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雨果·查維茲 - Wikipedia

雨果·查維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zh-cn:乌戈·查韦斯;zh-tw:雨果·查維茲}-

-{A|zh-cn: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zh-tw:雨果·拉斐爾·查維茲·弗里亞斯}-

委內瑞拉第53任總統
黨籍 第五共和運動
任期 1999年2月2日—現在
副總統 何塞·比森特·蘭赫爾

-{A|zh-cn: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zh-tw:雨果·拉斐爾·查維茲·弗里亞斯}--{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 國際音標'ugo(ʊ) ˌɹɑfe(ɪ)'ɛl 'tʃɑbɪz 'fɹiɪs)(1954年7月28日生)是第53任[1]的現任委內瑞拉總統。身為「玻利瓦爾革命」的領導人,-{A|zh-cn:查韦斯;zh-tw:查維茲}-提倡他對於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2]拉丁美洲的整合、和他所謂的反帝國主義。除此之外,他也大力批評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以及美國的外交政策。[3]

查維茲早年擔任軍隊軍官,於1992年發動政變失敗而入獄數年,出獄後查維茲創立了左翼的第五共和運動以對抗民選的委內瑞拉總統,以拯救委內瑞拉的大量貧窮人口為號召,在1998年當選總統[4],並且在2000年再度當選連任[5]。從那時以來,他還擊敗了2002年的政變以及2004年的總統罷免投票。[6]

在國內政策上,查維茲展開了玻利瓦爾任務:一連串以減輕貧窮和財富不平等為目標的社會計畫。在國外政策上,查維茲大力對抗华盛顿共识,宣揚與華盛頓共識相反的經濟計畫形式,並積極鼓吹其他拉丁美洲國家之間的團結。

查維茲深遠的改革在委內瑞拉國內和國外都引起極大的爭議,獲得許多的稱讚,但也招致大量的批評。

過半數的委內瑞拉人認為查維茲拯救了貧窮人口,但許多人則認為他越來越偏向獨裁,而且誤導了經濟發展。一些外國政府則視查維茲為全球石油價格和地區性穩定的威脅,但一些國家則相當歡迎他的雙邊貿易以及相互的援助協議。

無論將查維茲視為是社會的解放者、抑或是獨裁主義的煽動家,查維茲執政數年來,已經成為現代政治裡最為複雜、最具爭議性、而又最顯著的人物之一了。

目录

[编辑]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1954-1992)

在軍隊裡,查維茲迅速的經由軍階竄升,同時期也構思出了他的玻利瓦爾主義。
在軍隊裡,查維茲迅速的經由軍階竄升,同時期也構思出了他的玻利瓦爾主義。

查維茲在1954年7月28日生於巴里納斯州(Barinas)的薩巴內塔(Sabaneta)。他的雙親都是學校教師,他是第二名兒子。他是混合了印第安人非洲人、和西班牙人血統的後裔。查維茲和其他5名兄弟姊妹在薩巴內塔附近的一棟茅草屋裡長大。在年幼時,查維茲與他的哥哥一同被送至薩巴內塔與他們的祖母居住,在那裡,查維茲學習了一些才藝如繪畫、歌唱、和棒球,同時也就讀當地的Julián Pino小學。他後來被送至巴里納斯州的城鎮以就讀Daniel Florencio O'Leary高級中學,並且獲得科學的畢業文憑。[7]

在查維茲17歲時,他進入了委內瑞拉軍事科學學院(Academia Militar de Venezuela),在1975年獲得军事学工程学的碩士文憑畢業,以候補的中尉身分服了幾個月的兵役,接著查維茲被批准前往卡拉卡斯的西蒙·玻利瓦爾大學(Universidad Simón Bolívar)研讀政治學,但最後並沒有獲得文憑。

在大學就讀時,查維茲和幾名夥伴共同構思了一種熱情的左翼民族主義理論,他們稱之為「玻利瓦爾主義」(Bolivarianism),靈感是來自於19世紀的委內瑞拉革命家西蒙·玻利瓦尔,玻利瓦爾也影響了祕魯的獨裁者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Juan Velasco Alvarado)以及許多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領導人。在這些年裡查維茲也熱衷於體育運動的新聞和文化的活動。尤其查維茲參加了Criollitos de Venezuela的棒球和壘球隊伍,在1969年與他們一同參與了委內瑞拉的全國性棒球冠軍賽。查維茲也寫了許多詩、故事、和理論的文章。[7]

在結束學習後,查維茲進入軍中正式服役,擔任駐紮在巴里納斯州的反暴動大隊的成員。查維茲的軍事生涯長達17年,在這段期間中他曾擔任各種職位、指揮、和幕僚人員位置,最後終於提升至中校職。查維茲也在委內瑞拉軍事學院擔任教師和員工職位,當時查維茲最出名的是他熱情的教學風格,和經常對於當時委內瑞拉政府及社會作出強烈批評[8]。在這個時期,查維茲還成立了玻利瓦爾革命運動-200(Movimiento Bolivariano Revolucionario, MBR-200)組織。之後查維茲繼續升任至一些高等級的職位,還數次獲得勳章。[7]

[编辑] 政變未遂

1994年查維茲出獄後接受蜂擁而至的媒體採訪。儘管政變失敗使得查維茲鋃鐺入獄,但這使查維茲成功吸引了全國的注意力和名聲。
1994年查維茲出獄後接受蜂擁而至的媒體採訪。儘管政變失敗使得查維茲鋃鐺入獄,但這使查維茲成功吸引了全國的注意力和名聲。

在總統卡洛斯·安德烈斯·佩雷斯(Carlos Andrés Pérez)的執政下,委內瑞拉的經濟狀況一直低迷不振,人民不滿的聲浪也持續高漲[9],查維茲為發動軍事政變而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10]。原本的日期選在1991年12月,最後延至1992年2月4日的早晨才發動。在計畫裡,查維茲所指揮的5個營的武裝部隊將會進入卡拉卡斯市區,攻擊並佔領市內的主要軍事和通訊設施,包括總統官邸、國防總部、軍事機場、和歷史博物館在內。查維茲的最終目標是俘虜現任總統佩雷斯。

查維茲的部隊數量僅佔委內瑞拉全體軍事部隊的10%[11];同時,許多洩密者、背叛者、計畫錯誤、和其他預料之外的差錯很快便使查維茲陷入不利的情況,而且一小隊的背叛者切斷了與歷史博物館的聯繫,使查維茲無法與其他潛伏在各地委內瑞拉軍隊裡的間諜和內應取得聯繫[12]。更糟的是,查維茲的盟友無法成功的在國家廣播電台播放他們事先所錄製的起義宣言。當政變展開時,他們也沒有成功捕捉總統佩雷斯:在戰鬥中造成14名士兵陣亡,50名士兵和80名平民受傷[13]。其他地區的政變部隊獲得了一些進展,在當地居民的自願協助下佔領了一些大城市如巴伦西亚、馬拉開波(Maracaibo)、和馬拉凱(Maracay)。不過,查維茲的部隊最終無法攻佔首都卡拉卡斯。

在政變失利後,查維茲向政府自首。他被允許出現在國家電視廣播上以呼籲其餘的叛亂部隊停火,當他進行呼籲時,他還著名地諷刺道他只是「暫時地」(por ahora)失敗了[14]。查維茲成為了全國的焦點人物,許多貧窮的委內瑞拉人則將他視為是對抗政府貪污和腐敗的英雄人物[15][16]。查維茲被送往監獄服刑,而原本政變所要打倒的目標—總統佩雷斯則在1年後遭到彈劾。在監獄裡,查維茲的眼睛長出了贅肉(Carnosity),贅肉後來還滋長至他的虹膜。他的視力逐漸惡化,儘管經歷許多治療和手術,查維茲的視力已經永久地減弱了[17]

[编辑] 政治崛起(1992-1999)

雨果·查維茲的選舉結果
— 1998年委內瑞拉總統選舉 —
候選人 票數 %
查維茲: 3,673,685 56%
亨里克·薩拉斯: 2,613,161 40%
有效票數: 6,537,304
無投票: 3,971,239 36%

在經過兩年的監禁後,查維茲於1994年被總統拉斐爾·卡爾德拉(Rafael Caldera)赦免。被釋放後,查維茲將MBR-200重新組織為新的第五共和運動(MVR—Movimiento Quinta República, V代表了罗马数字的五)。到了1998年,查維茲開始競選總統。查維茲以他所提出的玻利瓦爾主義作為他政見的基礎,查維茲和其追隨者稱他們的目標為「鋪設一個新共和國的根基」來取代現有的制度,他們主張現行的兩黨制度傳統只不過是政治分贓的制度[18]。相當具爭議性的,委內瑞拉最大的兩間外國銀行—西班牙對外銀行(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 BBVA)和西班牙國家銀行(Banco 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 BSCH)在選戰中違法地資助了查維茲數百萬元。[19][20]

查維茲利用他的領導魅力和華麗的演說風格—大量運用口語和粗話的方式—贏得了委內瑞拉大量的貧窮人口和工人阶级的支持。1998年5月,查維茲的民調已經上升至30%,到了8月又竄升至39%。查維茲最後在1998年12月6日的選舉中以56%的得票率獲勝,當選委內瑞拉第53任總統。[21][22]

[编辑] 總統任期(1999-現在)

查維茲在1999年就職總統後便展開了廣泛的制度轉變。在查維茲執政下的委內瑞拉社會,從原本舊政府所採納的自由市場經濟和新自由主義原則,迅速的轉變為準社會主義的收入重新分配和社會福利計畫。查維茲也完全顛覆了原有的外交政策傳統,斷絕原本與美國和歐洲的戰略利益連結,改朝向非主流的外交路線,成為南半球世界發展和整合的範例。

