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毒面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防毒面具是针对有毒气体而保护个人呼吸道的一种防护器材。
目录 |
[编辑] 由来
防毒面具是伴随着化学武器的杀戮而诞生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对于毒气的防护还没有很好的办法,防护措施十分简陋,加拿大军队在同德军作战时,就在氯气弹袭来时在衣服上小便,然后用浸着尿液的衣服捂住口鼻来避免氯气的吸入。在1912年的时候一个非裔美国人Garrett A. Morgan发明了一种,并在1914年获得专利,但防护能力依旧很有限,主要用来阻挡烟雾的刺激。
关于防毒面具的诞生,还有一个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于1915年4月的伊普雷战役上使用了氯气,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而死去,唯独野猪安然无恙。经专家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本能地用嘴拱地,把长鼻子埋入疏松的泥土下,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人们也由此受到了启发,采用猪嘴的外形,并仿造疏松的泥土采用多孔的物质来吸收、吸附毒剂。
[编辑] 用途
防毒面具是针对化学武器的威胁而产生的,主要用来阻断经呼吸道产生毒性的毒气,如氯化氰(CK)、氯化苦(PS)等,对于生物毒剂的防护也有一定的作用。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后,防毒面具的需求曾一度降低,但随着全球反恐行动的加强,潜在的化学袭击的威胁依旧存在,防毒面具依旧是化学防护的重要器材,在各国的军队中都有相当的装备量。
此外,在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下工作的人群也在使用防毒面具作为防护,但一般民用防毒面具的結構沒有軍用的複雜,各项指标也不如军用的严格。针对民用的化学防护,设计出更多的外观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
[编辑] 构造
防毒面具的构造主要分成两个部分,过滤器和呼吸器。
[编辑] 过滤器
过滤器的主要部分是一个滤毒罐。毒气经罐内多孔物质吸附而失去毒效。考察防毒面具的防护能力主要是看过滤器的防护时间、空气流阻力和气凝胶过滤效率。
滤毒罐一般为圆柱形,由金属或塑料制成,表面多涂以防碱漆。内部有一层滤烟层,用于滤去烟雾颗粒,过滤元件有过滤纸、玻璃纤维或其他合成材料。装填层内是经过处理的活性炭,用来针对不同的毒气进行吸附。
过滤器是通过螺口与呼吸器连接,螺纹的标准有NATO标准、中欧标准和除二者以外的国家标准。
为了保证贮存其中过滤器不只失效,在滤毒罐与空气接触部位有塑料盖密封。
[编辑] 呼吸器
呼吸器是直接佩戴在人的面部,与过滤器相联接的部分。呼吸器可脱离过滤器使用,在一定情况下仅作为保证呼吸、补给氧气的装置。
- 面罩:面罩用密闭好、弹性较好的材料制成,有采用天然橡胶、聚胺酯等,其中要添加防隐性和防紫外线剂。面罩多从头顶延伸至脖颈,也有的只罩住口鼻部。由条数不定的头带固定。
- 眼窗:眼窗部分要充分保证人员的视野,不同型号的防毒面具这部分有很大差别,早期的眼窗多制成圆形,后来采用倒三角形,也有的为了减少遮挡把两眼的镜片联为一体。眼窗的材料有采用高光学玻璃、层压玻璃或塑料制成,在边缘有卡箍固定,便于更换。许多面具的眼窗部位都留出了眼镜的空间,可以直接佩戴眼镜正常使用。也有的设计了眼镜环,可将眼镜插在上面使用。有些面具还设有外眼罩,来防止镜片受到低温或擦伤的影响。
- 阻水罩:位于鼻部,是由橡胶或柔软材料制成的单向活门,人呼出的气体从此排出,并防止呼出的湿气在镜片上结雾。
- 呼气活门:位于口部,有的位于面罩的最低点,便于排出面具内的液体,并保证不会使人接触毒气。
- 通讯设备:由于防毒面具把人隔离开,通讯成为了重要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有的面具在口部或鼻子的上方,设计了通话器。有的在面具内部下麦克风,通过电线与头盔通信系统相连。对于飞行员的呼吸器还要考虑到飞机内的噪音影响,来保证通话质量。
- 饮水装置:防毒面具内的人员补济也很重要,饮水装置多采用安插导管与配套的水壶使用。导管多有金属制成,咬咀处是橡胶制成,仅当与水壶连接时才能打开。
- 滤毒罐座:是与滤毒罐相连的底座,与想同标准的滤毒罐匹配。滤毒罐做可以位于面罩的口部、左面颊部或右面颊部。有的可接入鼓风机系统,来辅助飞行员的呼吸。
对于呼吸器的防护能力,主要保证对呼吸道和皮肤刺激的物质无法与人接触,通常要保证面罩材料的化学惰性。对呼吸器的考察指标有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还要有尽量少的着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