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
---|
基本教義 |
三寶 涅槃 緣起 輪迴 |
修行位階 |
佛陀 菩萨 辟支佛 罗汉 |
人物 |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 玄奘 蓮花生 慧能 印光 |
宗派 |
大乘 小乘 藏傳 漢傳 |
经典 |
經藏 法华经 華嚴經 楞嚴經 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三經 阿含經 百喻經 |
聖地 |
八大圣地 |
维基主题:佛教 |
印光大師(1861年—1940年)法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是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同時也是淨土宗的重要中興人物,並為中國近代佛教帶來莫大貢獻。
目录 |
[编辑] 俗世階段
印光大師於1861年(清咸豐11年)農曆(夏曆)12月12日出生在中國陝西省郃陽縣(今日的合陽縣),俗姓為趙,名紹伊[1],字子任,父親為趙秉綱,母為張氏,雙親的為人與德行在郃陽鄉里間極受人推崇景仰。
印光大師出生後六個月就罹患眼疾,罹患後的半年期間眼睛都無法張開,除了吃飯睡覺休息外,其他的白晝與黑夜時間都經常哭,眼疾之後則讀儒書、受儒學教育,特別是在之後印光罹患重病,重病期間對儒家、儒教批評佛教的部分特別加以研究,然也自此有向佛的意念。
[编辑] 由儒歸佛
1881年印光大師21歲,該年他正式出家,並前往陝西省終南山的南五台蓮花洞寺,其師為道純和尚,自此從儒學轉為佛學。不過剃度出家之事被其兄長知道後,在兄長的強烈要求下只好遵隨返家,返家後並遭到禁足處置,然而印光依然趁兄長外出時偷偷潛回終南山,持續其佛道與修業。
回到終南山後,道純師父隨即要印光遠赴安徽省參學佛法,以避家人持續要求回返的壓力,印光接命後便前往安徽,途中經過湖北省的谿蓮華寺並在該地駐留,除做為該寺的知客僧外,也負責柴頭(劈柴與燒柴)、水頭(挑水與燒水)等工作,以做為苦修磨練,此時印光大師為22歲。
之後,印光因暫時代理庫頭(庫房整理、管理)工作,因而在曬經(經書維護)時因緣際會地閱讀到《龍舒淨土文》,使其更確信以淨土宗救世的意念。
1918年起,專門刻印善書、佛書,印行淨土經論近百種,印量達數十萬本並普遍贈送給各界。
[编辑] 藉由儒、道傳佛
由於印光大師所處的時代,已是眾人多不願親近與相信佛法的時代,為此印光大師印贈「了凡四訓」與「太上感應篇」,前者以儒家觀點來傳遞佛教,後者以道家、道教觀點來傳遞佛教,使佛教能夠有所延伸。
1926年(民國15年),蘇州靈巖山寺的真達和尚為了重振道場風規,特請印光大師訂立規約,印光為其訂立五條規約,此使靈巖山寺成為淨土道場而奠下基礎。此後印光大師也於南京創建法雲寺 的放生念佛道場、興辦佛教慈幼院、組織監獄感化會、以及從事賑災救濟等慈善公益活動。
1930年(民國19年)印光大師以七十歲之身前往蘇州報國寺」進行閉關[2],閉關前曾囑咐請託明道法師創立弘化社,弘化社最初創立於上海常德路的覺苑內,創立的發起與主持過程也有王一亭、關絅之、黃涵之等居士的協助,由於弘化社的成立,使佛經、佛書、善書等印製、傳播、流通更為廣遍。
[编辑] 往生西方
1937年(民國26年)抗戰爆發,印光大師應靈巖山寺的監院[3]:妙真和尚之請而遷移至靈巖,持續弘揚淨土法門。
1940年(民國29年)農曆十月底,印光大師因身體不適,而交付妙真和尚接任靈巖山寺的住持職務。到了農曆十一月初四的凌晨,印光大師向妙真和尚與周遭弟子進行最後的囑咐與諄告,印光大師對妙真和尚說:「維持道場、弘揚淨土,勿學大派頭!」,同樣的也給予弟子最末的告誡:「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
此後,印光大師面向西方端身正坐,以待佛前來接引,並在眾人、眾和尚的念佛聲中安詳而逝,享年八十歲。
[编辑] 藉出版弘揚佛法
- 在上海發表並印製出版《佛學叢報》
- 《文鈔》
- 《印光法師信稿》
- 《印光法師文鈔》
-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
[编辑] 附註說明
- ↑ 由於郃陽縣是古代商朝的賢相:伊尹的故鄉,為了向古人看齊及效法,所以紹伊的名實是取自紹承伊尹(承繼、傳承古代賢相)的含意。
- ↑ 也稱「掩關」。
- ↑ 一座寺廟、道觀的主負責人多稱為監院,此可參考維基宫观條目中的形制段落說明。
[编辑] 參考引據
- 佛報恩網-般若文海-印光大師年譜
- 《高僧行誼》【增刪版】,撰述:陳秀慧,編訂:了凡弘法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