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標準漢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現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话(中国大陆、港澳)、国语(台灣)、华语(东南亚),是指现当代于汉语主要流传地区被当成汉语标准音的汉语口音,广泛应用于中国大陆、台灣、港澳及海外华文社会。这些标准语均以北京话为基准音,以汉语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国语、华语,三者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着一定的区别。基于中立和政治正确的原则,本文以「标准语」而非这三个词的某一个来指代现代汉语标准语。
目录 |
[编辑] 历史沿革与地位
[编辑] 1949以前
[编辑] 1949年以后
1949年之后,台灣和中国大陆的汉语标准语(分别为国语系统和普通话系统)沿不同的轨迹发展。此外,在东南亚等华人地区,有源于国语系统的华语系统。
- 国语系统:
- 台灣于1945年至戒严结束,一直以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国语发音作为汉语标准语,尽管台灣大多数人的国语发音与这种“标准音”有着明显的区别。戒严结束后,台灣大多数人的国语发音已被台灣主流社会所接受,被称为台灣國語,而自中国大陆带来的不带“台灣味”的“标准”国语发音(如邓丽君的发音)则不在台灣青年人中流行,成为了“老派国语”。
- 普通话系统:
- 中国大陆于1955年开始,用普通话来称呼汉语标准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机构的解释,“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不称为“國語”是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尊重。普通话仍以北京音为基础,与(老派)国语相比,在单字的发音上几乎相同,但在听感(涉及到语调等)、词汇上又有不同。自1950年代起,各时期普通话的特点亦有所变化,兩者已有一定的区别。到了现在,普通话和台式国语的差别已经相当明显了。
- 华语系统:
- 在东南亚华人社区裡,华语是汉语的意思,但实际上,华语往往特指汉语标准语,而不指东南亚华人最常见的母语-几种汉语南方方言。东南亚华语的标准语大致继承了老派国语-普通话的体系,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发音、词汇甚至语法往往带受母语方言和非汉语的影响,与普通话、国语有一定的差别。
[编辑] 地位
[编辑] 政治地位
普通话和国语分别是中国大陆和台灣的官方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以往,方言经常被政府视为不上台面的土话,现代化的阻碍。
在中國大陆,“推广普通话”被作为重要的政策之一,甚至写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方言的使用则受到了限制。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大陆曾对方言在公众场合的使用进行限制,除粤语因其统战价值外,方言一般严禁在电视媒体使用。近年来,这种限制有所放开,各个地方电视台方言类节目层出不穷,不少城市有方言类新闻节目和电视剧,但多以娱乐类为主,例如上海台的情景喜剧《老娘舅》,苏州台的苏州话新闻《山海经》,南通台的《总而言之》,广东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等。教育部也推行“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的运动,致使在某些省的某些学校出现了禁止学生讲方言的情况。在某些地区,一边倒的推普政策致使九十年代生的小孩子无法流畅地使用方言,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强制推普遭到了网络舆论的批评。在上海,厦门等城市,政府对传承方言已有一定的认识。
在台灣,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也曾推行强制推广国语、限制方言的政策,但现在已不施行。
