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Talk:辛亥革命 - Wikipedia

Talk:辛亥革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辛亥革命是一篇特色条目。我们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作为维基百科社群的典範之作。
不過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请勇於更新页面,作出您的贡献。
条目质量提升计划
条目质量提升计划
辛亥革命条目质量已经提升,根据条目质量标准参考的评分,结果如下:
平均得分 4.0 条目质量

目录

[编辑] 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的争议

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的争议

  • 广义:孙中山及其近代民主团体为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而领导的一场革命运动。
  • 狭义:单指武昌起义

--国学 06:06:12 2005年10月18日 (UTC)


辛亥革命真的是孫中山領導的嗎? 據知當時孫中山尚在美國, (一說他在丹華市華埠打工),如何領導地球另一方面的革命? Peterpan 17:11 2005年10月9日 (UTC)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是有区别的吧,武昌起义他没有领导或说由下层军官临时起义成功的,我们不能否认孙在辛亥革命前的工作和对革命的奠基作用--国学 06:00:40 2005年10月18日 (UTC)


“影響”那部分,寫得有點太肉麻了。--wooddoo 虢國夫人遊春圖 18:19 2005年10月9日 (UTC)

辛亥革命的影响,无疑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最大的。以新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的民主政体,虽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但是这个观念对于几千年来在帝制专制下的中国民众来说,无疑是空前绝后的启蒙。为什么说绝后呢,至少现在的中国大陆,还没有影响如此深刻的民主启蒙。我们的一般民众,也只能看共党的专供新闻,比清末还不如。 国民党党员 04:18 2005年10月12日 (UTC)

不明白為何只把黃花崗寫進去,而其他多次革命卻一字不提。辛亥革命成功前有所謂"十次革命", 若果小心檢查, 會發見當中很多與孫中山或同盟會無大關連。民國成立以前"同盟會"是 眾多革命組織之一,雖然組織成員可能最多,但它其實是一個鬆散的組織, 而且內部矛盾重重。孫中山雖然是名義上最高領導,但很多革命黨人都不受他節制, 甚至是與他反目。很多關於孫中山的事蹟都是後來在他身故後, 經過當權者的潤色; 在相當程度上是當權者改寫了歷史, 以令自己變成革命的“嫡傳正統”。 Peterpan 13:52 2005年10月10日 (UTC)

一场革命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辛亥革命也是有很多的革命先驱。在党史中的确有一些人被忽略了,比如现在不为人知的赵声。不过,某些人可能是在某一段时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就整个中国民主共和革命历史看,灵魂人物还是孙中山。 国民党党员 04:18 2005年10月12日 (UTC)

爭論孫中山是否為革命運動領導人物實在沒道理,最顯而亦見的事實是孫中山在民國成主後即任臨時大總統,為國家元首,如果在當時的環境下孫中山不具公認的領導地位,何以能受革命各派之推舉而擔任此最高職務? πrate 12:48 2005年11月7日 (UTC)

開頭那一段寫「這場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我覺得不妥,應不只2000多年而已。封建制度至少始於周朝,甚至更早。雖然中國最早稱「皇帝」者始於秦始皇,但帝制一詞之起算亦不應僅限於稱皇帝者。πrate 13:00 2005年11月7日 (UTC)

[编辑] 快提升着个条目了,大家讨论一下这个条目怎么写吧

快提升着个条目了,大家讨论一下这个条目怎么写吧--219.234.246.66 13:05 2005年10月18日 (UTC)

首先想要搞清楚定義,若果說明辛亥革命不單指武昌起義,可以避免爭議,並且把前因後果寫得更詳細。不知這樣是否較為清楚: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的一場革命運動。它以推翻滿清王朝,建立共和為目的,並最終在1911年(歲次辛亥)取得成功。Peterpan 23:00 2005年10月18日 (UTC)

==辛亥革命(10-0)== 移动自Wikipedia:条目质量提升计划/票选主题

[编辑] 支持

  1. --用心阁 08:26 2005年3月9日 (UTC)
  2. --Peterpan 02:59 2005年3月15日 (UTC)
  3. --Alexcn 06:34 2005年5月9日 (UTC)
  4. --小為 16:41 2005年8月10日 (UTC)
  5. --中原俊男 08:33 2005年9月18日 (UTC)
  6. --汉龙 06:07 2005年10月4日 (UTC)
  7. -- Kevinhksouth 09:50 2005年10月9日 (UTC)
  8. --边缘o^-^o留言 03:32 2005年10月12日 (UTC)
  9. ----长夜无风 18:35 2005年10月16日 (UTC)
  10. --国学 16:37 2005年10月17日 (UTC)
  11. --阿仁 06:49 2005年11月1日 (UTC)

