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Help talk:中文维基百科的繁简处理 - Wikipedia

Help talk:中文维基百科的繁简处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對話頁是用來討論維基百科的繁簡轉換電腦程式。若有字詞轉換錯誤,請到Wikipedia:繁简体转换请求進行討論。

讨论存档: /2004年存档

目录

[编辑] 遇到两个

  • 著有=着有
  • 余数=馀数
  • 乾=干

预览一下,哎!都长一个模样了。--heryu 03:34 2005年1月2日(UTC)

[编辑] Category里前后不一致

Category:计算机储存媒体 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

类别”電腦儲存媒體“中的条目 There is 1 article in this category. D DVD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9%9B%BB%E8%85%A6%E5%84%B2%E5%AD%98%E5%AA%92%E9%AB%94" 页面分类:電腦儲存

以上内容看起来实在不容易理解。这个怎么办呢?Mickey 11:39 2005年1月5日(UTC)mickeymousechen

[编辑] 一些问题

  1. 维基共享资源被转成了維基共用資源,修改转换表后,仍然不能解决
  2. MediaWiki:Zhconversiontable/zh-hk和MediaWiki:Zhconversiontable/zh-sg现在还有用吗?--百無一用是書生 () 12:58 2005年1月14日(UTC)

以将“維基共用資源=>維基共用資源”加上,常见Wikipedia:繁简处理/转换原理。zh-hk和zh-sg的转换表依然有效,只是用户要在“参数设置”里选择相应的字体。-Zhengzhu 05:09 2005年1月17日(UTC)

[编辑] 切面

在數學相關文章當中,「切面」的繁體被弄成「切麵」了

check切面

Chinmin

已修正。-Zhengzhu 05:02 2005年1月17日(UTC)

[编辑] 塔吉克

塔吉克在简体版里面变成“塔吉克斯坦”了

简体字就是塔吉克斯坦--百無一用是書生 () 05:42 2005年1月19日(UTC)

[编辑] 小建議

我覺得,關於字的對應的問題,文章若是先以繁體中文編輯,而簡體版則用軟體轉換的話,就不會有對應字錯誤的問題了。 例如:國曆、中華民國歷史=>国历、中华民国历史 ;而簡體轉繁體卻會變為:國歷、中華民國歷史;亦或是矯正過則為:國曆、中華民國曆史

[编辑] 一个建议

最好能增加一个特殊页面,可以让用户在这里进行繁简体转换。就是说,输入简体,点击转换按钮,将文字转换成繁体字,反之亦然。类似于测试站点上的utf-8转换。这样有时候繁体用户需要输入简体字,或者简体用户需要用到繁体字时会比较方便,不用去找其他的软件来进行转换。毕竟,无论使用繁简字体的人,输入另外一种字体都不大容易。有这样一个工具会非常有利于编辑--百無一用是書生 () 12:19 2005年1月20日(UTC)

[编辑] 錯誤回報

「脏词」的繁體應為「髒詞」而非「臟詞」check脏词

找到一个:战国时期的韩国在韩国(战国)中转成“南韩”check韩国
我觉得“韩国”和“朝鲜”一样,根本不应该转换,可能出现的问题太多了。-- ran留言)02:43 2005年1月23日(UTC)

[编辑] 還有些錯誤轉換

這是剛剛在沙盒看到的文章:

  • 很難想象這種完全已觸犯了刑律的行為條款→想像
  • 女性要第二性征發育正常→性徵
  • 去年就有20%的筆試和麵試都合格的考生→面試
  • 放在海關總署的五條禁令→裡

除了第四條的問題很複雜以外,其他的應該都可以迅速解決吧。-- Toytoy 02:39 2005年2月21日(UTC)

[编辑] 錯誤回報

"乒乓球"、"桌球"、"撞球"這三個詞的簡繁意思。似乎有出入,使得我要查詢繁體字的teable tennis這個詞時,卻出現繁體字中billiards的結果。可以麻煩管理員解決一下嗎?感恩!!! Weihao.chiu 18:21 2005年2月28日(UTC)

[编辑] 症候群

簡體「综合症」應轉為正體字的「症候群」Koika 07:17 2005年3月1日(UTC)

而「症」→「癥」的對映是不必要的

[编辑] 艳后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1938年那裏,简体字的“艳后”换成繁体後变成了“艷後”,“皇后”的“后”字不用變的吧好像?這個情況在伊丽莎白·泰勒中的埃及艳后处也出现了。同样,在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中的妖后在繁体中也变成了妖後。--wooddoo (talk) 11:11 2005年3月3日(UTC)

增加了。--石添小草 17:56 2005年3月3日(UTC)
麻烦了呵呵--wooddoo (talk) 15:57 2005年3月16日(UTC)

[编辑] 日文汉字

虽然现在可以使用强制不转换日文汉字。但是是否可以修改一下系统,设置为使用标记<span lang=ja></span>中的文字不进行转换,而且使用这个标记可以让日文显示的更好看--百無一用是書生 () 12:08 2005年3月9日(UTC)

[编辑] 页面分类中,繁简转换无效!

在页面分类中,繁简体无法转换。例如category:人权。

[编辑] 塞浦路斯的问题

台湾版本的塞浦路斯称为“赛普勒斯”,并没有进行简繁转换。

另外,编辑原文的时候,怎么又不把他简繁转换?????????????--冰封沙漠 05:42 2005年3月24日(UTC)

[编辑] NOCC有问题?

虽然在开头Template里面加上了__NOCC__,但是译名表/L还是把简体“寮国”转化成了繁体的“寮國”。(但是其他地方又没有转换)-- ran留言)03:18 2005年4月4日(UTC)

还有译名表/U把繁体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轉化為簡體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开头Template也加了NOCC)--ran留言)03:26 2005年4月4日(UTC)

是软件问题。-Zhengzhu 13:14 2005年4月4日(UTC)

[编辑] 标题是繁体字/简体字的会成为两个条目?

