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外省人,相對於“本省人”的稱呼,本身为“中性词”,籠統而言屬於概念模糊的中文辭彙,屬於按照中國國家省份地域對人群模糊性歸類,可以指本人非本省出生、本人先輩非本省出生、本人成長或長期居住非本省等条件來歸類,依照自身和周圍人的主觀願望而定,屬於人際關係的範疇。
「外省人」在台灣具有特定含義,即對人群(族群)的基本歸類,並帶有政治性。
外省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治區、直轄市或特別行政區,人們並不習慣使用這個辭彙。
目录 |
[编辑] 台灣外省人
在台灣的族群分類上,「外省人」被用來指1945年二戰結束後,特別是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大陸人,與台灣本省人相對。為避免「外省人」給人的非正面印象,有人曾建議用較廣意的「新住民」一詞,代替「外省人」。但是此議仍無法將「外省人」與近期大量移居台灣的東南亞、大陸配偶相區別,且在「原住民」與「新住民」之間來台之移民,也無法在此「原--新」二元語境下得到較好定位。是故此一概念雖容易衍生問題,仍無適當替代詞彙。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外省人使用國語與各省方言,而本省的汉族人則使用閩南話和客家话。遷台後國民政府禁止方言,造成“外省人”在語言上具有優越性,而此則影響了求職升學的機會。但是也有外省人认为,对于从大陆南方地区(比如江浙地区)来台的外省人来说,学习国语的难度并不比台湾人低。不過由於國語的普及,現在這種差異性逐減趨少,到目前可說是不存在了。甚至有些因職務需要(如醫生)而須接觸只諳臺灣話的本省人,使得臺灣話能力也被列入求職時的要求。
在1937年後的四川和1949年后的台灣,由於中央政府遷移以及其他各省各界人士特別是精英人士紛紛匯集該省,因而“外省人”對這一地區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特別顯著的貢獻。但由於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始終認為臺灣祇是反攻大陸前之臨時跳板,所以安置問題並不重視,今日仍有許多外省人居於簡陋之日治時期民宅。
昔日外省人的職業以軍公教為多,許多居住於眷村。時至今日,過去國民黨的眷村政策仍影響現今社會,使得部分外省人與較早遷台的閩南人、客家人在語言文化等方面有隔閡。來台定居的外省移民後來多在台灣結婚生子,其子女即便出生在台灣,仍被視為「外省人」,或稱為外省人第二代。但隨著時代推移以及對本土的認同,有人認為這樣的省籍隔闔正逐漸縮小。
雖然在政治理念上「省籍意識」常被提出,但是因為省籍隔閡所造成的群眾大規模流血衝突,在二二八事件之後的臺灣可說是不曾發生,但零星的相關政治事件仍偶有所聞,且許多台灣政治發展中的重要轉折,仍能看出省籍、族群因素的作用。
[编辑] 金馬問題
目前中華民國憲法有效統轄地區除台灣省外,尚有福建省連江縣之一部,以及福建省金門縣之全部。台灣之本省人一般亦視此兩處之民眾為外省人。此有歷史經驗、語言和政治因素三大原因:
1. 金門縣與連江縣馬祖列島在清朝統治時期即屬福建巡撫管轄,甲午戰爭亦未曾隨台割讓日本,故不曾經歷日本治理與現代化。金馬兩地與台灣同歸中華民國所轄,僅是1945年以後的事,且繼續劃歸福建省政府,該省政府目前仍設於金門縣。故兩地與台灣的歷史經驗和對中國觀念存在很大的差異。
2. 連江縣位居閩江口,近福州,語言是福州話,與台灣主體民族使用的鶴佬語(由閩南語發展而來)完全不同。而金門縣雖同屬閩南語區域,但其閩南語係廈門腔,與經過日治時期之後的台灣鶴佬語也有詞彙、語音上的多種差異。故所以兩地在語言上與台灣本島主體族群鶴佬人也不相同。
