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玛射线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伽玛射线暴(Gamma Ray Burst, GRB),又称伽玛暴,是来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玛射线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随后又迅速减弱的现象,持续时间在0.1-1000秒,辐射主要集中在0.1-100 MeV的能段。伽玛暴是当今天文学上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在1997年和1999年两度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目录 |
[编辑] 伽玛暴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了Vela间谍卫星,上面安装有监测伽玛射线的仪器,用以监视苏联和中国进行核试验时产生的大量伽玛射线,然而却却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伽玛射线的强度会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突然增加,随即又减弱。这种现象是随机发生的,大约每天发生一到两次,强度可以超过全天伽玛射线的总和,并且来源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宇宙空间。由于保密的原因,关于伽玛射线暴的首批观测资料直到1973年才公布,并很快得到了苏联Konus卫星的证实。历史上记录到的最早的伽玛射线暴来自于1967年。
由于伽玛暴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暂,而且方向不好确定,起初对伽玛暴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连距离这样的基本物理量都难以测定。80年代,基于Ginga卫星的观测结果,人们相信,伽玛射线暴是银河系中的一种现象,成因与中子星有关。并且围绕中子星建立起数百个模型。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籍波兰裔天文学家帕钦斯基提出,伽玛射线暴发生在银河系外,是位于宇宙学距离上的遥远天体,然而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编辑] CGRO的成果
1991年美国发射了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CGRO),这颗卫星的八个角上安装了八台同样的仪器BASTE,能够定出伽玛射线暴的方向,精度大约为几度。几年时间里,对3000余个伽玛暴的系统巡天发现,伽玛射线暴在天空中的分布是各向同性的,这就支持了伽玛射线暴是发生在遥远的宇宙学尺度上的观点,并且引发了帕钦斯基与另一位持相反观点的科学家拉姆的大辩论。
如果伽玛射线暴确实位于宇宙学尺度上,那么由它的亮度可以推断,伽玛暴必定具有非常巨大的能量,往往在几秒时间里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几百个太阳一生中所释放出的能量总和,是人们已知的宇宙中最猛烈的爆发。例如1997年12月14日发生的一次伽玛暴,距地球120亿光年,在爆发后一两秒内,其亮度就与除它以外的整个宇宙一样明亮,它在50秒内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银河系200年的总辐射能量,比超新星爆发还要大几百倍。在它附近的几百千米范围内,再现了宇宙大爆炸后千分之一秒时的高温高密情形。而1999年1月23日发生的一次伽玛暴比这还要猛烈十倍。
[编辑] BeppoSAX的成果
1996年,意大利和荷兰合作发射了BeppoSAX卫星,这颗卫星能够准确地测定伽玛射线暴的方位,定位精度约为50角秒,这就为地面上的望远镜在伽玛暴未消逝之前寻找其光学对应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它的帮助下,天文学家们率先发现了1997年2月28日爆发的一个伽玛暴的光学对应体,这叫做伽玛暴的“光学余辉”。后来又陆陆续续地发现了数个类似的余辉,不仅有可见光波段的,也有射电波段,X射线波段,并且还证认出了伽玛暴的宿主星系。对宿主星系红移的观测证实,伽玛暴远在银河系以外,是宇宙学距离上的天体。余辉的发现使人们能够在伽玛暴发生后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里对其进行持续观测,大大推动了伽玛暴的研究。
[编辑] 伽玛暴的成因
关于伽玛射线暴的成因,有人猜测它是两个致密天体如中子星或黑洞的合并产生的,也有观点认为它是在大质量恒星演化为黑洞的过程中产生的。
1998年发现伽玛暴GRB980425与一个超新星SN Ib/Ic 1998bw 相关联。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暗示伽玛暴的成因可能是大质量恒星的死亡。2002年,一个英国的研究小组研究了由XMM—牛顿卫星对2001年12月的一次伽玛暴的长达270秒的X射线余辉的观测资料,发现了伽玛暴与超新星有关的证据,发表在2002年的《自然》杂志上。进一步的研究揭示,普通的超新星爆发有可能在几周到几个月之内导致伽玛射线暴。目前大质量恒星的死亡会产生伽玛暴这一观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编辑] 伽玛暴研究展望
2004年11月20日,美国宇航局(NASA)成功发射了用于探测伽玛暴的雨燕卫星(Swift Gamma-ray Burst Explorer,伽玛射线暴快速反应探测器)。它最大的特点是反应迅速,能够对转瞬即逝的伽玛暴进行最快速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