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
[编辑] 名称由来
有几种版本
- 版本一
据史料记载,威海在汉代名为石落村。东汉末年石落村属东莱郡,是刘姓皇族的封国属地。公元220年,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刘协建立魏国后,就对刘姓皇族进行剿杀,刘氏皇族的一支为了逃避追杀,便来到了偏远荒僻的石落村,成为这里的早期居民。刘氏到石落村落户以后,以出海打鱼为生,并经常到刘公岛上垦荒种地,消暑纳凉,当时此岛被人们称之为“刘氏别业”,后来演称为刘公岛。刘公岛的名字由此而来,并一直沿袭至今。
- 版本二
据传,约东汉末年,一支汉室宗亲为逃避曹魏的逼害,移居岛上。此乃旧称刘家岛的由来.当时刘家生有一女,一天,海盗上岛打劫,杀害男家主,掳走刘女。刘女不甘就范,反抗中与海盗头子一同滚落大海,同归于尽。后人为了纪念刘家父女,在岛上修建刘公庙,久而久之刘家岛就演称刘公岛了。
[编辑] 地理
[编辑] 地理位置
位于山东省威海港附近,与威海港相距4公里。威海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相对,威海的港湾位于两半岛之间,而刘公岛处于威海港湾的中央,军事上战略地位重要。有称"东隅屏潘"。
刘公岛附近有一些岛屿
- 东部:东泓列岛
- 西部:黄岛
[编辑] 岛上地理
刘公岛东西长约4.08公里,南北最宽约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线长14.9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岛上最高峰海拔113米。
刘公岛地形北陡南缓,最高处在旗顶山,海拔153.5米。
岛上树木茂盛,以黑松为主,多达2700余亩,因此在1985年被命为国家森林公园。
[编辑] 历史
[编辑] 上古
刘公岛上人类居住的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显示,约7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岛上曾挖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罐,遗址等。
[编辑] 元朝
元朝海运业发达,货船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北上直沽(今天津),刘公岛成为中转站。
[编辑] 明朝
明朝海运业兴隆,到刘公岛停泊的运船日增,岛上居民也随着增加。明代倭寇屡犯中国国沿海,威海也深受其害。为加强海防,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立了威海卫,屯兵驻守。从此,威海卫港及刘公岛便为海防重地。
[编辑] 清朝
清朝时期,中国的首都是北京,渤海为北京,天津的外海。而威海卫与辽东半岛尖端的旅顺,共扼渤海咽喉,形同京津门户,刘公岛战略地位因而极其重要。被选为北洋海军及其舰队的驻泊之所,与以舰艇修理为主的旅顺,共同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
1887年,威海海防工程建设开始。刘公岛为海防建设的重点,当时建有六座炮台、铁码头、麻井子船坞,设立了水师学堂、工程局、机械局、电报局、弹药库等。
1888年12月17日北洋舰队在刘公岛正式成军,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此时,这支近代化的海军己拥有大小舰艇25艘,总吨位4万多吨,实力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
1889年北洋海军提督署(又称水师衙门)竣工。
1895年2月17日日本军在甲午战争后期登上了刘公岛,接收了岛上的所有军事设施、大量的军备物资,并俘获了北洋舰队残余港内的十艘军舰。经营近20年的北洋舰队就此终结。日军占领刘公岛3年一直到1898年。
[编辑] 中华民国
1930年,英军撤离威海卫后,刘公岛被英国远东舰队续租。
1938年3月,日军第二次占领刘公岛,在岛上设立华北要港司令部,驻扎伪海军。此时,岛上英军除少数勤杂人员外,大部分撤至香港。
1940年11月1日,英军全部撤离刘公岛。。(注:1898年7月到1940年11月1日,英国租借刘公岛达42年之久。从晚清开始到中华民国)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进驻,此后刘公岛长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的重要基地之一。
1985年被命为“国家森林公园”。
1999年刘公岛被建设部命为“国家文明风景区”。
[编辑] 岛上名胜古迹及文物
[编辑] 古迹
- 北洋水师提督署和丁汝昌寓所旧址
- 北洋水师铁码头和古炮台
[编辑] 博物馆
- 中华兵器馆(展示中国兵器发展历史)
-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内有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书记江泽民题写的牌坊)。
[编辑] 文物
- 北洋水师忠魂碑