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中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本條目講述中國歷代的官方語言。國語其他含義,見國語(消歧義頁)。
國語,又称标准语,指中國歷代官場和文學中使用的主導語言和最为通行的口音,即历代汉语的标准语。在不同的时期,国语往往有雅言、正音、官话等不同的称呼。
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國語有繼承性,同時因政权的变迁、定都的不同、人口的遷移等因素,也在發生變化。华夏正统观念使得历代均力求以古中原雅言为正,尽管不同朝代的汉语标准語有所演变,但仍然具有相当程度的延续性。因而现代的国语,是在古中原华夏雅言的基础上,融入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随时代演化而来。
国语往往是行政上的官方语言,亦是该朝代文学上最常见的口音。由于清末以前的国语仅是由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习惯形成,没有法定亦没有推广,其使用范围往往仅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通过现代教育体系的统一传授,加之音影媒体的兴起,国语的影响、普及度大大提高。
总体而言,国语所在时代越早,其具体形式甚至就越不可考。上古、中古、近代时期的汉族标准语相互之间就相差甚远,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知名文人因此怀疑古代的韵书、诗歌的压韵状况存在问题。由于历代不同时期“正音”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也造成不同地区的汉语方言在某些方面保存着不同时代国语正音的部分语音。
由于清末以前的汉语方言研究非常不发达,传世的方言资料极少,在研究上古、中古、近代汉语时,如无特别说明,都是特指研究该时代的标准语。
目录 |
[编辑] 上古时期
参见:上古汉语
[编辑] 先秦
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
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编辑] 秦汉
秦时代的标准语已无可考。
漢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語”,后来的“天下通语”则用来严格指汉语标准语。揚雄著書《方言》,“方言”即與“通語”相對。
汉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时代的雅言。
[编辑] 中古时期
参见:中古汉语
中古时期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古汉语标准语的称呼很多,不同朝代也有所不同,有雅音、汉音等。
中古以前的汉语标准语,可供考究的资料不多,其语音的构拟语言界存在很大的分歧。到了中古时期,由于韵书发达,中古标准语留下的语音相关的资料很多。可以根据广韵构造出中古标准语(长安方音),尽管在某些细节(如声调)存在一定的争议。
现代汉语诸方言的语音,以及日语、韩语、越南语的汉字读音,都是源自中古标准音的。按对中古标准音入声字的继承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是汉语方言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
[编辑] 两晋与南北朝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語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南京),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编辑] 隋唐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
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隋唐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
[编辑] 近古时期
[编辑] 宋元
宋代國語称“正音”、“雅音”,同时开始称为“官話”。元代法定蒙古語為國語(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后以元大都(北平)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编辑] 明清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
清定都北京,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主要是满族使用),随后汉语官話成为国语。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明都北遷时北京城內南京移民過半)相融的基礎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编辑] 现代
1911年以後,中华民国建立了法定的“国语”体系,最初拟“以北京话为主,兼顾南北差异”,此即民国初年的国语。“京国之争”以后决定国语仅以北京话為基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继续沿用民国大陆时期“国语”的称法,1955年因政治意识形态原因改称“普通話”,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在书写方面用简体字取代正体字。中华民国则沿用國語这一名称。近年来台湾年轻人的国语发音特点与老派国语相比已有了变化,与大陆的普通话亦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被称为台湾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