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伯特兰·罗素 - Wikipedia

伯特兰·罗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方哲学家
20世纪哲学家
伯特兰•罗素
姓名: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第三代罗素勋爵
出生: 1872年5月18日威尔士特里莱赫
去世: 1970年 2月2日-{Penrhyndeudraeth}-英国
學派/流派: 分析哲学
主要領域: 伦理学认识论逻辑数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宗教
著名思想: 逻辑原子论、...
受影響於: 歐幾里得休謨穆爾懷特海維根斯坦
施影響於: 維根斯坦、A. J. Ayer、Rudolph Carnap、庫爾特·哥德爾波普爾威拉德·馮·奧曼·蒯因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第三代羅素伯爵OMFRS-{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无数人将罗素视为这个时代的先知,而与此同时罗素的许多政治立场却又是十分有争议性的。由于其对基督教的批判立场,他也不断的受到基督徒和教会的人身攻击。 他出生于1872年,當時大英帝国正值巅峰,逝于1970年,此时英国经历過两次世界大战,其帝國已經沒落。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目录

[编辑] 生平

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约翰·罗素勋爵-{Lord John Russell}-)在1840年代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父亲安伯雷子爵(-{Viscount Amberley}-)是一名无神论者。罗素的母亲也出生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罗素是这个辉格党家庭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教父是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弥尔。

在双亲去世后,罗素和他的哥哥富兰克·罗素(未来的第二代罗素勋爵)就由祖父母抚养长大。与当时其他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罗素由家庭教师专门教授。罗素在17岁时认识了美国人阿莉丝·皮尔索尔·史密斯(-{Alys Pearsall Smith}-),很快便爱上了这位姑娘,两人在1894年结婚。这段婚姻在1911年宣告结束,主要是因为罗素的不专情:他和包括奥特林·莫瑞尔(-{Ottoline Morrell}-)夫人在内的多人都曾有过亲密的接触。

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逻辑学数学1908年成为学院的研究员并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1920年罗素访问俄国中国,并在北京讲学一年,与美国人文哲学家杜威同时间在中国讲学,年轻时代的毛泽东曾经在长沙担任其书记员。回到欧洲后著有《中国问题》一书,孙中山因此书而称其为“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

1921年,罗素与前妻离婚后与荳拉·勃拉克(-{Dora Black}-)结婚,他们育有2个孩子。这期间罗素已经因为参与反战活动而被剑桥大学开除,他通过出版各种有关物理、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谋生。1927年夫妇俩人共同建立了一所教育实验学校皮肯·希尔学校-{Beacon Hill School}-)。 当徐志摹远赴英伦想拜罗素为师的时候,罗素已经不在剑桥大学。失望之余的徐志摹因此写下了他著名的诗作《再别康桥》(康桥既剑桥的音译)。

1931年罗素的哥哥去世,罗素继承爵位,成为第三代罗素勋爵。但是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这么称呼自己,或被别人这样称呼。

罗素和荳拉·勃拉克也很快因他与一个美国记者的一段婚外情而告终。1936年罗素再与一名牛津大学学生派屈西亚·斯彭斯(-{Patricia Spence}-)结婚,他们最初是在1930年认识的。两人也生有1个儿子康拉德(-{Conrad}-)。1939年罗素搬到美国,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学,并很快被任命为纽约城市大学教授。但是当这个消息一曝光,地方法院就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认为他在“道德上”无法胜任教授一职。他在1944年回到英国,并重新执教于三一学院。

1952年罗素再度离婚,和一名美国的英语教授结婚。1960年代罗素出版了自己的三卷自传,并曾参与了肯尼迪遇刺事件的调查。1970年去世,骨灰被撒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他的爵位由其与多拉的儿子约翰·康拉德·罗素继承,为第四代罗素勋爵。第四代罗素勋爵于1987年去世,爵位由罗素的小儿子康拉德·罗素继承,为第五代罗素勋爵,这位第五代罗素勋爵是位受尊敬的历史学家以及英国上议院成员。第五代罗素勋爵于2004年10月去世,爵位由1968年出生的他的儿子,也就是罗素的孙子,尼古拉斯·罗素继承,为第六代罗素勋爵。

[编辑] 哲学思想与贡献

罗素最早对数学产生兴趣,然后才逐渐转向哲学方面,因此他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树。在数理逻辑方面,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罗素在1900年便认识到,数学是逻辑学的一部分。1910年,他和他的老师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一起发表了三卷本的《数学原理》,在其中对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统整理。

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现实主义,并很快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

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

伦理学道德方面,罗素持的是开放态度,认为过多的道德束缚是人类不幸的根源,道德不应限制人类本能的快乐,因此提倡试婚、离婚从简和节育等,认为未婚男女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发生性关系并非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观点使他在美国遭到激烈抗议,最终还导致他失去了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职务。在教育方面罗素认为学生的言行举止不应受到约束与限制,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于1927年一起创立了一所试验学校。

[编辑] 和平运动

罗素是一名和平主义者,他曾反对英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因此被罚款并丧失了三一学院的教职。1918年他还因反战活动而判刑6个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曾支持过绥靖政策,但是后来又支持与纳粹德国作战,因为他意识到希特勒必须被消灭,否则将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罗素始终认为,任何战争都是罪恶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战争是在很多种罪恶中较轻的一种。

1948年11月20日,在对威斯敏斯特学校学生的一篇演说中,罗素惊人地指出,美国应该先发制人,用核武器彻底摧毁苏联,因为这样的后果要比苏联研制出核武器后爆发核战争好得多。但是之后罗素改变了看法,认为核武器裁军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从此致力于核裁军运动。1954年氢弹爆破成功,罗素进一步意识到核武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1954年4月,罗素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除了爱因斯坦在临终前签字外,汤川秀树萊納斯·鮑林等多位科学家都在宣言上签字。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罗素热情欢呼。他反对越南战争,和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后來称为“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肯尼迪遇刺事件发生后,罗素是最早几个对官方的事件版本提出异议的人之一,并罗列出了案件的16个疑点。

宗教上罗素相信上帝不存在,但是无法证明;政治上罗素的立场接近于民主社会主义:他支持政府为穷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反对共产政权的极权统治。

[编辑] 著作

  • 《哲学问题》
  • 西方哲学史》,(1950年,因书获得诺贝尔奖
  • 《幸福之路》(1930年)
  • 《我的哲学发展》(1959年)
  • 《婚姻与道德》(1929年)
  • 《教育與社會秩序》(1932年)
  • 《權威與個人》
  • 《科學的未來》
  • 《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識》
  • 《權力:一種新的社會分析》
  • 《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1910-1013年)
  • 《数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1903年)
  • 《中國問題》
  • 《宗教與科學》
  • 《工業文明的前景》
  • 《自由之路》
  • 《文明之路》
  • 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1927年)
  • 《人類為什麼戰鬥》
  • 《心靈分析》
  • 《物性分析》(-{The Analysis of Matter}-[1]
  • 《自由與組織》

[编辑] 外部連結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看或添加與此条目相关的摘錄: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