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庆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柯庆施(1902年—1965年4月9日),安徽歙县人,1950年代、1960年代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一。
柯庆施于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0年至1936年,他在上海、南京、武汉、安徽等地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兵运工作,曾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财委副主任,石家庄市市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他历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是中共第八届政治局委员。1965年4月9日,柯庆施在成都病逝。
1957年,柯庆施在的上海市委会议上作了《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报告,支持激进的建设步伐。1958年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批评周恩来、陈云力主的反冒进,他说自己是反“反冒进”的,还对周恩来等人说:“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指柯的报告)吗?”周恩来等人被迫做了检讨。据李锐后来回忆说,柯庆施成了南宁会议的“头号标兵”,65岁的毛泽东在讲话中屡称年仅56岁的柯庆施为“柯老”。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柯庆施本来也是在谈纠“左”的问题,但当毛泽东将彭德怀致他个人的信批转与会者时,柯庆施转为批“右”,在7月21日的华东组会上,张闻天分析了大跃进以来的“左”倾错误,柯庆施则以主持者的身份不断责难张的发言。
有观点认为,在大躍進后,毛澤東曾計劃讓柯慶施取代周恩來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但並未實現[1]。
关于对柯庆施的评价,特别是对其在中共取得政权后政治生涯的评价,存在较大争议。
- 有人认为, 大跃进前后,他在农业政策、工业政策和公共食堂等问题上都过于激进,对中央的决策起到了错误的引导作用。例如,在公共食堂问题上,鼓吹“敞开肚皮吃饭”;在工業方面,他誇口中國東部五省在1958年能生產800萬噸鋼(1957年中國鋼產量為535萬噸),使当年全國鋼產目標提高至1070萬噸。三年困难时期,由于上海在中国的特殊地位,粮食供应得到保障,未出现较大规模的饥荒。但他所代表的激进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饥荒造成的重大影响。
- 也有人认为,柯庆施为建国后为上海等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逝世在文革以前,尽管他晚年非常欣赏张春桥等人,但不能把张春桥等人后来的问题算到他的头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页面分类: 准确性有争议的作品 | 1902年出生 | 1965年逝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