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冬季战争(也称为苏芬战争),于1939年11月30日爆发,也就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当时苏联军队入侵芬兰,苏联并于同年12月14日应芬兰要求被国联开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结束战斗,但由于芬兰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签署停战协定,芬兰将10%的国土划给苏联。
这场战争中双方皆有损失,芬兰丧失了拉多加湖周围的土地,苏联为列宁格勒周围获得了一块缓冲地带,但丧失了国际舆论支持,并暴露了红军作战能力的缺陷,而为后来希特勒发动进攻苏联的战争增加了信心。
3月15日的苏芬和平协议阻止了英法联盟通过挪威向芬兰提供援助,也刺激了纳粹德国于当年4月9日进攻丹麦和挪威。
苏联红军在冬季战争中的表现,使斯大林领悟到运用政治手段控制军队无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战争过后,红军重新起用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官,并加强军队现代化。对后来抵抗納粹德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目录 |
[编辑] 背景
芬兰在1808年被沙皇俄国征服,成为俄国的属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俄国的对立面一直鼓励芬兰要求独立的斗争,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政府立即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但由于德国战败,德国扶持的黑森亲王弗里德里希·卡尔没有能成为芬兰国王,但德国和芬兰的关系一直很紧密。
但在争取芬兰独立的过程中,芬兰和俄国以及其后苏联的关系一直很冷淡,苏联支持的芬兰社会主义者起义已经失败,斯大林当时非常担心纳粹德国会进攻苏联,但苏芬边界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2千米,他担心芬兰会成为德国进攻的根据地。1932年苏联和芬兰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1934年又进一步确定此协定为十年有效。
1938年4月,苏联和芬兰进行外交谈判,希望和芬兰联合抵抗德国,并希望芬兰将列宁格勒外围领土和苏联北方领土交换,以达到保护列宁格勒的目的。但谈判延续长达一年也没有实质性结果,这时欧洲的形势已经开始恶化。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中包括一项秘密条款,在两国之间的东欧国家中划分势力范围,其中将芬兰划归苏联。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苏联随后也在东面出兵,仅几个星期,两国瓜分了波兰。
当年秋季,苏联要求芬兰将边界从列宁格勒后退25千米,并租界汉科半岛30年,以建设海军基地,作为交换,苏联割让两倍的卡累利阿领土给芬兰。1963年芬兰总统曾经说:“20年后的現在,如果我们站在苏联的立场,处于1941年希特勒侵略的危险中,1930年代末苏联一定会为自己的安全着想,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当时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苏联军队制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的死亡,進而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兰政府拒绝。苏联以此为借口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30日,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迅速抵达曼诺海姆防线。
1939年12月1日,苏联扶持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叫做芬兰民主共和国,希望藉此煽动芬兰军队中的社会主义者反叛,但没有成功,这个共和国只存在到1940年3月12日,后来并入到苏联卡累利阿加盟共和国中去了。
[编辑] 战争
芬兰的机动部队当时只有18万人,但实行游击战,芬兰的滑雪部队身披白色伪装服可以在雪地中迅速运动,并使用在西班牙内战中发明的石油炸弹。当年冬天温度低达-40℃,芬兰部队经常进攻苏联军队的食堂和篝火旁,游击战取得很大的成功。
虽然芬兰的社会主义者因为其信仰不允许进入正式部队,但令芬兰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感到惊奇的是芬兰绝大部分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和苏联站到一起,反而和他们的同胞一起战斗。这主要是由于有部分芬兰共产党人到苏联后,反而被斯大林的“大清洗”所镇压,引起对苏联的不信任感。另外还因为芬兰经过1918年的内战后,社会阶级差别缩小,社会矛盾减弱。
