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奥數」,是國際科學奧林匹克歷史最長的賽事。1934年和1935年,前蘇聯率先在其國內的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中學數學競賽,並冠以「數學奧林匹克」的名稱。
1959年,第一屆IMO於羅馬尼亞舉行。除了1980年之外,每年IMO都會舉行。約八十個國家會各派出最多六位參賽中學生、一名領隊、一名副領隊和觀察員。參賽者必須在比賽時未屆20歲,且不能有任何比中學程度較高的學歷;參加IMO的次數不限。
每份試卷有六題,每題7分,滿分42分。賽事分兩日進行,每日參賽者有4.5小時來解決三題問題(由上午9時到下午1時30分)。通常每天的第1題(即第1, 4題)最淺,第2題(即第2, 5題)中等,第3題(即第3, 6題)最深。所有問題是由中學數學課程中的不同範疇中選出,通常是組合數學、數論、幾何和代數、不等式。解決這些問題,參賽者通常不需要更深入的數學知識(雖然大部分參賽者都有,而且實際上需要很多課程以外的數學知識和技巧),但通常要有異想天開的思維和良好的數學能力,才能找出解答。
目录 |
[编辑] 比賽過程
比賽的擬題方法為除主辦國外的參與國家提供問題和解答,由主辦國組成擬題委員會,從提交題目中挑選候選題目。各國領隊在隊員前數天抵達,共同商議出問題及官方答案,及由各領隊把試題翻譯為他們各自語言。不獲選的候選試題,直至下一屆比賽前不予公佈,以便各參賽國作為訓練和測試之用。
由於領隊知悉問題,他們在比賽結束後才可和參賽者接觸。他們居住於大會安排酒店,地點不對外公佈。參賽隊員則由副領隊帶領,有時也有觀察員隨行,居住在大學宿舍,比賽完結前不得與外界通訊,包括打電話和上網。大會也為各參與隊伍安排一名導遊照料參賽隊員,向參賽隊員解釋日程和守則,帶領他們往返各場所,以及安排比賽後遊覽活動等。領隊、副領隊和參賽者住宿飲食的開支由大會負擔,觀察員則需自費。
比賽後有兩天批改答卷。每一題由各國領隊和副領隊及主辦國指定的協調員評改,商議出最後分數。領隊為參賽者向協調員盡量爭取分數,若他們未能達成一致結果,則交由主試委員會仲裁。最後定出金銀銅的分數線,於比賽閉幕禮頒獎。
[编辑] 獎項
參賽者會依其個人成績排先後次序。
- 全部參賽者中首1/12得金牌
- 全部參賽者中之後2/12得銀牌
- 全部參賽者中之後3/12得銅牌
- 未能取得獎牌但在某一題目滿分的參賽者可獲優異獎
特別獎會給予使用了特別方式或發現好的一般化來解決某個問題的參賽者。這個獎項經常在八十年代早期出現,最後於2005年出現,得獎者是一位摩爾多瓦選手。
[编辑] 賽事舉行地點及時間
粗體者為下屆賽事。
- 羅馬尼亞的Brasov和布加勒斯特(1959),7個國家參賽
- 羅馬尼亞Sinaia(1960)
- 匈牙利Veszprem(1961)
- 捷克斯洛伐克Ceske Budejovice(1962)
- 波蘭的華沙和Wroclaw(1963)
- 蘇聯莫斯科(1964)
- 東德柏林(1965)
- 保加利亞索菲亞(1966)
- 南斯拉夫Cetinje(1967)
- 蘇聯莫斯科(1968)
-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1969)
- 匈牙利Keszthely(1970)
- 捷克斯洛伐克Zilina(1971)
- 波蘭Torun(1972)
- 蘇聯莫斯科(1973)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Erfurt和東柏林(1974)
- 保加利亞的Burgas和索菲亞(1975)
- 奧地利Lienz(1976)
- 南斯拉夫貝爾格勒(1977)
-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1978)
- 英國倫敦(1979)
- 美國華盛頓(1981)
- 匈牙利布達佩斯(1982)
- 法國巴黎(1983)
-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1984)
- 芬蘭Joutsa(1985)
- 波蘭華沙(1986)
- 古巴哈瓦那(1987)
- 澳洲坎培拉(1988)
- 西德Brunswick(1989)
- 中國北京(1990),54個國家參賽
- 瑞典Sigtuna(1991年7月12-23日),55個國家參賽
- 俄羅斯莫斯科(1992年7月10-21日),56個國家參賽
- 土耳其伊斯坦堡(1993年7月13-24日),73個國家參賽
- 香港(1994年7月8-20日),69個國家參賽
- 加拿大多倫多(1995年7月13-25日),73個國家參賽 [1]
- 印度孟買(1996年7月5-17日) [2],75個國家參賽
- 阿根廷马德普拉塔(1997年18-31日) [3],82個國家參賽
- 中華民國臺北(1998年7月10-21日),76個國家參賽(中國隊沒有參加)[4]
-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1999年7月10-22日),81個國家參賽 [5]
- 大韓民國大田(2000年7月13-25日),82個國家參賽 [6]
- 美國華盛頓(2001年7月1-14日),83個國家參賽 [7]
- 英國格拉斯哥,84個國家參賽(2002年19-30日)
- 日本東京(2003年7-19日),82個國家參賽 [8]
- 希臘雅典(2004年6-18日),85個國家參賽 [9]
- 墨西哥坎昆(2005年7月8-19日),98個國家參賽[10]
- 斯洛文尼亞(2006)
- 越南(2007)
- 西班牙(2008)
- 德國不萊梅(2009)
[编辑] 历届总分第一(1977-2006)
- 1977:美国
- 1982:西德
- 1983:西德
- 1987:罗马尼亚
- 1988:苏联
- 1989:中国
- 1990:中国
- 1991:苏联
- 1992:中国
- 1993:中国
- 1995:中国
- 1996:罗马尼亚
- 1997:中国
- 1998:伊朗
- 1999:中国/俄罗斯
- 2000:中国
- 2001:中国
- 2002:中国
- 2003:保加利亚
- 2004:中国
- 2005:中国
- 2006: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