昨天编辑了一个条目黃庭堅,使用了繁体字,今天发现又有一个简体字的条目黄庭坚因为侵权被列入了删除列表。两个条目现在似乎是共存着,因为不太清楚繁简处理究竟怎样解决条目名称的问题,所以在这里问一下。莫非要手动作转向?

--Vincivinci留言)8:35 2005年4月22日(UTC)

没错,需要手工转向--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48 2005年4月22日(UTC)

对不起,由于我不知道该如何开一个新的页面,所以我只能借助于他人的页面表达我的意思。如果要进行捐款的话,请问人民币捐款是否需要兑换成其他币种再邮寄?另外,如何开一个新的页面发表自己的意见呢?

[编辑] 錯誤回報

  • 正體姓氏余會自動轉換為正體的餘龙

[编辑] 繁简自动转换可能采取的办法

繁简自动转化的问题困扰很久了。现在看来,除了“全局”和“手动”以外,还必须有一个“本条目”转换功能,即在页首通过某种标记,规定本条目内的转换规则,如:

[[cn-tw:概率|機率]]

[[cn-tw:繁体|正體]]

如果全局已经设定转换,而本条目不希望转换,则写:

[[cn-tw:概率]]

[[cn-tw:繁体|繁體]]

此时,“概率”在繁体情况下显示不变,而“繁体”显示作“繁體”。这样,既避免了手动逐一转换的繁琐,又防止了全局转换的纰漏。注意:如果仅写:

[[cn-tw:繁体]]

则在繁体模式下,“繁体”中的“体”仍然为简体形式。如有可能,甚至还可以考虑设置一作者个人转换词表。各种表的优先顺序是:

手动>条目>作者>全局

为方便起见,个人转换表也可以用手动的方式实现,只要有了条目功能,作者把自己的表拷进去就是了。

--肖土 18:34 2005年5月14日(UTC)

[编辑] Category的繁简問題..

這一版好像不會轉哦?是1.5的問題嗎?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Category:%E6%9C%89%E6%9C%BA%E5%8C%96%E5%AD%A6&variant=zh-tw

連上這一個category的都有問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8%A7%A3

-- SDiZ 16:05 2005年6月29日(UTC)

似乎是全部Special Page都不會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Specialpages&variant=zh-tw
-- SDiZ 16:10 2005年6月29日(UTC)

[编辑] 搜索時繁簡體不通用

我用繁體編輯的某些條目,在左邊“搜索”裏輸入相應簡體時找不到。(比如古菌分类表细菌分类表。)

想用重定向解決,但發現搜索時要麽不出現建新頁面的提示,要麽編輯頁面的時候編到一個不相干的條目,或者繁體的編輯頁面上,但無法編輯相關的簡體條目。

如果在其他頁面上加上簡體的鏈接則會自動鏈到繁體。

所以我不知道怎麽能建立重定向,但不用重定向又搜不到。 polyhedron(古韻) 16:35 2005年7月17日(UTC)

這個問題確實滿惱人的。在這邊舉個實際的例子:
現在有個消歧義頁東方,標題用的是繁體。如果把簡體的东方輸入左邊的搜索窗裡,按下轉到,畫面會顯示這個條目並不存在,而且建議我們用這個標題新建一個條目。可是點選這個標題,卻會進入繁體東方條目的編輯畫面。
這幾天我試了許多方法,就是沒辦法產生出一個簡體的东方重定向條目。根本原因好像是當我們要編輯條目時,系統會先檢查是否有個轉換後的條目名稱存在,若有,就自動幫我們轉到那個已經存在的條目去了。但這樣就做不出簡繁重定向頁了啊。 采豫 17:13 2005年8月6日 (UTC)

[编辑] 有關-{}-標籤使用「不轉換」時的問題

剛剛試過在鋼之鍊金術師一文中使用-{}-標籤,但在使用「不轉換」時卻無法顯示。是否要用-{zh:〇〇〇}-作為後備fallback使用呢?--Shinjiman 17:28 2005年7月17日(UTC)

[编辑] A|標記

現時這標記和T:標記的用法有些不同:T:標記的文字在內文中不會出現,A|郤會,可否改為一樣?這樣令編輯者可將此標記置於文首,令後來者較容易看到和維護(就像C語言中用#DEFINE定義常數)。--水水 06:32 2005年7月18日(UTC)

赞成这个提议,而且-{A|zh-cn:文字1;zh-tw:文字2;zh-hk:文字3;zh-sg:文字4;}-在处理链接类的文字无效,会显示所链接到条目的名字,如:约翰·克里右侧表格中的妻子和女儿的名字因为是链接形式,就不能正常转换到繁体的凱利。应该修正一下程序就可以--维游 (+_+) 07:28 2005年12月12日 (UTC)

[编辑] 「書體」

所謂書體其實是字體的意思。這是我後來才發現的。但是我還是亂用了。因為我非用個詞不可。不然永遠寫不出像樣的文章。 AirBa 03:19 2005年8月27日 (UTC)

我知道了!就叫做「用字」嘛!用字習慣、用字模式…比模糊不清的書體好多了。我要改了…AirBa 00:13 2005年8月28日 (UTC)

[编辑] 中文翻譯的不同

物理分類裡面的「經典力學」,台灣通常都稱「古典力學」。

我剛才查過了,不管是在大陸還是台灣,「經典力學」、「古典力學」、「牛頓力學」這三種說法都有使用,而且指的是同一樣東西。因此這更像是各人的習慣用法的差異。另外說明一下,發言時請署名。--Wengier留言) 21:09 2005年9月5日 (UTC)
該怎麼說的,至少我高中的時候不管任何版本的物理課本都是講「古典力學」,而牛頓的名字通常只會出現在三大定律和牛頓發展出的一些數學公式的時候。也許我這個年紀官方灌輸的名稱都是這個吧。--Rookie留言) 06:55 2005年9月6日 (UTC)
那可能與學校之間的不同說法也有關系,但這三種說法確實皆可見到,比如在台灣的教育網中就是,所以強制轉換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多的問題,不如在條目開頭即列出並說明各種說法讓大家都能理解即可。補充一下,學校之間的不同說法這種現象我也見過,比如我以前還在大陸時老師都教成“質數”,所以我本人更習慣“質數”這種說法,但現在表示同一個意思的“素數”在大陸卻也很常見。因此,造成了同一地區不同習慣的說法的問題。--Wengier留言) 23:08 2005年9月5日 (UTC)