苏联军官的傲慢和不能胜任也是战争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苏联认为很快就能取得胜利,据历史记载当时苏联军队甚至手挽手唱着国歌向芬兰战线挺进。在大清洗中,苏联军官有80%被撤换,新上来的都是忠于斯大林而不懂指挥战争的,斯大林用政委监督军事长官,只是按照书本指挥战斗,苏联军队许多败仗都是由于指挥不当造成的。
苏联军队也没有准备冬季在森林中战斗的装备,大量使用战斗车辆,这些车辆必须24小时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不会冻住。苏联第44步兵师(约2万5千人)进入森林后被芬兰第9师(约6千人)分割包围殲滅,造成大约2万3千人战死,而芬兰方面只损失约8百人,并缴获43辆坦克,71架高射炮,29门反坦克炮,260辆卡车和1170匹马以及许多轻武器和给养。
也由于苏联决策人员的傲慢无知,没能在战争开始时就投入决定性力量:芬兰在主要戰場上集中了13万人和500门炮,而苏联只投入了20万人和900门炮,虽然有1千辆坦克,但没有好好運用,反而损失慘重。
因為芬兰的装备不足,在开始时只有受到最基本的训练的士兵有军服和枪支,其他参战人员只能自己在衣服上佩带标志,所以尽量使用俘获的武器。由于苏联军队一开始领导不力,训练不足,大量武器落入芬兰人手中。
由于斯大林的种族偏见,参加冬季战争的苏联军队主要是由南方的部队组成,他不信任当时在苏芬边界的部队,怕他们可能和芬兰人有亲戚关系或共同的文化历史,但南方的部队不适应芬兰的冬季寒冷和森林中的战斗。在1950年代,绝大部分芬兰人还生活在农村,他们自己的御寒衣物已经足可以使他们在严冬中战斗,当年的冬季是芬兰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寒冷的三个冬天之一。
芬蘭空軍的規模遠小於蘇聯空軍,不過他們的訓練紮實,要求標準很高,飛行員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很普遍。芬蘭空軍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使用4機編隊做為他們空戰的基本編製。這種編隊和德國在西班牙內戰時期發展出來的戰術編組的基本概念是相似的。四架飛機當中以兩架為小隊進行戰鬥,通常是由較為資深的飛行員擔任小隊的長機,在戰鬥中居於主動的地位,另外一架由較為資淺的飛行員操作,負責掩護和伺機攻擊敵機。這種戰術編隊到了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逐漸被各國家採用,並且成為現代戰鬥機作戰編隊的基礎。
蘇聯空軍當時還是採用沿習自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3機編隊戰術,無論是在飛行員個別的訓練、編隊間的默契以及作戰的企圖心上都遠不如芬蘭,有不少的報告指出3機編隊中的僚機有的時候無論有沒有目標,都會隨著長機開火,形成浪費彈藥的情況。負責支援轟炸機的戰鬥機有的時候還會丟下同伴,脫離作戰空域。
較差的訓練以及呆板的戰術,使得蘇聯空軍雖然數量大於芬蘭空軍,然而在作戰效果上遠不如芬蘭空軍的表現,導致蘇聯空軍損失慘重之外,對芬蘭境內目標的轟炸效果也非常有限。
[编辑] 国外支援
由于苏联的行为是明显侵略,引起许多外国团体的不满,送来物资和药品援助芬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芬兰移民,有许多回来参加战斗。在战斗期间共有1,010丹麦志愿者、895位挪威志愿者、372英国志愿者、346位芬兰在外国的移民和210来自其他国家的志愿者参加了战斗。还有许多外国记者来芬兰报道。
瑞典当时还非中立国,只是声称为“不结盟国家”,但也支援芬兰军事物资和现金,有8,700位瑞典志愿者准备到芬兰参加战斗,其中包括一个空军,有12架战斗机、5架轰炸机和8架后勤飞机,占当时瑞典空军的1/3,他们放弃瑞典军衔,准备到芬兰战斗,还包括900位地勤工人和工程师。
瑞典志愿军有8,402人在2月中旬参加了战斗,33人战死。
[编辑] 英法的作用
直到1940年2月,同盟国才决定援助芬兰,2月5日同盟国考虑3月20日在挪威北部登陆10万英国军队和3万5千法国军队,穿过瑞典进入芬兰,但需要在芬兰政府要求的条件下。3月2日正式向挪威和瑞典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将这两个中立国带入同盟国一方。但12月时希特勒已经向瑞典政府照会,如果同盟国军队踏上瑞典国土一步,就意味着德国立即进攻瑞典。
当时瑞典和挪威政府都没有同意同盟国的要求,战后透露的文件证实,其实同盟国根本无意和苏联交火,只是想借此占领挪威北部的铁矿,以阻断德国的战略物资来源。
瑞典拒绝了同盟国军队入境的要求,也拒绝了芬兰希望瑞典正规军参加战斗的要求,同时明确表示不能进一步对芬兰援助了。现在芬兰已经处于两难地步,同盟国希望战争继续拖下去,而瑞典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害怕会殃及池鱼。德国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
当时各国都在敦促芬兰,英法答应送来20,000人部队,德国和瑞典希望答应和平条件,芬兰军队指挥对战斗发展比较悲观,所以芬兰政府下决心在2月29日开始和平谈判。
听到芬兰开始谈判,英法又答应送来50,000人部队,但实际只有6,000人准备援助芬兰,其余人准备夺取挪威铁矿和港口。这个情报到达苏联决策部门,也促使了和平协议的迅速达成。