查維茲的改革獲得了大量的稱讚,也招致大量的批評。許多委內瑞拉人也對他抱持著反感,尤其是社會的上層和中上階級,他也被揭發進行了許多廣泛的政治壓迫和人權侵犯。查維茲政策所引起的巨大爭議也在2002年醞釀了一場試圖推翻他的短暫政變,和2004年的罷免投票,也有許多陰謀論認為外國勢力企圖經由軍事政變和刺殺、甚至是軍事入侵來推翻查維茲。無論如何,查維茲在現代政治裡依然是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也是國際上反抗华盛顿共识和美國外交政策的代表人物之一。

[编辑] 1999:經濟危機和新憲法

總統查維茲在2000年的照片。他是自從1958年的马科斯·佩雷斯·希门内斯以來第一個曾經在軍隊服役過的委內瑞拉總統。
總統查維茲在2000年的照片。他是自從1958年的马科斯·佩雷斯·希门内斯以來第一個曾經在軍隊服役過的委內瑞拉總統。

查維茲在1999年2月2日宣誓就職。查維茲在最初幾個月裡主要專注於新的立法和憲法改革,以廢除舊有的政治制度。第二個重點則是即刻分配更多政府資金援助新的社會計畫。

不過,由於當時正值油價的最低點以及暴漲的國際利率,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震撼了委內瑞拉,大幅縮減的國庫預算根本無法提供查維茲足夠的資源以兌現選前承諾的大規模反貧窮計畫。因此,查維茲將注意力集中於開銷龐大但卻與社會發展無關的機構:軍隊。查維茲下令所有軍隊部門都必須構思出消除貧窮以及推展城市和社會發展的計畫。平民-軍事合作的方案以「玻利瓦2000計畫」為名開始進行,這個計畫也是受到了1990年代早期古巴總統菲德尔·卡斯特罗所推行的類似計畫影響。玻利瓦2000計畫的範圍包括了道路建築、房屋建設、和大規模的疫苗接種。這個計畫在2001年由於部隊軍官被揭露和指控貪污的事件而結束,當中還包括一些之後在2002年4月參與反查維茲的叛變的軍官[23]

查維茲的經濟政策與先前的執政者完全不同,停止繼續私有化委內瑞拉的國有股份—例如社會安全制度、鋁產業股份、和石油產業[24]。不過,雖然查維茲希望促進財富的重新分派、增加管制、和社會開銷,但他也不反對外國對委內瑞拉進行直接投資。與之前幾任總統相同的是,查維茲也試圖吸引國外直接投資的湧入,以避免經濟陷入資金外流和通货膨胀的危機。

查維茲也降低了委內瑞拉的石油開採,以獲得更高的石油價格,這至少能在理論上提高石油的收入,以此來提高委內瑞拉嚴重萎縮的外匯存底。他还極力遊說其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員國減少石油的產量。由於這些干涉石油產業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行動,查維茲被取了一個「價格騙子」的渾名。查維茲也試著重新談判在他執政之前委內瑞拉與菲利普石油(Philips Petroleum)和艾克森美孚所簽訂的60年開採權契約[25],這些契約使外國石油公司每年得以從委內瑞拉抽取的大量石油中賺進數百億元,但卻只付出1%左右的稅賦給委內瑞拉政府。後來查維茲稱他的目的便是要徹底的國有化委納瑞拉的石油資源。雖然與外國石油公司的重新談判並沒有成功,但查維茲仍專注於改進國內稅賦和查帳制度的效率,尤其是針對主要公司和地主的部份。

雨果·查維茲的選舉結果
— 1999年新憲法公民投票 —
是否頒布新憲法?
選項 票數 %
同意: 3,301,475 72%
反對: 1,298,105 28%
無投票: 6,041,743 56%

不過,到了1999年中旬,查維茲原先所承諾的反貧窮法案卻在國民大會中遭到反對派議員的阻撓,憤怒的查維茲於是宣佈將在1999年7月再進行兩次全國性選舉—距離之前的總統大選只有一個月。第一場選舉是全國性的公民投票,決定是否要舉行一次全國性的制憲會議,制憲會議將會採用與查維茲政治意識形態相近的框架作為委內瑞拉的新憲法。第二場選舉則是要選出這次制憲會議的代表。制憲的公民投票以72%的同意票通過,而在第二個選舉中查維茲的第五共和運動以及其他聯盟政黨聯合組成的愛國者標竿聯盟(Polo Patriotico)贏得了制憲會議中95%(131個議席中的120個)的議席。

到了1999年8月,制憲會議建立了一個特別的「緊急司法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擁有排除法官而無須與其他政府分支協商的權力—最後超過了190個法官被控貪污而停職。在同一個月裡,制憲會議宣佈「立法緊急情況」,由一個7人組成的委員會來取代一般由國民大會所運作的立法功能,於是立法機構對於查維茲政策的抵抗便立刻癱瘓了,同時制憲會議也禁止國民大會進行任何形式的會議。[26]

在2005年於巴西進行的世界社會論壇(WSF)上,查維茲手持一本縮小的新憲法條文手冊進行演講。
2005年巴西進行的世界社會論壇(WSF)上,查維茲手持一本縮小的新憲法條文手冊進行演講。

制憲會議本身則設計了新的1999年委內瑞拉憲法,由350個條文構成,成為世界上最為冗長的宪法之ㄧ。同時也將國家的正式名稱從原本的「委內瑞拉共和國」改為「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新憲法將總統的任期從5年提昇至6年,並將原本的任期限制從一屆提升至兩屆,並且設立了罷免總統的全國公民投票制度—也就是委內瑞拉的人民能夠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提前撤換總統。這樣的公民投票必須有一定數量的連署才能發起。新憲法也給予總統解散國民大會的權力,使總統的權力大為增加。新憲法將原本兩院制的國民大會轉變為一院制的立法機構,新立法機構的權力則大不如前。新憲法條款創立了一個新的職位—公共辯護人,公共辯護人擁有監督總統、國民大會、和憲法的行動的權力,查維茲稱公共辯護人是新政府裡的「道德部門」,以捍衛公共和道德利益為職責。最後,委內瑞拉的司法制度被改革了,在新的憲法下,法官必須通過公共的檢驗才能就職,而不是像以前一般只需國民大會的任命。

新的憲法條文經由1999年12月的全國選舉通過了,制憲會議也因此完全依照著查維茲的意願架構了一套新憲法。查維茲主張,為了成功和廣泛的推行他所計畫的社會正義政策,這樣的改變是絕對必要的。他計畫要徹底改變委內瑞拉的政府和政治架構,並且依照1998年競選時的承諾,要開放更多委內瑞拉的政治環境給獨立政黨和第三政黨。在這個過程中,查維茲也試著對反對他的政黨民主行動(Acción Democrática)和COPEI施加致命打擊。

1999年12月15日,連續數週的大雨造成了遍及全州的山崩,奪走至少30,000人的生命。批評者宣稱查維茲因為專注於公民投票和政府的改革,而忽略了民防組織提出的淹水氾濫的緊急報告。政府則否認這些批評[27],查維茲親抵災區領導救災行動[28]。在這之後,2000年又發生了一次山崩,但已減低至只有3人死亡了。[29]

[编辑] 2000-2001:重新選舉

雨果·查維茲的選舉結果
— 2000年總統選舉 —
來源:CNE 數據
候選人 票數 %
雨果·查維茲: 3,757,773 60%
弗朗西斯科·阿裡亞斯: 2,359,459 38%
有效票數: 6,288,578
無投票: 5,120,464 44%
— 2000年公會改革公民投票 —
是否由國家監管工會進行內部選舉?
選項 票數 %
同意: 1,632,750 62%
反對: 719,771 27%
無投票: 8,569,691 76%

新的一院制的國民大會在2000年7月30日進行選舉,在同一場選舉中,查維茲也支持重新進行總統選舉。查維茲的聯盟一舉獲得了國民大會裡三分之二的議席,而查維茲則在總統選舉中獲得60%的選票。國際性的卡特中心(Carter Center)監視這次選舉,他們的報告認為由於選舉缺乏透明度、選舉委員會的偏袒態度、和查維茲政府施加的壓力,國民大會的選舉是違反憲法的,但他們的報告並沒有改變選舉委員會公佈的結果[30]。不過,他們認為總統重新選舉的部分是合法的。[31]

稍後,在2000年12月3日,地方的選舉和公民投票也舉行了。公民投票決定是否同意由查維茲提出的一個法案—強制所有委內瑞拉的工會舉行由國家監督的選舉。這個公民投票被國際的工會組織廣泛譴責,包括國際勞工組織在內都批評這是政府對工會內部的過度干涉,這些組織還揚言要對委內瑞拉進行國際制裁[32]

在2000年5月和7月的選舉後,查維茲提出了「授權法案」,並由國民大會通過。這個法案將授權查維茲以法令治理委內瑞拉一年。在2001年11月,也就是授權法案過期前一個月,查維茲一口氣頒布了49項法案。這些法案包括了碳氫化合物法和土地法,委內瑞拉商會聯盟(Fedecámaras)和委內瑞拉勞工聯盟(Confederación de Trabajadores de Venezuela, CTV)則極力反對這些新法案,並準備在2001年12月10日舉行一次產業總罷工[2],希望總統能重新考慮這些法案,並且針對這些法案進行公開辯論[3]。不過,罷工行動最終並沒有成功影響查維茲的決定或政策[4]

當查維茲執政的第三年結束時,查維茲的主要政策已經成功打擊了委內瑞拉的地主,查維茲的改革據稱也改進了社會福利,降低了嬰兒必死率,並且已經粗略架構了一個由政府出資的免費健保制度,以及免費的教育制度—最高到達大學教育的階段[25]。到了2001年12月,隨著查維茲控制資本的政策,委內瑞拉的通貨膨脹已從原本的40%下降至12%,而經濟發展則穩定維持在4%左右。查維茲的政策據稱也增加了小學的入學人數高達一百萬學生[25]

