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月食或月蝕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份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而看到月亮缺了一塊。
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
當月食發生時,太陽和月球的黃經相差180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滿月(即農曆十五或十六)。由於黃道面和白道面不重合,黃白交角約5度,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兩個黃白交點附近时,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
目录 |
[编辑] 月食类型
[编辑] 月环食
由於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食這種現象。
[编辑] 月全食过程
- 半影食始:月球剛剛和半影區接觸,這時月球表面光度略為減少,但肉眼較難覺察。
- 初虧:月球由東緣慢慢進入地影,月球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 食既:月球進入地球本影,並與本影第一次內切。
- 食甚:月圓面中心與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間,此時前後月球表面呈紅銅色或暗紅色。
- 生光:月球在地球本影內移動,並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內切。
- 復圓:月球逐漸離開地球本影,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
- 半影食終:月球離開半影,整個月食過程正式完結。
- 月偏食沒有食既、生光過程,食甚也只表示最接近地球陰影的時刻。
[编辑] 時間
相比於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月球由進入至走出地影)是十分長的,平均需時數小時,各年月食的時刻在大部分日曆上均有說明。
[编辑] 月食周期
月食每年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年也不发生一次。
[编辑] 月食与科学研究
最早的月食记录是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记录。中国在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原理。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前3世纪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Aristarchus)、前2世纪的喜帕恰斯(Hipparchus)都提出过通过月食来测定太阳、地球、月亮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