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衛國戰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文名稱 | |
---|---|
中文 | 朝鮮之役 / 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
漢語拼音 | cháoxiǎn zhīyì /
cháoxiǎn rénchén wèiguó zhànzhēng |
韓文名稱 | |
韓文 | 임진 왜란 |
韓文漢字 | 壬辰倭亂 |
日文名稱 | |
日文 | 文祿・慶長の役 |
日文拼音 | Bunroku Keicho no Eki |
日本戰國時代重大戰役 |
---|
應仁之亂、河越夜戰、川中島之戰、嚴島之戰、桶狹間之戰、姉川之戰、三方原之戰、長篠之戰、山崎之戰、賤岳之戰、小牧·长久手之战、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征伐、文祿·慶長之役、關原之戰、大坂冬夏兩陣 |
壬辰衛國戰爭,韓國、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第二次稱之為丁酉再亂,日本稱之為文祿之役,第二次稱之為慶長之役,或合稱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為朝鮮之役,亦將其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稱為萬曆三大征,現代漢語中稱爲朝鮮壬辰衛國戰爭。這場戰爭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朝鮮引起。朝鮮向明朝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遣大军救援,明朝和朝鮮陆军及水師多次并肩作战,加之配合上李舜臣設計的龜船,中朝军队最终获胜,朝鮮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希望破灭后不久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被迫全部从朝鲜撤退。
目录 |
[编辑] 第一次入侵
[编辑] 圖謀中國
在1592年5月,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並完成其最終統一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國,稱霸東亞的圖謀。他在萬曆十九年(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義智通告朝鮮國王宣祖李昖(yán,音言),表示他有意於明年(1592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國,並請多多包涵與協助,秀吉致書朝鮮國王云:「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而直入於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但朝鮮因久事明而拒絕。當時朝鮮八道武備废弛,李昖重文輕武,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大多數城池均沒有設防,使得豐臣秀吉欲先吞併朝鮮,再吞併中國。
[编辑] 日本出兵
1592年4月豐臣秀吉共調動了50萬軍隊,以30萬用於作戰,其中15萬人是先遣隊。他將先遣隊分為八個軍團,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小西行長率第一軍團,加藤清正率第二軍團,黑田長政率第三軍團,再加上九鬼嘉隆率4萬水師和700艘艦船作運輸士兵和海戰。而為了補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政宗將他們的旗下的軍隊集結在名護屋作為預備隊,共10萬人。侵朝的日軍首先於釜山登陸,並迅速攻陷朝鮮王京汉城。
[编辑] 求助明朝