在新加坡,李光耀政府鼓勵人民使用華語溝通(說華語運動),當地電視台在播放閩語電視劇時會先配上華語對白。
[编辑] 生活地位
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前,习惯说普通话的人很少,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使用当地方言进行交流。近年来,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关于“是否应该推普(推广普通话)”“推普同时是否要限制方言使用”“推普是否必然造成方言萎缩”等命题,在中国大陆民间一直有争论。
- 在移民地区,如深圳特区,普通话已取代当地原住民方言(客家话、围头话)和当地强势方言(广州话)成为第一交流用语;
- 在许多特定场所,如大型机构、地级以上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一般而言普通话是唯一通用的语言。
- 在许多北方地区(主要是流行中原官话、晋语的部分地区),城市里已经出现当地年轻人不会说当地方言,只会说普通话的情况;在南方某些城市則出現小孩子基本上不會講方言的現象;在其它地区,城市年轻人的母语也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方言表达能力相对上一代有较大的退化。
台灣:尽管政府已放弃了方言限制政策,但国语仍是主要交流用语之一。由於大衆媒體的作用,方言的生存仍舊受到威脅。
东南亚、港澳:本地華人主要以汉语南方方言为母语。近年来,华语、普通话在这些地区升温,逐渐成为商业通用语之一,但离日常交流用语还有很大的距离。
[编辑] 語音系統
下面以普通话为例,介绍汉语标准语的语音系统。
对汉语而言,单音节(单字)发音可分为声母、介音、韵母、韵尾、声调五个要素;超音节(词句)发音还存在连续变调等要素。对普通话而言,介音、韵母、韵尾则被合成称为“韵母”。
[编辑] 单音节发音
普通话的声韵母系统基本沿袭了北京话系统,两者主要的不同在于zh,ch,sh在北京话多发卷舌音而普通话多发翘舌音;台灣國語则避免发出卷舌音。普通话的声调亦大体继承北京话的系统,即阴平55,阳平35,上214,去51,以及轻声;台灣國語的上则为21。
[编辑] 声母
声母列表:
声母 | ||||||
---|---|---|---|---|---|---|
双唇音 | 唇齿音 | 舌尖前音 | 舌尖中音 | 舌尖后音 | 舌面前音 | 舌根音 |
b [p] p [pʰ] m [m] |
f [f] | z [ts] c [tsʰ] s [s] |
d [t] t [tʰ] n [n] l [l] |
zh [tʂ] ch [tʂʰ] sh [ʂ] r [ʐ] |
j [tɕ] q [tɕʰ] x [ɕ] |
ɡ [k] k [kʰ] h [x] |
[编辑] 韵母
韵母列表:
韵母 | |||||
---|---|---|---|---|---|
单韵母 | 前响复韵母 | 后响复韵母 | 中响复韵母 | 前鼻韵母 | 后鼻韵母 |
ɑ [ɑ] o [ǫ] e [ɤ] ê [ɛ] i [i] u [u] ü [y] er [əɻ/ɐɻ] -i(前) [ɿ] -i(后) [ʅ] |
ɑi [aɪ] ei [eɪ] ɑo [ɑʊ] ou [oʊ] |
iɑ [iɑ] ie [iɛ] uɑ [uɑ] uo [uǫ] üe [yɛ] |
iɑo [iɑʊ] iou [ioʊ] uɑi [uaɪ] uei [ueɪ] |
ɑn [an] en [ən] in [in] ün [yn] iɑn [iɛn] uɑn [uan] üɑn [yɛn] un [uən] |
ɑnɡ [ɑŋ] enɡ [ɤŋ] inɡ [iŋ/iəŋ] onɡ [ʊŋ] iɑnɡ [iɑŋ] uɑnɡ [uɑŋ] uenɡ [uɤŋ] ionɡ [yʊŋ/iʊŋ] |
[编辑] 单字声调
在普通话裡,只有平声有阴阳分立,没有入声,因此除轻声外共有四个声调:
- 阴平(标为“-”,声调值55)
- 阳平(标为“ˊ”,声调值35)
- 上声(“上”读作shǎng(赏),标为“ˇ”,声调值214)
- 去声(标为“ˋ”,,声调值51)
此外还有轻声(标为“·”或不标),在超音节词句中使用。轻声是否该称为声调,学术界有一定的争议。
国语等的音调与普通话相同,单字音调值则有些许区别(上声为21)。
中古汉语的入声,在普通话里被划入各种声调裡。这点与绝大多数汉语方言不同。
