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 (香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校训: 作育英才,服務社會 英語校訓: "Education for Service" |
|
现任校长 | 陳坤耀教授 |
学校类型 | 政府資助 |
宗教关系 | 基督教 |
建立时间 | 1967年 |
所在地 | 香港屯門區 |
学生数量 | 2270名(截至2004年10月5日) |
教师数量 | - |
校园环境 | 新市鎮 |
校园面积 | -平方米 |
宿舍數量 | 6座 |
嶺南大學(簡稱嶺大,英語:Lingnan University)位於香港屯門虎地,青山公路嶺南段。現校址於1996年建成遷入。前校址於香港島司徒拔道。
目录 |
[编辑] 概況
嶺南大學共有13個學系。開辦3類課程,涵蓋人文學科、工商管理及社會科學等範疇,當中包括9個榮譽學士學位課程,嶺大學生必須修讀通識教育、實用中文、實用英文等科目。此外,嶺大亦開辦碩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課程等,共有學生2200多人。
現任校長陳坤耀一直提倡博雅教育。該校採取獨特的教學過程,給予學生智慧和創造能力,務求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全人。
[编辑] 社區學院
嶺南大學屬下設有嶺南大學社區學院,提供副學士及副學士先修課程,為香港的中五及中七畢業生提供更多出路。
[编辑] 校歌
沿用廣州的嶺南大學的校歌(原曲歌詞兩段,今只採用第一段歌詞),由Annie Lisle 作曲,葛理佩 (Mrs. H.B. Garybill)填詞(原文為英文),陳輯五譯寫中文歌詞。歌詞可參看此網頁。
[编辑] 發展歷史
[编辑] 廣州嶺南的淵源
主條目:嶺南大學(廣州)
嶺南大學前身是位於廣州的嶺南大學,是在美國美北长老会海外差會同意下,於1888年創立的一所不隸屬於任何教派的基督教大學。
廣州的嶺南大學曾多次遷校:於1900年因庚子事變遷到澳門,再於1904年遷回廣州,在河南島(海珠區)康樂村一帶建設永久校園。之後因廣州淪陷,於1938年遷到香港,再於1942年因香港淪陷遷到粵北韶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遷回廣州康樂校園。
因內地高校院系調整,廣州的嶺南大學於1952年被併入中山大學。
[编辑] 嶺南書院創立
「嶺南中學校董會」聯合「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及「嶺南會所」於1967年組成「嶺南教育擴展會」,在港籌辦香港的嶺南書院。於開辦初期,只提供一些預科及非學位課程。
1970年代逐步開拓課程種類,開辦文、理、商、音樂等學科課程。
[编辑] 升格嶺南學院
1978年末政府發表高中及專上教育白皮書,嶺南接受政府建議,廢除4年制,改行二二一制(首二年為預科、第三及第四年修畢可獲高級文憑,第五年修畢可獲榮譽文憑),並註冊為專上學院,改稱嶺南學院。同年因資源緊缺,停辦理學院。
1980年代初期,嶺南學院設2年制預科班、2年制中六後課程及1年制深造課程。學院集中資源發展文、商及社會科學三門課程。
(早期嶺南學院計有文史系、英文系、社會科學系、會計學系、管理學系、電腦學系等兩院六系,後來文史系改稱中文系; 英文系於1989年改組為英文及翻譯系,再於1992年分拆為英文系及翻譯系;社會科學系於1996年分拆為經濟學系與政治學及社會學系;通識教育學部於90年代初成立,後來升格為通識教育學院,再分拆為文化研究系及哲學系,2000年歷史系由哲學系獨立;商學院再增添財務與金融學系、市場學及國際商貿學系。2000年時嶺南大學因應教資會評估報告而裁撤掉學院一層,學術架構變為兩層「大學——學系」,商學院職權移交工商管理(榮譽)學士課程辦事處,社會科學院職權移交給社會科學(榮譽)學士課程辦事處,文學院職權下交原屬下的六學系,遂成現今規模。)
