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官方译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官方译名指某个地区的译名(或译名标准),以便为将非(本地区)官方语言的人名、地名翻译成官方语言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就中文而言,一些地区如中国大陆、马来西亚等有专门的官方机构和官方标准,而另一些地区如台湾、香港则主要靠约定俗成(參看香港譯名標準。)
由于中文的文字是使用汉字而非拼音文字,因此对于使用拼音文字进行拼写的人名、地名来说,需要将有關的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才能变成中文名字(而不是直接采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写);例外的是日语、韩语、越南语,其译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汉字(或改写)。将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一般是採用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但香港等地區,则採用粤语广州音。
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如天主教)的名字,有一套特殊的标准。另外,有外国官方机构为方便世界华文传媒采访,亦会为当地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列表。有时国外有华裔血统的名人也有因为传媒误译而发表声明订正,例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传媒发新闻稿指出,他姓名的汉字写法应该是“云升”注1。
目录 |
[编辑] 不同中文地区的译名标准
[编辑] 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对于外国地名,可以参照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并可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录》和知识出版社1988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译名手册》。无现成译名可循的地名,根据地名委员会的《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音译。外国民族名可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和商务印书馆的《世界民族译名手册》。外国人名,优先参照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各卷所附的“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其次可参照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针对各个语种的姓名译名手册,如《英语姓名译名手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葡萄牙语姓名译名手册》、《罗马尼亚语姓名译名手册》、《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等。以上均未收录的人名,可根据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音表》中相应语言的译音表音译。
[编辑] 台灣
台灣對於外國的人名及地名基本上以民初學者嚴復先生的信、達、雅為原則來進行翻譯。官方的要求也大凡如此,並尊重民眾所思考的出發點,未特意規範或指引翻譯者。翻譯者一向以約定俗成的譯法來從事翻譯,這裡提供幾個網站給翻譯者參考。
- 中華民國外交部國家與地區 中华民国官方的國家譯名
- 國立編譯館-學術名詞資訊網
[编辑] 香港
与大多数中文地区不同的是,香港的中文译名一般采用粤语(以广州音为标准)的语音系统来进行译音。
[编辑] 新加坡
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Translation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for the Chinese Media, Singapore)负责华文媒介译名的标准化。公众可由联合早报网免费浏览内容。新加坡初级法庭网站有英汉初级法庭常用词汇可查阅。
[编辑]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對於非華族或非華語名詞的譯名由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負責。
如果辭彙還未被理事會翻譯,或是存在爭議:
如果在马来西亚本国尚未出现任何翻译,可以先参考中国大陆方面的翻译方法。
翻译马来语时,请遵照以下原则:
- 先察看涉及人物懂不懂得中文,如果当事人懂中文,通常当事人有本身的汉语名字或汉语译名名字。应当尊重当事人,使用当事人的自己的译名。
- 如无资料可查,请遵照马来语的发音原则翻译,而不是遵照马来语的文字翻译。
新华社翻译马来语名词时常常按照文字翻译,这是错误的,因为其翻译出来的汉字与原来的马来语有时会相差很多。新华社翻译马来西亚货币Ringgit为“林吉特”,有人认为这是错误的(有争议,参见注2)。新加坡也稱“令吉”,與馬來西亞同。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則是“令吉”以及“林吉特”都有使用。
[编辑] 一些特别准则
[编辑] 对英国的地名、议员官方译名法则
