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
---|
基本教義 |
三寶 涅槃 緣起 輪迴 |
修行位階 |
佛陀 菩萨 辟支佛 罗汉 |
人物 |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 玄奘 蓮花生 慧能 印光 |
宗派 |
大乘 小乘 藏傳 漢傳 |
经典 |
經藏 法华经 華嚴經 楞嚴經 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三經 阿含經 百喻經 |
聖地 |
八大圣地 |
维基主题:佛教 |
阿含(Agama),梵文的音譯,也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意思是“法歸”、“匯集”、「萬法所歸也」。阿含是原始佛教基本經典,有南傳與北傳之分,北傳漢譯的阿含經典有四部,分別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等四部阿含經的統稱。《長阿含經·序》認為,阿含經乃“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翻译名义集》把「阿含」译为「无比法」或“教”,意思是「法之最上者也」。
據載,佛入滅(涅槃)後,大弟子摩訶迦葉(Maha Kasyapa)在葉波國聞佛滅而返回,由於佛祖生前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三個月後,在摩竭陀國之阿闍世王支援下,6月27日大迦葉遴選五百名碩學僧人在王舍城七葉窟結集三藏,史稱「五百結集」,又稱「第一結集」。釋迦牟尼所說的“經”由弟子阿難(Anada)和優婆離(Upali)誦出經律,有五大部阿含,過程極其複雜,各家言殊,以摩訶迦葉為上首。第一次結集時已確定了阿含經的基本內容,其中優婆離結集《律藏》,阿難結集《經藏》,而《阿含經》就在其中,在阿育王之前尚未經編輯。佛滅百年後的阿育王時期,在毘舍離(吠舍離)進行「第二次結集」,《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四部阿含經正式集成,阿含才陸續系統地經過整理,後進入部派分化的「部派佛教」時期。約公元前一世紀寫成文字。中國自隋唐以來,學佛者只宗大乘佛教,視小乘(Hinayāna)為低下,不受重视,使《阿含經》束之高閣千年之久。十八世紀末《阿含經》才在歐美學者的提倡中,重獲地位。
阿含經是一種言行錄的體裁書籍,內容記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傳教活動言行。述及佛教的基本教義有四諦、四念處、八正道、十二因緣、十二分教、無常、無我、五蘊、四禪、四证净、輪迴、善惡報應等論點。世為小乘佛教各派所宗。漢明帝時,譯有《四十二章經》,內容是阿含中節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