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禮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禮議」發生於明世宗朱厚熜登基不久之時。當時,世宗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明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爭議和鬥爭。
[编辑] 大礼议经过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祐杬的次子(长子为朱厚熙,生五日而夭,嘉靖四年追赠岳王,谥怀献),明宪宗孙。明宪宗生十皇子,长子为明孝宗,次子为興獻王。弘治七年前往其封国安陆州,正德二年秋八月,朱厚熜生于兴邸。正德十四年,兴献王薨。居丧,以世子身份摄理国事,正德十六年三月,尚未除服,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五天后(三月十四日),明武宗驾崩,其时,朱厚熜尚未正式受封。明武宗无嗣,而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世,皇太后张氏与大学士杨廷和(朱厚熜未至京师前,杨廷和总揽朝政三十七天)决策,根据《皇明祖训》中所说的“兄终弟及”的原则,于三月十五日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湖广安陆迎接朱厚熜,到京师即皇帝位。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谷大用先期至,朱厚熜不许其私谒。)
正德十六年四月初一日,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辞别母妃启程。四月二十二日(阴历,公历为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抵京师,止于郊外。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礼部尚书毛澄根据杨廷和的授意,定议,以皇太子即位的仪式。朱厚熜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杨廷和仍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但未行,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诏书曰:“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以明年为嘉靖元年(未采纳群臣拟定的“绍治”年号)。
四月二十七日,朱厚熜下令群臣议定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王(汉哀帝)和宋朝濮王(宋英宗)先例,認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尊奉正統,要以明孝宗为皇考,興獻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王之祀。正德十六年五月初七,礼部尚书毛澄和文武群臣60余人将此议上奏皇帝,并声称朝臣中“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對世宗而言,這絕對是不可接受的,雙方产生僵持。年方十五岁的朱厚熜试图优抚杨廷和,并向毛澄厚赠黄金,欲使其改变主意,但两人都不为所动,幾次下詔尊加其父徽號也被楊廷和等大臣封還。但毛澄亦修改意见,认为将来朱厚熜有子时,可以第二子取代朱厚炫成为兴王,继承其父亲的王统。
正德十六年七月初三,新科進士张璁上疏支持世宗。张璁在奏章中认为,朱厚熜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而且汉定陶王、宋濮王都是预先立为太子,养在宫中,实际上已经是过继给汉成帝和宋仁宗,“其为人后之义甚明”。张璁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朱厚熜见此奏章后大喜,称“我父子得以保全了”。但张璁人單勢孤,難以動眾,世宗唯有先行妥協。但在奉迎生母蒋妃入京的礼仪上,朱厚熜坚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礼,遭到杨廷和反对后痛哭流涕,表示愿意辞位,奉母返回安陆,杨廷和无奈之下只得让步。当年十月,朱厚熜以皇太后礼迎母亲入宫。
嘉靖元年三月,朱厚熜下令称父亲为“兴献帝”,母亲为“兴国太后”,祖母邵氏(明宪宗贵妃)为寿安皇太后,孝宗太后为昭圣慈寿皇太后,武宗皇后为庄肃皇后。
三年之後,朱厚熜的地位已穩固,试图为父母封号加“皇”字。這時已被貶至南京刑部主事的张璁與同官桂萼等揣測帝意,便紛紛上書重提舊事。兩人得以宣詔入京,委為翰林學士,專負責禮儀事項,並迫使楊廷和辞职,而其他反對者都被下獄、貶官奪俸。以张璁和桂萼为中心,在朝廷中形成了支持、奉迎皇帝的“议礼派”,将议礼当作起家的政治资本,因此在酝酿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挑起了议礼之争。
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1524年3月),楊廷和辞去内阁首辅职位,三月初一,朱厚熜敕谕礼部,给兴献王加上“本生皇考恭穆兴献皇帝”的尊号,母亲加上“本生章圣皇太后”的尊号。数日后朱厚熜将桂萼的奏章发给朝臣讨论。奏章中建议朱厚熜称孝宗为皇伯考,父亲为皇考,母为“圣母兴国太后”,去掉“本生”字号。但内阁和礼部拒绝去掉“本生”二字,君臣矛盾再度激化。
嘉靖三年七月十二日,朱厚熜通知礼部,十六日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群臣哗然。七月十五日,二百二十多名朝廷官员聚哭于左顺门(今北京故宫协和门),争大礼之议。世宗在文华殿听闻门外哭声震天,得知其原因是反对议礼后顿时怒氣衝天,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朱厚熜震怒,命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七月十六日,朱厚熜为母亲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七月二十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逮捕的大臣,朱厚熜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
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朱厚熜获胜告终,到了九月,世宗更定大禮,改稱孝宗為皇伯考,生父為皇考,并编纂《大礼集议》和《明伦大典》。嘉靖十七年,朱厚熜给明太宗上尊号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父亲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神主升袝太庙,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
[编辑] 影響
經了三年的大禮議,朱厚熜已經羽翼丰满,并且由议礼的过程体会到了如何行使皇权的无上威严,此后变得獨斷獨行、一意獨行。如遇上不合自己心意的大臣,都會下獄廷杖。大礼议加强了皇权专制,促成了朱厚熜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
大礼议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此后明朝政治风气愈发颓废。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皇帝而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使朝廷官员看到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从此明朝官员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治风气日益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