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于1956年,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还提出“三和”的新理论,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目录 |
[编辑] 苏共二十大的主要内容
[编辑] 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
苏共二十大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这也是苏联自斯大林时代之后的头等大事,震惊了世界,也造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后果。
在苏共二十大的正式议程中,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并不显著。赫鲁晓夫在宣布大会开幕后还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苏共十九大后失去了杰出的领袖斯大林”,他甚至还提议代表们为斯大林默哀。其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也只是笼统的批判了个人迷信而没有直指斯大林。他说,苏共“坚决反对和马克思主义不相容的个人迷信,因为个人迷信把这个或那个活动家变成创造奇迹的英雄,而缩小了党和群众的作用,降低了他们的创造积极性。个人迷信流行的结果就是降低了党的集体领导作用,优势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然而在1956年2月25日,即苏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凌晨,赫鲁晓夫却突然抛出了一份长达4小时的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被紧急召集到会议大厅的代表们的惊愕中,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揭露了很多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负面情况。
《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有点像是是赫鲁晓夫的“即兴之作”,未经苏共中央讨论,所以有点杂乱无章。与其说是一份正规的政治文件,还不如说是一份严厉的控诉。但归结起来,赫鲁晓夫主要在报告中批判了斯大林的七大错误。
- 个人迷信。斯大林利用《斯大林传略》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大肆颂扬个人功绩,利用颁发“斯大林奖”,树立“斯大林纪念碑”以及用自己名字命名企业和城市来助长个人迷信。赫鲁晓夫还提到了列宁于1922年12月给俄共(布)十三大的信,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太粗暴,建议调动他的总书记职务。他同时还公布了列宁1923年3月5日给斯大林的信,要求斯大林为自己的粗暴行径向克鲁普斯卡娅赔礼道歉,否则就和他断绝关系。
- 破坏法治,发动大清洗。揭露“大清洗”实际上首先从镇压党内反对派开始,利用“人民公敌”的罪名,将思想斗争转变成对反对派肉体上的消灭。赫鲁晓夫列举诸多材料,证明是斯大林一直在推动阶级斗争并批准违法的使用肉刑,把“大清洗”的责任完全推到斯大林的身上。他还暗示“基洛夫案件"的幕后黑手就是斯大林,甚至说斯大林晚年“有一个消灭政治局内老同志的计划”。
- 在卫国战争中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盲目自大,不相信诸多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再加上“大清洗”残害了很多优秀的苏军将领,以至于在战争初期遭受惨败。在初期失利之后,斯大林又完全丧失了信心,认为“一切都完了”甚至“完全撒手不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斯大林“按照地球仪制定作战计划”,造成哈尔科夫战役折损几十万士兵。
- 实行个人独裁。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没有按照党章规定按时召开党代表大会,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间相隔了15年。党的中央全会和政治局会议也很少开,斯大林晚年不仅不开中央全会,连政治局会议也只是偶尔去几次。
[编辑] “三和”理论
在苏共二十大的总结报告上,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 报告指出,十月革命的方式在当时是唯一的出路,然而现在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将越来越多样化”。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完全可以通过“取得议会中稳定的多数,并且将议会从资产阶级民主的工具转变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从而“是现社会根本改造的条件”,不用武装起义就夺取政权,这就是“和平过渡”。
- 报告指出,列宁关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观点“在那个时期是正确的”,而现在的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基础,因此“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两条路:要么和平共处,要么发动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第三条路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和平共处”。
- 报告同时“向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建议:‘让我们用实践来证明哪一种制度更好吧,让我们进行不打仗的竞赛吧。……我们建议的是未提尕所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进行的和平竞赛。’”这就是“和平竞赛”。
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又不断完善和发展“三和”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两个观点是
- “全面彻底的裁军”和“三无世界”。1959年9月18日,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呼吁各国实行“全面彻底的裁军”,他声称“全面彻底的裁军是使人类摆脱战争灾难的途径。”他力主建立一个“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世界”。
- “美苏合作,主宰世界”。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1961年12月30日,赫鲁晓夫在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贺电中说道,美苏两国“能够找到为全人类幸福而协调一致的行动和努力的基础”。
[编辑] 各方的反应
[编辑] 对于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严厉的批判,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弹和严重的思想混乱。苏共二十大刚刚闭幕,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就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当局动用军队镇压,造成数百人死伤。同时还爆发了波匈事件,苏联政府出动坦克镇压。大批的共产党员在无比惊愕的同时,对斯大林,对社会主义产生了严重的困惑,怀疑,以致出现了退党潮。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一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认为赫鲁晓夫的观点片面狭隘,对其不经组织讨论擅自全盘否定斯大林,严重丑化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展开了严肃的批评。这也为中苏后来的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
对于资本主义世界来说,斯大林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被苏共自己完全否定,可以算是一个“惊喜”。资本主义世界在趁势猛批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大力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
[编辑] 对于“三和”理论
“三和”理论同样也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些共产党肯定了苏共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路线的修正。而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一部分共产党指责“三和”理论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国际形势盲目乐观,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武装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摆脱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目标。
“三和”理论和苏共二十二大提出的“两全”理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论战”的主要内容。
“三和”理论并没有得到资本主义世界热情的欢迎,他们在尝试对话的同时也不放弃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围剿。资本主义世界普遍认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政权,是不能够融入西方文明的。
[编辑] 影响和结果
[编辑] 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确实起到了解放思想,反对个人迷信和个人独裁的积极作用。邓小平在1956年中共八大中指出,苏共二十大的“一个重要功绩,就是告诉我们,把个人神化会引发多么严重的后果”。长期以来,苏联的政策完全将斯大林的观点奉为“绝对公理”,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沉于迷信和吹捧,大大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苏共二十大把斯大林的神像击的粉碎,对冲破教条主义,调动广大干部,党员和民众的主动性起到了很大作用。苏共二十大也打破了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对苏联的盲从,促使他们独立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线,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突如其来180度的大转变和对斯大林及其一系列政策的全盘否定,不仅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思想混乱,还为资产阶级提供了现成的“反共炮弹”,反共的浪潮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连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能幸免。
而对于斯大林的是非功过,至今仍然是争论不休。
[编辑] “三和”理论
斯大林晚年和逝世后不久,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空前对立,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还在进行,国际形势极端复杂,危如累卵。“三和”理论在客观上给凝固而又充满火药味的国际形势吹进了一丝凉爽的新风。在“三和”理论的指导下,两大阵营开始对话,欧洲局势相对稳定,国际形势缓和,一个全新的国际格局露出了曙光。
然而客观现实并不如“三和”理论那么理想,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释放出与苏联对等的善意。资本主义阵营的领袖美国在接过苏联橄榄枝的同时,却大力扩充军备,1964年的军费开支高达600亿美元,为和平时期的最高点,甚至超过了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总统肯尼迪在1963年宣布,两年来美国的核武器增长了一倍。在很多场合下,“三和”仅仅是苏联一厢情愿的幻想。比如建立“三无世界”,几乎没有什么国家认为具有可行性。
而且“三和”理论与后来的“两全”理论,深刻的改变了整整一代苏联人的意识形态。譬如戈尔巴乔夫后来提出的“新思维外交”的理论依据就来源于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是毫无预兆的,从苏共二十大起,社会主义阵营就在激烈不休的争论中一步步的滑向了分崩离析。
[编辑] 外部连接
[编辑] 参考文献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60年。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61年。
- 《赫鲁晓夫言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
- 《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罗麦德维杰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