朝鮮国王李昖倉忙逃奔平壤,但没过多久,因日軍追击而至,于是只得再继续逃至中朝邊境的義州,並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李昖知道若沒有明朝的幫助,根本沒有可能光復朝鮮,因此便派幾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鮮的使臣們用盡方法,除了向萬曆皇帝遞交正式的國書外,還分別去遊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即使是宦官亦嘗試遊說,力圖促使明朝盡快出兵援朝。而明朝朝廷亦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因此不久後便答應出兵援助朝鮮。
[编辑] 明朝出兵
明朝副總兵祖承訓率師渡鴨綠江救援朝鮮,與日軍戰於平壤,但卻首战失利,祖承訓僅能隻身逃脫,朝廷震動。同年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並詔天下督撫舉將材。於9月,明朝命李如松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並充任防海御倭總兵官,其弟如柏、如梅為副總兵官,一同開赴朝鮮。在1593年1月,總兵官李如松援朝之師很快取胜,收復平壤、開城,並且進攻王京(漢城),但在碧蹄館(今首爾/汉城西北)先後遇到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等日軍的反擊,結果戰敗。之後日軍於2月約2萬兵力轉攻京城西北方的幸州山城,朝鮮城將權慄以少數兵力大敗日軍,日將石田三成、吉川廣家等負傷。2月,李如松改變策略,於3月初焚燒日軍於龍山的糧倉粟數十萬,逼使其撤退。4月,日軍因為缺糧,被逼由王京撤退。5月,日軍撤退至釜山,這時四川參將劉綎率軍五千趕赴援朝,並被任命為副總兵。最後日軍於6月中旬又攻打朝鮮南部的晉州城,為第二次晉州城攻略戰,日軍加藤清正以龜甲車破壞城壁,大部日軍湧入晉州城而攻陷。浙江嘉興商人沈惟敬因长期同日本贸易熟稔(日语)被兵部尚书石星封为神机营游击将军军衔,负责议和事宜。沈惟敬在得知日軍敗陣的消息後,向朝廷提議賜封豐臣秀吉,以平息戰事。
[编辑] 玉浦海戰
在明軍馳援的同時,朝鮮水師在海戰則佔據了主動權。1592年5月4日,當時的朝鮮全羅道左水使李舜臣,統率75艘艦船駛出全羅南道麗水港,準備對日軍發動進攻。日軍則派藤堂高虎率領50艘木製戰船迎戰。5月7日,朝鮮水師偷襲日軍,日軍被殺個措手不及。一輪激戰過後,日軍損失慘重,被朝鮮水師消滅了26艘戰船,剩下的艦船只得倉皇逃跑。李舜臣繼而在合浦、赤珍浦海面再殲滅餘下的日軍。5月9日,這場海戰最终结束。從此朝鮮水師掌握了制海權。全場海戰朝鮮水師共殲滅日艦44艘,而日軍傷亡則不計其數,相對而言,朝鮮水師只是傷亡了很少的兵力,艦船更是絲毫無損。
這場玉浦海戰是壬辰戰爭爆發以來,朝鮮軍隊的首場大捷,因此大大振奮了朝鮮軍民抗敵的決心,並使得日軍輸送兵力和糧食輜重至朝鮮半島從此變得困難,因為日軍在此戰後已喪失大半制海權。
[编辑] 泗川海戰
1592年5月27日,日本水師不甘失敗,轉而向慶尚南道的泗川進攻。李舜臣得知消息後,立即於5月29日率龜甲船隊23艘出發,迅速駛至泗川海灣外面。當時海灣內共有12艘日本樓船,但日軍對上次海戰失利猶有餘悸,因此當他們見到朝鮮水師馳援,便迅速逃至陸上,在山上布防。李舜臣於是命朝鮮水師假裝撤退,以引誘日軍登船追擊,結果日軍中計。這時正好潮漲,大大有利於朝鮮水師的龜甲船和板屋船這類大型艦船活動,因此當日艦出動時,李舜臣即下令眾艦船迎擊。很快地,日艦便被打敗。而李舜臣雖然在戰鬥中負傷,但仍繼續指揮官兵殺敵,結果12艘日艦全部被擊沉。
經此戰役,日本水師再不主動進攻,而改為防禦和偷襲朝鮮水師。
[编辑] 唐浦、固城、栗浦海戰
6月2日,李舜臣統領的朝鮮水師龜甲船隊主動出擊,進攻在唐浦港內停泊的21艘日艦,日艦被朝鮮水師兩面包抄,最後被全殲。唐浦海戰獲勝後,李舜臣稍事休整。6月4日,與全羅右水使李億祺會師,並於6月5日清晨齊其一起率領51艘戰船,向固城唐項浦的海灣內的26艘日艦進攻,並從兩面對其包抄圍攻。結果日艦除了一艘被故意放走外,其餘全部被殲滅。當晚,該艘故意放走的日艦將岸上日軍接載上船,並欲於6月6日凌晨逃走,但這正中了李舜臣的計謀,結果朝鮮水師殲滅了該艘日艦,固城唐項浦海灣的全部日艦均被殲滅。6月7日,朝鮮水師再度出擊,向栗浦的7艘日艦進攻,日軍不敢迎戰,掉頭便跑,但結果仍被李舜臣全殲。
這三場海戰後,日本水師已被震攝得膽顫心驚,但日軍主帥仍未心息,決定集結兵力,與朝鮮水師進行決戰,結果導致了閒山島海戰。
[编辑] 閒山島海戰
為了與朝鮮水師進行決戰,日本水師在巨濟島一帶集結,準備兵分三路向朝鮮水師發動進攻。而李舜臣則將其全羅道的艦隊和慶尚道的部分艦隊組成聯合艦隊,準備迎戰。7月6日,李舜臣進兵出唐浦附近水域,並於7月7日清晨,將集結於巨濟島的日本水師引至閒山島附近水域決戰。李舜臣選擇在此地決戰是因為這裡有著較為寬闊的深水環境,易於設置埋伏,可以向日本艦隊進行包圍殲滅。