[编辑] 有關單字轉換

目前現在的轉換是利用三個層次來進行的:

  1. 轉換原代碼 [./includes/zhtable/ZhConversion.php]
  2. 轉換表 [MediaWiki:Conversiontable]
  3. 手工轉換 [-{ }-標籤]

其實要完全解決因單字轉換而引發的問題,就必需在原代碼(第一層次)中作出修改。如果只是修改轉換表(第二層次),以下的情況可能會出現轉換錯誤的情況,例如軟件升級等,轉換表的程序就會失效,這需要修改網頁代碼使轉換表中重新使它開度運作。 另外,修改轉換表的方法只會對一個網站有效。好像修改Wikipedia的轉換表,是對Wikinews, Wikictionary等是未能生效的,從而需要在每一個網站中修改才能有效。這可表示出修改轉換表只是治標的做法,要從原代碼修改才是治本的做法。 其實原代碼並不是不能修改的,只要能找出要修改的部分即可。建議在Meta中建立一個頁面,以討論有關單字轉換的問題。 --Shinjiman 14:17 2005年11月29日 (UTC)

之前我就說過有關繁簡轉換的修改要治本,因此希望能對ZhConversion.php中的錯誤或過度轉換進行修正,因此自然完全支持此項提議。--Wengier留言) 01:12 2005年12月1日 (UTC)

[编辑] 關於繁簡預設轉換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

我下載了MediaWiki軟件,試過執行過繁簡轉換表的 Makefile, 從 Makefile 的文件可看出,有關的單字轉換表可以在 Unicode.org 找到。 另外繁體的詞彙可在輕鬆輸入法詞庫EZ.txt.in及libtabe找到;簡體的詞彙可以在scim-pinyin找到。

trad2simp1to1.t: t2s_1tomany.t t2s_1to1.t
        $(SED)  's/\(.......\).*/\1",/' t2s_1tomany.t > trad2simp1to1.t
        cat t2s_1to1.t >> trad2simp1to1.t

simp2trad1to1.t: s2t_1tomany.t s2t_1to1.t
        $(SED)  's/\(.......\).*/\1",/' s2t_1tomany.t > simp2trad1to1.t
        cat s2t_1to1.t >> simp2trad1to1.t

此兩段的原始碼因為會按照轉換表中的第一個字作為對應字,因此可能會出現簡繁/繁簡一對多問題, 多數都是在Wikipedia:简繁一多对应校验表Wikipedia:繁简一多对应校验表中的字。

另外詞彙轉換問題,有些詞庫可能已包含無需轉換的詞彙,好像「臺」字。我們可以定制一個表,防此這些詞彙轉換。

開啟詞庫檔(文件A,r)
 開啟詞庫檔(文件B,w+)
  當未到文件最尾處時
   讀取一行
    如果未含有表中的字
     將這一行寫到文件B

 關閉詞庫檔(文件B)
關閉詞庫檔(文件A)

另外好像「公車」或其他地名的轉換問題,可以透過 toXX.manual 文件去解決。 因「公車」可能會造成轉換錯誤,如「九龍公車」、「空中公車」等。 這可刪除不必要的詞以修正詞彙轉換問題。

此外,已更新 Unicode 的原檔亦可能解決一些單字轉換的問題。 請參考User:Shinjiman/ZhConversion/Makefile以查看Makefile (1.5.4版,已更新字詞元件至最新版本)及User:Shinjiman/ZhConversion/Makefile/Documentation (翻譯未完成)。--Shinjiman 18:35 2005年12月26日 (UTC)

开始的时候都是User:Zhengzhu写的程序,好像他现在比较忙……--zy26 was here. 18:50 2005年12月26日 (UTC)
是呀,這是原先由User:Zhengzhu写的程序。但是從Mediawiki的文件裡,這些轉換的文件已經有一年多沒有更新了(最後更新大約是在2004年11月左右)。--Shinjiman 18:54 2005年12月26日 (UTC)
不可以通过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cn等来修改吗? 最初考虑到程序里的转换表总是会有错的,所以才增加了这个机制,大概就是让大家都能修改toXX.manual文件,但又不需要cvs写权限:) - Zhengzhu 21:54 2005年12月26日 (UTC)
是的,修改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cn等名字空間的轉換表雖然是可以修改文字,但是這樣的改變在這個狀況下只會對一套軟件有效(例如在「維基百科」的修改只會應用到「維基百科」,並不會應用到其它的軟件好像「維基語錄」等)。請同時參閱Help talk:中文维基百科的繁简处理#有關單字轉換部分,我們可以定制一排除字列表(其實應為兩個列表,一個是針對單字預設轉換,而另一個是針對詞彙表,修正過度轉換的問題。)去停止一些過度轉換的問題,還有定時更新字庫包(Unihan.txt)、詞彙包及排除列表的版本可能會解決某些的轉換問題。字彙的排除列表可應Wikipedia:Unihan繁简体对照表中的情況去加入,而詞彙的排除列表可以透過繁簡請求的共識去加入,及從繁簡請求的共識中修改toXX.manual文件(修正某詞彙過度轉換)。 :) --Shinjiman 02:11 2005年12月27日 (UTC)
我认为总体来讲应该尽量减少对程序里的确省转换表的依赖,主要是出于维护的方便。对于单字的转换,的确可以考虑对程序里的转换表作修正,因为这些转换是相对固定的。但是词汇的转换我认为还是应该依靠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cn 等,因为词汇的转换是相对变动的,意味着我们要定期更新程序里的转换表。至于其仅对一个维基网站有效,可以考虑把维基百科的转换表拷贝到维基语录等等。-Zhengzhu 07:20 2005年12月29日 (UTC)
我同意這個看法。另外我看過這些詞彙表,有些會轉換一些不應該轉換的字(好像[電視台/電台]等詞轉成[電視臺/電臺]等詞]),這應該有需要排除這一類的轉換。看來應該差不多是時候要收集需要停止轉換的字與詞了。 :D --Shinjiman 07:35 2005年12月29日 (UTC)
我已修改了一部分過度轉換的問題【toCN.manual [1]】【toTW.manual [2]】【toHK.manual [3]】,歡迎各位修改,但請小心更改詞彙表。在現階段中不要加入額外的詞彙,而需要移除不必要及過度的轉換。--Shinjiman 06:33 2005年12月30日 (UTC)