[编辑] 2002:政變和罷工

2002年4月9日,委內瑞拉勞工聯盟的領導人卡洛斯·奧爾特加(Carlos Ortega)展開一次為期兩天的總罷工。4月11日,大約500,000人參與了抗議活動,遊行隊伍聚集至委內瑞拉國有的委內瑞拉石油公司(Petróleos de Venezuela SA,PDVSA)總部,以抗議最近遭開除的人員。接下來罷工隊伍計畫前往總統官邸,當時總統官邸週遭則有另一波擁護查維茲的遊行隊伍。查維茲政府以公共宣傳為名強行徵收媒體的廣播時間,在午後進行了數次廣播,要求抗議者返回家中,並且播放冗長的演講錄音,企圖掩蓋接下來暴力衝突的新聞。兩隊遊行隊伍的衝突迅速爆發,槍戰和暴力行為不斷出現,卡拉卡斯的都市警察隊(由反對黨市長所管轄)、委納瑞拉的國家警衛隊(由查維茲指揮)、和雙方的狙擊手都集中在衝突爆發的地點。

緊接著,預料之外的,委內瑞拉軍隊的最高司令官盧卡斯·林孔·羅梅羅(Lucas Rincón Romero)在廣播上宣布查維茲已經簽下總統辭職書。同時查維茲則被帶至軍事基地監禁,軍隊將領們宣佈由委內瑞拉商會聯盟的主席佩德羅·卡爾莫納(Pedro Carmona)擔任臨時總統。卡爾莫納頒布的第一個命令是撤銷所有由查維茲主導的社會和經濟政策,包括放鬆查維茲設立的信用管制,取消石油價格的控制,提高石油生產至查維茲執政前的水準。卡爾莫納也下令解散委內瑞拉的國民大會和司法機構,同時將國名改回委內瑞拉共和國。

卡爾莫納的法案造成查維茲的擁護者在整個卡拉卡斯展開暴動和洗劫。忠心於查維茲的部隊則展開反政變攻擊,這些士兵進攻並收復了總統官邸,並且救回了遭俘虜的查維茲。短命的政變政府於是垮台,查維茲在2002年4月13日星期六的晚上重新復位,在整個事件结束後,盧卡斯·林孔被重新任命為最高司令官,並在2003年成為了內政部長[33]。後來反對派主張,由於盧卡斯·林孔依然站在總統那一邊,因此整場事件並非一場政變,只不過是查維茲被迫辭職後的權力真空罷了。

查維茲在前往巴西世界社會論壇大會的途中向支持者們揮手致意。2003年1月26日。
查維茲在前往巴西世界社會論壇大會的途中向支持者們揮手致意。2003年1月26日

在查維茲於2002年4月重新執政後,他下令針對政變展開調查,而委內瑞拉官方報告則與查維茲所推測的答案一致—2002年政變是由美國所發起的[34]。在2002年4月16日,查維茲宣稱政變當天曾有一架持美國註冊號碼的飛機降落並停留在Orchila島的空軍基地—也就是查維茲被拘禁的地方。在2002年5月14日,查維茲宣稱他已經握有美國軍事介入4月政變的證據。他宣稱政變時委內瑞拉的雷達顯示出美國的海軍艦艇和軍機在委內瑞拉週遭出現。衛報也刊出了一篇由左翼評論家和海軍分析家Wayne Madsen撰寫的評論文章,主張美國海軍曾介入政變[35]。美國民主黨的參議員Christopher Dodd要求對此進行調查[36][37],調查結果則認為「美國官方採取了適當的行動,美國與在委內瑞拉發生的4月政變無關」,不過他們並沒有提供和海軍有關的證據[38][39]

查維茲也宣稱,在政變結束後,美國依然企圖要推翻他。在2002年10月6日,他宣稱他拆穿了一次新的政變計畫,並且在2002年10月20日,他宣稱他差點在前往歐洲訪問的旅程中遭到暗殺[25]。在同一時期,一名美國駐委納瑞拉的大使曾秘密警告查維茲兩次可能的刺殺計畫[40]

在重掌權力後,查維茲立刻開始穩固他的政府的支持度。首先,查維茲開除了6個將軍,並且徹底更換了委內瑞拉軍隊的上層指揮階級,以擁護查維茲的人員替代之。查維茲也試著鞏固他在軍隊普通士兵之間的支持度。他展開了支援軍隊老兵的僱用和補貼計畫,也發布了新的平民—軍事合作發展計畫。

不過,距離4月政變僅僅數個月後,查維茲政權又面臨新一波危機。為了替社會計劃籌措更多資金,同時也是為了報復政變事件,查維茲在2002年底試圖徹底控制委內瑞拉石油公司和其收益,對此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的勞工在2002年12月2日發起了一次罷工,這次罷工由工會聯盟、產業鉅子、和石油勞工主導,試圖停止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的運作,藉由切斷極重要的政府石油收入來逼迫查維茲退位。結果導致委內瑞拉的石油和石油副產品的輸出完全停頓,碳氫化合物的缺乏很快遍及了整個委內瑞拉,加油站前大排長龍。使得委內瑞拉-{面}-臨必須入口石油的窘境。查維茲對此則開除了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的反查維茲高階幹部並開除了18,000名的勞工,查維茲宣稱這些人在石油的收益管理上進行貪污和造假,而遭查維茲開除的反對者則宣稱他只不過是出自個人政治動機罷了。稍後,反查維茲的激進份子還宣稱查維茲授權建立黑名單以阻止員工參與罷工。在經過激烈爭論後,委內瑞拉的法庭最終判定開除這些員工是違法的,並下令立刻歸還他們原有的職位。

儘管總統任期限制只有12年,查維茲時常暗示他將會繼續掌權25年[41],但他對此則加以否認[42]。不過,查維茲最近曾提議修改憲法允許第三屆總統任期[43]。在2002年11月接受訪問談到有關罷免總統的公民投票時,查維茲稱「就算我們假定公民投票進行並且獲得90%的罷免票,我也不會離職。想都別想,我是不會離職的。」[44]後來當罷免投票失敗時,他則放低身段稱「如果反對派贏了,那我真的會離職。」[45]

[编辑] 2003-2004:罷免選舉

查維茲前往巴西訪問時,從陽台高處對樓下的歡迎群眾揮手。2003年1月26日。
查維茲前往巴西訪問時,從陽台高處對樓下的歡迎群眾揮手。2003年1月26日

在2003年何2004年查維茲進行了一連串的社會和經濟計畫,以維持人民的支持。在2003年7月他展開了「魯賓遜計畫」(Misión Robinson),以提供免費閱讀、書寫、和算數課程給超過150萬委內瑞拉的成年人文盲(在查維茲1999年執政之前)為目標。在2003年10月12日查維茲又發起了「瓜依凱布洛計畫」(Misión Guaicaipuro),計畫保護委納瑞拉原住民族群的生計、信仰、土地、文化、和其他權利。在2003年底,查維茲展開了「蘇克雷計畫」(Misión0 Sucre),以提供200萬名沒有完成基本教育的委內瑞拉成年人免費的高等教育為目標。在2003年11月查維茲展開「里巴斯計劃」(Misión Ribas),計畫提供改善的教育和文憑給五百萬名委內瑞拉的高中退學生。在魯賓遜計畫展開後一週年的紀念典禮上,查維茲向50,000名接受識字教育完畢的委內瑞拉民眾演講道「在一年內,我們已經使1,250,000名委內瑞拉人畢業了。」。不過,查維茲仍然遭遇一些不小的挫折,尤其是通貨膨漲率在2002年飆升至31%,並且在2002年依然維持27%左右,使得貧窮人口生活更為艱難。

2004年5月9日,126名哥倫比亞人在襲擊一座接近卡拉卡斯的農場時被捕獲,查維茲立即指控他們是由外國支援的準軍事部隊,意圖以暴力推翻他的政權[46]。這些事件只不過更為激化了委內瑞拉社會裡擁護和反對查維茲的陣營的對立。查維茲還宣稱在2004年也有一場密謀推翻他的政變,這起政變的真假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定論[46]。在2005年10月,27名被控的哥倫比亞人被判有罪,其餘的人則被釋放並驅逐出境[47]

雨果·查維茲的選舉結果
— 2004年罷免公投 —
是否罷免總統雨果·查維茲?
選項 票數 %
反對: 5,800,629 59%
贊成: 3,989,008 41%
無投票: 4,222,269 30%

在2003年年初和中旬,一個名為「Súmate」(請加入)的公民投票權利組織開始募集發動罷免總統的公投選舉所需的數百萬份簽名,到了2003年8月已經募集大約320萬份簽名,但由擁護查維茲者佔多數的選舉委員會則拒絕接受這些簽名,因為憲法規定必須在總統任期的一半(也就是三年)過後才能發起罷免,而這些簽名在查維茲尚未任職滿三年前便已開始收集[48]。反對派和國際間的新聞報導查維茲開始處罰那些參與連署的人,而查維茲的擁護者則宣稱許多勞工曾在工作場所被其雇主強迫提供簽名。在2003年11月,反對派又重新收集了一次連署,在短短4天內收集了高達360萬份簽名。這時有傳聞指稱查維茲曾使用欺騙手段愚弄簽署的收集者,於是全國各地都發生了暴動。

憲法的條款要求必須收集20%選民的簽名才能發起罷免公投。除此之外,簽署人的國民身分證號碼也並沒有被保密住。反對派還指控查維茲政府藉由給予非法移民和難民們公民權來提升連署的門檻,選民註冊人數在公民投票前提升了200萬人,使得發起罷免公投所需的門檻大幅提升了20%[49]

許多報導也指稱查維茲政府對公開郵寄連署簽名的人施加懲罰,政府部門包括國有的委內瑞拉石油公司、卡拉卡斯地鐵、和由查維茲擁護者控制的公共醫院都被指控曾隨意開除參與簽署的員工。最後,反對派的領導人向國家選舉委員會遞交2,436,830份有效的簽署後,選舉委員會在2004年6月8日宣布召開罷免公投。查維茲和其政治聯盟也開始動員選民投下「否」的選項。