1983年,停辦音樂學院。
1985年,社會科學系脫離文學院,獨自建院,並開設跨學科主修課程,取代原來的專科課程:社會學、經濟學,是為通才教育的先聲。
1987年,接受英國國家學歷頒授委員會評審,得到滿意的評價。
1988年,大學及理工資助委員會全面評審嶺南,並建議政府將嶺南升格為大專院校。
1989年,為配合學院發展,逐步停辦預科班。
而踏入90年代,承接政府擴充大學教育規模的浪潮,嶺南學院的發展速度加快。
[编辑] 正名大學之路
1991年,嶺南學院通過香港學術評審局評審,獲大學及理工撥款資助委員會資助。
1992年,嶺南學院條例通過,兩個榮譽文憑課程(翻譯及社會科學)獲升格為學士學位課程,此後各榮譽文憑課程陸續升格。
1994年,收錄的新生全部修讀榮譽學士學位課程。
1995年,嶺南學院正式確立博雅教育為學院教育方針。
1995年,嶺南學院遷到屯門虎地永久校址。
1996年,開辦碩士課程。
1998年,嶺南學院成功通過教資會評審,獲得自我評審資格及獲批准升格。
2000年後,嶺南大學開辦了更多的學士學位課程,包括文化研究、歷史、哲學、視覺藝術、英文及英語教育等。
[编辑] 歷任校長
註1:1967年 至 1982年期間的校長稱為「院長」
註2:1973年 至 1981年期間的院長(阮康成、黃勵文)同時兼任嶺南中學及嶺南小學校長
嶺南書院時期
- 1967年 至 1969年 錢乃信博士
- 1969年 至 1973年 阮康成博士
- 1973年 至 1978年 黃勵文先生
嶺南學院時期
- 1978年 至 1981年 黃勵文先生
- 1981年 至 1983年 黃啟鐸教授
- 1983年 至 1995年 陳佐舜博士
- 1995年 至 1999年 陳坤耀教授
嶺南大學時期
- 1999年 至 2007年 陳坤耀教授(現任校長,任期至2007年8月31日)
- 2007年9月起由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學術)陳玉樹教授接任校長
[编辑] 重要人物
香港嶺南的發展史中有四位關鍵人物:
- 陳德泰:是廣州嶺南大學舊生、1967年至80年代初嶺南校董會的中堅份子、核心人物。當年廣州嶺南的舊生決心恢復嶺南大學時,就是由陳德泰負責領導、籌備、聘請教授、籌款等各項工作,70年代是嶺南最艱困的日子,人才與資源同告匱乏,陳德泰時任校董會主席,積極籌募經費,使得嶺南學院不至於被迫關校,可謂為嶺南打下基礎的一個關鍵人物。
- 唐天燊:是廣州嶺南舊生,1983年至1992年的校董會主席﹐也是嶺南教育擴展會提名委員會七名成員之一、創校時的校董會成員之一。他的主要貢獻是為嶺南爭取了政府全面資助。因為校政營運的經常開支過於龐大,單靠校友的捐款不能再長期維持下去。他憶述創校之初有校友教學不收分文,而80年初只有三百萬元的預算,現在這筆預算恐怕連兩個講座教授也請不了,所以財政極度艱難,爭取政府資助是唯一出路。1987年,嶺南學院通過英國國家學歷頒授委員會評審,該會向嶺南作出種種改善項目的建議,而他成功向當時的教育及人力資源科爭取到額外資助,經過兩年的改革,遵循CNAA的建議,終於成功加入大學及理工資助委員會的行列。
- 陳佐舜:是1983年至1995年的嶺南校長。在其主政12年間,成功帶領學院達至可頒授榮譽學士學位的地位。他改進了人文學科的基本教育,培養學生的歸屬感。在80年代初,嶺南第一次申請進行CNAA的評審,但失敗。當時陳佐舜校長延攬人才,整頓各部門,扭轉了不論財政及人才同告缺乏的局面,並推行通才教育,學生於首兩年可自由選擇綜合課程。通才教育可謂現在博雅教育的前身,也因通才教育辦得甚出色,終於使嶺南在第二次的CNAA評審中成功通過,為升格舖平了道路。
- 陳坤耀:現任嶺南大學校長。他任內推行博雅教育,使嶺南成為別樹一格的專上教育機構。而升格大學初期,在資助短缺、校譽欠佳、收生成績較差、畢業生遭歧視的種種不利環境下,努力提升教育質素,改善校風,加固良好師生關係的傳統,自己也身體力行,親自向本科生授課、主動約見學生共晉早餐等,由他帶頭下令校園氣氛更為融洽。近年嶺大校譽日漸改善,及教學成就漸漸得社會認同,很大程度上也是陳校長的功勞。