[编辑] 超音节发音
普通话在读词、句时,字的发音会有一定的变化。变调、 轻声、 儿化是其例子。
[编辑] 变调
1. 当两个上声字连读时,第一个字的声调值变为35,即等于阳平的调值。变调调值是214-35。
-
- 例如:“老鼠” (lǎo shǔ),两字音调都是上声,但发音为阳平、上声,和“牢鼠”(láo shǔ)的读法相近(但不相同,“半上声”)。
2. 当三个上声字连续时,则比较复杂,要分析具体情况。
-
- 当词语首二字是双音节,而第三字是单音节时,首二字都读阳平声。
-
- 例如“保管好”(bǎo guǎn hǎo)的发音是阳平,阳平,上。
-
- 当词语首字是单音节,而尾二字是双音节时,首字甩掉14的调,变成211;第二字读阳平声。
-
- 例如“总保管”(zǒng bǎo guǎn)的发音是上、阳平、上,但第一字的上声只是“半上声”。
3. 如果上声字后面接着非上声字,亦即阴平、阳平、去声和轻声前,且该上声字不处于句末、不处于被强调状态时,常读作半上声。国语则是上声字后接非上声字即读21,不论其余条件。
1. 在去声音节之前,“一”读阳平声。例如:“一定”(阳平、去)。
2. 在非去声音节之前,“一”读去声。例如:“一天”(去、阴平)、“一年”(去、阳平)、“一起”(去、上)。
3. 在词语之间,“一”读轻声。但表示序数时或其他情况下,“一”都读原本的阴平声。
4. “不”只有在去声音节前才变调为阳平声。在词语之间,“不”读轻声。
[编辑] 轻声
普通话的字在以下情况下读轻声:
这点与北京话轻声频繁出现的情况不同。台灣國語的轻声较普通话少得多。此外,在普通话裡,轻声并非区分音位的条件,读轻声字的多少可能因人而异,大抵而言,中国大陆北方人读轻声的频率要比南方人高一些。
[编辑] 儿化
普通话在以下情况下,名词后接一个儿化音:
这点与北京话儿化现象频繁出现的情况不同。台灣國語的儿化现象几乎不出现。此外,在普通话裡,儿化并非区分音位的条件,儿化现象的多少可能因人而异,大抵而言,中国大陆北方人儿化现象率要比南方人高得多,许多南方人甚至不使用兒化音。
[编辑] 拼读系统与拼音化
标准漢語拼讀系統 |
法國拼法 |
國語羅馬字 |
漢語拼音 |
拉丁化新文字 |
德國式拼音 |
注音符號 |
郵政式拼音 |
通用拼音 |
威瑪拼法 |
耶魯拼法 |
汉语标准语有许多套拼读系统。著名的有注音符号、威妥玛拼法、汉语拼音、注音二式、通用拼音等。除注音符号外,其余拼读系统均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文字形式。目前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是普通话的法定拼音。台灣大多用注音符号,政府法定的拼读系统仍在争议中,英譯則多用威妥玛拼法。
[编辑] 历史
自从西方人东来中国,并尝试学官话,自然需要创制用来记录汉字读音之拼音系统。多年来,曾经有不少拼音系统推出。,19世纪时,最先出现的就是威妥玛拼音,根据其发明者命名。1906年,标准邮政式拼音推出,同样是不太规则的系统,也多数用于地名。以上两种系统现在仍被使用,但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现在多数只是出现在旧课本或历史书等。
20世纪时,有些中国语言学专家提出数个转写系统,而其中一个更是全新拼音系统:注音符号。到现在为止,最成功的转写系统是汉语拼音,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58年推出的方案。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现在也采用汉语拼音。
在20世纪初至1980年代,一直有人不少人,包括某一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汉语应该走抛弃汉字的拉丁拼音化道路。持这种意见的人中最著名者为中国共产党領袖毛泽东,其“汉语一定要拉丁化”的论断被编入了中国大陆80年代之前的教材。由于汉语拉丁化运动采取的是汉语标准语的语音系统,因此汉语标准语的拼读系统得到了运动支持者的重视,其中以汉语拼音为甚。但拉丁化方案最后被放弃,基于汉语包含非常多同音词。而且,汉字也与古代文学和文化息息相关,令拉丁化运动推行甚为困难。80年代之后,随着汉字的计算机输入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汉语拉丁化运动已逐渐平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亦不再采取这种论调。但民间仍有拉丁化运动的支持者[1]。
