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十四史 | |||
---|---|---|---|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卷數 |
1 | 史记 | 西汉·司马迁 | 130 |
2 | 汉书 | 东汉·班固 | 100 |
3 |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曄 | 120 |
4 | 三國志 | 西晋·陈寿 | 65 |
5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130 |
6 | 宋书 | 南朝梁·沈約 | 100 |
7 | 南齐书 | 南朝梁·蕭子顯 | 59 |
8 | 梁书 | 唐·姚思廉 | 56 |
9 | 陈书 | 唐·姚思廉 | 36 |
10 | 魏书 | 北齐·魏收 | 114 |
11 | 北齐书 | 唐·李百藥 | 50 |
12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50 |
13 | 隋书 | 唐·魏徵等 | 85 |
14 | 南史 | 唐·李延壽 | 80 |
15 | 北史 | 唐·李延壽 | 100 |
16 | 旧唐书 | 后晋·劉昫等 | 200 |
17 |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 225 |
18 | 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 150 |
19 | 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 74 |
20 | 宋史 | 元·脱脱等 | 496 |
21 | 辽史 | 元·脱脱等 | 116 |
22 | 金史 | 元·脱脱等 | 135 |
23 | 元史 | 明·宋濂等 | 210 |
24 | 明史 | 清·张廷玉等 | 332 |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目录 |
[编辑] 作者与成书
司馬遷著《史记》,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司馬談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 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曆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反而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辦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 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蓻」。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编辑] 内容
《史記》內容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至漢武帝時期以來的歷史,共分成〈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個主題,加上最後的〈太史公自序〉又細分成一百三十個章節。其中,〈本紀〉是“天下”統治者的事蹟,〈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歷史動態,〈書〉的內容有關歷代典章制度,〈世家〉描述影響深遠的家系或貴族事蹟,〈列傳〉呈現的是歷史上各類人物的歷史表現與社會的種種樣貌。不同於以往的史書,《史記》的寫作方式首開紀傳體之先河:以描寫人物的生平為主,年代先後為副。至此以後,尚有《漢書》、《三國志》和《後漢書》等史著仿效該體,讓紀傳體成為唐代以後官方史著所採用的主流寫作方式。趙翼《廿二史劄記》云:「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至於文章內容,《史記》的文章可分成兩個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銜接交雜而成;正文後面會加上作者的評論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為起頭,內容或有作者的個人經歷,或有對人物的評價,或有收集資料的過程,但仍以評論題材人物的性格與行事為主,這也呼應司馬遷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際”的寫作目標。
[编辑] 本纪
-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 史记卷二 夏本纪 第二
- 史记卷三 殷本纪 第三
- 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
- 史记卷五 秦本纪 第五
-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 第七(虽非皇帝,史記作者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
-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 史记卷九 吕后本纪 第九(理由与项羽同)
-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 第十
-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 第十一
-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 第十二
[编辑] 表
-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 第三
-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第十
[编辑] 书
-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 第一
-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
-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 第三
-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 第四
-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 第五
-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
-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
-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 第八
[编辑] 世家
-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第一
-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 第二
-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 第三
-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 第六
-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 第七
-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 第九
-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第十一
-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 第十二
-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 第十三
-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 第十五
-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 第十八
-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
-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 第二十一
-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 第二十三
-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 第二十四
-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 第三十
[编辑] 列传
-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叔齊列传 第一
-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
-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
-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第六
-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
-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 第八
-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 第九
-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 第十
-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
-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 第十二
-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
-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 第十六
-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 第十七
-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
- 史记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 第二十
-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
-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
-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
-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
-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 第二十八
-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
-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 第三十一
-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
-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 第三十四
-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第三十五
-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
-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第三十七
-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 第三十八
-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第三十九
-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 第四十
-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 第四十一
-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十二
-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
-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 第四十四
-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 第四十五
-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田蚡列传 第四十七
-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
-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
-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 史记卷一百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
- 史记卷一百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五十二
- 史记卷一百十三 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
- 史记卷一百十四 东越列传 第五十四
- 史记卷一百十五 朝鲜列传 第五十五
- 史记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传 第五十六
- 史记卷一百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
- 史记卷一百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
- 史记卷一百十九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 第六十
-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
-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集
-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
-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
-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