罷免投票在2004年8月15日舉行,結果有59%的選票投下「否」的選項[50][6]。歐盟的觀察員宣稱查維茲政府對他們施加了太多的限制,使他們無法觀察這次選舉[51]卡特中心的觀察則認為這次選舉是公平而且開放的[52]。批評者宣稱這是虛假的結果,並且以一些文件來證明完全相反的選舉結果,許多人也質疑由政府所有的投票機器是否真實。反對者宣稱這是一次「大規模詐騙」的選舉,並且質疑卡特中心的推論[53],不過,由反對派所進行的五次民意調查也顯示查維茲會獲勝[54]

罷免投票勝利後,意氣風發的查維茲宣稱他在對抗貧窮之外,也將會展開對「帝國主義」的鬥爭。雖然查維茲保證將會展開與反對派的對話,但查維茲的政府不久後就開始報復Súmate的發起人,控訴他們叛國和與外國勢力通敵,指控他們經由全國民主基金會收受美国国务院的資金.[55] [56][57]

[编辑] 2004-現在:專注於外交關係

在2004年於委內瑞拉舉行的聯合記者會閉幕時,查維茲擁抱阿根廷總統内斯托尔·基什内尔。
在2004年於委內瑞拉舉行的聯合記者會閉幕時,查維茲擁抱阿根廷總統内斯托尔·基什内尔

由於公民投票的勝利,查維茲的首要目標—基本的社會和經濟改革以及財富的重新分配都戲劇性地加快進行了。查維茲再次將「玻利瓦爾任務」的發展和實踐放在他政治行程的最前線。全球油價的飆漲使查維茲賺進了數十億額外的外匯存底,經濟成長率相當顯著,在2004年到達了2位數字,在2005年也維持9.3%。

許多新的政策都是在2004年之後實行的。在2005年3月,查維茲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的媒體管制法案,判定媒體毀謗和造謠公共官員是非法的行為;對查維茲和其他官員進行人格詆毀將可能招致最長40個月的刑期。當查維茲被問到是否會真的因為遭毀謗而拘禁媒體人物40個月時,查維茲評論道:「我不在意他們(私營媒體)如何稱呼我……如同堂吉诃德說的『如果有狗在叫,是因為人們都在工作』」[58]。查維茲也藉著頒布更多的新法案來擴展土地重新分配和社會福利的計畫,包括了「返回農村計畫」(Mission Vuelta al Campo)、「全國健康計畫」(Mission Barrio Adentro),兩個計畫都在2005年6月展開,並且以建構、支援、革新第二位(整合診斷中心)和第三位(醫院)的公共健保制度為目標,以及「米蘭達計畫」(Mission Miranda),建構了全國性的民兵制度。在同一時期,委內瑞拉的醫生展開了罷工,以抗議新的政策淘汰了他們原先工作的機構,而改以古巴的醫生取而代之。

雨果·查維茲與巴西總統卢拉·达·席尔瓦一同散步。2005年3月29日。
雨果·查維茲與巴西總統卢拉·达·席尔瓦一同散步。2005年3月29日

查維茲在2004年和2005年開始專注於委內瑞拉的外交關係上,經由新的雙邊和多邊的協議,包括了人道支援和建設計劃。查維茲的努力獲得了各種程度的勝利,許多其他國家的領導人,爭取到包括阿根廷内斯托·基什内尔中國胡錦濤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伊朗馬赫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的友誼。在2005年3月4日,查維茲宣稱由美國支持的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已經「死了」。查維茲宣稱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架構是無法套用至拉丁美洲國家的,因此反面的、反資本主義的架構才能增加委內瑞拉、阿根廷、和巴西等國家之間的貿易和外交關係。查維茲也宣稱他希望建立一個與NATO類似,但屬於左翼的、拉丁美洲的軍事合作架構。

在2004年和2005年,查維茲也試圖讓委內瑞拉軍隊減少在武器來源和軍事方面與美國的連結。查維茲統治下的委內瑞拉逐漸改向不同的武器產出國購買軍火,例如巴西、俄羅斯、中國、和西班牙。這些軍火的買賣使委內瑞拉與美國逐漸產生摩擦,因此查維茲直接結束了兩國的軍事合作關係。他也要求現役的美國軍人離開委內瑞拉。除此之外,在2005年查維茲在米蘭達計畫中宣布創建一支大型的「後備軍人部隊」,包含了由150萬名委內瑞拉公民組成的民兵部隊—作為抵擋外國介入和入侵的手段[59]。在2005年10月,查維茲驅逐了一個名為「新部落使命團」(New Tribes Mission)的基督教傳教組織,指控他們是「帝國主義的滲透者」並且藏匿中央情报局的人員[60]。同一時期,他受予了亞馬遜族原住民所居住的6,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可割讓的頭銜,使這些土地無法以西方形式的所有權頭銜做買賣。查維茲以這些改變來證明他的革命也是捍衛原住民權利的革命。

在委內瑞拉和巴西的貿易關係協議的簽訂典禮上,查維茲進行演說。2005年9月29日。
在委內瑞拉和巴西的貿易關係協議的簽訂典禮上,查維茲進行演說。2005年9月29日

在這個時期,查維茲更專注於非主流的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模型,許多計畫都雄心勃勃的採取了以整個半球為範圍的國際協議形式。例如在2005年8月20日,查維茲在古巴派遣前來的醫學院交換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演講稱他將會建立與古巴類似的醫學院,提供免費的醫療訓練—將花費%200億至$300億的經費—以訓練超過100,000名醫師,這些醫生將依據承諾前往貧窮的南半球國家提供醫療服務。他宣稱這個計畫將會繼續進行十年,而新的學校將會包含超過30,000個新地點,以提供來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的貧窮學生免費的醫學教育。[61]

查維茲也運用國際舞台上的大量機會來對比他的計畫和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兩者產生的結果,最值得注意的,他在2005年聯合國的世界高峰會上指責由新自由主義推行的方針,例如資本流動的自由化、移除貿易障礙、和私營化等等是造成開發中國家貧窮的原因。查維茲也警告世界能源危機的逼近,尤其是碳氫化合物的耗盡(根基於哈伯特顶点理論上),他主張道:「我們正面臨史無前例的能源危機……石油已經要開始耗盡了。」[62]同時,在2005年11月7日,查維茲在阿根廷舉行的美洲國家首腦會議中提及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失敗時,宣稱「今天最大的輸家就是乔治·沃克·布什」,查維茲也把握機會宣傳他所創立的非主流貿易模式—名為美洲玻利瓦爾另類選擇(ALBA—Alternativa Bolivariana para América),由委內瑞拉和古巴合作在2004年12月14日展開[63]

[编辑] 執政影響

[编辑] 國內政策

查維茲的國內政策以「玻利瓦爾任務」為根基,玻利瓦爾任務是一系列的政治活動,以徹底改變委內瑞拉的經濟和文化情況為目標。

玻利瓦爾任務授權政府展開大規模的反貧窮計畫[64][65],建構數以千計的免費醫療診所來照顧窮人[66],和針對委內瑞拉成人文盲的教育計畫—據稱成果使超過一百萬人識字[67][68],以及法定的食物[69]和住宅補貼[70]。從1998年至2005年,嬰兒必死率已經顯著的下降[71][72]

查維茲的支持者稱這整起任務是由公民和勞工們所管理監督的[73][74],任務也沒收了許多被指控為已無人使用的土地和工廠,改授予之前沒有土地的窮人和原住民社區[75]

在2006年3月,社區會議法被批准了,藉由這項法案,社區共同體能夠自行組織社區會議,政府會承認這些會議的合法效力,會議也能夠取得聯邦的資金和土地以用於社區計畫。省略了由地區和國家政府管制可能造成的腐敗和貪污[76]

查維茲第一次當選時的政見便是反貪污和重新分配財富給予窮人,但批評者認為他的政策都是最容易產生貪污和犯罪的部份。他們也指出在警察和軍事部隊裡存在著廣泛的貪污現象,並指責查維茲的政策造成首都卡拉卡斯的謀殺案件比率居高不下。除此之外,批評者指責查維茲建立的「玻利瓦爾小組」武裝部隊濫用暴力,並指責查維茲的公民後備軍人政策只是想要脅迫國內的反對派並壓制內部的衝突罷了。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認為委內瑞拉仍缺乏一個獨立和公正的司法機構[77],美國國務院則認為委內瑞拉的執政和法律權力過度集中而沒有經過任何制衡[78]。同時,批評者認為查維茲政府不願意利用私營部份功能的結果導致了公共建設的失敗和住房建築的赤字。

[编辑] 勞工政策

查維茲與國內最大的工會聯盟—委內瑞拉勞工聯盟(Confederación de Trabajadores de Venezuela, CTV)之間一直關係緊張,委內瑞拉勞工聯盟長期以來都予反對黨民主行動(Acción Democrática)結盟。在2000年12月的地方選舉中,查維茲發起一項公民投票以強制工會內部必須進行由國家監督的選舉,這個動作被國際勞工組織強烈譴責,認為這是查維茲試圖干預工會內部的事務。在公民投票通過後,委內瑞拉勞工聯盟被迫進行內部選舉,選舉結果仍由反查維茲的領導人卡洛斯·奧爾特加(Carlos Ortega)獲勝而得以繼續擔任勞工聯盟的主席,而擁護查維茲的候選人則指責這場選舉是個大騙局。

由於委內瑞拉勞工聯盟的反查維茲立場,查維茲的支持者另外成立了委內瑞拉國家勞工工會(Unión Nacional de Trabajadores),以徹底取代委內瑞拉勞工聯盟為最終目標。幾個支持查維茲的工會都從委內瑞拉勞工聯盟裡退出,改加入國家勞工工會旗下,國家勞工工會的成員數也不斷增長。在2003年,查維茲改派遣國家勞工工會前往周年性的國際勞工組織會議,將委內瑞拉勞工聯盟排除在外。

