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維也納 Wien |
|
国家 | 奧地利 |
州份 | Bundesland Wien |
成立日期 | XXXX年X月X日 |
市长 | Michael Häupl |
面积 | 414平方公里 |
人口 -总人口(2005年) -人口密度 |
1,631,082 3,931/平方公里 |
时区 | UTC +1 |
電話區號 | 1 |
位置 -经度 -纬度 |
16°11’—16°34’E 48°07’—48°19’N |
气温 -全年最高 -全年平均 -全年最低 |
33°C(7月) °C -7°C(1月) |
|
維也納(德文:-{Wien}-),是奧地利的首都。位於多瑙河之上,被下奧地利省所包圍。維也納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人口約有160萬人。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和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總部以及许多其他國際機構均設於維也納。在2006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奧地利高据全球第四位。
目录 |
[编辑] 歷史
維也納最早是由凱爾特人在公元前500年建立的。公元15年,該城成為一個羅馬帝國的前線城市Vindobona,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中古時代,維也納相繼成為巴本堡王朝(Babenberg)、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的根據地,再後來變成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16和17世紀鄂圖曼帝國每次入侵歐洲都在維也納被阻擋。1815年,維也納也是拿破崙戰爭後,維也納會議的舉行場所。
隨著19世紀奧匈帝國的強盛,維也納亦成為當時歐洲一個重要的都會。1873年維也納舉辦了為期106天的世界博覽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奧地利再度和納粹德國合併。在戰後,奧地利和維也納,跟德國和柏林一樣,遭到英﹑美﹑法﹑蘇四國劃分四個控制區管理,直至1955年奧地利再度獲得獨立為止。
冷戰時期,維也納是國際間諜活動的溫床,因為其為於東西方集團之間的中立國奧地利。
[编辑] 歷史人口
20世紀初期,維也納曾經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維也納的人口在奧匈帝國時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長,當時的維也納聚集了很多從這個帝國其他部份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捷克人返回他們的祖國,這導致這個城市的人口減少。在接下來的移民時期,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擁有斯拉夫和匈牙利姓氏。
1800: 231,900
1830: 338,700
1850: 446,400
1880: 724,800
1900: 1,769,137
1910: 2,083,630
1923: 1,918,720
1934: 1,935,881
1939: 1,770,938
1951: 1,616,125
1961: 1,627,566
1971: 1,619,885
1981: 1,531,346
1991: 1,539,848
2001: 1,550,123
2002: 1,574,109
2003: 1,590,242
2004: 1,613,329
2005: 1,631,082
[编辑] 市政分區
維也納市一共被劃為23個區,分別是:
區 | 郵政編碼 | 德語名稱 |
---|---|---|
第一區 | 1010 | Innere Stadt |
第二區 | 1020 | Leopoldstadt |
第三區 | 1030 | Landstraße |
第四區 | 1040 | Wieden |
第五區 | 1050 | Margareten |
第六區 | 1060 | Mariahilf |
第七區 | 1070 | Neubau |
第八區 | 1080 | Josefstadt |
第九區 | 1090 | Alsergrund |
第十區 | 1100 | Favoriten |
第11區 | 1110 | Simmering |
第12區 | 1120 | Meidling |
第13區 | 1130 | Hietzing |
第14區 | 1140 | Penzing |
第15區 | 1150 | Rudolfsheim-Fünfhaus |
第16區 | 1160 | Ottakring |
第17區 | 1170 | Hernals |
第18區 | 1180 | Währing |
第19區 | 1190 | Döbling |
第20區 | 1200 | Brigittenau |
第21區 | 1210 | Floridsdorf |
第22區 | 1220 | Donaustadt |
第23區 | 1230 | Liesing |
[编辑] 文化
幾世紀以來,維也納一直是古典音樂和歌劇的中心。克里斯托夫·維里巴爾德 ·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路得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法蘭茲·舒伯特(Franz Schubert)、約翰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安東·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都曾經在維也納工作,而安東尼奧·維瓦爾蒂(Antonio Vivaldi)則長眠於此。小约翰·斯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則曾在這裡創作他的華爾茲圓舞曲。後來,新維也納樂派在這裡成立,阿諾·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阿班·貝爾格(Alban Berg)、安東·魏本(Anton Webern)都是在這座城市出生。這裡也是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家。
[编辑] 友好城市
以下維也納市政分區和日本城市或特別區締結友好關係:
- 19區Döbling和東京都世田谷區,自1985年。
- 21區Floridsdorf和東京都葛飾區,自1987年。
- 1區Innere Stadt和東京都台東區,自1989年。
- 12區Meidling和岐阜縣岐阜市,自1992年。
- 17區Hernals和東京都府中市,自1992年。
- 9區Alsergrund和兵庫縣宝塚市,自1994年。
- 13區Hietzing和大阪府羽曳野市,自1995年。
- 22區Donaustadt和東京都荒川區,自1996年。
以下維也納市政分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行政區締結友好關係:
- 1區Innere Stadt和重慶市沙坪坝区
- 6區Mariahilf和天津市南开区
- 9區Alsergrund和北京市东城区
- 11區Simmering和北京市朝阳区
- 22區Donaustadt和上海市卢湾区
- 23區Liesing和北京市房山区
[编辑] 外部連結
- 維也納官方網站(德文/英文)
- 維也納图片(中文)
- 维也纳地图 - WorldMapFind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