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空间望远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zh:哈勃空间望远镜; zh-cn:哈勃空间望远镜; zh-tw:哈伯太空望遠鏡; zh-hk:哈勃太空望遠鏡}-
发现号航天飞机拍摄的-{A|zh:哈勃; zh-cn:哈勃; zh-tw:哈伯; zh-hk:哈勃}-望远镜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片: 从左上角起顺时针方向, "Tadpole"星系, "锥形星云", 两个碰撞的螺旋星系,欧米加星云中新星的诞生 (版权属于NASA)
-{A|zh:哈勃空间; zh-cn:哈勃空间; zh-tw:哈伯太空; zh-hk: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是人类第一座太空望远镜,總長度超過13米,質量為11噸多,运行在地球大气层外缘离地面约600公里的轨道上。它大约每10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A|zh:哈勃望远镜; zh-cn:哈勃望远镜; zh-tw:哈伯望遠鏡; zh-hk:哈勃望遠鏡}-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合作,于1990年发射入轨的。哈勃望远镜是以天文学家爱德文·-{A|zh:哈勃; zh-cn:哈勃; zh-tw:哈伯; zh-hk:哈勃}-的名字命名的。按计划,它将在2009年被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所取代。哈勃望远镜的角分辨率达到小于 0.1秒,每天可以获取3到5G字节的数据。
由于运行在外层空间,哈勃望远镜获得的图像不受大气层扰动折射的影响,并且可以获得通常被大气层吸收的红外光谱的图像。
哈勃望远镜的数据由太空望远镜研究所的天文学家和科学家分析处理。该研究所属于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第摩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目录 |
[编辑] 歷史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构想可追溯到1946年。該望遠鏡於1970年代設計,建造及發射共耗資20億美元。NASA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负责设计,开发和建造哈勃空间望远镜。NASA高达德空间飞行中心负责科学设备和地面控制。珀金埃尔默负责制造镜片。洛克希德负责建造望远镜镜体。
[编辑] 升空
該望遠鏡隨發現號穿梭機,於1990年4月24日發射升空。原定於1986年升空,但自從該年一月發生的挑戰者號爆炸事件後,升空的日期被押後。
首批傳回地球的影像令天文學家等不少人大為失望,由于珀金埃尔默制造的镜片的厚度有误,产生了严重的球差,因此影像比較矇矓。
[编辑] 维护任務1
第一個任務名為STS-61,它於1993年12月增添了不少新儀器,包括:
- 以-{COSTAR}-取代高速光度計(-{HSP}-)。
- 以-{WFPC2}-相機取代WFPC相機。
- 更換太陽能集光板。
- 更換兩個-{RSU}-,包括四個陀螺儀。
- 改變軌道
該任務於1994年1月13日宣告完成,拍得首批清晰影像並傳回地球。
[编辑] 维护任務2
第二個任務名為-{STS-81}-,於1997年2月開始,望遠鏡有兩個儀器和多個硬件被更換。
[编辑] 维护任務3A
任務3A名為-{STS-103}-,於1999年12月開始。
[编辑] 维护任務3B
任務3B名為-{STS-109}-,於2002年3月開始。
[编辑] 參考著作
- 《最後的哈伯望遠鏡──記錄永恆的宇宙遺產》野本陽代 著,張慧華 譯,台灣世茂出版社2005年10月27日初版,ISBN 9577767257
- 《從哈伯看宇宙》卡洛琳‧皮特森、約翰‧布蘭特/著,魏毓瑩、林詩怡、吳昌任譯,台灣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ISBN 9574691187
- 《從哈伯看宇宙》卡洛琳‧皮特森、約翰‧布蘭特/著,魏毓瑩、林詩怡、吳昌任譯,海南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ISBN 7-5443-0710-7
- 《宇宙之美盡在哈伯》野本陽代 著,張慧華 譯,台灣世茂出版社2001年5月29日初版,ISBN 9575299795
- 《從哈伯太空望遠鏡看宇宙》野本陽代,羅勃‧威廉斯 著,張惠華 譯,台灣世茂出版社1997年12月22日初版,ISBN 9575297229
[编辑]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