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官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京官話指以南京语音为基础的中国官方标准语。
南京官話曾經長期是中国的官方語言。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作爲中國官方語言的官話逐漸分為南北兩支。明朝滅元,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為正”,即以南京音為基礎音系,南京官話为国家标准语音。由於江南較少受少数民族遷入影響,加之六朝以来南人文化上的優越意識,明代以及清代中葉之前中國的官方標準語以南京官話為主流。周邊國家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如此。明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直到民國初年西方傳教士主持的“華語正音会”,也以南京音為標準。清末編審國語及民國確定新國音以後,北京官話成爲中國官方的標準語。
南京话音,明清的南京官话,加之六朝的金陵雅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周边国家的语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日本,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学校和民间私塾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话,直至明治九年(1876年)日本官方才转而使用北京话1。在中原经历北朝统治以后建立隋朝,在金、元以后建立明朝,南京话都以古中原雅音正统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标准音的主要依据,这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
[编辑] 历史
南京早期属于吴地,本土语音本为已经初步汉化的中古吴语。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后,中原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在以后的历代变迁中,南京语音也在发生变化。雅语和吴语融合,逐渐形成南方的江淮官话。
在东晋时代,汉族正统朝廷及南迁汉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又称“士音”,金陵本地居民的语言称为“吴音”,又称“庶音”2 。此后中原雅言和吴音在金陵融合。南朝梁时学者顾野王著《玉篇》整理京师金陵雅音,即为中原洛阳雅音南下后与南京吴语的结合体3 。中国的国语正音在南北朝时期分为南北两支,主流上以南方的金陵士音为正统。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音为重4。唐著《唐韵》,沿隋《切韵》;宋编廣韻,袭隋唐切韵、唐韵。
宋为元滅,旋明灭元,明以古中原雅音為正,鉴于中原地区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為基礎音系确立标准国语5,这便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
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北京官话也逐渐产生,作为国语正音的官话又再次分为南北两支。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在整个明代,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通行范围小,地位低6 。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话仍然是清代官场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主流官话。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到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候,北京官话的影响逐渐超过南京官话,最终在北洋政府时期以北京话为基础确立国语。作为汉语官方标准语的南京官话在民国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编辑] 注释
1. 《日本中国语教育史研究》 六角恒广
2. 《粤语文化纵横谈》 罗康宁
3. 《原本玉篇零卷音韵》 周祖庠
4. 据《切韵序》,陆法言依据八人的讨论作《切韵》,据历史学家陈寅恪查实,八人中三人为南人,刘臻、颜之推、萧该皆在金陵长大,五人为北人,魏渊、李若、辛德源、薛道衡四人在邺下(近洛阳)长大,另一人卢思道十五岁入邺下,无一人世居长安。
5. 按南京大学教授、中国音韵学会会长鲁国尧的说法:南京话是明朝中国的“普通话”(国语)。
6. 《试论近代南方官话的形成及其地位》张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