[编辑] 关于繁简体的转换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无名无形留言) 12:44 2006年5月11日 (UTC)

首先我声明一下,我只是个学生,并且我是浙江人,最后要说的是,其实我对中文维基的中立性有很大的怀疑,我参与维基的目的只是因为我是个百科全书爱好者,当然不想参与对那种大家整日作无谓争吵的条目的编缉,那种条目谁都知道意思,只是有不同理解的条目有人会去查吗?! 很困惑于中文维基的繁简体转换。繁简体在我看来只是标准问题,我自己其实相当不喜欢标准的不统一。这给科学的讨论会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浪费相当多的资源与时间在转换上。比如说美吨、英吨、盎司,当然还有气象上的巴,帕,华氏温标,而有一群人死活连正式的数据都不用国际标准(ISO),让人深感不快。现在的繁简体呢,我想大大增加了维基阅读、维护、使用的麻烦。同样一篇东西要有繁体、简体,我是不知道这是为何。在我的知识中,我一直只认为汉字简化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受过教育的汉人是不应该在阅读时产生任何大的困难的。就我来说,我并不认为一些行文习惯或是别的什么翻译、书写习惯的不同将成为各位的大障碍。美国,还有新西兰、澳大利来、联合王国、印度的英语都有很大不同,至少如果按发语拼写,会有巨大不同,我想知道维基里有多少个英语。我们都学过古代文学的,我甚至强烈的反对将古文用简体字书写,这样并没有达到学习古代文学的目的。如果我们都对学习过我们正在使用的文字的历史,应该清楚,简化字只是一个可能(当然我认为是必然的)的未来汉字的发展方向,连所谓的繁体也不过是简化速度略逊于简化字而来的相对名称,并不是原样的,况且一些行文习惯连民国初的样子也不是了。但现在我们已经不只是汉字的字体上混乱的一塌糊涂,连汉字的计算机编码也是一片狼籍,当然,还有汉字字体库,更是令人气愤。这样搞谁也受不了的。而原因就在于文字改革的不同步。 也许我这些话只能算作抱怨,因为这种局面是很难真正解决的,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为此做点什么吗?就这样看着吗?

请签名。繁简转换呢,应该是为了照顾是用繁体中文的群体吧,毕竟这里不是中国维基百科,而是中文维基百科;虽然使用简体的人一般都能够看得懂繁体,但是用繁体的人不一定看得懂简体,更何况有些计算机就根本没有简体的字形库。而且简繁体在有些特殊术语和专有名词翻译区别上差别太大,不应用转换的话根本无法看懂,例如打印机印表機竟然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当然将来两个语言分支的统一化将是不可避免的潮流,但维基百科是要尽量保持中立的,不能全部都用一样的字形。至于古文教学使用简化字,……其实我也有些抵触,但是如果用繁体字的话,怎么考察默写呢?那考生不是要累死了^_^
维基百科最早是将两个版本的文字分开放置的,当时的维护比现在还要繁琐。后来有了繁简自动转换,编辑工作才轻松了一点。实际上推进汉字统一化,是一定要做的,但不能在维基百科上。
维基百科的中立性是通过大量持不同观点的编辑者共同编辑来达成的。通过这种做法能达到的中立性的确不高,这也只能靠各位的努力了。最后说一下,以上是我的想法(还不算是观点,没有一个中心),我也是学生,人在上海。--卡库拉迪 11:40 2006年5月4日 (UTC)
只是IP,似乎沒辦法簽名的,或者發表這篇文章的閣下未必能理解Wiki的中立政策如何——WIki從來不會搞所謂的「絕對中立」,而是包容其他意見的客觀存在才達到中立。
關於單位問題,現在的化學條目也好,其他科學條目也應該有ISO標準標示,但不能因此就禁止其他單位的同時使用——因為禁止別人使用也就違反以包容為目標的中立原則。同樣地,文字也是一樣,不過要知道WIKI條目只有一條,利用傳統—簡化字轉換來完成「兩個」版本的。(另外:我覺得簡化用字絕對不是漢字的唯一(必然)出路,而是準確用字(包括恢復傳統字)才是出路。)
計算機字符編碼狼藉?呵呵,不知道閣下有沒有讀計算機的呢?Wiki用的是UNicode——最大部分就是中日韓三國的漢字,連EXT-C都在準備增加呢……
我贊成對中文發展「無所作為」,當然前提是對恢復傳統字「有所作為」,另外,如果考古文只是考默寫難字難句,那根本就是考試制度的失敗,而不是人的素質問題。寫傳統字是否累的問題,見人而已,要知道活動的門不會被蟲蛀呢--翔風Syaoran有事找我*^-^* 12:12 2006年5月4日 (UTC)
楼主到底建议什么呢?统一用简体吗?这样有很多习惯用传统体的朋友不适应,怎么办?-无名无形留言) 12:24 2006年5月4日 (UTC)

我一直覺得把只是邊旁轉換的簡繁體字(如vs),編兩個unicode碼是一個災難。舉個例來說,我們不會替粗體的 a-z 和 斜體的 a-z 、手寫體 a-z 等,編兩個不同的碼。簡繁體字只不過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Hello World! 12:37 2006年5月4日 (UTC)

