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灣譯作維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奥地利,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他的父亲是工业巨头,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他在1911年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就讀,成為了英國哲學家罗素的学生兼好朋友,他作品的源泉来自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和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又作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 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 》和《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What we cannot 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 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ueber muss man schweigen),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他的哥哥,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單手鋼琴家。
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师或朋友,如經濟學家皮耶羅·斯拉法(Piero Sraffa)则使他接触到語言社會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
据称是同性恋。維根斯坦十分喜愛奧地利文藝評論家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的著作。
[编辑]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