[编辑] 停战
到了冬季快结束时,德国敦促芬兰尽快和苏联谈判,苏联也損失惨重,又在国际社会中受到孤立。2月12日芬兰收到和平协议草案,不仅德国,瑞典也希望战争尽早结束以免受到波及,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公开宣称不再给予芬兰以军事援助。
到了2月底,芬兰的军事物资几乎消耗殆尽,苏联也已经攻破曼诺海姆防线。2月29日,芬兰政府同意谈判,3月5日,苏联军队又挺进10-15千米,逼近维堡郊区,芬兰政府要求停战,但苏联军队一直到3月12日协定签字才停止军队进攻。
这次战争中苏联红军损失惨重,48,000人阵亡,27万人失踪。芬兰方面22,830人阵亡。芬兰老兵经常夸口说一名芬兰士兵倒下去,要换取10名苏联士兵的生命。此外苏联还丧失了2千辆坦克。红军的将军说在这次战争中“我们仅仅获得了足够埋葬阵亡將士们的土地”。
[编辑] 莫斯科和平协定
根据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丧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芬兰10%的耕地,1/5的工业產值。22万2千居民,占芬兰总人口12%的人丧失了家园被遣送,只有极少量人口选择留下加入苏联籍。
芬兰还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里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部分萨拉区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这个协议对于芬兰来说是非常严酷的,仅仅过了一年,就又在德国支持下和苏联爆发了持续战争。
[编辑] 『麵包籃』與『雞尾酒』
在冬季戰爭中,有兩種武器被冠上了有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之名的戲稱。
蘇聯空軍於開戰首日即展開了針對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為首大都市的空襲,其中甚至包括了子母彈形式的燃燒彈,然而,面對芬蘭對蘇聯轟炸行為的指責,莫洛托夫卻辯稱蘇聯空軍並未轟炸芬蘭,而是為都市內饑餓的工人空投「麵包」;因此之故,在整個戰爭期間,芬蘭人都將蘇聯空軍的炸彈戲虐的稱為「莫洛托夫的麵包籃」。
另外,在冬季遊擊戰期間,芬蘭軍大量使用發明於西班牙內戰,以玻璃瓶等容器盛裝石油、磷、助燃劑等物的燃燒瓶,對蘇軍陣地與車輛造成極大損害,由於多以酒瓶為容器,故有芬蘭官兵將之稱為「這是給莫洛托夫的雞尾酒」,於是「莫洛托夫雞尾酒」隨成為燃燒瓶(土製汽油彈)最有名的別稱。
[编辑] 参考文献
- Tomas Ries, Cold Will - The Defense of Finland, 1988, ISBN 0-08-033592-6, Potomac Books
- Ohto Manninen, Talvisodan salatut taustat, 1994, ISBN 951-9052-51-0, Kirjaneuvos, using declassified Soviet archive material, Manninen found 12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infantry divisions ordered to Finnish front
- a b G.F. Krivosheev, 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97, ISBN 1-85367-280-7, Greenhill Books
- Russo-Finnish War. Encarta. Retrieved on 2006-07-11.
- Laaksonen, Lasse, Todellisuus ja harhat, 2005, ISBN 951-20-6911-3, Gummerus
- Wolf H. Halsti, Talvisota 1939-1940, 1955, Otava
- Paasikivi, J.K., Toimintani Moskovassa, 1959, WSOY
- C. Van Dyke, The Soviet Invasion of Finland 1939–40, 1997, London: Frank Cass
- Rentola, Kimmo, Residenttimme ilmoittaa..., Suomen Historiallinen Seura, 2002
- A.E.Taras, Soviet-Finland 1939-1940 war, Minsk, 1999.
- Winter War Website, [1]
- Karjala-lehti and MC-Info Oy 2005 (36 % vs. 52 %), Karjalan Liitto and Taloustutkimus 5.- 7.4. 2005 (26 % vs. 57 %)[2], HS-Gallup: Selvä enemmistö ei halua Karjalaa takaisin 21.8.2005 (30 % vs. 62 %)[3], STT / Suomen Gallup 2.7. 2004 (38 % vs. 57 %)
[编辑]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