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官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江淮官话,旧称“下江官话”、“下江话”,又称为“江淮话”1、“江淮方言”。其中有人将分布在长江以北的部分称为江北话,江苏的江北部分称为苏北话。江淮话地区以扬州为中心,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语。
江淮官话 |
|
---|---|
语言学简称: |
--
|
主要使用地区: | *中國大陸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湖北省、江西省部分地区 |
使用人口: | |
排名: | |
語系: 語族: 大方言区: 語種: |
漢藏語系 汉语 官话 江淮官话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
正音正字机构: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1 | zh |
ISO 639-2(B) | chi |
ISO 639-2(T) | zho |
ISO 639-3 | cmn |
目录 |
[编辑] 分佈地區
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苏、皖两省中北部和湖北省东部,有人认为其中的一部分系中原雅音融合古吴语逐渐演变的产物,因此在许多方言的特点介于中原官话及北方官话与吴语之间。
[编辑] 内部分區
江淮官话下面分3个方言片:
扬州话被认为是當今江淮话的代表方言。
南京话也被归入江淮方言。南京语音在六朝时期经历了中原雅音和江南中古吴语的融合,当时形成的金陵雅音为全国标准音,并传播到周边国家。到明代,以南京话接近古中原雅音之故,以南京音为标准音确立汉语官方标准语,到清代前期(1368-1752),南京官话仍是中國的官方語言,并且直到清末和民国初年仍有相当大的影响。明朝迁都北京时自南京迁徙的居民超过新北京居民的一半,因此南京话也对后来被确定为普通话基础的北京话带来巨大影响,现代北京话的多数文读音来自明代官话,主要是入声字。如“学”xiáo(白读)、xué(xió)(文读)。
但近數十年來新南京話正向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普通話迅速靠攏,这也是整个江苏方言的情况。“现在,江苏省方言正在加快向普通话靠拢,苏北江淮方言区的泗洪、东海入声字正逐步减少,苏南吴方言区的金坛、溧水城区居民正逐步放弃原有的方言,开始用吴语和江淮话进行交际,形成双语并行局面,如进一步发展,吴语将被江淮话取代”(《江苏年鉴》 2004 江苏民族·语言 )。
有人以洪巢片(洪泽湖-巢湖片)大体上按苏皖两省省界分为淮东话(以扬州话为代表)和淮西话(以合肥话为代表)两种。淮西话是否属于江淮话存在争议。按此说所称的淮东话,即以扬州话为代表的江淮话,不易被其他官话区的人理解。
[编辑] 語音特點
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声母浊音清化,古全濁聲母逢塞音、塞擦音,洪巢片、黃孝片平聲讀送氣清音,仄聲讀不送氣清音;通泰片不論平仄一律讀送氣清音。除通泰片外大部分地區n、l不分,疑母[ng]、影母[0]混同;舒声韵母系统较华北官话更接近早期官话的代表——《中原音韵》音系,区别其他官话的主要特点即是保留入声韵[?],复合元音和鼻音韵尾韵母有显著单化。一般有5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阴入。通泰片聲調有6~7個,多阳入(和阳去)。
[编辑] 争议
1. 江淮话是否属于官话
2. 黄孝片是否属于江淮官话
3. 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关系
- 有以下几种看法:
- 所有江淮官话(或洪巢片、通泰片的全部)均由吴语演变而来;
- 只有部分江淮官话均由吴语演变而来;
- 江淮官话仅带有吴语的底层,不一定(或一定不是)从吴语演变而来。
4. 语言的演变与江淮官话
[编辑] 注释
註解1: “江淮话”往往隐含着这样的意思:不认为江淮方言属于官话。
註解2: 事实上,晋语和江淮官话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参见晋语。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
- 《江淮方言趣谈》 朱延庆
- 《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 鲍明炜
- 《江苏省志·方言志》 鲍明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