在決戰開始不久後,朝鮮水師的戰船即將日軍包抄起來,而朝鮮水師的龜甲船則向日軍艦隊直撞過去,很快便撞翻了日軍艦隊前列的幾艘大船,而其餘朝鮮戰船也奮勇殺敵,與敵作殊死戰,結果日軍的61艘戰艦被全殲。這就是聞名於世的「閒山島大捷」。
經此一役,日本水師完全喪失制海權,而在陸戰上則屡为明軍所败,結果豐臣秀吉只有與明朝講和。而李舜臣則被封為二品正憲大夫、三道水師統制使。
[编辑] 和議
1593年6月,日本因海陸兩線皆失利,被逼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議和。7月,朝廷宣詔退兵以進行日本封貢事宜,於是李如松大軍撤退,只留劉綎及游擊吳惟忠共七千六百人分別扼守要口。但兵部尚書石星一意主和,再撤吳惟忠兵,結果只留劉綎兵防守。9月,朝鮮國王李昖上表答謝朝廷援救及助其復國,但是這時日軍仍然佔據釜山。12月,明朝命薊遼總督顧養謙兼責打理朝鮮事宜,並召回宋應昌、李如松。1594年10月,日本議和使者小西行长終於到達北京,其後於1595年1月,明朝遣使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令沈惟敬一同前往。至此,第一次日軍侵朝戰爭結束。
[编辑] 第二次入侵
[编辑] 戰事再起
在戰爭平息了一年多後,1596年4月,朝鮮的使者李宗城因為犯了貪淫罪,被日本守臣所逐,奔還王京(今首爾/汉城),朝鮮方面隨即下詔逮捕其入獄,但已惹來豐臣秀吉的不滿。5月,明朝再次提議賜封豐臣秀吉,命都督僉事楊方亨、游擊沈惟敬一同前往。9月,明朝賜封的使者楊方亨抵達日本,但豐臣秀吉因朝鮮王子不偕同前來以答謝而發怒。結果豐臣秀吉不肯受封,並决心再次发兵侵略朝鮮。在1597年1月,日軍拒不退出釜山,朝鮮得知日軍再次入侵,於是遣使再至明朝求援。
這次再侵朝鮮,豐臣秀吉吸收了上次海戰失利使得不能大量運兵和運輸補給的教訓,使用反間計誣陷李舜臣陰謀篡權,使得李昖將李舜臣下獄,其後將其貶為士兵,只能白衣從軍。
[编辑] 再援朝鮮
1597年初,日本出動14萬兵力,水陸並進再度入侵朝鮮。2月,明朝再次議定援朝征日,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率南北諸軍。在3月,明朝以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並以兵部侍郎邢玠為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御倭。5月,邢玠趕至遼東。6月,日本兵船數千艘停舶於釜山,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8月,日本攻破朝鮮閒山島、南原(為全羅道外藩,一旦失守,天津、登、萊皆可揚帆而至)。守將副總兵楊元棄南原而逃走,結果日軍攻至王京。9月,明軍逮捕前兵部尚書石星下獄,並與在明軍和日軍之間兩邊獲取利益的沈惟敬一同俱論罪處死,結果石星於1599年死於獄中,沈惟敬則於市集斬首。12月,援朝明軍與日軍大戰於蔚山。
[编辑] 鳴梁海戰
於戰事再起之初,朝鮮水師幾乎全軍覆滅,結果無奈之下,朝鮮政府再次起用本來已遭罷黜的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時,原來苦心經營的水師,只剩下數艘艦隻。但他因為身繫救國重任,惟有在這個逆境裡盡其全力,在全羅道右水營著手重建海軍。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揮著這支剛重建的水師,再度與日本水師決戰,而決戰地就是在鳴梁海峽。
李舜臣守在鳴梁海峽,但因兵力薄弱,所以決定設陷阱,派人乘退潮時在岸邊設置了鐵索與木樁。9月16日,日軍統帥藤堂高虎率領330餘艘戰船和2萬陸軍出發,欲趁漲潮時攻進鳴梁海峽,全殲朝鮮水師。李舜臣首先將海峽內的民用船隻僑裝成戰艦,以擾亂日軍,使其以為朝鮮水師已恢復過來。他自己則親率12艘戰船引敵深入鳴梁海峽。在成功引誘日軍進攻後,李舜臣隨即發起集中的攻擊,對準日軍指揮艦攻去,結果殲滅了日軍指揮艦和其他戰船2艘,並擊斃日軍主帥來島通總。同時間,潮水開始退卻,朝鮮艦船趁勢進攻,日艦因失去主帥,軍心散渙,只得順潮向東撤退,但卻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鐵索和木樁,無法退卻。結果朝鮮水師全力拚殺,殲滅日艦30餘艘,並擊斃日軍4000餘人,再度重創了日本水師,重新掌握了制海權。
鳴梁海戰的勝利,使得豐臣秀吉再度面對運兵和運輸補給困難的問題,而日軍雖然隨後在陸戰有所得著,但亦已後繼無援,其最後敗局已定。