[编辑] 反对

[编辑] 评论

  •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推翻了五千年的帝制,但是目前条目太简陋。建议提升。这个条目对于中国两岸三地以及海外维基人都可以参与,也有的写,有些可能还需要台湾那边补充些关键的资料。 --用心阁 08:26 2005年3月9日 (UTC)
  • 這是一個中國近代史中較好處理的題目。史料充足,亦沒有太多的爭論。只要前因後果寫得好,不難提升質量。Peterpan 02:59 2005年3月15日 (UTC)
  • 我已将辛亥革命对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影响写好了。。。接下来。。就靠大家了。^_^--阿仁 08:39 2005年11月1日 (UTC)

[编辑]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其中一个事件背景,所以我认为黄花岗起义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条目。而不是与辛亥革命合并,大家以为如何呢?--阿仁 16:05 2005年11月1日 (UTC) 可以作为背景简述--用心阁(对话页) 10:34 2005年11月4日 (UTC)

贊成。辛亥革命內詳述武昌起義很合理,但大篇幅描述黃花崗並不合適。 Peterpan 18:36 2005年11月1日 (UTC)

[编辑] 辛亥革命的负面太少

辛亥革命又很大的片面性,还有严重的反满(民族沙文)倾向,应该写出来吧。--Potatohai 11:21 2005年11月3日 (UTC)

反滿思潮我寫了一些,請大家補充。--ffaarr (talk) 14:49 2005年11月6日 (UTC)
辛亥革命時的革命組織對”中華”的認識跟日後並不相同, 當時所提出的恢復的中華只包括十八行省,大約是明代的版圖。之後日本扶植“滿州國”的出現,外蒙獨立等等,在當時已埋下伏筆。Peterpan 08:50 2005年11月10日 (UTC)

[编辑] 内容应该加上

蔡锷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举行了“昆明重九起义”--用心阁(对话页) 10:34 2005年11月4日 (UTC) 關於"各省響應"是稍為簡陋, 很多歷史書也是不太清楚。Peterpan 03:14 2005年11月5日 (UTC)

[编辑] 關於「封建帝制政治相關價值觀體系的崩解及新思想的傳入」

我覺得改成這樣跟我所寫內容要敘述的東西不能很貼切,不過我本來的標題也許太過全稱,所以我再作了修改:

「封建帝制政治相關」太過冗長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其實大多都與帝制有關(儒家不用說,例如道教都有像天庭這樣的東西、民間宗教更是不乏忠君節義這些,所謂「農民革命」中的思想也大多不是反帝制,而是吸收帝制的思想。佛教大概是少數比較與帝制關係較不密切的價值體系,也因此佛教在中國近代反而是復興而非衰落,一些知識分子甚至用以為與西方價值抗衡的利器之一)此外,許多與政治並不直接相關的價值觀也同樣因為辛亥革命而開始受到挑戰(當然到五四才是高峰)所以我改為主流價值體系

「價值體系」是比「價值觀體系」更為常用(見google)所以我改回來。

順便談到封建二字,所謂「封建」帝制的封建二字到底是指什麼?我覺得這兩個字太過浮泛使用以致於沒什麼實質意義了。--ffaarr (talk) 13:51 2005年11月6日 (UTC)


