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目录 |
[编辑] “中原”的含义
在中国古语和汉语的史料和典籍中有多种含义。“中原”词义上有中央平原的含义,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古代被视为天下之中心。中原一词也有指“平原、原野”的意思,如《诗·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编辑] 中原地区的范围
- 狭义上,指河南一带,包括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的部分地區。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陶(今山东定陶县)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古代豫州’被视为天下中心。《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
- 在更广的意义上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偶尔也指黄河流域。《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黄河流域。
- 广义上,相对于边疆地区的对应区域的称呼,即中土。
古人常将“中国”、“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古代中原系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心是古豫州。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华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扩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一些夏、商时期尚属夷蛮狄的周边地区,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纳入中原文化区。实际上两周时期的中原地区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还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的部分地區。
[编辑] 文化意义上的中原
文化意义上的中原,表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華文化的象徵,是正统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作爲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原不僅是漢民族的文化聖地,也是苗族、黎族、瑤族、彜族等中華民族的精神聖地。
歷史上,從文化意義的角度,晉代時衣冠南渡,京師自洛陽遷都金陵,因而南北朝時被視為正統中華文化中心的江南被稱爲“文化中原”。而近代中華民國政府遷到台北后,也有人稱台灣為“中華文化的新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