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姓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的姓氏,一般是以一个汉字为姓(稱單姓)。也有少数的是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的姓(稱複姓),其中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姓氏的音译。
目录 |
[编辑] 什么是姓氏
- 主條目:姓氏
古時“姓”与“氏”不同。先有姓,後有氏。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屬國、官位为氏。通常貴族獲赐封了土地以後才立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名有氏,贫民有名无氏。而姓則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才逐渐打破这种传统,但是在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亦隨之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還,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编辑] 中国姓氏的起源
据史家的研究,姓起源于五六千年前的母系社会,沿自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因此,最古老的姓大都是從“女”字旁,如姬、姜、姚。姓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以利彼此通婚。
氏據稱早以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出现。信史中,氏的出现是多見於周朝。周朝初期,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此后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国为氏。诸侯又分封領地的官员,这些官员的后裔就以封地为氏。据研究,99%的中文姓氏都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氏演变而成的。
[编辑] 姓氏的使用与演变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近一萬二千个姓氏,其中单姓五千多个,双字的为四千多个,三至九字的姓氏則二千多个。
现在通用的姓氏约有三千零五十个,其中单姓二千九百多个,双字姓氏一百多个,三字以上的姓氏罕见。最常用的一百个姓氏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汉族中,平均每三十二萬人共用一个姓氏。
中国姓氏的演变有一些规律:(例子)
- 在音节上,由复音姓氏向单音姓氏转化。
- 在用字上,由粗俗纷杂向脱俗规范转变。
- 在字形上,由繁向简转化。
[编辑] 二十世紀羅馬化:英文寫法
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以來, 由於對外貿易、經商、留學及移民,中文姓氏有非漢字的寫法。
又因語言、方言及注音系統混亂,以至同一中文姓氏常有三五七種英文寫法。
香港主要以廣東話併成英文;中國主要以普通話拼音;
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視乎方言則有三數種寫法; 韓國及日本的漢字姓氏英文寫法亦與前者不同。
由於歷代經商留學及移民,同一地方常有不同國籍華人血統之人士,以至中文姓氏的英文寫法亦各有不同。 常用中文姓氏英文寫法
[编辑] 姓氏的等级
姓氏本来没有尊贵卑贱之分,但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根据姓氏划分等级的情况。这就是门第观念。
门第观念形成于东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这种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现象,遂形成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后来虽然没有如此严格,但是这种看重门第的观念却一直保存下来,直到近代才打破。现在為顯示姓氏平等,排列姓名時,只按照姓氏笔划或姓氏的拼音作顺序。例如香港立法會的議員排名便以姓氏筆劃排序。
[编辑] 少数民族姓氏
汉族的姓氏也和其他民族的姓氏在历史上互相影响。通常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後,受汉文化影響,姓氏也采用汉字。开始多是音译,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如清皇室的愛新覺羅。后来为了简便使用,或出於政治原因,许多都改为用单姓,如不少姓愛新覺羅的人改姓「金」。也有少数仍維持两个字的姓氏,如长孙、尉迟等。另外,少数民族汉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姓氏,就如苗族的刀姓。
[编辑] 中文姓氏的形成
中文姓氏的形成來源眾多、情況複雜。總括有以下幾種:
- 來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國、封地:如魯姓、杜姓、楊姓、董姓
- 先人的名字、廟號、謚號:如張姓、牛姓
- 先人的爵位、官職:如公姓、史姓、司马姓、司徒姓
- 職業、技藝:如陶姓
- 以事為姓:如松姓
- 次第:如伯姓、孟姓
- 帝王賜姓:如鄭姓
- 因避諱、避難改姓或音變、形變而得的姓氏:如求姓、丘姓
[编辑] 参考文献
- 籍秀琴,姓氏·名字·称谓,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大象出版社,1997年 ISBN 7534720109
[编辑] 参看
[编辑] 外部链接
李 王 张 刘 陈 杨 黄 赵 周 吴 |
徐 孙 朱 马 胡 郭 林 何 高 梁 |
郑 罗 宋 谢 唐 韩 曹 许 邓 萧 |
冯 曾 程 蔡 彭 潘 袁 于 董 余 |
苏 叶 吕 魏 蒋 田 杜 丁 沈 姜 |
范 江 傅 锺 卢 汪 戴 崔 任 陆 |
廖 姚 方 金 邱 夏 谭 韦 贾 邹 |
石 熊 盂 秦 阎 薛 侯 雷 白 龙 |
段 郝 孔 邵 史 毛 常 万 顾 赖 |
武 康 贺 严 尹 钱 施 牛 洪 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