2005年1月19日,一間名為Venepal的造紙工廠倒閉了,勞工們佔據了工廠並重新開始生產以示抗議,但工廠資方揚言要變賣整個工廠的配賣。查維茲於是下令國有化這間工廠,將信用貸款的尺度延伸至勞工身上,並下令委內瑞拉的教育機構向這間工廠購買更多紙張。這些都是查維茲擴大國家干預經濟的一部份。

[编辑] 經濟政策

2005年5月5日,查維茲參加在巴西巴西利亚舉行的阿拉伯—南美洲高峰會。他身旁坐的是卡達的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和黎巴嫩的總理納吉布·米卡提。
2005年5月5日,查維茲參加在巴西巴西利亚舉行的阿拉伯—南美洲高峰會。他身旁坐的是卡達的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和黎巴嫩的總理納吉布·米卡提

委內瑞拉是世界上的主要石油輸出國,石油也成為委內瑞拉發展經濟的基礎。查維茲鼓吹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出產量以獲取更高油價,使他被冠上「價格騙子」的渾名。在石油輸出國組織2006年6月舉行的會議上,委內瑞拉是唯一一個希望藉由降低石油出產量以提升油價的成員國。在查維茲執政下,委內瑞拉最大的國有石油公司—委內瑞拉石油公司減少了25%的石油出產量,委內瑞拉無法達成現行的石油產出配額[41]。不過,福布斯主張這是因為一些石油產出國出於政治的動機而試圖詆毀委內瑞拉的產業[79]。查維茲試圖擴展委內瑞拉的出口市場版圖,加強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合作開發計畫,包括阿根廷古巴中國印度。油價的高漲使委內瑞拉獲得了更多進行社會計劃的資金,但也造成委內瑞拉經濟越來越依賴查維茲政府和石油產業的支撐,私營部份扮演的角色則逐漸萎縮。

查維茲將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置於能源和石油部門的管轄之下。查維茲也藉由提高共同開採委內瑞拉石油所需的開採權費用來增加更多石油收入。查維茲也試著清盤委內瑞拉石油公司在美國的子公司Citgo名下的財產。能源和石油部門成功的重組了Citgo的例潤結構[80],使得委內瑞拉石油公司的收益大為提升。

在查維茲的執政下,從1999年至2004年,人均GDP下跌了1-2%[81],但由於石油價格的飆漲、石油罷工的結束、和石油消耗的大量增長,最近委內瑞拉的經濟狀況相當茁壯,GDP成長比率在2004年達到18%、2005年10%[82]。許多經濟成長都是直接由最貧窮的人口區塊受益,實際收入在2003年至2005之間據報成長了55%之多[83],不過一些經濟學者認為這種成長只要油價下跌便會隨之停止.[49]。從查維茲上任到現在為止,委內瑞拉政府的統計數字指出失業率下降了6.4%[84]而貧窮人口比率則下降了6%[85]世界银行的報告指出在過去十年委內瑞拉的貧窮人口下降了10%,從40%下降至30%[86]。不過,一些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主張委內瑞拉政府的貧窮報告並沒有與其龐大的石油收入作成比例的計算[82]

委內瑞拉的失業率從2003年20%的最高點—也就是長達2個月的罷工和停工導致全國的石油產業癱瘓時,下降至2006年2月的10%。不過,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最近所創造的工作機會並非固定性的,一旦油價下跌,公共預算將無法再付出這些工作的薪水,這些人將再度失業[82]

[编辑] 外交政策

查維茲和阿根廷總統内斯托尔·基什内尔一同討論南美洲的能源和貿易整合計畫。他們在2005年11月21日於委內瑞拉開會,公開的以互相團結的姿態來表示對於华盛顿共识的反抗。
查維茲和阿根廷總統内斯托尔·基什内尔一同討論南美洲的能源和貿易整合計畫。他們在2005年11月21日於委內瑞拉開會,公開的以互相團結的姿態來表示對於华盛顿共识的反抗。

查維茲重新調整了委內瑞拉的外交政策,藉由雙邊貿易和互惠協議來促進拉丁美洲的社會和經濟整合,包括他稱之為「石油外交」的策略[87][88]。查維茲專注於在各種跨國機構上促進他所計畫的拉丁美洲整合,與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發展雙邊貿易關係也是他政策的主要重點,委內瑞拉向巴西購買軍火的比率逐漸增加、與古巴進行技術專家交換石油的協議、由委內瑞拉自費建立輸油管至哥倫比亞以銷售便宜的天然氣[89],並以委內瑞拉的石油換取阿根廷的肉品和乳製品。查維茲稱委內瑞拉擁有「一張有力的石油牌以影響地理政治的舞台…」他宣稱「就是這一張牌使我們能與強大的美國相抗衡」[90][91]。除此之外,查維茲與其他的拉丁美洲國家領導人緊密合作,尤其是在能源的整合方面,以及在美洲国家组织會議上爭取採納反貪污公約的勝利。查維茲也極力爭取加入並參與南美洲的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貿易聯盟,以擴展南半球的貿易整合計畫。

在國際上,查維茲經常描述他的運動目標是要對抗新殖民主义新自由主義。查維茲也不斷譴責美國對於伊拉克海地、和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外交政策。查維茲與古巴總統菲德尔·卡斯特罗公開的友善關係也造成美國採取在外交上和經濟上孤立古巴的報復政策[92]。委內瑞拉原本與美國有著緊密的軍事合作關係,查維茲執政後便迅速切斷了兩國的軍事合作。除此之外,查維茲在石油輸出國組織哄抬油價的行動也使他在美國極為不受歡迎。在2000年,查維茲前往參加為期10天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會議,途中他還與萨达姆·侯赛因會面,成為在海湾战争之後第一位與侯赛因會面的國家領袖。

查維茲在外交政策和反布希的的言論上有時已經達到人身攻擊的地步。查維茲曾經稱美國總統乔治·沃克·布什pendejo(「白痴」)。他也對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赖斯作出人身攻擊,批評她對於拉丁美洲的無知簡直是「徹底的文盲」[93] [94] [95]

在2005年底卡特里娜颶風摧殘了美國的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後,查維茲政府是第一個表示願意提供援助的外國政府。但布希政府則拒絕了他的援助。

查維茲與一些拉丁美洲國家領導人之間也有爭議存在。在2005年11月10日,當查維茲在卡拉卡斯向支持者們談起墨西哥總統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時,他說他替墨西哥人感到難過:「墨西哥人讓自己成為了帝國的小狗」,他稱這指的是福克斯在美洲自由貿易區上對於美國貿易利益的支持。除此之外,在2005年11月13日,查維茲在電視談話節目上稱墨西哥總統是「從他的傷口流出血來」並且警告福克斯不要「耍弄」他,除非他想「被叮上」。福克斯在聽聞這些評論後,氣憤的要求委內瑞拉政府盡速道歉,否則將要撤回墨西哥駐委內瑞拉的大使。查維茲對此則毫不考慮的主動撤回委內瑞拉駐墨西哥城的大使,於是福克斯在隔天也撤回了墨西哥駐委內瑞拉的大使[96]。不過,雖然兩國的外交關係一直相當緊繃,但兩國都不曾正式的切斷外交關係。一些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的團體也致力於回復兩國外交關係的行動。

在2001年,祕魯政府懷疑委內瑞拉保護和藏匿了逃亡中的布拉迪密洛·蒙特西諾斯(Vladimiro Montesinos)—在阿尔韦托·藤森時期因貪污而遭通緝的一名前情報局署長。蒙特西諾斯在那年的6月被委內瑞拉警方捕獲,並在幾天後被遣返祕魯。蒙特西諾斯還爆料宣稱查維茲企圖透過祕魯總統候選人奧拉塔·胡馬拉(Ollanta Humala)來控制整個祕魯[97]。另一個外交爭議是和哥伦比亚有關,一名哥倫比亞武裝力量(FARC-EP)的高階政治成員遭綁架而引起了兩國的外交緊張。

在2006年1月至5月之間,當查維茲評論起2006年祕魯總統選舉的候選人時,他公開支持奧拉塔·胡馬拉,並稱現任總統阿兰·加西亚是「小偷」和「騙子」,並稱另一名候選人洛德斯·芙洛雷斯(Lourdes Flores)是「寡頭政治的候選人」。查維茲的大量評論使秘魯政府認為他已經過度干涉祕魯的事務而違反了國際法,兩國都因此撤回了各自的大使.[98][99]。不過,查維茲支持的胡馬拉最後仍敗選了,而哥倫比亞的總統重新選舉也由親美國的阿尔瓦罗·乌里韦·贝莱斯當選[100][101][102]

查維茲也與伊朗政府保持緊密關係,尤其是在能源生產、經濟、和產業合作的領域上[103]。他也拜訪了伊朗數次,第一次是在2001年[104],他宣稱他到達伊朗是為了「替21世紀鋪設和平、正義、穩定、和進步的道路」[103]穆罕默德·哈塔米也曾三次拜訪委內瑞拉,查維茲還授予他解放者勳章並稱他為「為世界上的正義奮鬥不懈的戰士」[105]。在2006年5月,在馬赫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宣佈伊朗將開發核子能源後,查維茲對此表示贊成,並且否認伊朗有發展核武器的計畫[106]。查維茲對伊朗的緊密關係和核計畫發展的支持使美國政府對此表示關切,康多莉扎·赖斯對此評論道,由於查維茲與伊朗的關係,使得委內瑞拉已經成為美國眼中「地區性的負面勢力」[107]

查維茲在1999年收到了卡扎菲的個人邀請,於2001年首次前往利比亞拜訪[108]。在這趟短暫的拜訪中,兩人一同商議了國際的情勢、油價的下跌、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產油層次[109]。一些委內瑞拉國民大會的議員指責查維茲沒有事先透露前往利比亞的旅程,卻假裝只是前往歐洲和非洲而已[110]。在2004年,卡達菲在的黎波里授予查維茲「卡扎菲人權獎」[111]而查維茲稱他為「朋友和兄弟」,宣稱兩人「擁有相同的社會觀點」[112]。在2006年,當查維茲第三次前往利比亞時,兩人簽下了一份經濟和文化合作的條約,查維茲稱這是一個反抗「美國霸權」的聯盟[111]。所有這些前往利比亞的訪問都被美國嚴厲批評[113]

