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葬礼也称葬仪、葬丧或丧事,是一种社会仪式,正式标志一个人的死亡,也是一种处理尸体的礼仪。世界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礼形式。
葬礼的历史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例如石器时代的墓葬中,死者的肢体经常按一定格式摆放过、尸体涂有象征鲜血和生命的红赭石,墓穴中有陪葬品等。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葬礼是让活人用非破坏性的方式向死者致哀,把由于人的死亡而被扰乱的社会关系重新平衡起来,它可以维持社会的凝聚力并防止社会崩溃。
目录 |
[编辑] 尸体的处理方式
[编辑] 埋葬
也称土葬,但不一定真的把尸体置于地下,例如埃及法老的金字塔。可带纪念物(例如墓碑、纪念堂)和不带。地上有大型建筑物的一般称为陵寝(“maosoleum”)。
埋葬不一定是永久性的处置。例如土葬后如有需要还可将尸骨迁葬。另外有些地区,包括台湾,有“捡骨”的习俗:初次下葬后若干年,将遗骸里面的骨头拣出来二次安葬。
[编辑] 火葬
将尸体烧毁。骨灰或撒布(例如印度传统)、或供奉甚至埋葬。
[编辑] 海葬
海葬有兩種:
- 把尸体包裹起来或放入棺材,外加重量后沉到海裏。多见于临海国家的传统或海军。
- 把尸体火化之後,骨灰撤入大海。
[编辑] 其他方式
- 天葬:把尸体暴露在自然界,让食尸鸟类吃掉,为藏传佛教和一些北美印第安人的传统。旧时蒙古有把死者尸体喂狼群的风俗,认为借由此方式可以让死者升到“腾格里”(长生天),一般认为这也是天葬的一种形式。
- 悬棺葬: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仪式,将棺材悬挂在不容易达到的山崖上。
- 腹葬:由其他人食用尸体,为同类相食的一种。
[编辑] 宗教葬礼
[编辑] 基督教
基督教葬礼由牧师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围举行祷告愿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时候前半部分在教堂举行。天主教还为死者举行追思弥撒等。基督教和西方传统葬礼的主要色调为黑色。
[编辑]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认为应尽快举行简单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说。一般在死亡三天内举行。由死者亲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尸体后以白布包裹。为死者行站礼祈祷。之后运往墓地土葬,尸体面朝圣地麥加天房(克尔白)方向,无棺材或陪葬品。整个葬礼过程中要求参与者节哀沉默。
[编辑] 佛教
佛教葬礼一般为火葬,有僧人唱诵经文,作法会超度死者。
[编辑] 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和黄色。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伴有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其主要过程有:
-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 停灵:又称暫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殯儀館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 守孝:按儒教的传统[1],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