這只是照顧「來源不同的字」……問題是類推簡化字實在太多,EXT-C都似乎唔夠用……--翔風Syaoran有事找我*^-^* 13:25 2006年5月4日 (UTC)

浪费宝贵的编码空间啊--Sinnim 13:50 2006年5月4日 (UTC)
  • 有些東西,不在其位,想做都做不到呢……--小狼 07:16 2006年5月5日 (UTC)
  • 对啊,所以才说“计算机字符编码狼藉”呢,同一个字编进去4-5次……维基现在的做法,至少比中文伪基(Wikia:c:zh.Uncyclopedia)的状况好多了……--卡库拉迪 04:53 2006年5月5日 (UTC)
  • 偽基怎麼做?不見他們有正經的化學元素解釋啊……--小狼 08:02 2006年5月5日 (UTC)
Uncyclopedia 以前以 Babel:Zh-hant/ 或 Babel:Zh-hans/ 作為繁中和簡中的頁面。後來又分拆為不同的 subdomain. 維基百科何時弄了個 Uncyclopedia 的 shortcut ([[Wikia:c:zh.Uncyclopedia]])??? --Hello World! 14:47 2006年5月5日 (UTC)
  • 有些内容,无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达,信息的传达可能会产生障碍,简体繁体都是如此。至少现在看来,简体繁体的共同使用对两岸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适合的。--请不要遮住阳光 这儿有活人! 14:49 2006年5月4日 (UTC)

我觉得这里的简繁体转换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我到希望在共享资源甚至其他汉语网页中都应该普及,不会“大大增加了维基阅读、维护、使用的麻烦”,反而应该说为每个人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大家各取所需,如果需要还可以了解与自己使用不同的字体,了解一个词汇在台湾或香港会如何说。总比同时放置简体和繁体的两种页面要更简单。不仅是汉字,世界语言最终的发展方向都会走向统一的,但如何统一恐怕不是谁个人可以预见的,也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方洪渐 03:55 2006年5月6日 (UTC)

[编辑] 解決中文維基系統強指定頁面語言為lang="zh"的問題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

如果有必要,建议编辑MediaWiki:monobook.css/zh-tw,可以加入 body {lang:zh-tw; font-family:"新細明體";} --蓝色理想@郁郁竹林 06:57 2006年5月5日 (UTC)
不好。因為 ①只針對body標籤的css無法影響到其他標籤的字型。②css寫死字型的話會讓用戶只能透過自訂css才能改變。--百楽兎 07:28 2006年5月5日 (UTC)
那就只写body{lang:zh-tw;},css是层次继承的。body下的元素都会继承body的属性,除非你另外指定。--蓝色理想@郁郁竹林 15:05 2006年5月5日 (UTC)
lang屬性只應用於HTML、XML元素,不能應用於CSS,後者只針對外觀。—自由主義者 2006年05月5日15:51 (UTC+8 23:51)
雖然css有层次继承,但並不適用於层次下的所有元素。例如表格元素就不完全受body控制。--百楽兎 16:17 2006年5月5日 (UTC)

很有趣的想法,HTML元素也应当可以设置的。一等,我试写一下。

function setDocumentLang(lang){
        var d=document.documentElement;
        d.setAttribute("xml:lang",lang);
        d.setAttribute("lang",lang);
}
setDocumentLang("zh-cn");//台湾、香港将中间的"zh-cn"分别换成"zh-tw"或"zh-hk"

请各位将上述代码放入自己用户monobook.js中,测试一下,我看看有什么回馈。—自由主義者 2006年05月5日14:16 (UTC+8 22:16)

一樣有效。還需要更詳細的回馈嗎?--百楽兎 16:17 2006年5月5日 (UTC)
呵,我想知道是不是各種瀏覽器下都有效。我不明白的是,語言設定為何不直接在後台實現?這比前端JS實現更好。以上加入到MediaWiki:monobook.js不難,得看其它人的意見。—自由主義者 2006年05月5日16:48 (UTC+8 00:48)
我將會設計一個後台草稿,配合現有的php,那麼完成後就不只在維基百科實現,連其它維基軟件的網站也會實現。--Shinjiman 19:52 2006年5月5日 (UTC)
在IE瀏覽器中,如果設定成zh-hk的話,將會使用簡體中文字型,請將它設定成zh-tw,那麼問題才不會發生(Firefox用戶不用將它改成zh-tw,直接用zh-hk亦可)。--Shinjiman 06:20 2006年5月6日 (UTC)
To 自由主義者 :我只試過IE和FireFox,皆有效。我想這個修改是合乎網頁語言規範的,應該不會有相容性的問題。的確按理說是要在後台實現才對,大概MediaWiki設計時沒考慮到。這個問題Shinjiman兄之前有向WkiMedia反映過,不過沒得到回應。前日我和Shinjiman兄再次向WkiMedia反映,終於有了回應,如Shinjiman兄所言,Shinjiman兄會幫我們設計一套美麗的方案。詳情可見:bugzilla:5790--百楽兎 00:01 2006年5月6日 (UTC)
這樣,我們還是先不要動JS了,會給開發人員帶來干擾。—自由主義者 2006年05月6日16:04 (UTC+8 00:04)
已經放上這個問題解決方法的初步草稿,但這需要先對它進行清理,清理完畢後放到trunk上即告完成。--Shinjiman 15:57 2006年5月7日 (UTC)
您的文字 中文(繁體) 中文(簡體) 中文(中国)
為角骨誤解述 為角骨誤解述 為角骨誤解述 為角骨誤解述
中文(台灣) 中文(香港) 中文(澳門) 中文(新加坡)
為角骨誤解述 為角骨誤解述 為角骨誤解述 為角骨誤解述
剛剛放上了將要變更的修正到BugZilla,看來這個問題應該將會很快地解決了……--Shinjiman 13:34 2006年5月9日 (UTC)
Shinjiman兄辛苦您了。另外想請教您一下,此修正在其他語言維基上會有什麼影響?例如用戶系統是繁體中文(台灣)或維基介面選擇為繁體中文(台灣),當他去韓文維基時,韓文維基的內容是以zh-tw還是ko的預設字型顯示?--百楽兎 14:45 2006年5月9日 (UTC)
根據設計,只有全域語言為指定的語言時(在這裡為「中文(zh)」),才會更改顯示語言;如果用戶在韓文維基中選擇了中文(台灣)介面,頁面的語言會維持不變(仍然是ko,由於全域語言是韓文(ko)),在指定語言以外的維基網站語言顯示不會受到這個修正影響。有關詳細的資料,可以看看在BugZilla上頁的patch檔。可是我仍然未是太熟悉PHP5的class,雖然可以說解決了顯示問題,但是代碼有機會放在一個不太適合的地方,從而影響了閱讀性。--Shinjiman 15:25 2006年5月9日 (UTC)
好像Brion在上面的bug report中寫到,好像我先前所寫的修正會影響到緩存系統,故此先前的修正尚未接受。但我仍然會嘗試一個不會對緩存系統影響那麼大的修正,如果各位有在自己的電腦中裝過MediaWiki,不妨可以嘗試一下共同解決這個問題。--Shinjiman 05:37 2006年5月10日 (UTC)

