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诺贝尔奖 |
诺贝尔奖(Nobel Prize)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的遗嘱所设立的奖项。诺贝尔是炸藥的发明者,因此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他对其发明用于破坏目的感到震惊,于1895年11月27日在法国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乐部上立下遗嘱,用其遗产中的920万美元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以表彰那些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或做出杰出研究、发明以及实验的人士。
目录 |
[编辑]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一生没有结婚所以没有妻子、儿女,死前连亲兄弟也去世了。但他发明了炸药,取得了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成功地开办了许多工厂,积聚了巨大的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创立了。诺贝尔在遗嘱中还写道:把奖金分为5份:
- 奖给在物理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 奖给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新改进的人;
- 奖给在生理学和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
- 奖给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理想主义的倾向并有最优秀作品的人;
- 奖给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废除使用武力与贡献的人。”为此,诺贝尔分设了5个奖。
1969年,诺贝尔新设了第6个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编辑] 奖金
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诺贝尔奖第一次在原皇家音乐学院颁发了文学、物理、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2年起,诺贝尔奖每年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一开始,当时的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并不同意将此全国大奖颁发给外国人,但后来意识到该奖金对于这个国家的公共价值,他改变了主意。
诺贝尔奖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那天,举行正式的颁奖典礼。但是奖金获得者名单通常在当年的10月份就由不同的委员会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战争关系停顿了几年。
诺贝尔奖的奖金丰厚,在同一年里,各项奖金的数额是相同的,不同的年份,奖金数额有所变动,其幅度主要取决于市场行情。每个各项奖金可由两个获奖青年均分享(最多不超过三人);如果当年无人得奖,则该奖金可留待翌年;每一项奖金在五年内至少应颁发一次,以鼓励得奖人能够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受到财政上的压力。
[编辑] 奖项
奖牌 | 分类 | 特点 |
---|---|---|
物理 | 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 | |
化学 | 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 | |
生理学或医学 |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 | |
文学 | 瑞典学院负责颁发 | |
和平 | 挪威议会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颁发 | |
经济学 | 1968年瑞典银行在其成立三百周年纪念之际增设了诺贝尔经济科学纪念奖,每年由这家银行提供与当年诺贝尔奖金相同金额的奖金,交由诺贝尔基金会统一使用。该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同时诺贝尔奖将不再增设任何奖项。 |
[编辑] 争议
人们对诺贝尔奖的争议点主要是集中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对象,得主必须是三人以下的限制,少數幾位得主支持纳粹,还有诺贝尔奖不设立数学奖。
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对象有可能并不爱好和平,这是比较大的争议,因为诺贝尔基金会无法确定得奖人在得到和平奖后是否还会发动战争,所以诺贝尔基金会只能在道德层面上约束得奖者,希望得奖者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
诺贝尔奖的老规矩:得主必须是三人以下,也产生了较大的争议,有人说这个规则与西方价值观相吻合,该奖项只是表彰在科学领域中有重大突破的个人和小团队的。不过也有例外的是诺贝尔奖中的和平奖,分别在1917年,1944年,1963年颁发给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组织。
另外一个大的争议是在二战期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有的为了自身利益而为希特勒效劳的,与和平奖得主相同,诺贝尔基金会无权利使得主改变自己的看法,也只能在道德层面上约束得奖者。
关于诺贝尔基金会不设立数学奖[1],民间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诺贝尔的妻子与一位名叫雷富勒(Mittag-Leffler)的数学家有外遇,所以诺贝尔本人强烈要求不设置诺贝尔数学奖。不过这个说法也被人指责显然不实,因为诺贝尔根本没有结婚。[2](请参看: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关于诺贝尔奖是否应该增设诺贝尔计算机奖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计算机图灵奖被称为“计算机界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在对于物理学奖,化学奖颁发的争议在学术界也较大(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是爱因斯坦没有因相对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在12年后才因光电效应获奖),详见诺贝尔奖争议条目
[编辑] 琐事
- 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John Bardeen)
- 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