3. 金馬兩地由於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州軍區(現裁併入南京戰區)壓力,自1950年代以來長期受戰地政務制約,無法正常發展民政民生,作為「前哨」,對台灣本島有其特殊感想。所幸國民政府大批駐軍挹注消費,使金馬經濟尚稱穩定。自解嚴與金馬裁軍後,雖然台灣政府採取增設金門國家公園、開放小三通、島內民眾觀光等措施,但金馬經濟不見起色。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廈門經濟特區與福州之日趨繁榮,兩地民選首長希望台灣政府能採取更多有效措施挹注,故而台金兩地政治紛爭時有所聞。金馬兩地從未選出泛藍勢力以外之縣長、鄉鎮長、立法委員。而若干泛綠人士亦曾認為,金馬與「福建省政府」等在政治經濟上都是台灣的負擔,且人口稀少下,仍能各選出一席立法委員席次,幾為泛藍之萬年選區。未來或可劃為「非戰區」或使其「自決」,並將其國會名額適當消減。
金馬被視為「外省」的觀念,也獲台灣本島其他外省人的認同。
[编辑] 各界人物
依照漢語拼音
|
|
[编辑] 中国大陆外省人
[编辑] 广东
过去在广东的部分粤语区(如广州),本地居民对广东以外的大陆人的称呼是“外江佬”。虽然在本地居民看来这是一种中立的称呼,但广东的外省移民并不都欢迎这个称呼。因此,在广东粤语区,请谨慎使用这个称呼。
除此之外, 本地居民(常见于粤语区)对外省人还有“捞鬆”等称谓,来由据考证是解放军南下广东时以山东等地兵源为主,大兵们与当地人打招呼喜欢以“老兄”来称谓, 本地人听不懂山东口音的国语,后来就都称外省人为“捞松”,带有歧视的含义。
深圳特区的非广东省籍的居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深圳很少出现地域歧视的情况。
[编辑] 上海及附近地区
上海非省,本屬江蘇省,因此直接稱外省人爲“外地人”。“鄉下人”略带贬义,用来形容某人(这个人可以是上海人,也可以是外地人)不懂某情形下的默认行为处事的方法。这本身没有地域歧视的含义。如果在上海的举止冒失、奇怪,引起别人的不满,可能会被人用上海话说“鄉下人”来形容。
此外,江浙沪一帶的人稱苏皖两省長江以北操江淮官话(当地称“苏北话”或“江北话”)的人為“江北人”。江北地区生活比较贫穷,以前从江北到上海寻生计的人,相比于从江南地区到上海寻生计的人说,往往从事比较低下的工作甚至违法之事,所以很多江南人看不起江北人,甚至出生、成长在上海的江北人后代(父母均为江北人的称“全钢(江)”,一方为江北人的称“半钢(江)”)。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上海的江北后裔已经和其他族群融合,因此这种籍贯的歧视已经越来越小。在浙江的杭州,至今還流傳著諷刺江北人的數來寶。
[编辑] 四川
“下江人”是四川人对川外长江下游一带外省人的称呼,是对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包括原属江苏的上海)乃至浙江、福建各省人的统称。在过去,对部分四川人来说,在某种情形下,“下江人”是对外省人的一种蔑视性称呼。现在一般理解为一个中性的词。
下江人不見得都指長江下游的外省人,當時僅為一種蔑稱。例如昔日西康省較四川省更為上游,仍稱為下江人。
“广广”也是四川盆地人对外省人的一种称呼,本意指湖廣(湖南、湖北)、兩廣(廣東、廣西)这两广地区的外省人,延伸意思则是所有外省人、陌生人,为中性词。日常用语中有“麻广广”、“嚯(huō)广广”的说法,意指欺负、骗不懂的人(带有开玩笑的意味)。
[编辑] 北京
“外地人”是北京人对外省人的称呼。因为北京是中国首都,再加上北京经济在中国大陆名列前茅,一直以来,北京民众有一种优越之感。一些北京人对北京以外地区之民众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感情色彩。所以,在某些语境中,“外地人”略带贬义。如今,随着中国各地经济的全面起飞、北京市民素养的不断提升,北京人的这种有别于外省人的感情色彩也在慢慢淡化,“外地人”一词的贬义色彩也逐渐消失中。
[编辑] 相關條目
台湾族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