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財閥原本指日本19至20世紀的4大企業集團,但後來泛指家族控制、多角經營、交叉持股甚至介入政治的大型企業,在韓國等地區財閥具有負面的含意。
目录 |
[编辑] 財閥的特質
典型的財閥具有幾個特質:首先,一定是緊密的家族企業,企業內主要的資源都掌握在少數人身上,而且彼此擁有血緣關係。第二,企業經營的範圍廣泛,員工眾多,而且佔國民生產毛額相當大的比重。第三、財閥旗下通常都有金融業,方便企業調動資金、非法借貸。第四,企業集團內的交叉持股嚴重,公司的經營權經過多次交叉持股後,增加了財閥內的緊密度,方便相互借貸,而且財務透明度減少,不過集團內如果有企業經營不善,也經常互相牽連。第五,財閥通常與政府關係良好,經常獲准經營政府特許的行業,例如石化重工等,而財閥也會透過政治獻金、參選等方式,直接或間接介入政治。
[编辑] 亞洲的財閥
[编辑] 日本
日本在19世紀陸續成立了三井商社、住友商社、三菱商社及安田商社,這四家商社的權力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而公司經營的企業中,大多又任用親戚擔任主要負責人,這四家商社除了工業外,也積極介入金融業,左手控制資本主義中最重要的資本,右手則控制生產工具,勢力非常龐大,通常也會經營政府特許的行業。二次世界大戰後財閥雖然被迫解散,但還是透過交叉持股等方式繼續維繫原來財閥的精神。
[编辑] 韓國
在韓國,由於國家管理、生產的需要,後來也逐漸形成三星、現代、大宇、樂金及鮮京等五大財閥,每個企業各自由一個血源家族掌握,經營項目幾乎涵蓋了整個工業與商業,甚至也跨足媒體、政治,社會資源都掌握在這幾家公司手上,單單一個三星集團,就佔了南韓國民生產毛額的15%,同時也經營南韓中央日報,而現代集團也有文化日報作為其喉舌。由於韓國的財閥在規模上又遠甚於日本的財閥,所以英文中特別以財閥的韓語發音的Chaebol來代表「韓國財閥」,有別於一般的財閥Zaibatsu。
[编辑] 台灣
台灣過去40年走螞蟻雄兵政策,經濟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不過財閥也不少。例如力霸/東森集團,從早期的特許水泥行業開始起家,之後跨足百貨、房地產、金融(中華銀行)、媒體(東森電視、民眾日報)等產業,集團創辦人王又曾曾經擔任國民黨中常委,兒子王令麟也擔任過立法委員,而企業內每個企業,王又曾都指派兒女參與,是典型的台灣財閥。而長榮、富邦、台塑等企業,也是比較具財閥特質的台灣企業集團。
[编辑] 香港
香港的李嘉誠家族,在回歸前一直都是市民的榜樣,一方面當然因為李先生從社會的低層慢慢往上爬、及至成為上市公司的主席,並在一場收購戰行動中不單打退敵手,還成功進行反收購把和記黃埔收購旗下,再加上回歸前一直保持政治中立,成為香港大眾市民的努力對象。然而,自從李嘉誠被委任為港事顧問之後,開始成為中共中央在香港的喉舌,並在回歸之後不斷利用本身的公眾影響力來干預香港的經濟和政制發展。而他旗下的長江、和黃兩大集團除了不斷擴張,還開始在各個行業,包括電訊業、超市等達至市場壟斷,並進一步使中小企的生存空間窒息。他已經成為了一個香港式的財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