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发热,又称发烧, 英文医学术语-{pyrexia}- 或 -{febrile response}-,是一种医学症狀,指由于身体内部原因导致体温高于正常水平的现象。外因导致的体温过高参见中暑。发热患者常见同时自述畏寒,少数却反过来感觉热。
目录 |
[编辑] 测量
体温一般用体温计测量。高于下列温度之一可认为是发热:
近年来也有通过红外线用无接触方式测量耳鼓膜温度的。在SARS流行期间,这类测量在机场等运输机构被用来大规模检测可能携带疾病的旅客。
在温度与临界值相差不远的情况下,还要考虑下列生理因素:
- 人体温度一天内的变化:早上4点左右最低,下午6点最高。故早上测得口腔温度37.5摄氏度可认为是发热,晚上则不一定。
- 不同人的“正常体温”可以相差约0.4摄氏度。
- 更年期前的女性在排卵周期中体温会有规律地变化。
- 进食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体温。
[编辑] 机理
导致发热的物质称为“热原”(-{pyrogen}-)。主要分两类。外源性是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等产生的毒素直接刺激身体的温度调节中枢(位于大脑内的下视丘),引起体温升高。可见于败血症。
内源性是人体为了抵抗感染,巨噬细胞、白细胞等与入侵生物作用,产生的复合体或代谢产物—目前认为是第一介白质(-{interleukin-1}-)—成为热原,刺激发热。
[编辑] 分类
- 低热:37.4-38°C
- 中度发热: 38-39°C
- 高热: 39-41°C
- 超高热: > 41 °C
一般建议由医生诊断和治疗的情况有:
- 有其他主要并发症状(如腹痛、尿血、神志不清、昏迷)的。
- 嬰兒和幼儿的中度或高度发热,儿童的高热。
- 成年人持续2天的高热。
- 长期发热。
中高度以上的发热可能暂时影响大脑功能,造成谵妄(俗称的“说胡话”)。持续高热或发生超高热的情况则需要进行急救。在这些温度下人体内的酶会失去活性,从而导致重要代谢过程受阻而死亡。
发热的规则可能预示着特别的疾病,例如伤寒病人常见体温逐渐升高,然后持续呈台阶状; 疟疾患者发热一般呈48或72小时的周期状,而肺结核的特征是每天午后发热。
[编辑] 导致发热的疾病和情况
- 很多传染病,例如感冒、AIDS、SARS、脑膜炎、疟疾、胃肠炎都有发热现象。
- 免疫性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
- 癌症,例如白血病。
- 身体组织损伤,例如手术、压伤症候群,脑溢血。
- 药物作用,包括:
- 内分泌疾病,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
- 血管栓塞疾病,如肺血栓。
- 其他原因。目前很多持续性发烧出于医学上未知的原因。
[编辑] 治疗
不严重的暂时发热不一定需要治疗。原因如下:
- 发热有可能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 发热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和病人监测病情进展。
- 治疗发热虽然能减少病人的不适,但一般不会加速痊愈过程。
发热会增加心跳和新陈代谢,所以心脏病患者和年老体弱的人应特别考虑及时解除发热症状。
常用的口服解热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中成药有紫雪散、感冒退热冲剂。
药物不能控制的高热应采用物理手段促进散热,以保护身体组织。手法有减少衣物或裸体,多饮水,吹风、冷水浴、用冰袋敷头和身体等。但身体大面积接触太冷的-{表}-面会造成血管收缩,反而不利于散热。民间“捂汗”(加盖衣被)的退热方法一般不被医学界推荐,因为这样会阻止热量散发,对儿童和高热患者尤其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