[编辑] 用戶介面及用字變換調查

據Brion於 wikitech-l 上表示,為何不利用「字體變換」作為取得語言標籤的文字。可能他並未考慮到有些用戶會預設停用用字變換,故此本人展開了一個小型調查,詢問一下各位現正使用的介面語言及用字變換選項,這對將來修正使用不正確字集顯示的問題會有所幫助。--Shinjiman 12:15 2006年5月10日 (UTC)

  • 請問Shinjiman兄,我怎麼找不到Brion有提到‘為何不利用「字體變換」作為取得語言標籤的文字。’呢?是哪篇留言?不過我有點懷疑Brion是否認真看過你的程序,因為他在wikitech-l的留言還在問你:“Are you maybe thinking of the patch for something totally different which tries to guess the visitor's language variant and change the lang attribute based on it?”,如果他的表達沒錯誤,我的理解也沒錯誤,他這裡所說的不正是我們一直試圖在做的嗎?即“依據用戶的系統語言來動態修改HTML元素中的lang變數。”我不太了解Brion在Bugzilla中所說的“it would break our caching system”是指什麼?是不是指我們所使用的方法會增加系統負擔?因為使用該方法的話,用戶每次讀取頁面時,語言判斷的程序就要run一次才行。Brion好像是希望在生成頁面時能直接擷取固定的表頭,而不要再耗費server資源跑判斷程序。以上是我的理解,說不定不正確。--百楽兎 13:36 2006年5月10日 (UTC)
  • 另外所謂的「字體變換」是指什麼地方的設定?--百楽兎 13:53 2006年5月10日 (UTC)
他所說出的"language variant"是指「用字變換」(MediaWiki:Yourvariant)(在中文維基中所用的文字是「中文字體」)。他先前所提出的,是利用「用字變換」設定去偵測網頁的語言,但我覺是這是不可行的做法。因為在中文維基中,有些用戶是使用「不轉換」作為預用字轉換。例如有些用戶(包括本人在內),用戶的介面語言(MediaWiki:Yourlanguage)的設定是zh-tw/zh-hk,但用字轉換的設定是zh(即「不轉換」)。如果是按照Brion的建議做法,以我現時的設定,取得的HTML語言標籤是zh(用字轉換設定),這樣不符合我們所預期的表達效果。這次修改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更改<html xml:lang="XXX" lang="XXX">中"XXX"的值的取得方式。因此我已經在wikitech-l中已經解釋我們在這裡的實際狀況,一起共同地解決這個問題。--Shinjiman 15:02 2006年5月10日 (UTC)
至於Brion先前表示過"it would break our caching system"。因為他並沒有說明過影響的範圍,我亦都不太理解如何地影響到伺服器的緩存,因此我對他這一句話有點保留。--Shinjiman 15:11 2006年5月10日 (UTC)
當時是因為Brion設定了那個臭蟲成INVALID bug,我才走過去wikitech-l提出問題,可能是Brion未能找出真正問題所在也不定,故此他才會這樣反問法。到時當問題弄個清楚時,可以回到BugZilla重開(REOPEN)那個bug以解決這個問題。--Shinjiman 15:20 2006年5月10日 (UTC)
To 百楽兎兄:如果可以的話,不妨可以到wikitech-l走一趟,講述這裡的情況也可以,這或者可以幫Brion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 --Shinjiman 15:23 2006年5月10日 (UTC)
  • 原來如此,果然我對language variant有誤解。我想了一下,如果Brion是希望透過language variant來解決問題,但就實際使用情況而言有其不合理之處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採用折衷的方法?即我們再新增一個叫Page Lang(假定)的參數,並在參數設定中新增一個叫做“頁面語言(假定)”的欄位,讓用戶自己選擇。這樣的話一方面HTML語言標籤可以依Brion所希望的方式取得,用戶也能依自己實際的使用情況來設定,更有彈性。不知Shinjiman兄覺得此想法的可行性如何?--百楽兎 04:33 2006年5月11日 (UTC)
這個建議,我都可考慮一下,但不知道到Brion那一關會不會被攔住呢?(笑)。但就閣下先前的建議,都只可以為已經登入了的用戶進行個別設定。至於匿名用戶可用什麼方法去取得正確的<HTML>語言屬性呢?--Shinjiman 10:41 2006年5月11日 (UTC)
更新:我已經重開了Bugzilla上的問題(不適合的修正≠不正確的臭蟲錯誤報告),這可以重新商討有關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而無需另行開一個新的錯誤報告。--Shinjiman 11:21 2006年5月11日 (UTC)
若要顧及匿名用戶,而且從server端著手的話,一定要run判斷程式,所以只能用力說服Brion接受Shinjiman兄的方案。除此之外,要顧及匿名用戶的方法只剩下改monobook.js了。--百楽兎 11:22 2006年5月11日 (UTC)
也許我修正的位置也許會引致不安全的狀況,但基本上我的語言偵測設計是沒有大問題的。因為這個新加入的代碼已經在我安裝的本地wiki中測試過了。在最後作修訂之前,應該是如何解決Brion所提及到的緩存問題。--Shinjiman 11:40 2006年5月11日 (UTC)
對啊,沒辦法,只能慢慢探求Brion的真意了。順便請問一下,因為我不太明白為什麼討論由Bugzilla轉到wikitech-l,是因為Brion都在wikitech-l出沒嗎?--百楽兎 15:46 2006年5月11日 (UTC)
沒錯,包括Brion在內的開發人員的主要聯絡途徑是利用郵件清單,Bugzilla主要是要報告錯誤及提供修正的地方。因為現時的討論是不適合在Bugzilla中進行,故此我們要先透過郵件清單解釋問題所在,然後最後才把可行的修正放到Bugzilla。--Shinjiman 09:54 2006年5月12日 (UTC)
有另外一位用戶Gerard Meijssen(維基詞典Z編者)在這裡中亦指出創建維基語言及lang屬性的連結並不是無能的事,可能他都有點認同我的概念。--Shinjiman 03:11 2006年5月13日 (UTC)
  • 真是奇怪,我在wikitech-l試圖詢問Brion對於方案二的意見,但發文過了一天還是沒貼上去。系統回覆發文成功,我也已回信證明郵址存在,並且得到「The original message you sent to the newsgroup will be posted within ten minutes.」的回應。我寫的內容如下:
Brion, how about the second idea which Shinjiman said?

