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
---|
基本教義 |
三寶 涅槃 緣起 輪迴 |
修行位階 |
佛陀 菩萨 辟支佛 罗汉 |
人物 |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 玄奘 蓮花生 慧能 印光 |
宗派 |
大乘 小乘 藏傳 漢傳 |
经典 |
經藏 法华经 華嚴經 楞嚴經 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三經 阿含經 百喻經 |
聖地 |
八大圣地 |
维基主题:佛教 |
涅槃(梵文:निर्वाण; Nirvāṇa)是佛教用语,意義是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斷常、俱不俱等等的中道體性意義。
涅槃是修證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證結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種涅槃可為修行人證得: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污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以及無住處大涅槃。
-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證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不能證得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污涅槃與無住處大涅槃。小乘修行者由斷我見後,修行除斷我執,能夠證得的最高境界名為阿羅漢境界。此境界是指滅盡七轉識,唯餘第八識。成為阿羅漢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還沒有死亡,因為還有五蘊色身存在於人間,尚要承受風吹雨打、炎熱日曬等等人間的微苦,因此所證境界稱為有餘依涅槃;成為阿羅漢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為拋棄五蘊色身的緣故,所入境界則稱為無餘依涅槃。然而不論是有餘依涅槃或是無餘依涅槃,阿羅漢都因為消滅自我的緣故,實際上再沒有此阿羅漢存在,所以在《圓覺經》裡,佛曰:“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 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污涅槃,只有修證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夠證得。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稱為菩薩。在整個成佛之道的修證過程中,凡夫從發起願意成佛的菩提心時,一直到將來能夠成佛,總共須要經歷五十二個位階不同層次的修證階段,歷時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在這整個過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夠於證得第一十七位階時,親證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污涅槃,能夠得知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之中道真實境界。一般來說,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於第四十一位階時,親證有餘依涅槃;於第四十八位階時,親證無餘依涅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門;換句話說,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滅,得少為足,出於三界,無有度眾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無邊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廣度眾生,以是不論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與功德,各種方面來看,阿羅漢的修證遠遠地及不上菩薩的修證結果,所以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裡,佛曰:“如來藏阿賴耶識境界我今與汝等菩薩甚深智者,能了分別此二種法,諸余聲聞辟支佛及外道等執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楞伽經》佛曰:“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佛說不增不減經 (卷八)》:“舍利弗!如是深義,一切聲聞緣覺,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見,不能觀察,何況一切愚癡凡夫而能測量。唯有諸佛如來智慧,乃能觀察知見此義。舍利弗!一切聲聞緣覺所有智慧,於此義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實知見觀察。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 無住處大涅槃境界,唯佛能證。菩薩於證得第五十二位階時,完成四種涅槃的圓滿修證,獲得四智圓明,完全了知第八識真如的所有體性與功德力,具有無邊法力,能夠隨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緣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