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行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星際行星(Interstellar planet)是流浪行星(Rogue planet)的一種,也是一種假設存在的天體。它們原本繞著自己的恆星公轉,受到大型天體引力的影響,它們被引力射出其所在星系,而流浪於宇宙之中。
目录 |
[编辑] 大氣成份
一般人或會認為,該等行星在沒有太陽的環境下,其溫度一定接近絕對零度,但1998年,大衛·史提芬遜(David J. Stevenson)發表論文則提出不同的看法,文中提及被逐出太陽系的行星,由於有「放射性熱力散失」(radiative heat loss),因此在冰冷宇宙中,它們或可保留濃密大氣層,有可能不會被凍結。此推論以大氣的阻光度來推測的,大氣越濃密,阻光度越高,因此濃厚的氫氣可阻擋不少放出的紅外線,保留熱力。
另方面,有認為在行星系統形成期間,有不少較小的原行星會被彈射出該系統。由於距離太陽越遠,行星所接收的紫外線會越少,其空氣分子的動能也會越少,在這種情況下,重力與地球相近的行星可保留其氫氣和氦氣。
通過計算,一個與地球體積相近的行星,在一個千巴氫氣的大氣壓力下,其核心的放射性同位素發生衰變所產生的地熱能可把表面溫度上升至水的熔點,因此有認為該等行星或有海洋存在。他們也認為該類行星的地質活動可持續極長的時間,通過地質活動產生磁層抵禦外來輻射,以及海底火山活動,能為行星的生命提供能量。但要偵測該類行星的存在可謂十分困難,因相對於宇宙背景幅射,它們所釋出的微波會顯得極弱。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 Stevenson, D. "Life-Sustaining Planets in Interstellar Space?" Nature 400, 32, 1999.
- Article by Stevenson simillar to the Nature article but containing more information, titled: "Possibility of Life Sustaining Planets in Interstellar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