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让我们把盈利、私人经济利益从医疗事业中清除出去,使我们的职业因清除了贪得无厌的个人主义而变得纯洁起来。
——白求恩
白求恩[1](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医学博士,加拿大医师、医疗创新者、人道主义者、国际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目录 |
[编辑] 生平
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他的祖先是苏格兰人。他的祖父是医生,父亲是基督教牧师。他毕业于多伦多大学,之后成了一个胸外科医生,在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工作任教。很可能由于他见到了富人得了病可以治,穷人只有等死的情况,而信仰共产主义。白求恩曾经发表《从医疗事业中清除私利》一文,明确提出:“让我们把盈利、私人经济利益从医疗事业中清除出去,使我们的职业因清除了贪得无厌的个人主义而变得纯洁起来。让我们把建筑在同胞们苦难之上的致富之道,看作是一种耻辱。”白求恩在1935年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曾经访问苏联,看到了那里医疗健康福利的优点,回国后大力推动全民健保,并曾身体力行为穷人免费医疗。
1936年至1937年他到西班牙作为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为了输血以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方法。
1938年,他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到中国加入抗日队伍。他拒绝了在蒋中正的国民政府管辖区较好的环境里的工作,而到了条件恶劣危险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根据地。1938年春天,他到了延安,之后很快转到晋察冀边区,成了一名战地医生。他曾创下了在69个小时内为115名伤员动手术的纪录。他在进行战地医疗工作的同时也培训中国医务人员。在随部队迁移的过程中,只要见到当地穷苦人民有需要手术的疾病,如儿童的兔唇,他都立即免费治疗。在此期间他曾和毛泽东通信。1939年在五台山地区一次手術中遭到感染,不久因败血症在河北省唐县去世。
[编辑] 纪念
[编辑] 中国
他去世后毛泽东为了悼念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在1939年12月21日发表。文中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篇文章后来和毛泽东的另外两篇同一时期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一起在文革期间成了所有中国大陆人都要背诵的“老三篇”。白求恩的名字也因此而家喻户晓。
他的遗体葬在唐县,1949年迁葬到石家庄的華北烈士陵園。陵园中仅有的两座雕像是为他和柯棣华大夫立的。他是被中国政府树立雕像的第一位外国人。并以他命名成立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白求恩医科大学。
1964年中国以他的事迹拍了一部电影。
在文革之后白求恩的事迹、精神逐渐被人们淡忘,但近年来,尤其是非典防治期间浮现出来的中国医疗道德问题,又使得一些人重新推崇这个半个多世纪前的英雄。
[编辑] 加拿大
他在家乡本来默默无闻,但由于他在中国是人人皆知,逐渐也在家乡成为知名人士。加拿大约克大学以他命名了白求恩医学院,安大略省他家乡斯卡区的中学也以他命名。
1976年中加建交,加拿大政府购下了白求恩的父亲在格雷文赫斯特的住宅,将其恢复到1890年白求恩诞生时的样子,又把邻居的白色房子布置成了“白求恩纪念馆”。故居楼下的书房、卧室等都保持19世纪末白求恩生前在此居住时布置,二楼是白求恩事迹展览室。2002年8月,中国血统的加拿大总督伍冰枝到此,为白求恩的铜像揭幕。白求恩故居被加拿大政府列入加拿大国家文化遗产。
1977年加拿大拍了一部电影《白求恩》(Bethune)。
1998年他被正式接纳入“加拿大医学名人纪念堂”,2004年加拿大广播公司评选“最伟大的加拿大人”(英文名单),他被评选为第26位伟人,排在席琳·狄翁(27名)之前。
[编辑] 共同
1990年3月,为庆祝白求恩大夫诞辰100周年,中国和加拿大联合发行了纪念邮票[1]。
1990年,中、加、法合拍了一部电影《白求恩:英雄的历程》(Bethune: The Making of a Hero)。
2005年,中、加合作拍摄了一部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
[编辑] 注释
- ↑ 白求恩专指Norman Bethune,其他Bethune 翻译为贝休恩,不翻译为“白求恩”,新华社《英语姓名译名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