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籠包是一種起源于上海的著名點心,上海以及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菜館以至酒樓飲茶皆可吃到。由於起源於南翔鎮,因此又有“南翔小籠包”之稱。
小籠包體積比饅頭細小,直徑約3厘米左右。餡料包括豬腿肉,及由上湯冷藏成的固體。包時的皮要薄,摺紋亦甚為講究,一般以14個摺紋或以上為佳,「坐着似口鐘,挾起像燈籠」的標準[1]。包好後放入圓形竹籠中蒸熟,小籠包蒸熟後皮呈半透明,裡面則有豐富的湯汁,食用時可加一點醋,或拈鎮江醋、薑絲。一些食店會在餡料中加入蟹粉,成為蟹粉小籠包。
[编辑] 起源
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南翔鎮古猗園裡一家食店店主黄明賢,把當時流行的猪肉饅頭加以改良,將饅頭的皮改成薄皮,並把體積縮小成為小籠包,甚受顧客歡迎。其後到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饅頭店,南翔饅頭店經營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