“传统主流价值体系的崩解”显然是有问题的。什么是中国传统主流价值?崩溃了吗?难道仁、礼、义、忠、孝....这些主流价值观在现在的中国及海外华人社区中没有了?实际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主流价值观,都是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下去的,所以才会有各种民族的传统,所以世界上现在才会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不同的文化。文明、文化也就是以这种方式发展到今天。所以,说底层的主流的价值观崩溃了,显然有悖于事实。底层的主流的价值观当然也存在扬弃,比如西方传统的“法”的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相对缺乏(其实到今天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过通过和外来文明的交流(或者也许通过自身的演进),这些值观也会逐步得到加强。至于说作为底层价值观的体现形式的表层价值体系,比如三纲五常、君臣之道,这些倒是存在崩溃的情况。不过,作为主流的底层价值观本身,却会以革新的方式存在。 至于封建一词,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定义。在中国,民国以前的几千年,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皇帝取得政权分封王侯占有领地建立国家,农村社会为社会的主体,土地(而不是资本、奴隶等资产)是社会经济的基本要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并不是普遍存在,社会的主体民众农民具有相当独立的人身和财产权利,这就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情况。虽然和欧洲的Feudalism在形态上有所差别,不过基本上可以归为一类。所以,民国以后中国,虽然政治上已经没有帝制,在民主共和的道路上摇摆,而在法律上讲已经进入现代公民社会,但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并没有完全改观,所以有人称为半封建的社会。 另外,新思想的传入的说法有是有问题的。实际上,民主共和新思想的传入在清代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这是辛亥革命的基础,关系应该是没有新思想的传入,就不会有辛亥革命。只能说,辛亥革命的发生和民国的确立,使新思想传播更广更深,并得到官方和主流地确立。 此外,所谓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因为都是发生的国共两党的敌人北洋政府控制时期(而且共产党也从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事件中逐步诞生),所以两个政党都拼命美化抬高其地位。其实,五四运动纯粹是一场反帝的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白话文运动,仅此而已。至于新思想的传入,比如民主、共和、法治、科学,在清末已经启蒙,并且大量广泛的传入,而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成立民国,这些都在主流价值观上得到确认。 还有,自由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国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应该和辛亥革命没有直接的关系(即使加入也要交待关联背景)。 --Wikinu 04:45 2005年11月7日 (UTC)


很感謝你的意見。 首先,我當初寫這段的重點是「體系」的崩解,在傳統中國,價值體系是一整套與政治、社會實際情況緊密結合的思想,僅管現代還留下來很多中國傳統價值,但在現代社會以及新的政治制度下,這些價值觀不再是一個完整體系(或說是一整個有機體)而是附在在新的社會文化體系之中(不論是社會主義社會或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所以才講到是價值「體系」「崩解」---由完整而分散。這點我本來寫得的確不夠清楚,感謝你的提醒。


如果「主流」二字你覺得太過主觀,我認為可以改成「儒家價值體系」 此外,我不贊同「封建帝制政治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原因是,我這段原本主要要講的重點不是「政治」方面的價值體系,皇帝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意義,是超出政治制度思想本身很多的。所以我把你寫的關於政治思想(包括民主共和思想)的部分移到另一段討論政治思想的部分。如有不當之處請再作修改。

另外關於新知的傳入,儘管在清末已經有諸多新思想的傳入,但絕大多數的人,並非要以西方的價值體系來取代中國的價值體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才是清末知識界最主流的想法,而康梁等主張維持皇帝在文化上的作用,配合政治制度的改變,才是當時較多數人希望的,反而支持革命的一直到武昌起義時都還是少數人,而且其中參與者大多不是在思想上反對中國的傳統價值,而想的是「打倒滿人的統治」。 但辛亥革命把這個體系中的皇帝這個價值體系的重要核心給拿掉了,造成文化權威上的空洞(民主政治基本上只是一個政治上的制度及價值,無法完全解決文化上的問題),也因此新文化運動才會進一步提出所謂「全盤西化」,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等等才會成為大量知識分子的「信仰」,這種情況是在清末知識分子中幾乎不存在的。

我想原本說明的不夠精確,我作了一些修改,很感謝你的提醒。

關於封建,我覺得中國的經濟社會結構很難說是封建,要封建說封建王侯的話,在漢武帝以後的中國大多數時期的封建王侯所佔的土地在全國的比例都是相當低的,至於地主經濟,在許多王朝初期的時候,小農經濟是比地主經濟更發達,估且不論這個,如果說要以封建來指稱中國傳統的地主經濟,它主要是一個經濟社會制度而不像帝制是政治制度,它和帝制相關但並不相連,更完全沒有隨者帝制在辛亥革命中結束而結束(真正有重大變化應該是1949以後),因此我覺得它在這個條目裡和帝制連用並不適當。