[编辑] 查維茲和媒體

在2002年4月的政變之前,委內瑞拉主要的5家私營電視頻道和全國性報紙的股東、經理人、和時事評論者都經常批評查維茲的政策。這些媒體控訴還查維茲政府暗中利用幫派勢力來恐嚇他們的記者[114]。查維茲則宣稱這些媒體的股東和工作者所效忠的國家並非委內瑞拉—而是美國,並宣稱他們試圖以媒體宣傳來鼓吹所謂的新自由主義

在查維茲的總統任期裡,查維茲主持了一個即時談話節目,稱為Aló, Presidente!(「你好,總統!」)[115]。這個談話節目固定在每週的星期日早上11:00分於委納瑞拉電視台(Venezolana de Televisión)播出。由查維茲針對一些議題發表看法,還會接受現場觀眾和電話「叩應」的即時問答,節目有時還會前往那些經查維茲推行社會福利計畫的地區現場錄影。除此之外,在2005年6月25日,查維茲創立了TeleSUR電視台,一個以泛南美洲立場為主的國際性電視新聞台,採取和半岛电视台相同的定位,以挑戰美國的CNN西語頻道和Globovision電視台為目標。查維茲發動的媒體戰又進一步升高了美國與委內瑞拉之間的緊繃關係[116]

在2001年的九一一袭击事件後,隨著美國大舉的反恐作戰準備,拉丁美洲已經無法在國際媒體的覆蓋率上與美國競爭。委內瑞拉的前任貿易和產業部長摩西·納伊姆(Moisés Naím)在2003年初時主張道,全世界不能再忽略委內瑞拉近年來逐漸惡化的情勢,他主張華盛頓當局很少將注意力放在委內瑞拉的危機上,而且「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對於卡拉卡斯當局的影響力甚至比乔治·沃克·布什的美國當局還要大」,古巴也長期地並且有效地支援了查維茲的政權[117]

[编辑] 玻利瓦爾主義

2005年查維茲拜訪巴西時對MST(Movimento dos Trabalhadores Rurais Sem Terra—無土地勞工運動)組織進行演講。
2005年查維茲拜訪巴西時對MST(Movimento dos Trabalhadores Rurais Sem Terra—無土地勞工運動)組織進行演講。

查維茲的玻利瓦爾主義雖然主要是受西蒙·玻利瓦尔的理念所影響,但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歷史學家費得利哥·菲格羅亞(Federico Brito Figueroa)和阿根廷政治學家諾伯托·賽里索爾(Norberto Ceresole)的影響。查維茲年輕時也徹底沉浸於南美洲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崇仰切·格瓦拉、菲德尔·卡斯特罗、和萨尔瓦多·阿连德等人的理念。其他影響了查維茲政治思想的人還包括了西蒙·羅德里格斯(Simón Rodríguez)等人。雖然查維茲本人將其意識形態稱為Bolivarianismo(「玻利瓦爾主義」),但查維茲在委內瑞拉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將其稱為「查維茲主義」(chavismo),這顯示出民眾們並不認為查維茲的政治哲學是源自於玻利維亞,而是源自於查維茲自己的政治理念。也因此,查維茲的支持者並不會自稱為「玻利瓦爾主義者」,而是自稱為「查維茲主義者」(chavistas)。

查維茲後來承認了民主社会主义(一種強調基層民眾的民主參與的社會主義流派)在他的玻利瓦爾主義中扮演的角色[118]。由於他的玻利瓦爾主義是以民眾的支持為根基,查維茲組織了一個稱為「玻利瓦爾小組」的武裝部隊,他舉出這個例子作為基層參與民主的力子。玻利瓦爾小組負責的工作包括了鄰近社區的美化、民眾動員、借貸支援給小型商行、並提供基礎的社會福利,但這個小組也因為其獨立性和武裝而遭致一些人的懷疑。

[编辑] 批評

一場在卡拉卡斯舉行的大型反查維茲示威。這場抗議是以宣傳在2004年罷免投票裡投下「同意」票為號召。
一場在卡拉卡斯舉行的大型反查維茲示威。這場抗議是以宣傳在2004年罷免投票裡投下「同意」票為號召。

查維茲的人格特質在委內瑞拉國內和國外都極具爭議性。批評者宣稱查維茲是一個危險的军国主义者和獨裁主義革命者,批評他危及了委內瑞拉的民主發展。美國總統乔治·沃克·布什[78]描述委內瑞拉的民主狀態已經「瀕臨死亡邊緣」並且「毫無執政權力的制衡和分散」,宣稱查維茲「背叛了委內瑞拉的選民」、「壓制了民主的討論環境」、「反抗外部對於民主政治行動的支援」並且堅定地「攻擊委內瑞拉的民主制度」。

有關國內政策方面,批評者認為在查維茲任內委內瑞拉的貧窮和失業率依然沒有明顯改善,而且貪污腐敗和犯罪行為叢生.[119][120][82][121][122]。他們也舉出了衰退中的公共建設以及連基本藥物和健康支援都相當缺乏的公共醫院[82]。他們也質疑在玻利瓦爾任務中管制現金並援助數百萬委內瑞拉貧窮人口的社會計劃,背後的動機究竟為何。一些查維茲的支持者也抱怨查維茲並沒有完全實現競選時所承諾的勞工和土地改革[123][124][125]

批評者也宣稱查維茲政府在選舉中進行了廣泛的舞弊行為,尤其是在2000年和2004年的選舉,以及最近的憲法公民投票[126]。人權組織如國際特赦組織人权观察組織也大量記載了查維茲政府違反人權的案例[127][128][129]。美國國務院稱委內瑞拉對於國際反恐的合作行動幾無貢獻而且也相當不感興趣,尤其是在處理鄰國哥倫比亞的恐怖組織哥倫比亞武裝力量(FARC-EP)和民族解放軍(ELN)的態度上[130],雖然他們並沒有證據能證明查維茲確實與恐怖主義有所牽連[131]

一些公共人物曾呼籲對查維茲進行刺殺,最值得注意的是電視節目的福音傳教人Pat Robertson[132],其他曾呼籲刺殺查維茲的還包括委內瑞拉演員奧蘭多·烏達內塔(Orlando Urdaneta)[133],和委內瑞拉前總統卡洛斯·安德烈斯·佩雷斯[134]。2001年至2004年的美國駐委內瑞拉大使Charles Shapiro也曾秘密警告查維茲兩次可能的刺殺計畫[40]

[编辑] 私人生涯

查維茲和他的三名女兒:Rosa Virginia、María Gabriela、和Rosa Inés。
查維茲和他的三名女兒:Rosa Virginia、María Gabriela、和Rosa Inés。

雨果·查維茲曾經結婚兩次。他第一次婚姻是和一名來自查維茲老家薩巴內塔的貧窮家庭婦女南希·卡謬斯(Nancy Colmenares)。查維茲和卡謬斯的婚姻維持了8年,並生下3名小孩:Rosa Virginia、María Gabriela、和Hugo Rafael。查維茲於1992年政變未遂而入獄,兩人因此而離婚。在查維茲第一次婚姻的期間,他也和一名年輕的歷史學家Herma Marksman發生關係,兩人的關係維持了9年之久[135][136]。查維茲的第二次婚姻是和一名記者Marisabel Rodríguez,查維茲和她生下了另外一名女兒:Rosa Inés,查維茲也已經有一名孫女Gabriela了[137]

查維茲出身於天主教家庭,雖然他也曾和委內瑞拉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和新教教會產生一系列的爭執[60][138]。他通常將他個人的信仰視為私人的事務,但在查維茲的總統任期裡,查維茲逐漸透露他的信仰觀點,宣稱他的信仰、和他對於耶穌個人生命和意識形態的解釋,深切影響了的左翼和進步主義思想[17]

