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平章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朝初年,唐太宗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綜理政務,共議國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以其他官员参予政务的,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名义(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三品官)。资历不及三品者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是事实上的宰相。武則天時改稱“同鳳閣鸞台三品”、“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唐朝宰相名目最多,《新唐書·宰相表》列出宰相之名目多達四十餘個,而同平章事是資歷最淺者;安史之亂以後,同平章事更多以資淺者任職,到了肅宗至德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代宗時,中書令升為二品,將同中書門下三品之名改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
到了五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是宰相,但是當時樞密使權重,同平章事的實權被剝奪,形同虛設。北宋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樞密院事(樞密使)主兵權,稱為“二府”或“兩地”,度支、鹽鐵、戶部三司掌財務;尚書、門下兩省在宋朝已式微,宰相的權力較唐朝稍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改革官制,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宰相。終南宋一朝,除孝宗時期外,不再設置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代廢除尚書省,原先的尚書省六部,划入中書省,原則上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關。
明太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殺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二千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龐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職。明成祖(1360年—1424年)始開內閣於文淵閣,正式有「內閣」之名,仁宗、宣宗、英宗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多所扶正,海內清平。明嘉靖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太監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内阁受制于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康熙时,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雍正時設「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