雖然有點偏題,五四運動基本上是一場愛國運動沒錯,但廣義的五四運動,是包括新文化運動在內的。我同意存在你所說的那種太過於強調五四而忽略晚清在思想文化上重要性的「五四神話」,但另一方面仍然不可否認的是,民主、共和、法治、科学這些概念雖然在晚清就有,但1910-1920年代的人對這些事物的認知程度,以及這些概念對影響社會的程度,是和1900年代有不小的差異的,並不能說因為事物的名字一樣,就說它們完全不是新思想,因為實質內容是有所不同的。

另外,「而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则在主流民心上和官方上得到确立」這點我覺得似乎不是很適當,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其實只有一小撮人搞得清楚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實際上想要實行的人更少,連孫中山搞1914年搞中華革命黨的時候,還要用傳統黑社會的管理方式來統馭。所以說像五四運動這種大規模的抗議運動,主張只可能是「內除國賊,外爭國權」而不可能是「恢復約法、實行民主」,因為真正的民主思想並沒有深入人心,一般人民在乎的是個人生活,而一般知識分子則更在乎的是國家存亡。共和制度在民初獲得的支持主要只停留在口號和表面名稱而已。(當然在名稱上獲得大家的支持的確是辛亥革命造成的重要影響之一,也算是在政治思想上進了一大步)--ffaarr (talk) 13:07 2005年11月7日 (UTC)

“传统儒家价值体系的崩解”这个说法更不符合事实。儒家价值观在今天仍然是华人的主流价值观,怎么能说崩解乐?而且,学术上的说法,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地区,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四小龙的经济成长,过去也曾经有人试图用儒家来解释。在说明一个词的状况时,应该定义好其含义。我不知道写这段的意义,此段似乎想说明政治上的一些思潮,那么也有必要把更大范围价值观和个别领域的价值观区别开来。---Wikinu

我同意你的批評,我表達得不夠精確清楚以及使用有爭議的說法的確不妥當。不過我這段主要不是要講政治思潮。

辛亥革命在政治思想上的影響是較明顯的,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在影響的第二段的有說明。這段要講的是帝制消失對於「政治以外」的文化上的衝擊和這種衝擊所帶來的思空洞如何讓新的思想體系更容易進入中國。

皇帝在中國古代不僅僅是政治上的領袖,同時也是文化上的領袖(全國的最優秀的讀書人都要上京去給皇帝考試,作天子門生)也是宗教上的領袖(只有皇帝有權祭天)。 在傳統政治文化合一的王權統治之下,各種傳統(以儒家為首)的價值觀念,被生活在其中的人視為理所當然而幾乎不加懷疑,而拿掉了皇帝制度以後,這個舊的文化權威消失了,這種文化秩序也受到衝擊,各種傳統價值雖然並非完全被拋棄,但因為權威性消失了,開始可以被拿來比較,被拿來檢驗其價值,而不再有一個確定感,造成當時知識分子對於要如何走產生困惑,才有可能發展到新文化運動的激進的全面反傳統思想。(當然這個過程並非是辛亥革命一擊才發生的,但這一擊的確很有力) 而馬克斯主義、自由主義等等,都是有一整套政治、社會、文化、知識上體系的思想,也只有這一類的思想(尤以馬克斯主義為然),才足以填補當時許多知識分子在失去文化權威之後內心的缺撼不安感。

這些是我主要要表達的,我把標題和內容又作了更改,看你覺得還有沒有不妥之處。很感謝你的意見囉,讓我能把一些問題作了比較多的思考整理。--ffaarr (talk) 12:08 2005年11月8日 (UTC)

跟你的探讨很有建设性。我觉得你的视角很有价值,特别关于出现全盘西化的观察。的确,民国早期,大概自1912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取得控制权(大概到1925年~1927)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自由的时期。包括西方各种思潮的传入,可谓百家争鸣。这个出现的前提,一方面是辛亥革命使得管制严格的帝国不复存在,民国建立,一方面倡导民主自由思想成为主流,一方面当时可谓军阀林立,没有出现强有力的政权来控制社会,这是当时思想文化的自由的条件。另一方面,传统权威政治文化的崩解,以及因为落后造成的民族文化自卑,使得西方思潮有更多滋长的空间。不过,按照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张,尊重、珍惜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主义)以及恢复民族文化的自信,也是国民党/国民政府的基本主张之一,而这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不过实际上满清自努尔哈赤起就差不多接受中华文化,相当汉化了)。蒋介石打败北洋军阀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以后,实际上也确立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地位。而且,中国文化也作为凝聚人心的要素,比如,蒋介石的辅臣陈立夫,即以中国文化作为对抗共产主义思潮的有力武器。 --Wikinu

