平原,与当地诸族融合,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即有夏氏)之苗裔也”。《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即)子獯粥(另作獯鬻)妻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谓之匈奴”。

[编辑] 考古研究

文献中对夏朝的记载虽然丰富,但因时间远久,在考古学方面一直没有多少突破。20世纪50年代末,考古学家们开始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一带地区进行夏墟的调查。1953年考古学家们在河南登封玉村发现了一个遗址,这便是60年代初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的第一个遗址。随后又在西南地区发现了不少类似的前遗址。其中因河南省偃师二里头的遗址最丰富、典型,故得其名。二里头文化分两类型,一则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另有以东下冯遗址(山西省夏县)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这些遗址的地点分布均符合文献中的记载。分布在河南的遗址中还有不少(郑州洛阳临汝等)呈现出文化叠压的现象。二里头文化叠压在商文化之下,龙山文化(即三皇五帝时期)之上。夏朝在文献中的概念就是属新石器时代末期转向青铜时代的过渡期,这些遗址表明着二里头文化很有可能是文献中所指的夏。依碳-14放射性定年法二里头文化被定于约公元前2395年至约公元前1625年间。可分为四个期段。考古学家们至今还对此四期文化的归属持有分歧。大部分学者认为一至三期属夏文化,而四期则属早文化。另说一、二期属夏文化, 三、四期属商文化, 还有的学者则认为四期全属夏文化(不过这种看法已逐渐消失)。二里头文化的第三期内涵尤其丰富。

参看:夏商周断代工程

[编辑] 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

[编辑] 政治状况

夏朝的国家机构直接来源于部落联盟机构,其特征为:

  1. 国家直接管辖的范围仅限于本氏族内部。超出夏族本部落之外,其他部落首领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较为独立的管理权和统治权;对于夏王,他们则以臣服和纳贡的方式,表示其相互关系。
  2. 在政权形式及管理制度方面,具有专制、民主二重性,表明了国家制度由氏族民主政体向君主政体过渡。

[编辑] 文化与科学

夏人已經掌握許多天文歷法的知識,《夏小正》即是中國最早的曆書。治鑄銅業是夏朝新興的重要手工業。

二里头一、二期文物中出现玉制礼器, 说明其已经有相当文化水平。


[编辑] 科学与技术

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农历就是那个时代发明的。

畜牧业有一定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

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极为重要的行业。

至于青铜器,中国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如果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那么这件青铜器就是夏朝时期的。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为主。

夏朝都城出现了车,但还不能确认是人力车还是马车,因为车辙只有1米宽,和商朝的2米宽车辙不同,商朝已经确认使用马车了。

[编辑] 重要人物

禹:

禹執政期間,對於苗族的征戰取得了巨大勝利,後者被迫退到長江流域,從此以後,佔據黃河流域的黃炎族在中原地區地位更加鞏固。禹當上共主前最偉大的功績便是治水。據說大禹吸收父親鯀用圍堵法治水失敗的教訓,用疏導法治理洪水,曾三過家門不入,終於平水土,定九州。禹還改善了灌溉工程,利於農業。禹時的伯益發明鑿井;奚仲發明造車;禹時用銅做兵器,顯然,禹的時代生產力大為提高。據說,禹時開始建造城市,並由儀狄發明了用穀物釀造甜酒的方法。這表明,當時的私有制發展,已經形成階級了。禹死後,眾酋長擁戴禹的兒子啟,於是禪讓制度被廢除,由禹的後裔開創的夏王朝正式開始。

[编辑] 夏朝帝系表

 1·
  │
 2·
  │
  ├─────┐
  │     │
 3·太康  4·仲康
        │
       5·
        │
       6·少康
        │
       7·
        │
       8·
        │
       9·
        │
       10·
        │
        ├──────┐
        │      │
      11·不降  12·
        │      │
      14·孔甲  13·
        │
      15·
        │
      16·
        │
      17·履癸(

夏(前2032——前1600)

禹 7 己巳 前2032

启 10 丙子 前2025

太康 29 丙戌 前2015

仲康 13 乙卯 前1986

相 28 戊辰 前1973

后羿 2 丙申 前1945

寒浞 38 甲辰 前1943

少康 21 丁丑 前1905

杼 17 戊戌 前1884

槐 26 甲寅 前1867

芒 18 庚辰 前1841

泄 16 戊戌 前1823

不降 59 甲寅 前1807

扃 21 癸丑 前1748

廑 21 甲戌 前1727

孔甲 31 乙未 前1706

皋 11 丙寅 前1675

发 11 丁丑 前1664

桀 53 戊子 前1653

夏朝时期君主 编辑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姒文命 姒高密、大禹 前2031年—前2023年
前2022年—前1994年
太康 前1993年—前1982年
仲康 前1981年—前1969年
前1968年—前1941年
少康 前1940年—前1880年
前1879年—前1853年
前1852年—前1809年
前1808年—前1791年
前1790年—前1765年
不降 前1764年—前1706年
前1705年—前1685年
前1684年前1665年
孔甲 前1664年前1656年
前1655年前1645年
前1644年前1632年
履癸 前1631年前1600年
有穷氏
君主 在位時間
后羿[1]
伯明氏
君主 在位時間
寒浞[2]

註:

1. ^ 和夏朝同一时期的帝王。
2. ^ 同上。


[编辑] 参考

[编辑] 參考書籍

  • 中華遠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國神話傳說:袁珂著,里仁書局

[编辑] 外部链接


前朝
---
中国朝代 后朝
商朝
Static Wikipedia 2008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7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6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ub-domains

CDRoms - Magnatune - Librivox - Liber Liber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Project Gutenberg - Wikipedia 2008 - Wikipedia 2007 - Wikipedia 2006 -

Other Domains

https://www.classicistranieri.it - https://www.ebooksgratis.com - https://www.gutenbergaustralia.com - https://www.englishwikipedia.com - https://www.wikipediazim.com - https://www.wikisourcezim.com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net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es - https://www.radioascolto.com - https://www.debitoformtivo.it - https://www.wikipediaforschools.org - https://www.projectgutenbergzi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