[编辑] 日軍獲勝
1598年1月,明朝援朝和攻打蔚山的軍隊因為日本的小西行長的援兵突然趕至,大為震驚。楊鎬趕不及下令,便策馬率先趕奔王京(今首爾/汉城),麻貴亦繼而趕之,一時間所有軍隊皆潰敗。只有副將吳惟忠、游擊毛國器斷後,日軍在得勝後暫退以保住勝果,明軍的輜重大多喪失。楊鎬與邢玠卻向明朝朝廷謊報前線大捷。但當時各營欲向明朝朝廷回報,士卒死傷二萬,這使楊鎬大怒,按而不報,只稱死傷百餘人。贊畫主事丁應泰得知戰敗,至楊鎬處商議應對計略,但楊鎬竟出示張位、沈一貫的手書,揚揚自得。這令丁應泰憤而向朝廷回報戰敗事實,明朝首輔趙志皋欲保楊鎬,決定暫時不逮補他,但亦遣官查察。同時明軍於攻打蔚山期間,明將高策率2萬2千偷襲日軍本陣釜山,也被日將立花宗茂以800人用夜襲和火計擊退。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軍,並欲以海路運兵以作持久之計。於是都督陳璘以兩廣之兵,劉綎以四川之兵,鄧子龍以浙江、南京之兵趕至增援。邢玠將明軍兵力分為水陸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將,中路李如梅,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各自負責握守要地,相機而動。5月明將梅柏率約5萬又進攻蔚山城,結果被來援的日將立花宗茂以千人從5月4日開始至5日利用夜襲和假情報逐次擊退,救援了蔚山城中的加藤清正。6月,楊鎬罷職候查。
[编辑] 形勢逆轉
就在明軍作出防禦準備時,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卻於7月死於京都伏見。9月,明軍與日軍於蔚山等處對戰,互有勝負。10月,總兵官劉綎、麻貴分道出擊進攻日軍,並大敗之。然而董一元攻打日軍新起的城寨,被日將島津義弘打敗,是為泗水之戰。
[编辑] 露梁海戰
主文章:露梁海戰。
11月,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出逃,明軍分道進擊。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軍由陳璘提督水師,副將鄧子龍、游擊馬文煥等皆由其統屬。以戰艦數百,分布忠清、全羅、慶尚各個海口。就在日軍將領撤退之時,陳璘派遣鄧子龍偕同朝鮮名將李舜臣聯合出擊,在露梁海上截擊想援救小西行長的日軍援軍立花宗茂、島津義弘、小早川秀包、宗義智、寺澤廣高等部。鄧子龍年踰七十,仍然意氣風發,率三巨艦向日軍進攻,並自為前鋒,與日軍決戰。戰鬥時曾攜壯士三百人躍入朝鮮戰艦以救援,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數。但其他戰艦卻誤擲火器於鄧子龍的戰艦,使戰艦起火,結果鄧子龍無路可退,壯烈犧牲。而李舜臣領兵來援,率龜甲船衝入敵陣,但卻被日軍包圍,結果不幸身中流彈而亡,他死前叮囑不許張揚,並把軍旗交給部下代為發號施令,以繼續戰鬥。隨後副將陳蠶、季金等領軍趕至,夾擊日軍,日軍則因為成功讓小西行長脫困而且戰且退。而得以逃脫登岸的日軍又為明朝所殲,而焚溺的日軍則以萬計。這時劉綎方進攻小西行長,並奪取橋寨,陳璘以艦隊一同攻擊,再焚燒日軍戰艦百餘艘。小西行長的友軍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陳璘亦擊將其敗,結果來援日軍只得揚帆退去,立花宗茂則作為殿後接應小西行長讓其於日軍成功撤退。然而對日軍而言,此戰的目的僅是救出被圍困在順天的小西行長並撤退回日本,並非求戰勝。
[编辑] 结束
12月,日本殘兵再次由乙山偷渡,但因為崖深而道淺,將士不敢進。結果陳璘在夜裡潛入,向其連珠炮發,日軍只得逃去。陳璘領明軍追擊,日軍全部就擒。朝鮮之役共歷七年,明軍喪師三萬有餘,糜餉數百萬兩,才平息戰事。
[编辑] 影響
[编辑] 明朝
明軍雖然最後成功擊退日本,保住了朝鮮,但其喪兵三萬餘,糜餉數百萬,使得國庫空虛,國力大為損耗,這使得明朝在面對国内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以及北方新興的女真政权後金時更感军力不济,難以抵抗,最後被李自成攻灭并随后被清朝(即後金)取代。
[编辑] 朝鮮
朝鮮在戰爭裡被日軍侵略,使得人民流離失所。在戰後百業蕭條,農產量更大減,使得朝鮮經濟在多年後仍不能恢復。
[编辑] 日本
日本的豐臣家侵朝失敗,使其損兵折將,失去了拑制諸大名家的實力,結果為德川家康所滅。
[编辑] 參看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中文資料