[编辑] 辛亥革命的影響

我作了大幅的修改,巨大的「社會革命」我覺得明顯不合實情,詳見社會影響一節,所以我刪掉了。空前的啟蒙運動思想解放我也認為並不妥當,其實閱讀晚清的一些報章雜誌,就可以知道很多新觀念早在清朝最後十年已經存在 ,李孝悌《清末下層的啟蒙運動》一書更是講到當時許多知識分子透過戲曲、演講、白話報紙、來向民眾傳播這些新知識新觀念,這些並不是因為辛亥革命才出現的,也沒因辛亥革命而更進一步,反而是在民初前幾年,在政治的混亂之下,成為文化思想界的低潮期。如果用「空前的思想解放」形容 五四新文化運動則可(因為它的確又比晚清啟蒙更進了一步)形容辛亥革命則不妥。--ffaarr (talk) 15:47 2005年11月6日 (UTC)

[编辑] 照片

人物照片加入了孫中山、黃興及黎元洪。手上還有瑞澄、袁世凱。不知會否太多? (又: 當年的男子似乎都流行唇上蓄鬚, 以今天的審美眼光看實在有點不禁恭維…… :) ) Peterpan 01:20 2005年11月9日 (UTC)

[编辑] 日本人與辛亥革命

日本對辛亥革命的進程其實起了非常大的影響。”十次革命”中有些是由日本人支持發動的(惠州起義時台灣已由日治,沒有日本的支持孫中山不可能在遠在台灣遙控廣東的起義)。黃花崗的烈士中更有日本人在內(見宋美齡致廖承志書) 。不過中國人編的很多歷史書都將這一段歷史抹去。Peterpan 21:12 2005年11月9日 (UTC)

恩。赞同。日本以及日本人在这次的过程中绝对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阿仁 14:32 2005年11月10日 (UTC)

[编辑] 臺灣怎麽評價辛亥革命的成敗?

臺灣怎麽評價辛亥革命的成敗?大陸認爲袁世凱搶奪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實,辛亥革命失敗了,後來才又有二次革命。--User:用心阁(对话页) 11:52 2005年11月16日 (UTC)

台灣的課本大致上也是這麼教的。不過,事實上,沒有袁世凱最後推那一把,清朝也沒那麼容易滅亡,可能得像日本戊辰那樣得打好幾年內戰,誰輸誰贏還不知道。(可能要看外國支持誰) 而且他是真正有實力能掌控中國穩定局勢的人(外國人也比較信任他而不是革命黨)。如果他後來不頭腦壞去搞帝制的話(他後來總統權力其實已經不比皇帝差了),作為一個開明專制總統,把中國現代化慢慢搞起來是可能的。(他也真的作了一些現代化的政策)至於民主,我覺得當時的社會條件本來就很難這麼容易就成功。--ffaarr (talk) 12:08 2005年11月18日 (UTC)

評價這一段我想試圖寫但不知如何寫,因為「評價」「成敗」「不足」這樣的說法,好像是預設它應該要怎樣,然後說它成功或失敗,說它不足,也許我們可以用後來的眼光,說因為民主沒實行,社會結構沒改變,文化一樣保守落後,就說它失敗。但對於當時很多參與的人來說,根本搞不懂什麼是民主政治,也搞不清要怎麼改變社會,想的最多的其實是要把外族統治者趕走,再來則是推翻皇帝。假如以這個標準來看辛亥革命當然是成功了。這樣子的話我覺得和寫影響好像沒太大的差別。

當然,另一種寫法,是可以比較後來不同時代地區的人,如何對辛亥革命有不同的看法,看法評價如何轉變,這些轉變又反映了怎樣時代和文化,等於類似一段「辛亥革命解釋史」,這樣寫就很有意義,不過難度就比較高。--ffaarr (talk) 13:11 2005年11月18日 (UTC)

[编辑] 本条目欠缺地方

我认为本条目目前还不能回答两个问题:

  1. 为什么武昌一地仅三千人暴动,能成燎原之火,在全国得到相应。
  2. 为什么袁世凯能够成为总统,这后面有哪些故事?又有哪些经验教训。

--User:用心阁(对话页) 06:15 2005年11月18日 (UTC)