"An alternative way to solve this issue is adding a new option 
in user's preference setting, then the lang attribute in the 
HTML tag can be customizable and Logged on users can change 
the value to meet their actual need."

We need your professional advices, thank you.

只好再試試了…--百楽兎 02:23 2006年5月13日 (UTC)

好像第一次使用郵件名單時需要確認您的電郵地址,等待確認了後才能在貼文區上顯示。如果您還未收到確認信息,請先到這裡註冊您的電郵地址,等確認後便可以在郵件名單中發表。--Shinjiman 03:11 2006年5月13日 (UTC)

[编辑] 因為技術問題使用T標籤的狀況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現在有些條目因為技術問題必須要使用T標籤,像是Channel VC#。但我覺得現在使用T標籤的模式容易造成困惑,因此我做了一個{{TitleOverwrite}},專門應付這種技術問題的情況:

希望大家多多採用。--笨笨的小B | 茶飲 08:16 2006年7月27日 (UTC)

建議改一下:「系統記錄的條目名稱為:...」。--Isnow 08:25 2006年7月27日 (UTC)
修正了。--笨笨的小B | 茶飲 08:38 2006年7月27日 (UTC)
基本上這個模版的立意是蠻不錯的,方便大家編輯,但是有點感嘆的是最近中文維基上的條目標籤模版越來越多,有時打開一個條目內容沒三行,但光標籤就超過三個,讓人很感嘆到底大家是在寫內容還是在收集標籤......--泅水大象 訐譙☎ 04:02 2006年7月28日 (UTC)

恕我直言,我覺得使用這個標籤,還不如所有標籤和-{T|xxx}-也不用。現在的情況很易使人誤會以為模板內寫的字眼才是正式名字。--Hello World! 07:35 2006年7月28日 (UTC)

我試著把「系統記錄的條目名稱為:...」拿掉了。畢竟這個問題主要影響的是編輯者而不是閱讀者。--笨笨的小B | 茶飲 13:48 2006年7月28日 (UTC)
拿掉這句「系統記錄的條目名稱為:...」之後,這個模板的存在就有問題了:
  • 對閱讀者來說,這條信息顯得有點突兀,特別是在頁面最頂上。
  • 對編輯者來說,他們還是要通過某些操作來獲得真正的條目名稱,這個模板並沒有提高編輯者的效率。
--Isnow 19:50 2006年7月28日 (UTC)
其實我不認為這個模板有存在的必要。編輯者真是需要一看頁頂便要知道本來條目的名稱嗎?這個需要是凌駕於在閱讀者角度中在頁頂多了一個與內容無關的模板嗎?既然明明轉換了,卻要告訴人未轉換前的名稱,倒不如不轉換,用{{Wrongtitle}}顯示正確名稱算了。 -- Kevinhksouth (Talk) 02:36 2006年7月29日 (UTC)

[编辑] 有關荷里活(好萊塢)一詞在香港相關條目中的使用

Hollywood一詞在本港和大陸被譯為「荷里活」,台灣則譯為「好萊塢」。如使用自動繁簡轉換功能,荷里活一字會被自動轉換成好萊塢,這本沒什麼問題。然而,當條目中出現有關香港地名之詞語時,則會出現問題。如香港有一街道名為荷李活道,當轉換成繁體時會變成好萊塢道。由於荷李活道才是正確的香港地名 (香港沒有好萊塢道這個地方),轉換成好萊塢道是錯的。請大家在編輯有關香港以「荷李活」命名的地名或其他名字時,使用不自動繁簡轉換功能。 -- user:kknews

[编辑] 有關條目標題手工轉換標籤功能

我在荷里活道條目使用了"條目標題手工轉換標籤功能 (-{T|荷李活道}-)",防止"荷里活道"條目的標題被轉換成"好萊塢道",但轉換成繁體時條目標題仍顯示為"好萊塢道",而"條目標題禁止自動轉換功能 (__NOTITLECONVERT__)"也用過了,仍是無效。可是在约翰·克里的條目的"條目標題手工轉換標籤功能 (-{T|zh-cn:约翰·克里;zh-tw:約翰·凱利;zh-hk:約翰·克里}-)"卻可有效地運作,是否我的打的編碼有問題呢?請求協助禁止荷里活道的標題轉換被自動轉換。 kknews 12:13 2006年9月14日 (UTC)

[编辑] zh-hk是否應該繼承zh-tw的自製轉換表?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

zh-hk是否應該繼承zh-tw的自製轉換表?我在測試的時候,發現zh-hk不但使用zh-tw的默認轉換表,連zh-tw的自製轉換表也完全繼承。不過:

  • 假如有繼承的話,那麼zh-hant繁體通用自製轉換表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為什麼要單列一個zh-hant,再把zh-hant嵌入zh-hk和zh-tw的底部,這似乎完全不符合zh-hk和zh-tw之間的邏輯關係?
  • 我可以理解zh-hant繁體通用自製轉換表和zh-tw/zh-hk自製轉換表分立的初衷,因為港台有很多譯名是不一樣的,所以才要區別出港台共用的繁簡轉換。既然如此,能否把zh-hk對zh-tw自製轉換表的繼承關係拿掉?