[编辑] 參見

[编辑] 注釋

  1. Universidad Católica Andrés Bello. "Cuadro de Presidentes Venezolanos". Retrieved Internet Archive, 25 Nov 2004. (西班牙文)
  2. Munckton Stuart - Chavez steps up calls for socialism - 2005-03-13 於2006-06-04存取
  3. Ellner, Steve. "The 'Radical' Thesis 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Case of Venezuela's Hugo Chavez"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Vol. 29, No. 6,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ism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Nov., 2002), pp. 88-93. Stable URL
  4. McCoy, Jennifer & Trinkunas, Harold (1999). Observation of the 1998 Venezuelan Elections: A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Freely Elected Heads of Government, Carter Center, p. 49.
  5. McCoy, Jennifer & Neuman, Laura (2001). Observed Political Change In Venezuela: The Bolivarian Constitution and 2000 Elections: Final Report, Carter Center, pp. 71-72.
  6. ^ 6.0 6.1 Carter Center (Sep 2004). Report on an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Second Audit Sample,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tition Signers and the Yes Vote in the August 15, 2004 Presidential Recall Referendum in Venezuela, p. 7.
  7. ^ 7.0 7.1 7.2 Government of Venezuela, Gobierno En Línea (2005). "Presidente 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 Gobierno En Línea. Accessed 15 June 2006. (西班牙文)
  8. Gott, Richard. (The Guardian, 25 Aug 2005). "Two fingers to America". Retrieved 18 Oct 2005.
  9. Schuyler, George W. (2001), "Health and Neoliberalism: Venezuela and Cuba", The Policy Studies Organization.
  10. Guillermoprieto (2005).
  11. Gott (2005), p.64.
  12. Gott (2005), p.63.
  13. Gott (2005), p.69.
  14. Gott (2005), p. 67. Chávez spoke thus: "Comrades: unfortunately, for the moment, the objectives that we had set for ourselves have not been achieved in the capital. That's to say that those of us here in Caracas have not been able to seize power. Where you are, you have performed well, but now is the time for a rethink; new possibilities will arise again, and the country will be able to move definitively towards a better future."
  15. Gott (2005), p.67.
  16. O'Keefe, Derrick. (Z Communications, 09 Mar 2005). "Building a Democratic, Humanist Socialism: The Political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 Retrieved 11 Nov 2005.
  17. ^ 17.0 17.1 Chávez, Hugo. [Untitled Speech]. Latino Pastoral Action Center. Bronx, New York City. 17 Sep 2005. Downloadable Audio. Retrieved 05 Nov 2005.
  18. Chavez's constitutional reform; A HARD LOOK AT THE RATIONALE & PROPOSALS, Latin America Weekly Report, January 12, 1999, VENEZUELA; Politics; WR-99-02; Pg. 18
  19. Marcano and Barrera (2005), p.50.
  20. Toro (2004).
  21. Guillermoprieto (2005).
  22. McCoy and Trinkunas (Feb 1999).
  23. Text of report by Patrick J. O'Donoghue: "President Hugo Chavez, Copyright 2004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Monitoring Latin America - Political Supplied by BBC Worldwide Monitoring, January 19, 2004.
  24. Ellner, Steve. (North American Congress on Latin America (NACLA), 17 Oct 2005). "Venezuela’s “Demonstration Effect”: Defying Globalization’s Logic". Retrieved 09 Nov 2005.
  25. ^ 25.0 25.1 25.2 25.3 Center for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file: Hugo Chavez Frias. Retrieved 08 Nov 2005.
  26. McGirk, Tim. (Time, 27 Dec 1999). "Hugo Chávez Frías". Retrieved 03 Nov 2005.
  27. BBC News. (BBC, 29 Dec 1999). "Venezuela disaster 'worst this century'". Retrieved 10 Jun 2006.
  28. BBC News. (BBC, 21 Dec 1999). "Analysis: Floods a test for Chavez". Retrieved 10 Jun 2006.
  29. Kriner, Stephanie. (Red Cross, 2000). "Flooding Returns to Venezuela". Retrieved 10 Jun 2006.
  30. McCoy and Neuman (2001), pp. 71-72.
  31. McCoy and Neuman (2001), p. 10.
  32. McCoy and Neuman (2001), p. 73.
  33. CNN. (CNN, 19 Jan 2003). "Venezuelan president names two generals to key posts: Chavez vows more raids on industries that support strike." Accessed 19 June 2006.
  34. Vulliamy, Ed. (The Guardian, 21 Apr 2002). "Venezuela coup linked to Bush team". Retrieved 05 Nov 2005.
  35. Campbell, Duncan. (The Guardian, 29 April 2006). American navy 'helped Venezuelan coup'. Retrieved 21 Jun 2006]
  36. BBC News, (14 May 2002). US investigates Venezuela coup role. Retrieved 21 Jun 2006.
  37. AP (2002), Venezuela's Chavez Says United States Must Explain Reaction To Coup. Retrieved June 9, 2006.
  38. U.S. Embassy, Caracas, Venezuela. State Dept. Issues Report on U.S. Actions During Venezuelan Coup: (Inspector General finds U.S. officials acted properly during coup). Accessed 26 May 2006.
  39.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nd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 A Re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Venezuela, November 2001 - April 2002. Accessed 26 May 2006.
  40. ^ 40.0 40.1 Márquez Humberto. (IPS March 9 2006) Statements Indicate Chávez May Indeed Be in Somebody's Crosshairs. Retrieved 21 Jun 2006]
  41. ^ 41.0 41.1 The Economist, (June 8, 2006), "Venezuela's foreign policy: Bruised but unbowed," The Economist, Accessed 20 June 2006.
  42. Holland, Alex. (Venezuela Analysis 21 Feb 2006). Chavez Threatens Opposition with Referendum on Third Term in Office. Retrieved 21 Jun 2006. Chavez argued that this was necessary as the job of rebuilding Venezuela was so big that it could not be done in 5 years. At other times Chavez has said that this project will not be finished until 2021. Chavez has also said he will retire from politics in 2021. This has led many to conclude that Chavez wants to be President until 2021. Chavez has denied this, though.
  43. Holland, Alex. (Venezuela Analysis 21 Feb 2006). Chavez Threatens Opposition with Referendum on Third Term in Office. Retrieved 21 Jun 2006. “I might sign a decree calling for a popular referendum - Do you agree that Chavez should run for a third term in 2013?”
  44. Official transcript 'Aló Presidente' N°128, 24 November 2002.
  45. BBC (2004), Chavez 'will accept referendum'. Retrieved 9 Jun 2006
  46. ^ 46.0 46.1 BBC News. (BBC, 25 June 2004). "Colombian 'plotters' face charges". Retrieved 13 June 2006.
  47. El Pais. (El Pais, 2004). "Condenan a tres militares y 27 colombianos". Retrieved 01 Nov 2005. (西班牙文)
  48. BBC News. (BBC News, 12 Sep 2003). "Chavez poll petition rejected". Retrieved 10 Nov 2005.
  49. ^ 49.0 49.1 Bronstein, H. (June 14, 2006), "Colombians in Venezuela thank Chavez for new life", Washington Post, Accessed 22 June 2006.
  50. BBC News. (BBC, 21 Sep 2004). "Venezuelan Audit Confirms Victory". Retrieved 05 Nov 2005.
  51. de Cordoba, Jose and Luhnow, David. "Venezuelans Rush to Vote on Chavez: Polarized Nation Decides Whether to Recall PResident After Years of Political Rifts". Wall Street Journal. (Eastern edition). New York, NY: Aug 16, 2004. pg. A11.
  52. Carter Center (Feb 2005). Observing the Venezuela Presidential Recall Referendum: Comprehensive Report, pp. 133-134.
  53. Barone, M. "Exit polls in Venezuela". U.S. News & World Report. August 20, 2004.
  54. AP (2004). "U.S. Poll Firm in Hot Water in Venezuela", Associated Press. Accessed June 9, 2006.
  55. Human Rights Watch.Venezuela: Court Orders Trial of Civil Society Leaders. Accessed 8 June 2006.
  56. World Movement for Democracy. Democracy Activists in Venezuela Threatened. (July 16, 2004) Accessed 8 June 2006.
  57. 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Venezuela (July 8, 2005). "Súmate Trial Decision". Accessed 18 June 2006.
  58. BBC Talking Point. (23 Oct 2005). "BBC's Robin Lustig interview to Hugo Chavez". Retrieved 21 Jun 2006.
  59. Wagner, Sarah. (Venezuela Analysis, 25 Apr 2005). "U.S.-Venezuela Military Cooperation Indefinitely Suspended". Retrieved 20 Oct 2005.
  60. ^ 60.0 60.1 Alford, Deann. (Christianity Today, 14 Oct 2005). "Venezuela to Expel New Tribes Mission". Retrieved 09 Nov 2005.
  61. Reed, Gail A. (MEDICC Review). "Where There Were No Doctors: First MDs Graduate from Latin American Medical School". Retrieved 16 Nov 2005.
  62. Campbell, Colin J. (Association of the Study of Peak Oil and Gas, Nov 2005). "Newsletter No. 59: President Chavez Recognises Peak Oil". Retrieved 16 Nov 2005.
  63. Parma, Alessandro. (Venezuela Analysis, 07 Nov 2005). "Chavez Claims Victory Over Bush in Argentina Summit". Retrieved 09 Nov 2005.
  64. Niemeyer, p. 36. "The World Bank asserted on 7th October 2003 that Latin America's biggest issue is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 The Bolivarian Revolution seems to be the only process worldwide which is taking this problem seriously and is effectively tackling poverty with government programs. The financing of these programs by spending a good portion of the Nation's GDP (0.2% in August 2003 alone) ... "
  65. UNICEF. (UNICEF, 2005). "Venezuela’s Barrio Adentro: A Model of Universal Primary Health Care". Retrieved 15 Oct 2005. UNICEF, p. 2. "Barrio Adentro ... is part and parcel of the government's longterm poverty-reduction and social inclusion strategy to achieve and surpass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66. Kuiper, Jeroen. (Venezuela Analysis, 28 Jul 2005). Barrio Adentro II: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Retrieved 18 October 2005. "After spreading primary health care through the Mision Barrio Adentro all over Venezuela in just two years, by constructing thousands of consultorios (doctor's offices) ... "
  67. Niemeyer, pp. 14-15. "With high levels of illiteracy to be found amongst the population the alphabetisation campaign called 'Mission Robinson' was brought into action. It has already taught more than a million people how to read and write and gained widespread support. Older people participate while youngsters enjoy access to University through a program guaranteeing equal access to Universities. This program is referred to as 'Mission Sucre'."
