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因人體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膚、黏膜和眼球鞏膜等部份發黃的症狀。某些肝臟病、膽囊病和血液病經常會引發黃疸的症狀。通常,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於2-3mg/dL時,這些部份便會出現肉眼可辨別的顏色。
[编辑] 成因
當血液中的紅血球死亡,紅血球中血球蛋白(Hemoglobin)的血紅素(Heme)會於肝臟的庫弗氏細胞(Kupffer cells)及脾臟被轉化為膽紅素。膽紅素經肝臟處理後,隨膽汁分泌至十二指腸,最後透過消化系統,與糞便一同排出體外。
黃疸症可根據上述的血紅素代謝過程分為三類:
- 肝前性黃疸/溶血性黃疸:當大量紅血球被分解時出現的黃疸病症。
- 肝源性黃疸:當肝臟無法正常處理膽紅素時出現的黃疸病症。
- 肝後性黃疸:當肝臟無法正常排除膽紅素時出現的黃疸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