1很重要的一點是鐵路國有化和皇族內閣惹腦了各省原本支持君主的士紳吧。而漢人官僚也因為晚清最後幾年排滿風潮所引起滿人恐慌之後的「排漢」,降低了對清室的忠誠成而成為牆頭草。

2上面的討論有提到了,條目中也提到一些,不是他作總統的話,清朝是不會退位的,就只能準備打內戰,各國也不一定會承認中華民國,因為全中國最強的軍隊掌握在他手上(從後來二次革命的結果就可以看出,南方革命黨軍和北洋軍之間的實力差距),所以南北和談並讓他當總統在當時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我會想想看怎麼樣把這些內容再補充進去。--ffaarr (talk) 12:21 2005年11月18日 (UTC)

[编辑] 我增添和改写了一部分,现在已经基本完成

我增添和改写了一部分,现在已经基本完成--User:用心阁(对话页) 19:06 2005年11月18日 (UTC)

[编辑] 影響部分中對西藏的影響

影響部分中對西藏的影響過於冗長,卻沒有把影響交代清楚--用心阁(对话页) 15:27 2005年11月19日 (UTC)

已经重写,原来内容已经转移到西藏历史--farm (talk) 02:15 2005年11月20日 (UTC)

[编辑] 辛亥革命 評分

  1. 4分。从自己所知来说,看来似乎已经很不错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01:50 2005年11月16日 (UTC)
  2. 4.2分,內容分量已不錯,且內容的組織也還算不錯不致零亂。--ffaarr (talk) 07:50 2005年11月16日 (UTC)
  3. 3.8分,组织确实细致,然部分段落还只有一两句话,显得比较空洞。“评价”还是空白没有内容。倒是“影响”章节的内容相当详尽,从条目提升的本意来看辛亥革命确实很成功。--學習第一|[[User_talk:Refrain|有事找我:P]] 10:27 2005年11月16日 (UTC)
  4. 4.3分,影響部分比較虛,缺乏實證,評價部分沒有,我新增了章節,還未加入内容。--用心阁(对话页) 11:36 2005年11月16日 (UTC)
    • 增加了"階層和群體"、"政治主張"等章节,充实了"各省響應"中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因此调高评分,目前还有些不足,但提升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5. 3.7分。個人投入不少,但是感覺越編越驚,發現原來自己對這段歷史所知原來只是很少,也沒有足夠的社會學基礎知識去解釋很多問題,很有力有不逮的感覺。影響部分要寫得準確並不容易,個人認為現在的寫法已十分小心和中肯。這段歷史發生已接近一百年,受當權者干擾較少,在學術自由下有很大研究空間,日後應該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完善。Peterpan 14:27 2005年11月16日 (UTC)
  6. 4分。个人觉得这是网上能够找到的较全面的资料。这条目从始至终都做了相当全面的介绍。--阿仁 02:57 2005年11月24日 (UTC)
  7. 4分,写的比较全面,希望大家都看看。--Potatohai 11:54 2005年11月24日 (UTC)

[编辑] 一点吹毛求疵

当然了,特条吹一下还是好的。关于条目叙述的两个问题:1、“1906年正月”(2.4.1节)是什么意思?2、“法属支那”(3.7节)又是什么地方? Burea Acupotter'n TALK? 15:01 2005年11月24日 (UTC)

1. 正月就是農曆的元月,現以根據資料改爲2月。
2.法屬支那,應爲法屬印度支那之誤,現已改變寫法。
--用心阁(对话页) 16:41 2005年11月24日 (UTC)

[编辑] 这个条目不太好

居然清政府的反应基本没有,连十九信条都没有。--刻意 14:11 2006年5月6日 (UTC)

THIS WEB: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e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losed_zh_tw - co - cr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w - he - hi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s - mt - mus - my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u_sib - rw - sa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earchcom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q - sr - ss - st - su - sv - sw - ta - te - test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okipona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Static Wikipedia 2008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7: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e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losed_zh_tw - co - cr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w - he - hi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s - mt - mus - my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u_sib - rw - sa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earchcom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q - sr - ss - st - su - sv - sw - ta - te - test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okipona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Static Wikipedia 2006: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e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losed_zh_tw - co - cr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w - he - hi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s - mt - mus - my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u_sib - rw - sa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earchcom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q - sr - ss - st - su - sv - sw - ta - te - test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okipona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