  68. Burbach, Roger. (CounterPunch, 7 Nov 2005). "Bush Versus Chavez". Retrieved 08 Nov 2005.
  69. Niemeyer, p. 15.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 can be seen in the state run supermarkets, referred to as 'Mercal' which provide the basic necessities at affordable prices which are in many cases more than 30 percent cheaper than in regular shops."
  70. Venezuela Analysis, "Chavez Disappointed with His Government’s Public Housing Achievements". " ... government is investing $2.8 billion in the housing program ... According to a report that Julio Montes, the Minister of Housing and Habitat, presented, only 43,000 homes had been constructed so far this year, while the government’s goal is to construct at least 120,000."
  71.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 1998). The World Factbook 1998: Venezuela. Retrieved 18 Oct 2005.
  72.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 2005). The World Factbook 2005: Venezuela. Retrieved 18 Oct 2005.
  73. Albert, Michael ( Z Communications, 06 Nov 2005). "Venezuela's Path". Retrieved 12 Nov 2005.
  74. Ellsworth, Brian. (New York Times, 3 Aug 2005). "Venezuela tries the worker-managed route". Retrieved 12 Nov 2005.
  75. Wilpert, Gregory. (Venezuela Analysis, 12 Sep 2005). Venezuela’s Quiet Housing Revolution: Urban Land Reform. Retrieved 18 Oct 2005. " ... the celebration of the handing out of over 10,000 land titles to families living in Venezuela's poorest urban neighborhoods ... As of mid 2005, the National Technical Office has issued over 84,000 titles to 126,000 families, benefiting about 630,000 barrio inhabitants."
  76. Conexion social. (Conexion social, 2006). Law Of Communal Councils. Retrieved June 9, 2006.
  77.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6), "AI Report 2006: Venezuela", Accessed 22 June 2006.
  78. ^ 78.0 78.1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1, 2005). "The State of Democracy in Venezuela". Accessed 18 June 2006.
  79. Oxford Analytica. (Forbes 16 Jun 2006). Venezuela's Oil Policy Has Risk Premium Retrieved 27 Jun 2006
  80. Ramirez, Rafael. (Minister of Energy and Petroleum, 25 May 2005). A National, Popular, and Revolutionary Oil Policy for Venezuela. Retrieved 31 Oct 2005.
  81. Economist (June 2003). "Country Briefings: Venezuela Factsheet". The Economist. Accessed June 4, 2003.
  82. ^ 82.0 82.1 82.2 82.3 82.4 The Economist (Feb 16, 2006), Venezuela: Mission Impossible, The Economist, Retrieved 22 June 2006.
  83. Datos, (2006). Perspectivas del Mercado y del Consumidor Perspectivas Venamcham 2006, p.8. Retrieved 21 Jun 2006. (西班牙文)
  84. Instituto Nacional de Estadistica.(INE, April 2006) Globales de Fuerza de Trabajo. Retrieved 13 Jun 2006.
  85. Weisbrot, M., Sandoval, L., and Rosnick, D. (2006), "Poverty Rates In Venezuela: Getting The Numbers Right", Center for Economic and Policy Research, Accessed May 31, 2006.
  86. VenezuelaAnalysis (2006), "World Bank: Venezuela decreased poverty", Accessed June 9, 2006.
  87. The Economist. (The Economist, 28 Jul 2005). "Using oil to spread revolution". Retrieved 11 Jun 2005.
  88. Guyana Diary. (Monthly Newsletter of the Guyana Embassy, Caracas, Venezuela, Feb 2004). "Guyana to Try for Better Oil Rates Under Caracas Accord". Retrieved 14 Jun 2006." Under the Caracas Energy Accord, countries can purchase oil supplies on concessional terms. It complements the terms of the San Jose Agreement, through which Venezuela offers special financial conditions to signatory oil-buying countries."
  89. El Tiempo. (November 25, 2005). "Presidente de Venezuela, Hugo Chávez, Ofreció Petróleo a Colombia, por Trueque".
  90. Blum, Justin (Washington Post, 22 Nov 2005). "Chavez Pushes Petro-Diplomacy". Retrieved 29 Nov 2005.
  91. Gosman, Eleonora. Hugo Chávez: "Tenemos una fuerte carta petrolera para jugar en la integración regional". Clarin.com (October 2, 2005). Retrieved 8 July 2005.
  92. Macbeth, Hampden. (Council on Hemispheric Affairs (COHA), 22 Jun 2005). "The Not So Odd Couple: Venezuela’s Hugo Chávez and Cuba’s Fidel Castro". Retrieved 31 Oct 2005.
  93. Ministerio de Comunicación e Información. (23 Jan 2005)."Marcha Defensa de la Soberanía". Retrieved 10 Nov 2005.
  94. Diehl, Jackson. (Washington Post, 28 Mar 2005). "Chavez's Censorship: Where 'Disrespect' Can Land You in Jail". Retrieved 10 Nov 2005.
  95. People's Daily. (12 Jan 2004). "Chavez calls Condoleezza Rice an 'illiterate' following sharp criticism". Retrieved 10 Nov 2005.
  96. BBC News. (14 Nov 2005). "Chavez and Fox recall ambassadors". Retrieved 14 Nov 2005.
  97. Hayes Monte. (Associated Press, 30 May 2006). Montesinos: Humala es peón de Chávez y Castro. Retrieved 25 Jun 2006 (西班牙文)
  98. BBC News. Peru recalls Venezuela ambassador. Accessed 23 May 2006.
  99. BBC News.Venezuela recalls envoy to Peru. Accessed 23 May 2006.
  100. Chauvin, L. García win in Peru a loss for Venezuela's Chávez.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June 6, 2006). Accessed 9 June 2006.
  101. Harman, D. Chávez roils Mexico's presidential race.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November 17, 2005). Accessed 9 June 2006.
  102. "The Chavez effect". LA Times. Accessed 8 June 2006.
  103. ^ 103.0 103.1 VENEZUELA E IRÁN EN CAMINO HACIA UNA 'ALIANZA ESTRATÉGICA'. El Universal (21 May 2001). Accessed 1 July 2006. (西班牙文)
  104. Hugo Chávez de visita en Irán hasta el lunes. El Universal (18 May 2001). Accessed 1 July 2006. (西班牙文)
  105. Presidente Jatami recibió condecoración Collar de la Orden del Libertador. Radio Nacional de Venezuela (1 Mar 2005). (西班牙文)
  106. Chávez exige respetar Irán y aclara que no tiene plan nuclear. El Universal (21 May 2006). Accessed 1 July 2006. (西班牙文)
  107. EE.UU. preocupado por Venezuela. BBCMundo.com (14 Mar 2005). Accessed 1 July 2006. (西班牙文)
  108. El Universal (4 Feb 1999). Invitaciones reacciones e informes. Accessed 1 July 2006. (西班牙文)
  109. El Universal (28 Oct 2001). Libia. Accessed 1 July 2006. (西班牙文)
  110. El Universal (16 Oct 2001). Presidente 'trampeó' a la AN, según Mujica. Accessed 1 July 2006. (西班牙文)
  111. ^ 111.0 111.1 El Universal (18 May 2006). Chávez deja Libia y llama a unirse contra hegemonía de EEUU. Accessed 1 July 2006. (西班牙文)
  112. El Universal (25 Nov 2004). Chávez comparte tesis "social" de Gadafi su "amigo y hermano". Accessed 1 July 2006. (西班牙文)
  113. El Universal (21 Feb 2003). Diplomático denuncia plan Chávez-Gaddafi. Accessed 1 July 2006. (西班牙文)
  114. Dinges, John.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July 2005). "Soul Search". Retrieved 13 Jun 2006.
  115. Lakshmanan, Indira. The Boston Globe (27 Jul 2005). "Channelling His Energies: Venezuelans riveted by president's TV show". Retrieved 15 Oct 2005.
  116. Bruce, Ian. (BBC, 28 Jun 2005). "Venezuela sets up 'CNN rival'". Retrieved 13 Jun 2006.
  117. Naim, Moises. "Venezuela gets a hand from nimble Castro." Financial Times 21 Jan. 2003: 12.
  118. Sojo, Cleto A. (Venezuela Analysis, 31 Jan 2005). "Venezuela’s Chávez Closes World Social Forum with Call to Transcend Capitalism". Retrieved 20 Oct 2005.
  119. Reel, M. "Crime Brings Venezuelans Into Streets". Washington Post (May 10, 2006), p. A17. Accessed 24 June 2006.
  120. Logan, S. (February 6, 2006). "The Kalashnikov threat in Venezuel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Security Network (ISN). Accessed 27 June 2006.
  121. The Economist (Mar 30 2006), "Venezuela: The sickly stench of corruption". The Economist. Accessed 19 June 2006.
  122. Goodman, J. AP, "Coca Production Increases in Colombia". Washington Post (June 20, 2006). Accessed 24 June 2006.
  123. Fuentes, Federico. (Venezuela Analysis, 26 Sep 2005). "Challenges for Venezuela's Workers’ Movement". Retrieved 05 Nov 2005.
  124. Márquez, Humberto. (Inter Press Service, 05 Apr 2005). "Venezuela's Indigenous Peoples Protest Coal Mining". Retrieved 05 Nov 2005.
  125. Parma, Alessandro. (Venezuela Analysis, 20 Oct 2005). "Pro-Chavez Union Leaders in Venezuela Urge Chavez to Do Better". Retrieved 15 Oct 2005.
  126. Amnesty International. (AI, 2005). "AI Summary Report 2005: Venezuela". Retrieved 01 Nov 2005.
  127. Amnesty International. "Venezuela". Accessed 20 June 2006.
  128. Human Rights Watch. Venezuela. Accessed 20 June 2006.
  129. Human Rights Watch. (HRW, 24 Mar 2005). "Venezuela: Curbs on Free Expression Tightened". Retrieved 05 Nov 2005.
  130. 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for Counterterrorism. (US State Dept., April 28. 2006). "Country Reports: Western Hemisphere Overview". Retrieved June 26, 2006.
  131. Kraul, Chris. (LA Times, 25 Jun 2006). "U.S. Eyes Venezuela-Iran Commercial Alliance". Retrieved 25 Jun 2006.
  132. ABCNews. "Televangelist Calls for Chavez's Death. Accessed 23 May 2006. [1]
  133. Gobierno Bolivariano de Venezuela. Urdaneta llama al magnicidio desde Miami. Accessed 8 July 2006.
  134. Branford, Becky. BBC News (August 13, 2004). "Analysis: Chavez at eye of storm". BBC. Accessed 26 June 2006.
  135. Guillermoprieto (2005).
  136. Byrne, Jennifer. (Foreign Correspondent, 03 Jun 2003). "Venezuela - Bolivarian Revolution". Retrieved 11 Nov 2005.
  137. Palast, Greg. (BBC Newsnight, 2 May 2002). "Venezuela President Hugo Chavez: Interview". Retrieved 09 Nov 2005.
  138. Kozloff, Nikolas. (Venezuela Analysis, 24 Oct 2005). "Venezuela’s War of Religion". Retrieved 11 Nov 2005.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外部連結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看或添加與此条目相关的摘錄: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訪問和演講:

其它連結:

Video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