[编辑] 學生運動
- 1987年7月,嶺南學生會為獨立於校方的社團註冊組織,校方提出學生會會章的修改須經校方通過,學生組織舉辦論壇,有數百人出席,不少同學以校方損害學生會民主自治精神而指責學生事務處代表。翌年(1988年)5月,在校方提出在不替學生會收取學生會會費的情況下,嶺南學生會全民投票結果仍反對學生會修改會章須經校方批准。
- 1988年6月,英國學歷評審局指嶺南符合大學理工學術水平,惟政府漠視評審報告,反對將嶺南納入大學及理工撥款委員會(UPGC)的資助範圍,引發過半數嶺南師生(700人)的示威集會。結果政府接受學生提議增加對學生資助和改善講師待遇。7月,政府答允增加對嶺南資助,但400多名嶺南師生在中區遊行至布政司署集會,堅持嶺南須納入UPGC計劃。隨著港府宣佈大幅增加學額,UPGC在1990年6月推薦嶺南由1991至1992年度開始納入UPGC資助計劃。
- 1989年3月,嶺南學生會不滿膳堂食物質素,發起簽名運動和三天罷食。據悉那三日飯堂無一人光顧,校方終於提早中止飯堂合約。
- 1992年2月,嶺南學生會辦全民投票,議案為「要求校方取消降低入學資格之建議」。結果過半數同學(650人)投票,其中九成反對降低收生標準,校方在4月公佈取消有關建議。
- 2002年2月,嶺南大學北座宿舍對出空地突然開始進行興建工程,引起校內師生廣泛關注,並成立「校園及土地規劃關注小組」,關注該項由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進行的住宅工程(即現時的聚康山莊)。小組認為政府欠缺規劃,在位於屯門的大學落成前後,先後兩次把校園附近土地賣給地產商,窒礙大學發展空間;亦認為地產商在大學範圍內建住宅,欠缺社會良知,要求地產商停止工程。小組於3月至4月期間,發起「藍色行動」,舉行多次論壇、收集到千多個簽名、超過二百名同學參與遊行、及向立法會申訴部投訴。但最終亦無法阻止該項工程進行。
- 2003年6月,嶺南大學學生於嶺大新聞組上自發組織共同參與七一大遊行,反應熱烈,據組織同學估計,當日到達摩頓台足球場集合的嶺大同學有超過200名。
- 2003年,政府計劃削減大學經費,引起學生不滿。嶺大學生於10月成立由學生會、系會及宿生會組成的約60人的聯合行動小組,以「保嶺存博」為號召,發起一連串抗議活動。小組於11月17日晚上舉行「熄燈晚會」,有半數(逾千)師生參加,並在晚上8時08分將教學樓燈光關掉,以示憂慮政府削資下嶺大可能在2008年關閉。
[编辑] 未來發展
嶺南大學未來發展計劃如下:
- 減少本科生1年級100名學額,使2012年大學學制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時,維持大學學生人數在2400人左右。
- 籌劃開辦心理學及地理學學士學位課程,並計劃於一年後開辦行為科學主修(Behavioural Science Stream)課程。
- 2012年大學學制「三改四」後,本科生首兩年課程會仿傚香港大學文學院,可自由選讀任何學系的課程,至本科第三年才選擇主修方向。
- 成立理學部,提供理科通識課程。
- 重建商學樓,並覓地興建商學課程大樓。
- 興建第7座宿舍。
[编辑] 知名校友
(按姓氏筆劃排序)
- 文志森(社會科學課程,主修社會問題及政策研究)─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
- 周淑屏〔中文系〕— 香港作家
- 陳浩民(社會科學課程,主修中國及亞太研究)─ 影視藝員
- 楊 崢(會計系)─ 模特兒
- 鍾偉民(文史系)─ 香港及澳門專欄作家、詩人
- 龍緯汶(社會科學系,主修亞太區研究)─ 南方民主同盟主席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