- 千龍網--軍事--倭寇的剋星——李舜臣和壬辰衛國戰爭(組圖)
- 從明朝抗倭援朝戰爭對比中日甲午戰爭
- 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援朝戰爭:抗倭援朝_讀書頻道_新浪網
- 千龍網--軍事--史海鉤沉:明朝抗倭援朝 3萬將士戰死沙場(圖)
- 明軍抗倭援朝戰爭
[编辑] 非中文資料
- Eikenberry, Karl W. "The Imjin War." Military Review 68:2 (February 1988), pp. 74–82.
- Ha, Tae-hung, tr., and Sohn Pow-key, ed. Nanjung Ilgi: War Diary of Admiral Yi Sun-sin. Seoul: Yonsei University Press, 1977, ISBN 89-7141-018-3.
- Hawley, Samuel, The Imjin War,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Korea Branch/UC Berkeley Press, 2005, ISBN 89-954424-2-5.
- Kim, Kichung. "Resistance, Abduction, and Survival: The Documentary Literature of the Imjin War (1592–8)." Korean Culture 20:3 (Fall 1999), pp. 20–29.
- 桑田忠親 [Kuwata, Tadachika], ed., 旧参謀本部編纂, [Kyu Sanbo Honbu], 朝鮮の役 [Chousen no Eki] (日本の戦史 [Nihon no Senshi] Vol. 5), 1965.
- 이민웅 [Lee, Min-Woong], 임진왜란 해전사 [Imjin Wae-ran Haejeonsa: The Naval Battles of the Imjin War], 청어람미디어 [Chongoram Media], 2004, ISBN 89-89722-49-7.
- Neves, Jaime Ramalhete. "The Portuguese in the Im-Jim War?" Review of Culture 18 (1994), pp. 20–24.
- Niderost, Eric. “Turtleboat Destiny: The Imjin War and Yi Sun Shin.” Military Heritage 2:6 (June 2001), pp. 50–59, 89.
- Niderost, Eric. "The Miracle at Myongnyang, 1597." Osprey Military Journal 4:1 (January 2002), pp. 44–50.
- Park, Yune-hee. Admiral Yi Sun-shin and His Turtleboat Armada: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e Resistance of Korea to the 16th Century Japanese Invasion. Seoul: Shinsaeng Press, 1973.
- Sadler, A.L. "The Naval Campaign in the Korean War of Hideyoshi (1592-1598)."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Second Series, 14 (June 1937), pp. 179–208.
- Stramigioli, Giuliana. "Hideyoshi's Expansionist Policy on the Asiatic Mainland."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Third Series, 3 (December 1954), pp. 74–116.
- Turnbull, Stephen. Samurai Invasion: Japan’s Korean War 1592–98. London: Cassell & Co, 2002, ISBN 0-304-359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