-- ran留言) 04:40 2006年11月21日 (UTC)

(+)支持獨立出來。現時zh-hk共用zh-tw,確實對zh-hk及zh-tw用詞有別的詞語做成不便。現時在zh-hk的轉換表中,需要額外作出「香港用詞=>香港用詞」的轉換,否則香港用詞便會跟隨zh-tw的轉換表「香港用詞=>台灣用詞」變成台灣用詞。長遠而言,也許可以建立三個轉換表:(A) 通用繁體轉換; (B) 香港用詞特別轉換及 (C) 台灣用詞特別轉換。香港和台灣一樣的用詞列入(A),不同則列入(B)及(C)。轉換表方面,zh-hk用(A)+(B);zh-tw用(A)+(C)。不過這個安排又是否會混亂? -- Kevinhksouth (Talk) 06:29 2006年11月21日 (UTC)
如要做這樣的修改,那就有需要對MediaWiki軟件的php代碼進行修改,但對於此項的修改應該不是太難。--Shinjiman 07:07 2006年11月21日 (UTC)
剛發現了原來已有zh-hant的轉換表。按我的建議,zh-hant可擔任(A)的角色,同時在zh-hk及zh-tw將zh-hant套入便可,但要進行很大規模的整理工作,確保真正做好分工的工作。 -- Kevinhksouth (Talk) 08:09 2006年11月21日 (UTC)
現在zh-hant、zh-tw和zh-hk三個自製轉換表的設計,其實已經假設tw和hk互相沒有從屬關係,正如Kevinhksouth上面所說的ABC的情況。問題是設計不符合實際情況,結果反而搞得更麻煩。-- ran留言) 14:11 2006年11月21日 (UTC)
在MediaWiki的原代碼(內定的轉換字詞)中,zh-hk的確是從屬於zh-tw,而zh-sg是從屬於zh-cn。在原代碼中是沒有zh-hans和zh-hant的轉換字詞。長遠來說這些的修改還是在最原始的php代碼中作出修改 (見LanguageZh.phpZhConversion.php)。--Shinjiman 14:37 2006年11月21日 (UTC)
我所说的是自制转换表,不是默认转换表。目前hk对tw的继承,不但包括默认转换,也包括自制转换。但是自制转换表却是按照kevinhksouth上面所说的ABC模式(即hk和tw共享一个hant转换表)设计的,参见:
这不符合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但hant通用表显得多余,同时hk对tw的继承使hk转换表极难维护。
不知道MediaWiki问题应该向谁反映?
-- ran留言) 20:00 2006年11月21日 (UTC)
MediaWiki的自定轉換表也是根據上面的php代碼內容以決定繼承(另見LanguageConverter.php,再尋找Conversiontable為關鍵字的代碼)。--Shinjiman 23:47 2006年11月21日 (UTC)
不明白意思。我记得原来设计的是,默认转换表是zh-tw,但是如果香港用词不一样,在zh-hk里加上后,在zh-hk下则会显示为香港用词。上面的讨论似乎大多是在译名方面,而转换表的设计,则是基于中文非外来词汇为主的用词差异以及繁简多对一问题的解决--百無一用是書生 () 13:11 2006年12月1日 (UTC)
例如在塞拉里昂一字中,只有台灣用詞會將它轉為『獅子山』,香港沒有此類的轉換用詞。現時設計中台灣的用詞轉換是【tw】,而香港的用詞轉換是【tw+hk】。因為在hk的轉換字詞中並沒有『塞拉里昂』一字的轉換,故此使用了在tw的轉換字詞,在hk中也把『塞拉里昂』轉換作『獅子山』了。因為自定轉換表的結構是根據默認轉換表的結構而建的,如果要撤底根治這個問題,應要在默認轉換表的生成結構中作出修改。--Shinjiman 04:46 2006年12月7日 (UTC)
此外,有關的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hant並非是正式的自訂轉換表的一部份,要使該轉換表成為正式自訂轉換表的一部份的話,就有需要從LanguageZh.php作出修改。--Shinjiman 06:05 2006年12月7日 (UTC)
当初的设计好像还考虑到了效率的问题,如果要改变,不知道是否会增加服务器的负担?--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14 2006年12月7日 (UTC)
如果要改變,其效率應該不會受太大的影響,因為只是多了兩個陣列,前後最少共六個陣列【hans/hant/cn/tw/hk/sg】,〖Convertcn=hans+cn〗〖Convertsg=hans+sg〗〖Converttw=hant+tw〗〖Converthk=hant+hk〗。現時共有四個陣列【cn/tw/hk/sg】,〖Convertcn=cn〗〖Convertsg=cn+sg〗〖Converttw=tw〗〖Converthk=tw+hk〗。--Shinjiman 15:50 2006年12月8日 (UTC)
這較現時的安排理想,屆時頁頂可以只放簡體和(不轉作台灣用語的)繁體的標籤,回歸簡潔。不過要做到這個改變,相信還要等一大段日子了。 -- Kevinhksouth (Talk) 16:01 2006年12月8日 (UTC)
還有大量的一對多簡繁詞彙要整理呢,這裡的只是冰山一角的呢。--Shinjiman 16:07 2006年12月8日 (UTC)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