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禮賓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禮賓府是香港特區政府接待來賓的場所,特區政府的一些重要典禮亦於這裏舉行。禮賓府位於香港島中環半山上亞厘畢道,前身是港英時期的香港總督府(簡稱港督府),為香港總督的官邸,現已成為香港特首的官邸。
目录 |
[编辑] 歷史
香港禮賓府前身為香港總督府,1851年動工,至1855年峻工。1891年於東面擴建新翼,即今日之宴會廳。1941年至1945年日佔期間,依然以禮賓府作為港日政府的總督府,於英治期間的28位港督有25位均在裏面居住。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原來打算將港督府更名為特首府,作為新任特首的官邸,但據說由於擔心英國在府內留下間諜裝置,因此當時新任特首董建華拒絕以此為官邸。就此前港英的港督府命名出現了問題。最初政府稱之為「前港督府」,後經政府專家討論後,建議將建築物更名為「紫蘆」,取意自建築物上呈深紫啡色的屋頂。後來由於此名與香港的一些建築物重名,加上社會普遍不認同,使得「紫蘆」一名最終沒被採用,而改稱為「禮賓府」。
2005年董建華宣佈辭職,新任特首曾蔭權宣佈將以禮賓府作官邸,並花費1450萬港元進行維修工程,包括改良電力、電訊網絡和影音系統,以及建造一個錦鯉魚池,以迎接曾蔭權的入住。2006年1月12日,曾蔭權與太太正式遷入禮賓府居住,1月16日起,特首及特首辦公室將從政府總部遷至禮賓府辦公,回復殖民地時期的安排。特首入住後,「禮賓府」的名稱維持不變。
[编辑] 建築
香港禮賓府屬英國喬治時代建築,具有濃厚的殖民地風格,在英式建築上引入了適合亞熱帶地區的大型窗戶和陽台。於落成後歷任香港管治者一直有對該建築進行加建和修改,並對原建築多作改動,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在日佔期間由日本工程師藤村正一在中央加建一座塔樓,屋頂亦由歐洲式改為日本式。
於現任特首曾蔭權宣佈將以禮賓府為官邸後,該建築再一次進行了修建,其中包括加建一個小魚池以飼養曾蔭權心愛的錦鯉。
香港禮賓府現在是香港的法定古蹟。
[编辑] 活動
香港禮賓府除了可作為香港特首的官邸外,還是特區政府官式接見國家元首、外國政要、重要來賓的場所。特區政府的一些重要儀式也於禮賓府內舉行,例如每年的授勳儀式、香港運動員出戰奧運會的授旗儀式等。1999年香港特區政府與迪士尼公司正式宣佈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發佈會亦於府內舉行。
於20世纪90年代中,禮賓府開始接受其他組織機構借用的申請,其中最早的是由香港電台在當時港督府內舉行音樂會。現今禮賓府每月均會預留三個星期五供慈善、非牟利或公共團體申請借用,舉辦對公眾有益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必須要符合禮賓府的獨特地位。
香港禮賓府於20世纪90年代開始舉行開放日,最初每年一次,現今已增至每年六次,其中一次在三、四月間府內杜鵑花盛開時舉行。然而並非整個禮賓府均作開放。開放日的門券收益多數會捐款作慈善用途。
此外,禮賓府是香港常見的遊行示威地點,尤其是過去作為港督府時,很多遊行示威活動都會以港督府為終點站。一般來說遊行隊伍由天星碼頭或皇后像廣場開步,至港督府的下亞厘畢道的側門止,並於這裏發表聲明,而警方則派人於此接收示威人士的請願信。然而在前任特首董建華執政期間,由於他並非住在禮賓府內,因此遊行隊伍多改以中環政府總部為終點站。
於六七暴動期間,港督府曾受到左派的衝擊,示威者於府外張貼大量大字報並高喊反對港英政權的口號的景象,是該年代香港人最鮮明的集體回憶之一。
[编辑] 傳說
關於禮賓府的建築民間一直有各種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指禮賓府有一條秘密的地下通道可連接中環的匯豐銀行總部和金鐘的添馬艦海軍基地(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大廈)。事實上這是一條二戰時用作防空的地道,於1940年11月興建,通往當時的布政司署,其長度比傳言中的短。通道的入口原設計在禮賓府的花園,但當時的港督葛量洪對這個設計不滿意,遂將地道入口改在地牢的一個儲物室內。
另一個著名的傳說指,20世纪80至90年代過渡期間,中英兩國曾進行一次風水鬥法,中方在中環興建呈尖角狀的香港中银大厦,其中一個角尖即正對著港督府。港督府就此請風水專家看風水,最後決定在港督府花園面向中國銀行大廈的方向種上柳樹擋刹。此外亦有傳說指當年要興建港督府時曾有風水高人指點,選擇於背靠山脈面向海港的現址興建。
[编辑] 外部連結
- 香港禮賓府官方網站
- 香港禮賓府CEO 官方網站
- 香港旅遊發展局:香港禮賓府介紹
- 古物古蹟辦事處法定古蹟介紹:香港禮賓府
- 香港政府新聞網短片集:禮賓府「花王」 與花結下不解緣(Real Player格式)
- 特首遷居禮賓府:明報,2006年1月13日
|
|||||||||||||||||||||||||||||||||
|
|||||||||||||||||||||||||||||||||
參見:香港一級歷史建築、香港二級歷史建築、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