英国早期的华裔移民都是来自香港围村的移民。在战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国的居留权。不少围村居民为改善生计,都移民到英国谋生。为服务这群不太会英语的香港移民,以及为香港当地的传媒服务,英国的殖民地部会为全国所有议员和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表。在中国内地传媒走向世界以前,这份标准就成为当时英国官员的唯一标准译名。由于香港人普遍使用粤语,官方译名也以粤语的广州音作标准,并且会尽可能将译名漢化,使华人听众有亲切感。以下为部份知名人物的官方译名和中國大陸译名的分别:
人物 | 官方譯名 | 中國大陸譯名 | 其他譯名 |
---|---|---|---|
Mrs. Margaret Thatcher | -{戴卓爾夫人}- | -{撒切爾夫人}- | -{柴契爾夫人}- |
John Major | -{馬卓安}- | -{約翰·梅杰}- | |
Heathtine | -{夏思定}- | -{赫塞爾廷}- | -{希素庭}-(香港傳媒譯名) |
Sir David Wilson | -{衛奕信}- | -{魏德巍}-(当驻华大使时的译名) | |
Chris Patten | -{彭定康}- | -{柏藤}-(委任為港督後停用) |
請參看英國政治人物官方譯名列表。
随着香港回归,以及中國大陸传媒在世界的普及,英国政府已不再发表新晋的官员和议员的中文译名列表,而改以中國大陸传媒为标准。这在BBC的中文新闻网页内亦可留意到。
另外,英国国内的地名或人名如果和宗教有关的话,要先视乎有关宗教,再决定译名。假如有关名称和圣公会或基督教有关,则采用基督教圣经和合本的译名。例如:圣保罗大教堂。但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苏格兰或北爱尔兰信奉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下一段所列的天主教译名。
[编辑] 葡萄牙地名、议员官方译名法则
葡萄牙的官方译名,主要是方便澳门的传媒报道葡国政府的新闻。葡萄牙本来不多理会当地的中文媒体,过去当地传媒都是自行把官员和议员名字的葡语发音用近似的广东拼写。随着回归临近,有关部门才开始统一译名。
[编辑] 天主教圣人、人物、地名译名法则
原则上,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信仰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天主教圣经译本的译名。所以,故教宗John Paul II的正确译名应该是若望保禄二世,而不是约翰保罗二世;教宗日常露面的教堂,应该是圣伯多禄大教堂而不是圣彼得大教堂。但要注意,若地名是纪念洗者若翰(基督教的施洗约翰)的话,就不要将“若翰”改作“若望”。
由某个地方或机关的官方翻译可以看出一些它的历史。例如,在香港总共有六家中学以 St. Paul 为守护者;但是,两所由香港聖公會开办的中学译成“圣保罗”:
三所由圣保禄修院開辦、及一所由明愛开办的天主教學校則译成“圣保禄”:
- 銅鑼灣的聖保祿學校(St. Paul's Convent School)、
- 跑馬地的聖保祿中學(St. Paul's Secondary School)、
- 藍田的藍田聖保祿中學(St. Paul's School (Lam Tin))。
- 長洲的明愛聖保祿中學(Caritas St. Paul Secondary School)
澳門也有稱為聖保羅或聖保祿的學校。
[编辑] 韩国地名、人名译名法则
韩国虽然自1970年代开始已经停止使用汉字,但70年代以前,韩语的汉字使用量极高。所以,绝大多数的地名和人名都有其正确对应的汉字。为尊重当地和有关人士,请-{zh-cn:尽;zh-tw:盡}-可能不要自行帮地名和人名作翻译,而务必要使用原来的汉字。假使没有对应汉字的话,韩国官方建议采用拉丁化了的名称。例如:“住在首爾麻浦区的Aeoge驿的学生安Areum”这句句子里面,地方名“Aeoge驿”和人名“安Areum”。
有关韩国各地地名的汉字,可参考有关地区的中文版地图。假若没有中文版地图的话,可参考当地的旧地图。
尊重南韩官方的要求,南韩首都的中文譯名現改為「首爾」。韓國官方的意見是,除了講述過去的歷史以外,建議提到該國首都時,漢字不應再用「漢城」二字稱之。但目前使用漢語的地區對此意見不一,做法也有很大差別。假設已改成“首爾”,為讓人明瞭易懂,可以再括弧註明“漢城”,或註釋“大韓民國首都”。
有关韩国政要、议员的名称,可以参考韩国的报社网站。“中央日报”、“朝鲜日报”等大型报社都建有政要及议员的汉字名称对照表,并设有收费的查询服务。不过,如果有新闻发生的日期作参考,我们可以翻查网上过去新闻的PDF版本,来找寻有关人士名称的汉字写法。
有关查询韩国演艺人名字的汉字写法比较困难,除了因为报章通常都不会写出他们名字的汉字写法以外,就连艺人本身也未必记得自己的名字怎样写。这时,就要靠有关艺人的经理人公司,或依赖可以信靠的网站。韩国映画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来源,有时甚至比电影发行商更可靠。例如:韩国人气偶像车太铉(Cha Tae-hyun)和全智贤(Jeon Ji-hyun)就多番向香港传媒投诉自己的名字被错误写为车太贤及全知贤,可见不少艺人其实很看重自己的名字。相反的,韓國報章娛樂版的譯名卻很多時都是錯的,這一點一定要留意。此外,若有关演艺人在1970年代以前已经活跃于影坛的话,参考当年的电影广告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參看:韓國同音姓氏
[编辑] 俄罗斯地名、人名译名法则
基本上可以按中國大陸的人物地名翻译法则的参考书目。但若有关人名、地名並不在有关书目出现而有自行翻译的需要时,應該首先瞭解俄羅斯语有软音化的特性。所以,Putin不译作“普丁”而应译為“普京”;Rasputin应译作“拉斯普京”而非“拉斯普丁”(在香港有不少历史科老师都有此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