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 (科学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
张衡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张衡从小好学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出自《史书》)。青年时代游学长安、洛阳,在并进入当时著名学府太学学习。张衡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29岁时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二京赋》。
張衡曾當南陽郡守的幕僚。三十多歲時(111年),張衡出仕,當過郎中、太史令、公车司马令和尚書,其中担任太史令长达14年。
三十歲後,張衡開始研習天文。對天文歷算有深刻研究,著有《靈憲》﹑《靈憲图》﹑《浑天仪图注》﹑《算罔論》。
公元117年,张衡改进了浑仪,设计制造的利用水利推动自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混象(即浑天仪)在洛阳完工。张衡所著的《浑天仪图注》是浑天说的代表作。
在《靈憲》中,“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指出月亮本身并不会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蝕成因。在《靈憲》中,张衡还算出了日、月的视直径,记录了洛阳观察到的恒星2500颗。还测出了地球绕太阳一年所需的时间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
陽嘉元年(132年),他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候風地動儀,可以準確測出地震方位,並令使官記錄地震方向地點,積累了許多可貴資料。
他採取和作為圓周率的值。
[编辑] 參閱
- 《後漢書·卷五十九》
- 《張河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