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兄弟是荷兰的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经济计量学模式之父,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Niko Tinbergen,发现动物个体及群体的行为模式,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 请参看主条目: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目前总共有8人,还没有华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
[编辑] 统计数据
[编辑] 诺贝尔奖女性获得者
共有33位:
1903年 - Marie Curie 1963年 - Maria Goeppert-Mayer
1911年 - Marie Curie 1935年 - Irène Joliot-Curie 1964年 - 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1947年 - Gerty Cori 1977年 - Rosalyn Yalow 1983年 - Barbara McClintock 1986年 - Rita Levi-Montalcini 1988年 - Gertrude B. Elion 1995年 - 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 2004年 - Linda B. Buck
1909年 - Selma Lagerlöf 1926年 - Grazia Deledda 1928年 - Sigrid Undset 1938年 - Pearl Buck 1945年 - Gabriela Mistral 1966年 - Nelly Sachs 1991年 - Nadine Gordimer 1993年 - Toni Morrison 1996年 - Wislawa Szymborska 2004年 - Elfriede Jelinek
1905年 - Bertha von Suttner 1931年 - Jane Addams 1946年 - Emily Greene Balch 1976年 - Betty Williams 1976年 - Mairead Corrigan 1979年 - Mother Teresa 1982年 - Alva Myrdal 1991年 - Aung San Suu Kyi 1992年 - Rigoberta Menchú Tum 1997年 - Jody Williams 2003年 - Shirin Ebadi 2004年 - Wangari Maathai
[编辑] 国家得奖数次数排名
注:由于一项诺贝尔奖在同一年内可以由两个国家(政权或民族)的得主获得,所以下表统计总和并不代表诺贝尔奖颁奖次数总和[1]
一些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有转国籍(或双重国籍)或流亡他国的情况,此表中的数据均是得主转国籍与流亡前所在的国家或民族的情况,如爱因斯坦(美国)和居里夫人(法国)均按战争流亡前的德国与波兰纳入统计。
诺贝尔奖得奖次数国家排名数据 | ||
---|---|---|
排名 | 国家/地区 | 次数 |
1 | 美国 | 160 |
2 | 英国 | 110 |
3 | 德国 | 94 |
4 | 法国 | 54 |
5 | 瑞士 | 25 |
6 | USSR and Russia | 21 |
7 | 意大利 | 19 |
=8 | 加拿大 | 18 |
=8 | 瑞典 | 18 |
=8 | 荷兰 | 18 |
11 | 匈牙利 | 16 |
=12 | 丹麦 | 14 |
=12 | 波兰 | 14 |
14 | 日本 | 12 |
=15 | 奥地利 | 10 |
=15 | 比利时 | 10 |
=17 | 澳大利亚 | 9 |
=17 | 挪威 | 9 |
=17 | 南非 | 9 |
20 | 以色列 | 8 |
=21 | 印度 | 7 |
=21 | 西班牙 | 7 |
=23 | 中国 | 6 |
=23 | 爱尔兰 | 6 |
=25 | 阿根廷 | 5 |
=25 | 捷克 | 5 |
27 | 埃及 | 4 |
=28 | 孟加拉 | 3 |
=28 | 白俄罗斯 | 3 |
=28 | 克罗地亚 | 3 |
=28 | 芬兰 | 3 |
=28 | 墨西哥 | 3 |
=28 | 新西兰 | 3 |
=33 | 阿尔及利亚 | 2 |
=33 | 波黑 | 2 |
=33 | 智利 | 2 |
=33 | 东帝汶 | 2 |
=33 | 希腊 | 2 |
=33 | 瓜地馬拉 | 2 |
=33 | 葡萄牙 | 2 |
=33 | 罗马尼亚 | 2 |
=33 | 圣卢西亚 | 2 |
=33 | 台灣 | 2 |
=43 | 保加利亚 | 1 |
=43 | 哥倫比亞 | 1 |
=43 | 哥斯大黎加 | 1 |
=43 | 加纳 | 1 |
=43 | 冰岛 | 1 |
=43 | 伊朗 | 1 |
=43 | 肯尼亚 | 1 |
=43 | 立陶宛 | 1 |
=43 | 缅甸 | 1 |
=43 | 奈及利亞 | 1 |
=43 | 巴基斯坦 | 1 |
=43 | 巴勒斯坦 | 1 |
=43 | 波多黎各 | 1 |
=43 | 马其顿共和国 | 1 |
=43 | 塞尔维亚 | 1 |
=43 | 斯洛文尼亚 | 1 |
=43 | 韩国 | 1 |
=43 | 中国西藏 | 1 |
=43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1 |
=43 | 土耳其 | 1 |
=43 | 乌克兰 | 1 |
=43 | 越南 | 1 |
=43 | 委內瑞拉 | 1 |
=43 | 南斯拉夫 | 1 |
[编辑] 按得奖项分类统计数据
1 美国 75 2 英国 20 3 德国 19 4 法国 12 5 荷兰 8 7 瑞典 4 8 日本 3 |
1 美国 48 2 德国 29 3 英国 24 4 法国 6 5 瑞士 5 6 瑞典 4 7 加拿大 4 8 日本 2 |
1 法国 13 2 美国 10 3 英国 9 4 德国 7 5 瑞典 6 6 意大利 6 7 西班牙 5 8 波兰 4 10 爱尔兰 3 |
[编辑] 历届得奖人名单
[编辑] 参见
[编辑] 文献
- ↑ The Nobel Prize Internet Archive - Why is there no Nobel Prize in Mathematics? - 於2006July 30造訪。
- ↑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 The Prize: Controversy and Landmarks - 於2006July 30造訪。
[编辑] 其他類似諾貝爾獎的奖项
在一些诺贝尔奖未包括的领域,也有其他不是由諾貝爾獎基金會頒發的大奖,鼓勵在該領域的傑出貢獻,如:
- 数学界的菲尔兹奖(Fields Medal)
- 阿贝尔奖(数学领域,Abel Prize,挪威国王设立)
- 计算机界的图灵奖(Turing Award)
- 音乐界的保拉奖(Polar Prize)
- 地质界的沃拉斯顿奖(Wollaston Medal)
- 数学、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逻辑学与哲学界的肖克奖(Schock Prizes)
- 建筑学界的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 京都奖设三个奖项:高科技、基础科学、艺术与哲学。
- 邵逸夫獎設三個獎項:天文、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
- 新聞界的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
而另一个幽默的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 Prize)也是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奖励那些“无法或不该重复的”研究工作。
[编辑] 外部链接
颁奖机构: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