在台灣,人们使用不同的拼音系统,而且此问题常常被政治化。中华民国政府于2002年全面采用通用拼音方案,但又容许地方政府使用它们按照意愿采用其他系统。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是台北市市长,就用汉语拼音显示台北市内的街道名字,以及台北捷运和整个台北县。因此,马氏被指责不尊重台北县政府,和违反政府的语言政策。在台灣,学生用注音符号学习生字读音。政府本来想以通拼取代之,但是计划延迟,基于对拼音使用的争议、重新创制教材的问题以及教师训练问题。
耶鲁拼法不太受欢迎,也比较过时,却更能代表官话的音位。
[编辑] 语法
参见汉语语法。
[编辑] 汉语标准语的内部差异
[编辑] 国语、普通话、华语
以下是北京话、(新派)普通话、老派国语、新派国语(台灣國語)、东南亚华语的对比: 语音:
- 北京话
- 普通话:
- 老派国语:
- 台灣國語:
- 华语:
语法:
- 北京话
- 普通话:
- 老派国语:
- 台灣國語:
- 华语:
词汇:
- 北京话
- 普通话:
- 老派国语:
- 台灣國語:與普通話的詞匯相比,台灣國語的詞匯除了融入部分閩南方言詞語外,還有一個特點是保留較多的古語詞。台灣國語詞匯另一個特點是,保留一些1949年前使用的詞語繼續指稱某一群體的人。
- 华语:
[编辑] 带有口音的汉语标准语
国语、普通话、华语三大系统内部还存在“标准口音(无口音)”和“非标准口音(带口音)”的区别。从这个角度上说,汉语标准语构成了汉语的一大类“方言”。
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以普通话为例:
- 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音。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大陆绝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包括许多播音员,其普通话都是带有口音的。事实上,许多人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和口音用词上偶尔违反了“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标准”,但仍可认为是标准的普通话。
- 明显受方言或其它语言影响的普通话,一般都会视为带有口音。例如,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差异过大,或有过多的字发音不準。
- 受方言或其它语言一定程度影响,但完全不影响交流的普通话,是否被视为带有口音,则因人而异。例如,一定程度“京味”、“东北味”普通话。
国语的情况与之相似:老派国语、台灣國語都是被视为标准的,而发像北京话那样的卷舌音则会被视为装腔作势。华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
口音的有无、高低,其主要决定因素是所处地域和受教育程度。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
[编辑] 注释
汉语 | |||
官方语言: | 标准汉语(中国大陆、台湾)| 标准粤语(香港、澳门,准官方) | ||
书面语: | 白话文 | 文言文 | 方言文 | 書寫系統: | 中文(繁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拼讀系統: | 汉语拼读系统列表(汉语拼音 | 通用拼音 等) | ||
汉语方言 | |||
官话 | 晋语 | 湘语 | 吴语 | 徽语 | 赣语 | 客家话 | 粤语 | 平话 | 闽语 | |||
其它: | 粤北土话 | 湘南土话 | 瓦乡话 |儋州话 | 汉语方言列表 | |
官话: | 东北 | 北京 | 胶辽 | 冀鲁 | 中原 | 兰银 | 江淮 | 西南 | ||
闽语: | 闽南 | 闽东 | 闽北 | 闽中 | 莆仙 | 邵将 | 琼文 斜体 代表有争议 | ||
汉语语言学 | |||
语音 | 语法 | 词汇 | 古汉语 | 汉语史 | |||
传统语文学:音韵(上古音系 | 中古音系 | 近古音系)| 文字 | 训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